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問曰。
聖人何故修此定耶。
答曰。
以四事故修。
一欲住現法樂故。
二欲遊戲故。
三欲觀本所作故。
四受用聖法故。
複次此定是勝法聖人欲遊此定故◎ ◎ 阿毗昙毗婆沙論智犍度八道品第一 佛說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
漏盡阿羅漢。
梵行已立。
成就十種無學道。
學人八種學道迹。
幾成就過去。
幾成就未來現在。
漏盡阿羅漢。
梵行已立。
十種無學道。
幾成就過去。
幾成就未來現在。
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于世中愚言無過去未來世成就說現在世是無為法者意故。
亦明過去未來行成就是實有法。
若過去未來行。
非實有者。
則無成就不成就。
過去未來行者。
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陰第十三入。
無有成就不成就者。
以有成就過去未來行故。
知過去未來行是實有法。
複有說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成就非實有法。
如譬喻者。
尊者佛陀提婆說。
成就無體。
非實有法。
所以者何。
若衆生不離彼法。
名為成就。
然不離是分别相待和合法。
無有實體。
如五指聚。
名之為拳。
散則非拳。
若衆生不離彼法名為成就。
若離彼法不名成就。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轉輪王成就七寶。
彼為成就他身法及非衆生數法耶。
若轉輪王成就輪寶神珠寶者。
則壞法體。
所以者何。
亦是衆生數。
亦非衆生數故。
若成就象馬寶者則壞趣。
所以者何。
亦是人趣。
亦是畜生趣故。
若成就玉女寶者則壞身。
所以者何。
亦是男身。
亦是女身故。
若成就主藏主兵臣者則壞業。
所以者何。
亦是尊貴。
亦是卑賤故。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成就無有實體。
欲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成就有實體。
若成就無實體者。
則違此經。
如說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
漏盡阿羅漢。
梵行已立。
成就十種無學道。
聖人有漏心現在前時。
成就過去未來現在。
無無漏道故。
則不成就。
複違餘經。
如說此人成就善法。
亦成就不善無記法。
若善法現在前時。
則離不善。
無記法。
不應成就。
不善法現在前時。
則離善法。
無記法。
不應成就。
無記法現在前時。
則離善不善法。
不應成就。
複違餘經。
如說比丘成就七法。
于現法中。
多住喜樂。
若修方便。
必能盡漏。
無有比丘成就七法者。
于七法中。
若起一一法現在前。
則成就一法。
若起餘法現在前。
于七法中。
則不成就。
複違餘經。
如說如來成就十力。
無有如來成就十力者。
若成就一力。
若不成就如來。
于十力中。
若起一一力現在前。
則成就一力。
所以者何。
于一刹那中。
無兩慧并現在前何況多。
若起餘法現在前。
則不成就力。
複有餘過。
凡夫人可言離三界結。
離三界結人可言凡夫人。
凡夫人可言離三界結者。
凡夫人善不隐沒無記心現在前時。
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三界結。
應是離三界欲人。
離三界欲人是凡夫者。
阿羅漢起善有漏及不隐沒無記心現在前時。
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漏法。
以不成就無漏法故。
應是凡夫。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成就是實有法。
問曰。
若成就是實有法者。
譬喻者所引經雲何通耶。
答曰。
轉輪王于七寶中。
得随意自在用故。
世尊說名成就。
複有說所以作論者。
或說成就是實有法不成就非實有法。
為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不成就是實有法。
若不成就非實有者。
成就亦非實有。
所以者何。
因不成就故。
施設成就。
如因明有闇因夜有晝因寒有熱。
因不成就有成就亦爾。
複次不成就與成就。
是兩兩近相對法。
如貪與不貪恚與不恚癡與不癡。
是兩兩近相對法。
彼亦如是。
複次若不成就無實體者。
則無施設有斷煩惱法。
所以者何。
聖道生時。
斷于煩惱。
非如以石磨香。
聖道生時。
斷煩惱得證解脫得故。
名斷煩惱。
複有說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聖道是無為法。
如毗婆阇婆提說。
聖道是無為法。
彼作是說。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是一常住法。
諸佛出世。
盡覺悟此道。
譬如莊嚴象馬之乘。
多人更乘人人雖異而乘常一。
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是一常住。
諸佛出世皆悟此道。
諸佛雖異。
其道常一。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依于佛經。
佛經說。
我得過去諸仙所得舊道。
以佛說道是舊法故。
言是無為。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亦明道在世中。
若道在世。
必是有為非是無為。
所以者何。
無有無為法在于世者。
若道是無為法者。
則違此經。
如說毗舍佉優婆夷。
往詣檀摩提那比丘尼所。
作如是問。
道為是有為為是無為耶。
彼作是答。
毗舍佉優婆夷道是有為非是無為。
問曰。
若道是有為非無為者。
毗婆阇婆提所說經雲何通。
答曰。
以五事同故。
說名舊道。
一以方便同。
二以地同。
三以行同。
四以境界同。
五以所作同。
方便同者。
如一佛于三阿僧祇劫滿足六波羅蜜。
諸佛亦爾。
地同者。
其道盡在第四禅地。
行同者盡行十六行。
境界同者盡緣四谛。
所作同者。
如一佛以道滅煩惱。
一切佛亦爾。
以此義通彼經。
若如經所說。
不依義者。
即此經中說。
我曾過舊城舊村城村。
可是無為法耶。
雖說城村是舊。
而非無為。
道亦如是。
雖說舊道。
而非無為。
如偈說 若斷欲無餘如蓮華在水 比丘離彼此如蛇脫舊皮 蛇皮可是無為法耶。
如是蛇皮雖說是舊。
而非無為。
道亦如是。
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八種者。
正見乃至正定。
成就者。
問曰。
誰成就。
為法成就。
為人成就耶。
若法成就。
一切法無所欲。
雲何成就。
若人成就。
于實義中。
人不可得。
若無有人。
雲何成就。
答曰。
應作是說。
成就非法非人。
實義中有成就不成就。
而無成就不成就者。
實義中有縛有解。
而無縛者解者。
有煩惱有出要。
而無煩惱者出要者。
有生有死。
而無生者死者。
有業有業報。
而無作業受業報者。
有道有道果。
而無修道證道果者。
于實義中。
有成就不成就。
而無成就不成就者。
或有說者法成就。
問曰。
若然者。
眼入成就十一入。
十一入亦成就眼入耶。
答曰。
若作是說。
眼入成就十一入。
十一入成就眼入而無過。
評曰。
應作是說。
成就非法非人。
然四陰五陰生時。
有如是相似得。
名成就不成就。
尊者和須蜜說曰。
一切法無所欲。
于無所欲法中。
有何成就不成就者。
問曰。
若然者佛經雲何通。
如說此人成就善不善法。
答曰。
此是如來随俗言說而無有實。
問曰。
雲何是成就義。
尊者和須蜜答曰。
不斷義是成就義。
問曰。
若然者。
具縛凡夫于一切法。
不斷盡成就耶。
答曰。
不也。
不得彼法故。
複次不棄義是成就義。
問曰。
若然者。
學人不棄無學法。
成就彼法耶。
答曰。
不也。
不得彼法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得而不失義。
是成就義。
若得彼法不失。
是名成就。
問曰。
何故名學為學。
學法故名學耶。
為得學法故名學耶。
若學學法是學者。
定犍度所說雲何通。
如說學住自性。
若得學法是學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佛告屍婆迦。
學學法故名學。
答曰。
應作是說。
學學法故名學。
問曰。
若然者。
佛經善通。
定犍度所說雲何通。
答曰。
彼中說得學法故名學人。
複有說者。
得學法故名學。
問曰。
若然者。
定犍度所說善通。
佛經雲何通。
答曰。
佛經中說。
不舍期心。
不舍方便。
學人若住
聖人何故修此定耶。
答曰。
以四事故修。
一欲住現法樂故。
二欲遊戲故。
三欲觀本所作故。
四受用聖法故。
複次此定是勝法聖人欲遊此定故◎ ◎ 阿毗昙毗婆沙論智犍度八道品第一 佛說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
漏盡阿羅漢。
梵行已立。
成就十種無學道。
學人八種學道迹。
幾成就過去。
幾成就未來現在。
漏盡阿羅漢。
梵行已立。
十種無學道。
幾成就過去。
幾成就未來現在。
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說優波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于世中愚言無過去未來世成就說現在世是無為法者意故。
亦明過去未來行成就是實有法。
若過去未來行。
非實有者。
則無成就不成就。
過去未來行者。
如第二頭第三手第六陰第十三入。
無有成就不成就者。
以有成就過去未來行故。
知過去未來行是實有法。
複有說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成就非實有法。
如譬喻者。
尊者佛陀提婆說。
成就無體。
非實有法。
所以者何。
若衆生不離彼法。
名為成就。
然不離是分别相待和合法。
無有實體。
如五指聚。
名之為拳。
散則非拳。
若衆生不離彼法名為成就。
若離彼法不名成就。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轉輪王成就七寶。
彼為成就他身法及非衆生數法耶。
若轉輪王成就輪寶神珠寶者。
則壞法體。
所以者何。
亦是衆生數。
亦非衆生數故。
若成就象馬寶者則壞趣。
所以者何。
亦是人趣。
亦是畜生趣故。
若成就玉女寶者則壞身。
所以者何。
亦是男身。
亦是女身故。
若成就主藏主兵臣者則壞業。
所以者何。
亦是尊貴。
亦是卑賤故。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成就無有實體。
欲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成就有實體。
若成就無實體者。
則違此經。
如說學人成就八種學道迹。
漏盡阿羅漢。
梵行已立。
成就十種無學道。
聖人有漏心現在前時。
成就過去未來現在。
無無漏道故。
則不成就。
複違餘經。
如說此人成就善法。
亦成就不善無記法。
若善法現在前時。
則離不善。
無記法。
不應成就。
不善法現在前時。
則離善法。
無記法。
不應成就。
無記法現在前時。
則離善不善法。
不應成就。
複違餘經。
如說比丘成就七法。
于現法中。
多住喜樂。
若修方便。
必能盡漏。
無有比丘成就七法者。
于七法中。
若起一一法現在前。
則成就一法。
若起餘法現在前。
于七法中。
則不成就。
複違餘經。
如說如來成就十力。
無有如來成就十力者。
若成就一力。
若不成就如來。
于十力中。
若起一一力現在前。
則成就一力。
所以者何。
于一刹那中。
無兩慧并現在前何況多。
若起餘法現在前。
則不成就力。
複有餘過。
凡夫人可言離三界結。
離三界結人可言凡夫人。
凡夫人可言離三界結者。
凡夫人善不隐沒無記心現在前時。
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三界結。
應是離三界欲人。
離三界欲人是凡夫者。
阿羅漢起善有漏及不隐沒無記心現在前時。
則不成就過去未來現在無漏法。
以不成就無漏法故。
應是凡夫。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成就是實有法。
問曰。
若成就是實有法者。
譬喻者所引經雲何通耶。
答曰。
轉輪王于七寶中。
得随意自在用故。
世尊說名成就。
複有說所以作論者。
或說成就是實有法不成就非實有法。
為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不成就是實有法。
若不成就非實有者。
成就亦非實有。
所以者何。
因不成就故。
施設成就。
如因明有闇因夜有晝因寒有熱。
因不成就有成就亦爾。
複次不成就與成就。
是兩兩近相對法。
如貪與不貪恚與不恚癡與不癡。
是兩兩近相對法。
彼亦如是。
複次若不成就無實體者。
則無施設有斷煩惱法。
所以者何。
聖道生時。
斷于煩惱。
非如以石磨香。
聖道生時。
斷煩惱得證解脫得故。
名斷煩惱。
複有說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聖道是無為法。
如毗婆阇婆提說。
聖道是無為法。
彼作是說。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是一常住法。
諸佛出世。
盡覺悟此道。
譬如莊嚴象馬之乘。
多人更乘人人雖異而乘常一。
如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是一常住。
諸佛出世皆悟此道。
諸佛雖異。
其道常一。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依于佛經。
佛經說。
我得過去諸仙所得舊道。
以佛說道是舊法故。
言是無為。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亦明道在世中。
若道在世。
必是有為非是無為。
所以者何。
無有無為法在于世者。
若道是無為法者。
則違此經。
如說毗舍佉優婆夷。
往詣檀摩提那比丘尼所。
作如是問。
道為是有為為是無為耶。
彼作是答。
毗舍佉優婆夷道是有為非是無為。
問曰。
若道是有為非無為者。
毗婆阇婆提所說經雲何通。
答曰。
以五事同故。
說名舊道。
一以方便同。
二以地同。
三以行同。
四以境界同。
五以所作同。
方便同者。
如一佛于三阿僧祇劫滿足六波羅蜜。
諸佛亦爾。
地同者。
其道盡在第四禅地。
行同者盡行十六行。
境界同者盡緣四谛。
所作同者。
如一佛以道滅煩惱。
一切佛亦爾。
以此義通彼經。
若如經所說。
不依義者。
即此經中說。
我曾過舊城舊村城村。
可是無為法耶。
雖說城村是舊。
而非無為。
道亦如是。
雖說舊道。
而非無為。
如偈說 若斷欲無餘如蓮華在水 比丘離彼此如蛇脫舊皮 蛇皮可是無為法耶。
如是蛇皮雖說是舊。
而非無為。
道亦如是。
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八種者。
正見乃至正定。
成就者。
問曰。
誰成就。
為法成就。
為人成就耶。
若法成就。
一切法無所欲。
雲何成就。
若人成就。
于實義中。
人不可得。
若無有人。
雲何成就。
答曰。
應作是說。
成就非法非人。
實義中有成就不成就。
而無成就不成就者。
實義中有縛有解。
而無縛者解者。
有煩惱有出要。
而無煩惱者出要者。
有生有死。
而無生者死者。
有業有業報。
而無作業受業報者。
有道有道果。
而無修道證道果者。
于實義中。
有成就不成就。
而無成就不成就者。
或有說者法成就。
問曰。
若然者。
眼入成就十一入。
十一入亦成就眼入耶。
答曰。
若作是說。
眼入成就十一入。
十一入成就眼入而無過。
評曰。
應作是說。
成就非法非人。
然四陰五陰生時。
有如是相似得。
名成就不成就。
尊者和須蜜說曰。
一切法無所欲。
于無所欲法中。
有何成就不成就者。
問曰。
若然者佛經雲何通。
如說此人成就善不善法。
答曰。
此是如來随俗言說而無有實。
問曰。
雲何是成就義。
尊者和須蜜答曰。
不斷義是成就義。
問曰。
若然者。
具縛凡夫于一切法。
不斷盡成就耶。
答曰。
不也。
不得彼法故。
複次不棄義是成就義。
問曰。
若然者。
學人不棄無學法。
成就彼法耶。
答曰。
不也。
不得彼法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得而不失義。
是成就義。
若得彼法不失。
是名成就。
問曰。
何故名學為學。
學法故名學耶。
為得學法故名學耶。
若學學法是學者。
定犍度所說雲何通。
如說學住自性。
若得學法是學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佛告屍婆迦。
學學法故名學。
答曰。
應作是說。
學學法故名學。
問曰。
若然者。
佛經善通。
定犍度所說雲何通。
答曰。
彼中說得學法故名學人。
複有說者。
得學法故名學。
問曰。
若然者。
定犍度所說善通。
佛經雲何通。
答曰。
佛經中說。
不舍期心。
不舍方便。
學人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