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八卷

關燈
無學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若作是說。

    則止說上地有正覺者意。

    如禅中間第三第四禅亦如是。

    若依第二禅。

    學念覺支現在前。

    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

    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若依無色界定。

    學念覺支現在前時。

    六覺支四道支現在前。

    無學六覺支五道支現在前。

    若作是說。

    則止說無色界有戒者意。

    諸覺支道支。

    一切地一切無漏心中所得者。

    說亦如念覺支。

    何者是耶謂擇法精進猗定舍覺支正見正方便正念正定喜覺支現在前時。

    幾覺支道支現在前。

    答曰。

    若依初禅。

    學喜覺支現在前時。

    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若依第二禅。

    學喜覺支現在前時。

    七覺支七道支現在前。

    無學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正覺支現在前時。

    幾覺支道支現在前耶。

    答曰。

    若依未至禅。

    學正覺現在前時。

    六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無學六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若依初禅。

    學正覺現在前時。

    七覺支八道支現在前。

    無學七覺支九道支現在前 問曰。

    何故諸邊中無喜耶答曰。

    諸邊離欲未離欲。

    能起現在前故。

    不能生喜。

    如人多處被縛。

    有解不解處。

    不能生喜。

    彼亦如是。

    問曰。

    何故上地無正覺耶答曰。

    非其田器故。

    乃至廣說。

    複次為除正覺故求上地。

    若上地有覺者則下地不作方便。

    求于上地。

    若法下地有上地亦有者。

    則無次第滅。

    若無次第滅。

    則無究竟滅。

    所以者何。

    以次第滅。

    能到究竟滅。

    若無究竟滅。

    則無解脫。

    複次若有身業口業處。

    有正覺上地。

    無身業口業故無正覺。

    問曰。

    何故無色界無戒耶答曰。

    無田器故。

    乃至廣說。

    複次為除戒故。

    求無色界。

    若無色界有戒者。

    則下地衆生。

    不作方便。

    求無色界。

    若法下地有上地。

    亦有者。

    則無次第滅。

    若無次第滅。

    則無究竟滅。

    所以者何。

    次第滅能到究竟滅。

    若無究竟滅。

    則無解脫。

    複次戒是色少分。

    無色中無色戒。

    是四大造。

    無色界無四大。

    問曰。

    無無漏四大。

    何故有無漏戒耶。

    答曰。

    無漏戒不以四大力故是無漏。

    以心力故是無漏。

    複次戒對治惡戒。

    無色界無惡戒故無戒。

    所以者何。

    惡戒在欲界。

    欲界于無色界。

    有四事遠。

    一以所依遠二以所行遠。

    三以所緣遠。

    四以對治遠 三十七助道法。

    四念處。

    四正斷。

    四如意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道支。

    佛說助道法。

    無三十七覺支是助道法。

    何以知之經說有一比丘往詣佛所。

    到已頭面禮足。

    卻住一面。

    而白佛言。

    世尊。

    所言覺支者。

    何故名覺支耶。

    佛告比丘。

    是七助道法故名覺支。

    謂念覺支。

    擇法覺支。

    精進覺支。

    喜覺支。

    猗覺支。

    定覺支。

    舍覺支。

    以是事故。

    知覺支是助道法。

    問曰。

    助道法有三十七。

    世尊。

    何故說七覺支是助道法耶。

    答曰。

    随彼比丘所問佛說七覺支是助道法。

    若彼比丘問四念處者。

    佛亦說四念處是助道法。

    複次彼經一向說無漏助道法。

    餘則不定如念處有二種。

    謂有漏無漏。

    乃至道支有漏無漏。

    複有說者。

    佛說三十七助道法。

    以經久時故。

    而亡失之。

    如陀羅達多所說助道法。

    應言一支。

    乃至三十七支。

    如三十七助道法。

    如斧柯喻經中亦說。

    無漏三十七助道法。

    若取決定修道。

    則是七覺支。

    若取不決定。

    則有六支種。

    所以者何。

    念處有二種。

    或有漏無漏。

    乃至道支亦如是。

    問曰。

    助道法。

    名有三十七。

    體有幾耶。

    答曰。

    助道法。

    名有三十七。

    體有十一或十二。

    若說盡在覺支中。

    覺支名有七體亦七。

    四念處慧根慧力正見。

    盡在擇法覺支中。

    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正方便。

    盡在精進覺支中。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正定。

    盡在定覺支中。

    念根念力正念。

    盡在念覺支中。

    餘者有信根道支中。

    有正語正業正命。

    若盡說在道支中者。

    若說正語正業外。

    更無正命者。

    八道支。

    名有八體有七。

    若說正語正業外。

    别有正命者。

    道支名有八體有八。

    四念處慧根慧力擇法覺支。

    盡在正見中。

    四正斷精進根精進力精進覺支。

    盡在正方便中。

    四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覺支。

    盡在正定中。

    念根念力念覺支。

    盡在正念中。

    餘有信根覺支中。

    有喜猗舍。

    以是事故。

    助道法。

    名有三十七。

    體有十一或十二。

    如名體。

    名數體數。

    名異體異。

    名異相體異相。

    知名知體亦如是。

    此是助道法體法性。

    乃至廣說 何故名助道法。

    助道是何義。

    答曰。

    盡智無生智是菩提。

    此諸法随順彼法。

    助彼法是彼法分勢用勝故。

    名助道法。

    已總說助道法所以。

    今當各各别說所以。

    何故名念處耶。

    答曰。

    分别聚義是念處義。

    聚名五取陰。

    若欲分别。

    應以念處。

    而燒然義是正斷義。

    積聚義法義是如意足義。

    增上勝義是根義。

    不可壞義是力義。

    覺知義是覺支義。

    求覓義是道支義 已别說助道法所以。

    今當别說覺支道支所以。

    何故名覺支。

    為以覺故名覺支。

    為以是覺支故名覺支耶。

    若以覺故名覺支者。

    一是六非。

    若以是覺支故名覺支者。

    六是一非。

    答曰。

    應作是說。

    以覺故名覺支。

    問曰。

    若然者。

    一是六非。

    答曰。

    此諸法盡是彼法分。

    盡随順彼法勢用勝故名覺支。

    複有說者。

    以是覺支故名覺支。

    問曰。

    若然者。

    六是一非。

    答曰。

    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