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七卷

關燈
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

    九成就過去。

    十成就未來。

    九成就現在。

    如先說。

    若依無色定。

    無學初智現在前。

    無色定是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依者。

    如先說。

    初者如先說。

    無學初智現在前。

    過去無。

    十成就未來。

    五成就現在。

    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複依無色定。

    無學正智現在前。

    五成就過去。

    是前刹那俱生滅者。

    十成就未來。

    五成就現在。

    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若入滅定。

    若起世俗心現在前。

    五成就過去。

    十成就未來。

    現在前無。

    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依有覺有觀三昧。

    無學正智現在前。

    五成就過去。

    十成就未來。

    九成就現在。

    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依無覺無觀三昧。

    無學正智現在前。

    五成就過去。

    十成就未來。

    八成就現在。

    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依無色定。

    無學初見現在前。

    五成就過去。

    是與智俱生滅者。

    十成就未來。

    如先說。

    五成就現在。

    除正智。

    彼刹那中無故。

    除正覺正語正業正命。

    彼地中無故彼滅已不舍。

    複依無色定。

    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

    六成就過去。

    與智與見俱生滅者。

    十成就未來。

    五成就現在。

    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若入滅定。

    若起世俗心現在前。

    六成就過去。

    十成就未來。

    現在無。

    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依有覺有觀三昧。

    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

    六成就過去。

    十成就未來。

    九成就現在如先說。

    彼滅已不舍。

    依無覺無觀三昧。

    無學若智若見現在前。

    六成就過去。

    十成就未來。

    八成就現在。

    如先說。

    問曰。

    何故餘沙門果見是無礙道見是解脫道。

    阿羅漢果見是無礙道智是解脫道耶。

    答曰。

    得阿羅漢果時。

    息一切所作。

    更不施設方便故 問曰。

    學人為有正智正解脫不耶。

    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

    若無者佛經雲何通。

    如說。

    居士莫怖。

    凡夫愚小。

    成就邪智邪解脫故。

    畏堕地獄畜生餓鬼趣。

    汝已斷邪智邪解脫。

    成就正智正解脫。

    答曰。

    應作是說有。

    問曰。

    此中何故不說。

    答曰。

    法或有唯是法體者。

    或有是法體亦是支體者。

    學人唯有法體而無支體。

    問曰。

    何故無學正智正解脫立支學人不立耶。

    答曰。

    以名義勝故。

    若以法而言。

    無學法勝學法。

    若以人而言。

    無學人勝學人。

    複次以無學正智正解脫名勝。

    無過患故。

    複次以無學斷一切有根本故。

    複次無學得二種心解脫。

    一自性解脫。

    二在身解脫。

    是故得作四句。

    有心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

    有在身解脫非自性解脫。

    有自性解脫亦在身解脫。

    有非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

    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者。

    學心是也。

    在身解脫非自性解脫者。

    無學有漏心是也。

    自性解脫亦在身解脫者。

    無學心是也。

    非自性解脫非在身解脫者。

    學有漏心一切凡夫人心是也。

    複次無學正智正解脫無障礙故。

    學人邪智障礙正智邪解脫障礙正解脫。

    問曰。

    邪見能障礙正見。

    何故學正見立支耶。

    答曰。

    學人正見。

    斷于煩惱時。

    猶如铠仗。

    故立支。

    複次無學正智正解脫。

    無相對法故。

    學人正智。

    與邪智相對。

    正解脫與邪解脫相對。

    複次無學心一切解脫學心。

    少分解脫。

    少分不解脫。

    少分解脫者。

    是見道所斷煩惱。

    少分不解脫者。

    是修道所斷煩惱。

    複次若心一切障礙解脫一切障礙處解脫者立支一切障礙者。

    是五種斷煩惱。

    一切障礙處者。

    是五種斷煩惱。

    境界學人不爾。

    餘無學功德。

    廣說如雜犍度。

    問曰。

    若如所說學人。

    則有邪智邪解脫。

    佛經雲何通。

    如說。

    居士莫怖。

    凡夫愚小。

    成就邪智邪解脫故。

    畏堕地獄畜生餓鬼趣。

    汝邪智邪解脫。

    已斷成就正智正解脫。

    答曰。

    經說無堕惡趣。

    邪智邪解脫。

    學人猶有餘邪智邪解脫 佛經說。

    阿難當知。

    舍利弗。

    是聰明比丘。

    須陀洹所有四支。

    為須達長者。

    分别有十種。

    問曰。

    雲何尊者舍利弗。

    分别須陀洹四支為十種耶。

    尊者波奢說曰。

    一支說有十種。

    親近善知識有十種。

    乃至如法修行有十種。

    尊者富那耶奢說曰。

    信是親近善知識多聞法。

    正見是正思惟。

    餘是如法修行。

    尊者瞿沙說曰。

    信戒是親近善知識。

    多聞是聞法。

    正見是正思惟。

    餘是如法修行。

    尊者和須蜜說曰。

    信戒是親近善知識多聞智慧是聞法。

    正見是正思惟。

    餘者是如法修行。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信戒施是親近善知識多聞智慧是聞法。

    正見是正思惟。

    餘是如法修行。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須陀洹支者。

    即是須陀洹支尊者舍利弗為須達長者。

    分别不壞信有十種。

    以三事故。

    一以自體。

    二以起處。

    三以所依。

    以自體者。

    是信是戒。

    何者是信戒根本。

    謂無漏智。

    無漏善根。

    以起處者。

    是正覺依正覺故。

    長養戒聞施慧所依者是解脫 問曰。

    何故名阿羅漢。

    答曰。

    阿羅名煩惱漢名殺。

    以智慧刀殺煩惱故。

    名阿羅漢。

    複次更不生諸界諸趣諸生死中。

    名阿羅漢。

    複次遠離惡不善法故。

    名阿羅漢。

    如偈說 遠離惡不善安住善住中 應受世上供故名阿羅漢 複次應受最勝供養故。

    名阿羅漢。

    一切沙門。

    所應用物。

    無有不應受者。

    漏盡者。

    問曰。

    如漏處亦盡。

    何故但說漏盡。

    答曰。

    世尊先說漏盡。

    當知亦說漏處。

    複次若法是自性斷。

    斷已不成就。

    此法與聖道相妨。

    聖道不與有漏善不隐沒無記法相妨。

    唯與漏法相妨。

    若漏斷善有漏法。

    不隐沒無記法亦斷同一對治故。

    如燈不與炷油器相妨而與闇相妨。

    為破闇故。

    然燈亦燋炷盡油熱器。

    複次以漏難斷難除難過。

    複次以漏是重過患故。

    複次漏是漏是漏處。

    流枙縛取使結亦爾。

    善有漏不隐沒無記法不爾 雲何為智。

    雲何為見。

    雲何為慧。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忍是智。

    如譬喻者。

    佛陀提婆作如是說。

    慧眼初緣境界是忍。

    後增長是智。

    是故下智是忍。

    如人在道行。

    先生念欲住。

    然後乃住。

    慧眼初緣境界時是忍。

    增長是智是故下智是忍。

    為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忍非智故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盡智無生智是見性。

    為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盡智無生智非見性故。

    而作此論。

    複次此揵度是智。

    此中應分别。

    何者是智性見性慧性法◎ ◎雲何為見。

    答曰。

    眼根五見世俗正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