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四十六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十
◎複有三事故名三昧。
一住一緣。
二系在一緣。
三正思惟。
複有三事故名三昧。
一自正心。
二生種善根。
三令心正。
直相續。
複有三事故名三昧。
一于緣中不從。
二持種種善法。
三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緣中尊者和須蜜說曰。
何故名三昧。
答曰。
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緣中。
餘說如上。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三昧有多名。
有善法三昧。
有不善法三昧。
有無記法三昧。
有九次第三昧。
此中說心正三昧名三昧◎ ◎界者。
有漏者。
三界系。
無漏者不系。
地者。
有漏者在十一地。
無漏者在九地。
所依身者。
依三界身行者。
空有二行。
無願有十行。
無相有四行。
緣者空三昧。
有漏者緣一切。
無漏者緣苦谛。
無願緣三谛。
無相緣滅谛。
念處者空無願三昧是四念處。
無相三昧是法念處。
智者空三昧與四智俱。
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無願三昧與七智俱。
除滅智。
無相三昧與四智俱。
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
三昧者即三昧根者總而言之。
與三根相應。
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
緣三世法者。
空三昧緣三世及非世法。
無願緣三世。
無相緣非世。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
空無願緣三種。
無相緣善。
是三界系不系者。
或三界系或不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空三昧。
有漏者緣三界系及不系。
無漏者緣三界系。
無願緣三界系及不系。
無相緣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三種。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空三昧。
有漏者。
緣三種。
無漏者緣非學非無學。
無願緣三種。
無相緣非學非無學。
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有漏者是修道斷。
無漏者不斷。
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空三昧。
有漏者緣三種。
無漏者緣見道斷修道斷。
無願緣三種。
無相緣不斷。
緣名緣義者。
空無願緣義緣名。
無相緣義。
緣自身他身非身者。
空三昧。
有漏者緣三種。
無漏者及無願緣自身他身。
無相緣非身。
若空三昧。
盡行空行耶。
答曰。
或空三昧不行空行。
乃至廣作四句。
空三昧不行空行者。
空三昧行無我行。
行空行非空三昧者。
行空行空三昧相應法。
空三昧行空行者。
行空行空三昧。
非空三昧非行空行者。
若即取此種性行無我行空三昧相應法。
若不即取此種性。
除上爾所事。
已行當行亦如是。
如空三昧空行作四句。
空三昧行無我行亦如是。
無願作三十四句。
無相作十二四句。
合四十八四句。
問曰。
三昧解脫門。
有何差别。
答曰。
三昧是有漏無漏。
解脫門唯無漏。
問曰。
何故三昧是有漏無漏。
解脫門唯無漏耶。
答曰。
解脫門不應是有漏。
不應是系縛。
問曰。
為以得正決定。
為以盡漏立解脫門耶。
若以得正決定者。
苦法忍相應定。
應是解脫門。
若以盡漏者。
金剛喻定。
應是解脫門。
答曰。
應作是說。
以得正決定亦以盡漏故。
名解脫門。
所以者何。
得一切聖道。
盡名決定。
一切斷盡名盡漏。
如世第一法次第得苦法忍。
苦次第得集。
集次第得滅。
滅次第得道。
盡漏者。
或依空三昧。
盡三界漏。
或依無願三昧。
盡三界漏。
或依無相三昧。
盡三界漏。
問曰。
何故名解脫門。
答曰。
如楯法故。
譬如鬥人執楯在前斷怨敵頭。
行者爾時持如楯解脫門在前。
斷煩惱怨家成就頭堕着不成就地。
如說。
定是正道。
不定是邪道。
定心得解脫非不定心。
有定者能知陰生滅 施設經廣說空。
謂内空。
外空。
内外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無始空。
性空。
無所有空。
第一義空。
空空。
問曰。
施設經何故廣說空耶。
答曰。
以空是二十身見近對治 佛經說。
若聖弟子。
具足三三昧鬘者。
能斷不善法。
修行善法。
問曰。
何故說三三昧名鬘。
答曰。
以其妙好世人生欣上心故。
如少年時首系花鬘。
若男若女。
生愛敬心。
行者亦爾。
若系三昧鬘。
諸天世人。
則生愛敬。
複次如人首系華鬘風則不亂其發。
諸功德首。
若系三昧華鬘者。
掉風不能亂。
譬如花若系以為鬘。
則所用處多。
諸功德亦爾。
若系以為鬘則多有所用能得正決定。
得果離欲盡漏。
複次世人于所系華作鬘想。
賢聖亦爾。
以三三昧。
系諸功德。
亦作鬘想。
亦如世人次第系華而生鬘想。
賢聖亦爾。
次第系心于一緣中。
亦作鬘想 佛經說。
空三昧是上座住處。
問曰。
何故說空三昧是上座住處。
答曰。
以諸上座多住是處故。
三界中佛是有德上座。
次辟支佛。
彼尊者舍利弗。
常住此處故。
言上座住處。
複次空是内道中不共法。
内道一切皆是上座。
外道一切皆是年少。
内道中年八歲者。
皆是上座。
所以者何。
成就上座法故。
外道年八十者。
皆是年少。
所以者何。
成就年少法故。
問曰。
諸外道有無願無相耶。
答曰。
雖無根本者。
有相似者。
粗行似無願止行似無相空乃至無相似者。
況根本。
複次以能生上座法故。
空名上座住處。
上座法者。
是道道果。
誰能生者。
謂空能生。
複次安住審谛法故。
空名上座住處。
衆生若不得空三昧。
則情性輕躁躁動。
若得空三昧。
情性則不動如山。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若知解脫法。
則情性審谛。
情性審谛。
名上座。
是故說空是上座住處。
複次行者住空法時。
适意不适意好不好。
有利益事。
無利益事。
資生樂事。
資生苦事。
于此事中。
心不移動。
曾聞。
尊者舍利弗。
其母命終共住弟子還俗長齒比丘。
常于尊者舍利弗。
有怨嫌心。
作如是念。
我今應往告其不吉之事。
爾時長齒比丘。
便詣尊者舍利弗所。
作如是語。
長老當知。
汝母命過。
共住弟子還俗。
尊者舍利弗。
作如是答。
我母命過。
此是有身之法。
我弟子還俗。
此是凡夫之法時長齒比丘。
作是念。
長老舍利弗。
雖作是言。
心必有異。
爾時尊者舍利弗。
以是事故。
明朝着衣持缽。
入舍衛城。
次第乞食飲食訖。
還詣住處。
舉衣缽洗足已。
以尼師檀着肩上。
從隻桓林。
詣安樂林。
于晝日露處坐一樹下。
心生是念。
世間頗有可愛妙色。
變易散滅之時。
令我生憂悲苦惱者。
不遍觀見無有者。
爾時尊者舍利弗。
以日暮時。
從安陀林。
還隻桓林。
爾時長老阿難。
于所住精舍門邊經行。
見尊者舍利弗來。
問言。
尊者舍利弗。
從何處來。
舍利弗答言。
我從安陀林來複問。
尊者舍利弗。
汝于安陀林。
多住何三昧。
舍利弗答言。
住覺觀三昧。
阿難複問。
住何覺何觀耶。
舍利弗言。
我晝日于安陀林。
有如是覺。
世間頗有可愛妙色。
乃至廣說。
阿難問言。
尊者舍利弗。
于意雲何。
為有如是色不。
舍利弗答言。
無也。
阿難複語尊者舍利弗言。
汝常作是說。
若佛不出世。
我等便為無目而死。
佛是可愛妙色。
若當變易散滅。
汝不生憂悲苦惱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
若令世尊變易散滅。
我亦不生憂悲苦惱。
但有是念。
世尊速般涅槃。
世間眼速滅。
爾時長老阿難歎言。
善哉善哉。
尊者舍利弗。
善除我見我所見及與我慢。
斷其根本。
如斷多羅樹頭更不複生。
如來雖是可愛色。
若當變易散滅者。
當有何憂悲苦惱耶。
是故行者住彼法時。
于适意不适意好不好有利益無利益資生樂事資生苦事。
心不移動。
是故名空是上座住處。
複說。
尊者舍利弗。
于俱薩羅國。
住一林中。
爾時有一阿
一住一緣。
二系在一緣。
三正思惟。
複有三事故名三昧。
一自正心。
二生種善根。
三令心正。
直相續。
複有三事故名三昧。
一于緣中不從。
二持種種善法。
三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緣中尊者和須蜜說曰。
何故名三昧。
答曰。
能令種種善心住一緣中。
餘說如上。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三昧有多名。
有善法三昧。
有不善法三昧。
有無記法三昧。
有九次第三昧。
此中說心正三昧名三昧◎ ◎界者。
有漏者。
三界系。
無漏者不系。
地者。
有漏者在十一地。
無漏者在九地。
所依身者。
依三界身行者。
空有二行。
無願有十行。
無相有四行。
緣者空三昧。
有漏者緣一切。
無漏者緣苦谛。
無願緣三谛。
無相緣滅谛。
念處者空無願三昧是四念處。
無相三昧是法念處。
智者空三昧與四智俱。
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無願三昧與七智俱。
除滅智。
無相三昧與四智俱。
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
三昧者即三昧根者總而言之。
與三根相應。
過去未來現在者。
是三世。
緣三世法者。
空三昧緣三世及非世法。
無願緣三世。
無相緣非世。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
空無願緣三種。
無相緣善。
是三界系不系者。
或三界系或不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空三昧。
有漏者緣三界系及不系。
無漏者緣三界系。
無願緣三界系及不系。
無相緣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三種。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空三昧。
有漏者。
緣三種。
無漏者緣非學非無學。
無願緣三種。
無相緣非學非無學。
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有漏者是修道斷。
無漏者不斷。
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空三昧。
有漏者緣三種。
無漏者緣見道斷修道斷。
無願緣三種。
無相緣不斷。
緣名緣義者。
空無願緣義緣名。
無相緣義。
緣自身他身非身者。
空三昧。
有漏者緣三種。
無漏者及無願緣自身他身。
無相緣非身。
若空三昧。
盡行空行耶。
答曰。
或空三昧不行空行。
乃至廣作四句。
空三昧不行空行者。
空三昧行無我行。
行空行非空三昧者。
行空行空三昧相應法。
空三昧行空行者。
行空行空三昧。
非空三昧非行空行者。
若即取此種性行無我行空三昧相應法。
若不即取此種性。
除上爾所事。
已行當行亦如是。
如空三昧空行作四句。
空三昧行無我行亦如是。
無願作三十四句。
無相作十二四句。
合四十八四句。
問曰。
三昧解脫門。
有何差别。
答曰。
三昧是有漏無漏。
解脫門唯無漏。
問曰。
何故三昧是有漏無漏。
解脫門唯無漏耶。
答曰。
解脫門不應是有漏。
不應是系縛。
問曰。
為以得正決定。
為以盡漏立解脫門耶。
若以得正決定者。
苦法忍相應定。
應是解脫門。
若以盡漏者。
金剛喻定。
應是解脫門。
答曰。
應作是說。
以得正決定亦以盡漏故。
名解脫門。
所以者何。
得一切聖道。
盡名決定。
一切斷盡名盡漏。
如世第一法次第得苦法忍。
苦次第得集。
集次第得滅。
滅次第得道。
盡漏者。
或依空三昧。
盡三界漏。
或依無願三昧。
盡三界漏。
或依無相三昧。
盡三界漏。
問曰。
何故名解脫門。
答曰。
如楯法故。
譬如鬥人執楯在前斷怨敵頭。
行者爾時持如楯解脫門在前。
斷煩惱怨家成就頭堕着不成就地。
如說。
定是正道。
不定是邪道。
定心得解脫非不定心。
有定者能知陰生滅 施設經廣說空。
謂内空。
外空。
内外空。
有為空。
無為空。
無始空。
性空。
無所有空。
第一義空。
空空。
問曰。
施設經何故廣說空耶。
答曰。
以空是二十身見近對治 佛經說。
若聖弟子。
具足三三昧鬘者。
能斷不善法。
修行善法。
問曰。
何故說三三昧名鬘。
答曰。
以其妙好世人生欣上心故。
如少年時首系花鬘。
若男若女。
生愛敬心。
行者亦爾。
若系三昧鬘。
諸天世人。
則生愛敬。
複次如人首系華鬘風則不亂其發。
諸功德首。
若系三昧華鬘者。
掉風不能亂。
譬如花若系以為鬘。
則所用處多。
諸功德亦爾。
若系以為鬘則多有所用能得正決定。
得果離欲盡漏。
複次世人于所系華作鬘想。
賢聖亦爾。
以三三昧。
系諸功德。
亦作鬘想。
亦如世人次第系華而生鬘想。
賢聖亦爾。
次第系心于一緣中。
亦作鬘想 佛經說。
空三昧是上座住處。
問曰。
何故說空三昧是上座住處。
答曰。
以諸上座多住是處故。
三界中佛是有德上座。
次辟支佛。
彼尊者舍利弗。
常住此處故。
言上座住處。
複次空是内道中不共法。
内道一切皆是上座。
外道一切皆是年少。
内道中年八歲者。
皆是上座。
所以者何。
成就上座法故。
外道年八十者。
皆是年少。
所以者何。
成就年少法故。
問曰。
諸外道有無願無相耶。
答曰。
雖無根本者。
有相似者。
粗行似無願止行似無相空乃至無相似者。
況根本。
複次以能生上座法故。
空名上座住處。
上座法者。
是道道果。
誰能生者。
謂空能生。
複次安住審谛法故。
空名上座住處。
衆生若不得空三昧。
則情性輕躁躁動。
若得空三昧。
情性則不動如山。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若知解脫法。
則情性審谛。
情性審谛。
名上座。
是故說空是上座住處。
複次行者住空法時。
适意不适意好不好。
有利益事。
無利益事。
資生樂事。
資生苦事。
于此事中。
心不移動。
曾聞。
尊者舍利弗。
其母命終共住弟子還俗長齒比丘。
常于尊者舍利弗。
有怨嫌心。
作如是念。
我今應往告其不吉之事。
爾時長齒比丘。
便詣尊者舍利弗所。
作如是語。
長老當知。
汝母命過。
共住弟子還俗。
尊者舍利弗。
作如是答。
我母命過。
此是有身之法。
我弟子還俗。
此是凡夫之法時長齒比丘。
作是念。
長老舍利弗。
雖作是言。
心必有異。
爾時尊者舍利弗。
以是事故。
明朝着衣持缽。
入舍衛城。
次第乞食飲食訖。
還詣住處。
舉衣缽洗足已。
以尼師檀着肩上。
從隻桓林。
詣安樂林。
于晝日露處坐一樹下。
心生是念。
世間頗有可愛妙色。
變易散滅之時。
令我生憂悲苦惱者。
不遍觀見無有者。
爾時尊者舍利弗。
以日暮時。
從安陀林。
還隻桓林。
爾時長老阿難。
于所住精舍門邊經行。
見尊者舍利弗來。
問言。
尊者舍利弗。
從何處來。
舍利弗答言。
我從安陀林來複問。
尊者舍利弗。
汝于安陀林。
多住何三昧。
舍利弗答言。
住覺觀三昧。
阿難複問。
住何覺何觀耶。
舍利弗言。
我晝日于安陀林。
有如是覺。
世間頗有可愛妙色。
乃至廣說。
阿難問言。
尊者舍利弗。
于意雲何。
為有如是色不。
舍利弗答言。
無也。
阿難複語尊者舍利弗言。
汝常作是說。
若佛不出世。
我等便為無目而死。
佛是可愛妙色。
若當變易散滅。
汝不生憂悲苦惱耶。
尊者舍利弗答言。
若令世尊變易散滅。
我亦不生憂悲苦惱。
但有是念。
世尊速般涅槃。
世間眼速滅。
爾時長老阿難歎言。
善哉善哉。
尊者舍利弗。
善除我見我所見及與我慢。
斷其根本。
如斷多羅樹頭更不複生。
如來雖是可愛色。
若當變易散滅者。
當有何憂悲苦惱耶。
是故行者住彼法時。
于适意不适意好不好有利益無利益資生樂事資生苦事。
心不移動。
是故名空是上座住處。
複說。
尊者舍利弗。
于俱薩羅國。
住一林中。
爾時有一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