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五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四十五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九 ◎如說。

    若得此定。

    依此定立此定。

    更不受未來生老病死受苦起集。

    問曰。

    此定不能斷結。

    何故作是說。

    若得此定。

    乃至廣說。

    答曰。

    應觀是事為以何故。

    若學人入滅定者起定。

    作如是念。

    此是須臾滅。

    須臾心心數法不行。

    靜妙乃爾。

    何況畢竟滅。

    畢竟心心數法不行者。

    以是事故。

    即斷煩惱。

    入無餘涅槃。

    若無學人。

    入滅定者起定。

    作如是念。

    乃至以是事故。

    舍諸陰入無餘涅槃。

    以是事故。

    作如是說。

    若得此定。

    乃至廣說。

    更不受苦起集 施設經說。

    有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

    有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

    有作願入定作願出定。

    有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

    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

    猶如有一作如是念。

    使我入滅定。

    不作是念。

    使我出滅定。

    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得彼定出。

    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是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

    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者。

    猶如有一不作是念。

    使我入滅定而作是念。

    使我出滅定。

    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彼入滅定出滅定。

    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是名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

    作願入定作願出定者。

    猶如有一作如是念。

    使我入滅定。

    使我出滅定。

    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彼入滅定出滅定。

    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是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

    有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者。

    猶如有一不作是念。

    使我入滅定出滅定。

    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彼入滅定出滅定。

    起四種有想定。

    若一現在前。

    是名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

    問曰。

    作願入定作願出定可爾。

    何者是不欲入定出定。

    而入定出定。

    答曰。

    此盡欲入定。

    盡欲出定。

    然入定出定。

    有自在者。

    有不自在者。

    是故施設經。

    作如是說。

    或有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

    或有出定心得自在。

    入定心不得自在。

    或有入定出定心得自在。

    或有入定出定心不得自在。

    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

    不作願入定作願出定。

    出定心得自在入定心不得自在者。

    不作願出定作願入定。

    入定心得自在出定心得自在者。

    不作願入定不作願出定。

    入定心不得自在出定心不得自在者。

    作願入定作願出定。

    以是事故。

    作如是說。

    入定者。

    盡欲入定。

    出定者盡欲出定。

    問曰。

    此中說。

    何者四有想定。

    答曰。

    是四無色。

    問曰。

    何故說四無色是四有想定。

    答曰。

    四無色定。

    于滅定得作逆次定逆超定。

    若出彼定。

    起非想非非想處心。

    次起無所有處心。

    是逆次定。

    若起識處心。

    是逆超定。

    若出彼定。

    起無所有處心。

    次起識處心。

    是逆次定。

    若起空處心。

    是逆超定。

    以是事故。

    說四無色是四有想定。

    經說。

    入滅定者。

    火不能燒。

    水不能漂。

    刀不能傷。

    毒不能害。

    不為他所殺。

    問曰。

    何故入滅定者。

    火不能燒水不能漂。

    刀不能傷。

    毒不能害。

    不為他所殺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此定是不害法。

    若入此定。

    害不能害。

    複次此定有大威勢故。

    威德諸天。

    常守護定。

    複次禅禅境界神足神足境界。

    是不可思議。

    複次此定無心。

    無心者不死不生。

    散耆婆經。

    是此論因緣。

    曾聞。

    過去有迦拘孫陀佛。

    有二大賢弟子。

    一名毗頭羅。

    二名散耆婆。

    爾時尊者散耆婆。

    于一城中。

    多所教化。

    于彼城邊。

    多人行處。

    入于滅定。

    時牧牛羊者。

    擔薪草者。

    行道者。

    見皆作是念。

    此大德平坐而死。

    我等應取牛糞幹薪燒之而去。

    如其念。

    即取幹薪牛糞燒已舍去。

    爾時尊者散耆婆。

    晨朝從滅定起。

    速抖擻僧伽梨。

    以日初分。

    着衣持缽。

    入城乞食。

    時諸牧牛羊擔薪草行道人見者。

    皆作是言。

    此尊者昨日平坐而死。

    我等以幹薪牛糞燒已舍來。

    今複還活。

    時人皆号之為還活。

    所以不燒身者。

    以定力護故。

    所以不燒衣者。

    以神足力持故。

    複有說者。

    所以不燒身不燒衣者。

    皆以定力故。

    是故散耆婆經是此論因緣 如因緣中說。

    施起滅定人。

    得現世報。

    問曰。

    何故施起滅定人。

    得現世報耶。

    答曰。

    此不必須通。

    所以者何。

    此說非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此是因緣。

    或然不然。

    若必欲通者。

    有何意耶。

    答曰。

    不得現世報。

    而受多報。

    問曰。

    何故施起滅定者。

    若得現報。

    若得多報。

    答曰。

    若施滅定者食。

    便為施起諸禅解脫三昧者食。

    所以者何。

    若欲入此定者。

    先起欲界善心。

    次第入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次第入滅定。

    欲起此定。

    從此定次第起非想非非想處心。

    乃至初禅。

    次第起欲界善心。

    以行者身中修如是等功德故。

    施食得現世報。

    若得多報。

    複次從此定起。

    出入言說着衣受取飲食。

    如是等威儀寂靜故。

    信心婆羅門居士。

    生敬重心。

    以衣食等施。

    得現世報。

    若得多報。

    複次此定。

    生人希有想。

    若人聞彼比丘得于滅定。

    極生希有想。

    信心婆羅門居士。

    以清淨心。

    施其衣食等。

    得現世報。

    若得多報。

    複次若施起滅定者。

    食便名施。

    不食人食入有想定者。

    雖不食抟食。

    而食有漏觸食意思食識食。

    入無漏定。

    雖不食四種有漏食。

    而以無漏觸意思識持身。

    入滅定者。

    無四種食。

    亦不以無漏觸意思識持身。

    是故施起滅定者。

    則施不食人食。

    得現世報。

    若得多報。

    複次若施起滅定者。

    食便是施。

    到涅槃還者食。

    所以者何。

    此定與涅槃相似故。

    如入無餘涅槃時。

    一切心心數法不生。

    滅一切有緣法。

    此定亦爾。

    是故施其食者。

    得現世報。

    若得多報。

    不但施滅定人食得現世報。

    施五種人食。

    亦得現世報。

    一從滅定起。

    二從慈心起。

    三從無诤起。

    四從見道起。

    五從得盡智起。

    又施五種人食得多報。

    一施父。

    二施母。

    三施病人。

    四施說法人。

    五施近佛菩薩 問曰。

    此定為是受生處造業為是滿業耶。

    答曰。

    此是滿業。

    非是造業。

    所以者何。

    造業必是業性。

    彼非業性。

    問曰。

    此定為得現報。

    為得生報。

    為得後報耶。

    答曰。

    此定得生報。

    不得現報。

    所以者何。

    非想非非想處。

    不能起此定。

    問曰。

    何處受此定報。

    答曰。

    于非想非非想處報四陰。

    若成就滅定。

    亦成就滅定報耶。

    答曰。

    或成就滅定。

    不成就滅定報。

    乃至廣作四句。

    成就滅定不成就滅定報者。

    生欲色界得滅定。

    若得滅定不退。

    生非非想處。

    未受滅定報。

    成就滅定報不成就滅定者于此得滅定退。

    生非想非非想處。

    受滅定報。

    成就滅定亦成就滅定報者。

    于此得滅定不退。

    生非想非非想處。

    受滅定報。

    不成就滅定亦不成就滅定報者。

    生欲色界中。

    不得滅定。

    生空處識處無所有處。

    若得滅定退。

    若不得滅定。

    生非想非非想處。

    不受滅定報 若退滅定。

    亦退阿羅漢果耶。

    答曰。

    或退滅定。

    不退阿羅漢果。

    乃至廣作四句。

    退滅定不退阿羅漢果者。

    學人退滅定。

    阿羅漢得滅定退。

    不得自在。

    非起結現在前。

    退阿羅漢果不退滅定者。

    慧解脫阿羅漢退。

    學時得滅定。

    無學時起非想非非想處結。

    退滅定亦退阿羅漢果者。

    學時得滅定。

    無學時起下地結。

    退無學時得滅定。

    三界結若起一界結退。

    不退滅定亦不退阿羅漢果者。

    除上爾所事。

     阿羅漢果者六種。

    謂退法。

    憶法。

    護法。

    等住。

    能進。

    不動。

    諸退法阿羅漢。

    盡是俱解脫耶。

    若是俱解脫阿羅漢。

    盡是退法耶。

    乃至不動阿羅漢。

    盡是俱解脫耶。

    若是俱解脫阿羅漢。

    盡是不動耶。

    答曰。

    或是退法阿羅漢非是俱解脫。

    乃至廣作四句。

    是退法阿羅漢非俱解脫者。

    諸退法阿羅漢不得滅定。

    是俱解脫阿羅漢非是退法者。

    憶法乃至不動得滅定。

    是退法阿羅漢亦是俱解脫者。

    退法阿羅漢得滅定。

    非退法阿羅漢亦非俱解脫者。

    憶法乃至不動不得滅定。

    如退法阿羅漢作四句。

    餘五種阿羅漢。

    作五四句亦如是 如無學道有六種阿羅漢。

    學地亦有六種性。

    學諸退法學。

    盡是身證耶。

    若是身證。

    盡是退法學耶。

    乃至不動性學。

    是身證耶。

    若是身證。

    盡是不動性學耶。

    答曰。

    或是退法性學非身證。

    乃至廣作四句。

    是退法性學非身證者。

    退法性學不得滅定。

    是身證非退法性學者。

    憶法乃至不動性學得滅定。

    是退法性學亦是身證者。

    退法學得滅定。

    非退性學亦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