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學見無學見是也。
問曰。
眼根何故名見耶。
答曰。
以四事故名見。
一以賢聖人說故。
二以世俗人說故。
三以經說故。
四以世間現見故。
賢聖世俗人說者。
如說我見是人行住坐卧。
若見人颠蹶迷錯者。
作如是說。
如有見邪經說者。
佛說。
若眼見色。
不應分别。
是男是女。
生于染愛。
複說。
若眼見色。
好不生愛。
惡不生恚。
複說。
若見适意。
色不适意。
色非适意。
色非不适意。
色應當觀察。
複說。
若眼見色。
不應生愛恚。
應生舍心。
複說。
若見色應當正觀是不淨法世間現見者。
尊者和須蜜說曰。
此是世人言說。
我現見是事淨。
現見是事不淨。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經亦說。
世人亦說。
眼所及識所更。
是名為見。
五見名見者。
以四事故。
廣說如見揵度見處中所說。
世俗正見名見者。
以是見性故。
學見無學見。
所以名見者。
以是見性故。
如夜有雲時見色。
染污慧見法亦爾。
如夜無雲時見色。
善有漏慧見亦爾。
如晝有雲時見色。
學慧見法亦爾。
如晝無雲時見色。
無學慧見法亦爾。
雲何為智。
答曰。
除見道中忍。
餘意識相應慧是也。
彼有三種。
善染污不隐沒無記。
善有二種。
有漏無漏。
有漏者。
是世俗正見。
無漏者。
是學無學八智。
染污者。
是五見及愛恚慢疑無明相應者。
不隐沒無記者。
威儀工巧報生變化心俱者是也。
及五識身相應慧。
彼亦有三種。
善穢污不隐沒無記善者是生得善。
穢污者。
與愛恚俱。
不隐沒無記者。
與報心俱。
雲何為慧。
答曰。
意識相應慧是也。
彼亦有三種。
善穢污不隐沒無記善者。
有二種。
有漏無漏。
有漏者。
是世俗正見。
無漏者。
是見道中八忍學無學八智。
餘如先說。
五識相應慧。
如先說。
已說自體。
今當說同異相。
若見是智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見非智者。
眼根見見道中諸忍是也。
問曰。
何故眼根非智耶。
答曰。
眼根是色智非是色。
複次眼根是非相應非依非行非緣。
智是相應是依是行是緣。
見道中諸忍。
何故非智耶。
答曰。
是忍非已忍。
是觀非知是觀非已觀。
是求覓非已足。
是施設止息方便。
複次忍是疑對治。
彼疑得與此忍俱生故。
決定義是智義。
複次無礙。
道解脫道。
雖同作一事。
不得同在一刹那中生。
尊者和須蜜說曰。
堪忍故名忍。
不可以堪忍是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己見名智忍非己見。
是名見非智。
智非見者。
除五見及世俗正見。
諸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彼有二種。
染污不隐沒無記。
染污者。
與愛恚慢疑無明相應者是也。
問曰。
何故與愛等相應染污慧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彼慧所行不猛利。
複次見于緣深入。
慧于緣不深入。
複次愛相應慧。
為二結所覆蔽遍故。
二結者。
謂愛及相應無明。
餘亦如是。
問曰。
不共無明相應慧。
不為二結所覆。
何以故。
不名見耶。
答曰。
不共無明覆慧重于三結。
不隐沒無記者。
是威儀工巧報生變化心俱者是也。
問曰。
何故不隐沒無記慧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彼慧所行不猛利。
複次見于緣深入。
彼慧于緣不深入。
複次見有勢力。
彼慧微劣。
問曰。
如報慧微劣可爾。
威儀工巧者。
亦有勢用。
如世尊威儀。
毗首羯磨天工巧。
乃似願智所作。
答曰。
雖極工巧。
為邪命所覆。
複次雖是極巧。
猶為他人所譏言。
是處不好五識相應慧。
何故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于緣深入。
彼慧所行不猛利。
于緣不深入。
複次見能分别。
彼慧不能分别。
複次見緣三世及無為。
彼慧唯緣現在。
複次見緣總相别相。
彼慧唯緣别相。
複次見于緣數數行。
彼慧不爾。
複次見于緣籌量觀察。
彼慧不爾。
問曰。
盡智無生智。
何故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彼智所行不猛利。
複次見生時。
于施設有所作。
彼智生止息方便無所作。
如鳥住安隐處。
複次見現在前有所求。
彼智現前無所求。
是故尊者瞿沙作。
如是說。
于勝法更無所求故。
盡智無生智非見。
複次一切無漏慧有二種。
或對治邪見。
或對治無智。
複有說者。
無漏法三種。
或對治邪見非無智。
或對治無智非邪見。
或對治邪見亦對治無智。
若對治邪見非無智者。
是見非智。
如見道中諸忍。
若對治無智非邪見者。
是智非見。
如盡智無生智。
對治邪見亦對治無智者。
諸餘無漏慧。
尊者和須蜜。
說曰。
盡智無生智。
何故非見耶。
答曰。
若盡智無生智。
是見性者。
阿羅漢則成就九種道。
然佛世尊說阿羅漢成就十種道。
問曰。
如世俗正見是見性智性。
學見是見性智性。
無學見是見性智性。
若盡智無生智。
亦是見性智性者。
有何過耶。
答曰。
若如方便初入法時。
世俗正見是見是智。
立是正見支。
非正智支。
學見是見是智。
立正見支非正智支。
無學見是見是智。
立正見支。
不立正智支如是盡智無生智體。
亦是見是智者。
亦應立正見支不立正智支。
則阿羅漢成就九種道無十。
世尊說阿羅漢成就十種道。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決定無疑。
此智是見所以者何。
以猛利故。
若作是問。
阿羅漢成就九種道。
然佛說有十種道。
應如是答。
十道二在無學地。
八在學無學地。
亦見亦智者。
除見道中諸忍盡智無生智。
諸餘無漏慧。
彼是何耶。
謂學八智無學正見五見世俗正見。
亦是見相。
亦是智相。
非智非見者。
除上爾所事。
若法第一第二第三句已立名已稱說。
除之諸餘法。
未立名未稱說者。
作第四句。
彼是何耶。
色陰中除眼根。
諸餘色陰是也。
行陰中除一切慧。
謂善染污不隐沒無記。
亦在意地。
亦五識地。
亦有漏無漏。
諸餘相應不相應行陰是也。
三陰及無為法。
如是等作第四句。
是名除上爾所事。
若見是慧耶。
乃至廣作四句。
見非慧者眼根是也。
慧非見者。
除五見世俗正見。
諸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五識相應慧。
及盡智無生智。
餘廣說如前四句。
亦見亦慧者。
除盡智無生智。
諸餘無漏慧彼是何耶。
謂見道中諸忍。
學八智無學正見五見世俗正見。
是諸法有見相慧相。
非見非慧者。
除上爾所事。
如先說。
若智是慧耶。
答曰。
諸智是慧。
頗有是慧非智耶。
答曰。
有見道中諸忍是也。
廣說攝亦如是◎
問曰。
眼根何故名見耶。
答曰。
以四事故名見。
一以賢聖人說故。
二以世俗人說故。
三以經說故。
四以世間現見故。
賢聖世俗人說者。
如說我見是人行住坐卧。
若見人颠蹶迷錯者。
作如是說。
如有見邪經說者。
佛說。
若眼見色。
不應分别。
是男是女。
生于染愛。
複說。
若眼見色。
好不生愛。
惡不生恚。
複說。
若見适意。
色不适意。
色非适意。
色非不适意。
色應當觀察。
複說。
若眼見色。
不應生愛恚。
應生舍心。
複說。
若見色應當正觀是不淨法世間現見者。
尊者和須蜜說曰。
此是世人言說。
我現見是事淨。
現見是事不淨。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經亦說。
世人亦說。
眼所及識所更。
是名為見。
五見名見者。
以四事故。
廣說如見揵度見處中所說。
世俗正見名見者。
以是見性故。
學見無學見。
所以名見者。
以是見性故。
如夜有雲時見色。
染污慧見法亦爾。
如夜無雲時見色。
善有漏慧見亦爾。
如晝有雲時見色。
學慧見法亦爾。
如晝無雲時見色。
無學慧見法亦爾。
雲何為智。
答曰。
除見道中忍。
餘意識相應慧是也。
彼有三種。
善染污不隐沒無記。
善有二種。
有漏無漏。
有漏者。
是世俗正見。
無漏者。
是學無學八智。
染污者。
是五見及愛恚慢疑無明相應者。
不隐沒無記者。
威儀工巧報生變化心俱者是也。
及五識身相應慧。
彼亦有三種。
善穢污不隐沒無記善者是生得善。
穢污者。
與愛恚俱。
不隐沒無記者。
與報心俱。
雲何為慧。
答曰。
意識相應慧是也。
彼亦有三種。
善穢污不隐沒無記善者。
有二種。
有漏無漏。
有漏者。
是世俗正見。
無漏者。
是見道中八忍學無學八智。
餘如先說。
五識相應慧。
如先說。
已說自體。
今當說同異相。
若見是智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見非智者。
眼根見見道中諸忍是也。
問曰。
何故眼根非智耶。
答曰。
眼根是色智非是色。
複次眼根是非相應非依非行非緣。
智是相應是依是行是緣。
見道中諸忍。
何故非智耶。
答曰。
是忍非已忍。
是觀非知是觀非已觀。
是求覓非已足。
是施設止息方便。
複次忍是疑對治。
彼疑得與此忍俱生故。
決定義是智義。
複次無礙。
道解脫道。
雖同作一事。
不得同在一刹那中生。
尊者和須蜜說曰。
堪忍故名忍。
不可以堪忍是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己見名智忍非己見。
是名見非智。
智非見者。
除五見及世俗正見。
諸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彼有二種。
染污不隐沒無記。
染污者。
與愛恚慢疑無明相應者是也。
問曰。
何故與愛等相應染污慧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彼慧所行不猛利。
複次見于緣深入。
慧于緣不深入。
複次愛相應慧。
為二結所覆蔽遍故。
二結者。
謂愛及相應無明。
餘亦如是。
問曰。
不共無明相應慧。
不為二結所覆。
何以故。
不名見耶。
答曰。
不共無明覆慧重于三結。
不隐沒無記者。
是威儀工巧報生變化心俱者是也。
問曰。
何故不隐沒無記慧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彼慧所行不猛利。
複次見于緣深入。
彼慧于緣不深入。
複次見有勢力。
彼慧微劣。
問曰。
如報慧微劣可爾。
威儀工巧者。
亦有勢用。
如世尊威儀。
毗首羯磨天工巧。
乃似願智所作。
答曰。
雖極工巧。
為邪命所覆。
複次雖是極巧。
猶為他人所譏言。
是處不好五識相應慧。
何故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于緣深入。
彼慧所行不猛利。
于緣不深入。
複次見能分别。
彼慧不能分别。
複次見緣三世及無為。
彼慧唯緣現在。
複次見緣總相别相。
彼慧唯緣别相。
複次見于緣數數行。
彼慧不爾。
複次見于緣籌量觀察。
彼慧不爾。
問曰。
盡智無生智。
何故非見耶。
答曰。
見所行猛利。
彼智所行不猛利。
複次見生時。
于施設有所作。
彼智生止息方便無所作。
如鳥住安隐處。
複次見現在前有所求。
彼智現前無所求。
是故尊者瞿沙作。
如是說。
于勝法更無所求故。
盡智無生智非見。
複次一切無漏慧有二種。
或對治邪見。
或對治無智。
複有說者。
無漏法三種。
或對治邪見非無智。
或對治無智非邪見。
或對治邪見亦對治無智。
若對治邪見非無智者。
是見非智。
如見道中諸忍。
若對治無智非邪見者。
是智非見。
如盡智無生智。
對治邪見亦對治無智者。
諸餘無漏慧。
尊者和須蜜。
說曰。
盡智無生智。
何故非見耶。
答曰。
若盡智無生智。
是見性者。
阿羅漢則成就九種道。
然佛世尊說阿羅漢成就十種道。
問曰。
如世俗正見是見性智性。
學見是見性智性。
無學見是見性智性。
若盡智無生智。
亦是見性智性者。
有何過耶。
答曰。
若如方便初入法時。
世俗正見是見是智。
立是正見支。
非正智支。
學見是見是智。
立正見支非正智支。
無學見是見是智。
立正見支。
不立正智支如是盡智無生智體。
亦是見是智者。
亦應立正見支不立正智支。
則阿羅漢成就九種道無十。
世尊說阿羅漢成就十種道。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決定無疑。
此智是見所以者何。
以猛利故。
若作是問。
阿羅漢成就九種道。
然佛說有十種道。
應如是答。
十道二在無學地。
八在學無學地。
亦見亦智者。
除見道中諸忍盡智無生智。
諸餘無漏慧。
彼是何耶。
謂學八智無學正見五見世俗正見。
亦是見相。
亦是智相。
非智非見者。
除上爾所事。
若法第一第二第三句已立名已稱說。
除之諸餘法。
未立名未稱說者。
作第四句。
彼是何耶。
色陰中除眼根。
諸餘色陰是也。
行陰中除一切慧。
謂善染污不隐沒無記。
亦在意地。
亦五識地。
亦有漏無漏。
諸餘相應不相應行陰是也。
三陰及無為法。
如是等作第四句。
是名除上爾所事。
若見是慧耶。
乃至廣作四句。
見非慧者眼根是也。
慧非見者。
除五見世俗正見。
諸餘意識相應有漏慧。
五識相應慧。
及盡智無生智。
餘廣說如前四句。
亦見亦慧者。
除盡智無生智。
諸餘無漏慧彼是何耶。
謂見道中諸忍。
學八智無學正見五見世俗正見。
是諸法有見相慧相。
非見非慧者。
除上爾所事。
如先說。
若智是慧耶。
答曰。
諸智是慧。
頗有是慧非智耶。
答曰。
有見道中諸忍是也。
廣說攝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