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七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四十七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智犍度八道品上 ◎問曰。

    四道體性是何。

    答曰。

    是五陰四陰性。

    若在禅地是五陰。

    在無色定是四陰。

    此是四道體性我相物分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道。

    道是何義。

    趣向正義是道義。

    趣向涅槃城義是道義。

    苦遲慧道者。

    問曰。

    無漏道非苦受不與苦受相應。

    何故名苦耶。

    答曰。

    諸邊無色道難生故名苦。

    根本禅道易生故名樂。

    雲何諸邊無色道難生耶。

    答曰。

    欲界煩惱及業系縛故。

    多用功。

    乃生未至禅。

    如人被縛。

    多用功力。

    乃能自解。

    彼亦如是。

    或有修不淨觀生彼地者。

    或有修安那波那念生彼地者。

    修不淨觀者。

    或于十年或十二年中。

    常觀白骨。

    或有能生彼地者。

    或不能生者。

    修安那波那念者。

    若于十年若十二年中。

    常數息。

    或有能生彼地者或不能生者。

    已離欲愛。

    不多用功。

    能起初禅現在前。

    初禅異心心數法滅。

    異心心數法生。

    滅粗心生細心。

    覺俱心滅。

    觀俱心生。

    如人以木折木多用功然後乃折。

    初禅亦爾。

    異心心數法滅。

    異心心數法生。

    粗心滅細心生。

    覺俱心滅。

    觀俱心生。

    已離初禅欲。

    不多用功。

    起第二禅現在前。

    第三第四禅亦如是。

    問曰。

    離第四禅欲。

    亦不多用功起無色定現在前。

    何故名苦道耶。

    答曰。

    無色定是微細法。

    或有言無無色定者。

    如多毗婆居士。

    往詣尊者阿難所。

    作如是問。

    尊者阿難。

    我是在家之人。

    長夜樂着色聲香味觸。

    聞說無色衆生。

    心生怖畏。

    如臨大坑。

    雲何名衆生而無有色根本禅是樂道。

    如二人俱至一方。

    一從水道。

    一從陸道。

    雖俱至一方。

    從水道者樂。

    非陸道者。

    諸衆生離欲亦如是。

    或依諸邊無色定。

    或依根本禅。

    雖俱得離欲。

    依禅者樂。

    非諸邊無色定。

    複次有二種樂故名樂。

    謂受樂猗樂。

    三禅中有猗樂受樂。

    第四禅雖無受樂。

    而猗樂多勝。

    餘地二種樂。

    複次有二種樂故名樂。

    謂舊樂客樂。

    舊樂者。

    住禅起禅現在前。

    客樂者。

    住禅起無色定現在前。

    餘說禅樂相。

    如上四禅中廣說。

    問曰。

    何故名遲。

    答曰。

    以得此道不能速至涅槃城故名遲。

    問曰。

    何故名速。

    答曰。

    以得此道能速至涅槃城故名速。

    問曰。

    若不速至名遲疾至名速者。

    有信解脫人速至勝見到者。

    若信解脫人精勤。

    見到人不精勤。

    則信解脫人速有所至。

    非見到者。

    如偈說 不放逸放逸睡眠覺寤者 猶如利鈍馬前發者先至 猶如二人俱至一方。

    一乘疾馬。

    一乘鈍馬。

    雖乘鈍馬。

    以前發故。

    先有所至。

    如是信解脫人。

    勤行精進。

    先至涅槃。

    見到人不勤精進故。

    後至涅槃。

    答曰。

    此中說等行精進者。

    若等行精進。

    見到者則先至。

    問曰。

    此四道是四陰五陰性。

    何故說名慧耶。

    答曰。

    此道雖是四陰五陰性。

    以慧偏多故名慧道。

    如見道是五陰性以見偏多故名為見道。

    邊等智。

    是五陰四陰性。

    以智偏多故名智。

    金剛喻定是五陰四陰性。

    以定偏多故名定。

    四道亦爾。

    是五陰四陰性。

    以慧偏多故名慧道。

    雲何苦遲慧道。

    如經說。

    比丘厭惡五取陰。

    是名苦遲慧道。

    問曰。

    此道緣四谛。

    何故世尊唯說緣苦谛耶。

    答曰。

    應說緣四谛。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此說始初入法。

    為說緣苦谛。

    當知亦說緣餘谛。

    複次佛經說四道方便。

    不說四道體。

    四道方便道中。

    作如是厭惡觀集法。

    經中複說。

    雲何苦遲慧道。

    答曰。

    非根本禅所攝鈍五根是也。

    雲何苦速慧道。

    答曰。

    非根本禅所攝利五根是也。

    雲何樂遲慧道。

    答曰。

    根本禅所攝鈍五根是也。

    雲何樂速慧道。

    答曰。

    根本禅所攝利五根是也。

    問曰。

    此道是五陰四陰性。

    何故但說是根耶。

    答曰。

    此中說最勝者五根性。

    是巧便能成大事故。

    問曰。

    為有中根不。

    若有者此中何故不說耶。

    若無者佛經雲何通。

    如說諸衆生随世而生。

    随世而長。

    有下根者。

    有中根者。

    有上根者。

    其上根者。

    煩惱微薄易可教化。

    若不聞法則退失善根。

    答曰。

    應作是說。

    無有中根。

    所以者何。

    見道有二種。

    一堅信道。

    二堅法道。

    修道中亦有二種。

    一信解脫道。

    二見到道。

    無學道中亦有二種。

    一時解脫道。

    二不時解脫道。

    以無第三道故。

    無有中根。

    問曰。

    若然者。

    佛經雲何通。

    答曰。

    受化見聖谛者。

    或有在初。

    或有在中。

    或有在後。

    在初者名利根。

    在中者名中根在後者名下根。

    複次受化見聖谛者。

    有近有遠。

    或有不近不遠者。

    近者是利根。

    如憍陳如等。

    遠者是鈍根。

    如須跋陀羅等。

    不近不遠是中根。

    如舍利弗目揵連等。

    複有說者。

    有中根。

    問曰。

    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曰。

    已說在先所說中。

    若說下根時。

    中根則在上根中。

    若說上根時中根則在下根中。

    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中根為在何處。

    答曰。

    在下中。

    所以者何。

    上中下者名中。

    複次在上中。

    所以者何。

    下中上者名中。

    複次俱在二中。

    評曰。

    如是說者好。

    所以者何。

    佛亦是堅法人。

    辟支佛亦是堅法人。

    聲聞得波羅蜜者。

    亦是堅法人。

    彼根盡等耶。

    以于一道有三種根故。

    經作是說。

    以無第三道故。

    阿毗昙者。

    則說無中根。

    是故二說善通。

    集法經複說。

    修行廣布苦遲慧道。

    能滿足苦速慧道。

    修行廣布樂遲慧道。

    能滿足樂速慧道。

    問曰。

    此說何者滿足。

    為說滿足根。

    為說滿足離欲耶。

    若滿足根者。

    苦遲慧道則滿足二速慧道。

    樂遲慧道亦滿足二速慧道。

    若滿足離欲者。

    則遲道滿足遲道。

    速道滿足速道。

    答曰。

    應作是說。

    滿足根。

    所以者何。

    彼經說相似法滿足。

    不說不相似法滿足。

    苦道與苦道相似。

    樂道與樂道相似。

    問曰。

    誰成就幾道。

    答曰。

    或一或二。

    誰一耶。

    答曰。

    未離欲界欲鈍根者。

    成就苦遲道。

    已離欲界欲成就二。

    謂樂遲道。

    未離欲界欲利根者。

    成就一苦速道。

    已離欲界欲成就二。

    謂樂速道。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有盡成就四道者。

    如依根本禅。

    轉根住無礙道時。

    不舍二鈍道。

    已得二利道。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若作是說。

    則壞根壞人。

    壞根者。

    亦是鈍根。

    亦是利根。

    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