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
名為因智。
因智是四智性。
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智。
是滅智。
亦是四智性。
等智法智比智滅智生死智者。
舊阿毗昙者。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是一智。
謂等智。
尊者婆摩勒。
已作如是說。
生死智是四智性。
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評曰。
應作是說。
是一等智漏盡智。
或有說者。
是漏盡。
人身中可得故。
名漏盡智。
若作是說。
是十智性。
或有說者。
漏盡智是緣漏盡處智。
若作是說。
漏盡智是四智性。
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念前世智。
舊阿毗昙者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是一等智。
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是六智。
除滅智他心智非他心智。
所以者何。
他心智緣現在法非滅智。
所以者何。
滅智緣無為法。
評曰。
應作是說。
是一等智願智。
是一等智。
或有說是八智性者。
除盡智無生智。
所以者何。
願智是見性。
彼二智非見性。
評曰。
應作是說。
願智是一等智。
盡智無生智是六智。
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
以如是等事故。
八智攝一切智。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應說一智。
謂決定智。
所以者何。
決定義是智義。
彼決定有有漏有無漏有縛有解有系有不系。
有漏者是等智。
是縛是系。
無漏智。
是解是無系。
或是欲界對治。
或是色無色界對治。
或是欲界對治者。
是法智。
若色無色界對治者。
是比智此三智。
若知他心心數法。
是知他心智無漏決定智。
或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
若行苦四行者。
是苦智。
乃至若行道四行者。
是道智。
問曰。
若然者唯有三智。
法智比智等智。
答曰。
如是唯有三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
問曰。
若然者。
雲何立八智。
答曰。
以五事故。
一以對治。
二以方便。
三以自體。
四以行。
五以緣行。
對治者。
是法智比智。
方便者。
是他心智。
自體者。
是等智。
行者是苦智集智。
所以者何。
此智行不同緣。
同緣行者。
是滅智道智。
所以者何。
此智緣不同行不同故。
以此五事故。
立八智。
尊者婆摩勒說曰。
對治四種愚故立八智。
四種愚者。
界愚心愚法愚谛愚。
對治界愚故說法智比智。
對治心愚故說他心智。
對治法愚故說等智。
對治谛愚故說苦集滅道智。
此是智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智。
智是何義。
答曰。
決定義是智義。
問曰。
若決定義是智義者。
疑相應智則非智。
所以者何。
不決定故。
答曰。
疑相應慧亦是智。
但疑于聚中有勢用故。
言是疑聚。
如多愛人名為愛行。
非無恚癡以愛有勢用故名為愛行。
彼亦如是。
恚行癡行。
說亦如是。
譬喻者。
作如是說。
若心有智。
則無不智。
若心決定。
則無猶豫。
若心有粗。
則無有細。
亦為阿毗昙者說過。
汝說法相。
猶如若幹草木雜生一處而無别相。
一心中有智無智。
非智非不智。
猶豫決定。
非猶豫非決定。
粗細非粗非細。
阿毗昙者。
複作是說。
我法生時。
聚生一心中。
有智無智。
非智非無智。
決定猶豫。
非決定非猶豫。
粗細非粗非細。
智者是智。
非智者是無明。
非智非無智者。
是餘心心數法。
猶豫者是疑。
決定者是慧。
非決定非猶豫者。
是餘心心數法。
粗是覺細是觀。
非粗非細是餘法。
複有說者。
以二事故名智。
一以決定。
二以适可。
知苦乃至知道名決定。
自适适他意故名适可 已總說諸智。
所以今當一一分别說。
所以者何。
何故名法智。
答曰。
體是法故名法智。
問曰。
餘智體亦是法。
何故不名法智耶。
答曰。
餘智雖體是法。
而法智是法。
如十八界雖體是法。
十二入體亦是法。
七覺支體亦是法。
四念處體亦是法。
四不壞淨體亦是法。
四無礙體亦是法。
三歸三寶體亦是法。
而法界法入擇法覺支念法法念處法不壞淨法無礙法歸法寶法。
而名為法。
如是十智體。
雖是法而法智名法。
複次法智有一名。
餘智有二名。
法智是共名。
餘智是共不共名。
以不共名說。
複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
後知法故名比智。
複次彼智相應。
初得信法名法智。
後得信法名比智。
複次于法中現見故名法智。
次現後生故名比智。
複次欲界多諸非法煩惱。
如忿恨谄诳放逸害等非法。
誰是彼近對治。
謂法智是也。
色無色界。
無如是非法煩惱故名比智。
複次若智是六地所攝。
緣于一地是法智。
若智九地所攝緣于八地是比智。
複次若智六地所攝緣六地者是法智。
若智九地所攝緣九地者是比智。
複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者是法智。
若智對治十四界十二入五陰者是比智。
複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五陰者是法智。
若智對治善無記五陰者是比智。
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是法智。
若智對治福不動行者是比智。
複次若智對治抟食愛淫欲愛是法智。
若智對治定愛是比智。
何故名知他心智。
答曰。
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
問曰。
亦知他心數法。
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
答曰。
以期心故。
行者期心。
作如是念。
使我知他心。
若知他心。
亦知數法。
猶如有人作如是念。
使我見王。
若見王時。
亦見王侍者。
彼亦如是。
複次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
或以自體。
或以對治。
或以方便。
或以相應。
或以所依。
或以行。
或以緣。
或以行緣。
以自體者。
如陰如谛如等智。
以對治者。
如法智比智。
若對治欲界名法智。
若對治色無色界名比智。
以方便者。
如空處識處五現三昧他心智。
以相應者。
如婆伽羅經說。
雲何樂受法。
答曰。
若法與樂受相應。
雲何苦受法。
答曰。
若法與苦受相應。
雲何不苦不樂受法。
答曰。
若法與不苦不樂受相應。
以所依者。
眼識乃至意識。
若依眼生名眼識。
乃至依意生名意識以行者是苦智集智。
所以者何。
此智行不同緣同。
或以緣者。
念處無相三昧。
以行緣者。
是滅道智。
所以者何。
彼行不同。
緣亦不同。
複次以名義勝故。
此聚中。
誰為最勝。
心為最勝。
譬如王來眷屬亦來。
但言王來。
彼亦如是餘廣說。
如雜揵度說心處。
何故名等智。
答曰。
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
如男女來去世人現所行法等。
問曰。
亦緣第一義法。
何故名世智。
答曰。
從多分故多緣世法。
少緣第一義法。
複次此智無第一義相。
以多人所稱故名世智。
猶如多人所立之王。
雖非王種。
以多人所立故。
亦名為王。
彼亦如是。
複次此智是假名。
所以者何。
一切人一切衆生一切處。
盡有此智故。
複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
複次此智是所差故。
猶如人差上座差維那聲。
論者說曰。
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
猶器中物名為覆物。
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
答曰。
以對治決定故。
所緣決定故。
乃至道智亦如是。
複次處所決定故。
對治決定故。
名苦智乃至道智。
複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
乃至行道四行故名道智。
問曰。
若有漏慧。
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
是苦智耶。
答曰。
若行苦四行。
行道四行。
于谛有決定者。
名苦智道智。
善有漏慧。
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
于谛不決定故。
不名苦智乃至道智。
複次若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
煩惱更生。
複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
見不複名不見。
知不複名不知。
已得決定處。
不為無知猶豫邪見所覆。
善有漏慧。
雖行苦等四行。
見還不見。
知還不知。
還為無明猶豫邪見所覆。
複次若行苦等四行。
能減損破壞。
于有是苦智乃至道智。
善有漏慧。
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
增益長養。
于有餘。
答如雜揵度說。
複次若行苦等四行。
不行集滅道等四行是苦智。
若行集等四行。
不行苦滅道等四行是集智。
若行滅等四行。
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滅智。
若行道四行。
不行苦集滅等四行是道智。
善有漏慧。
若行苦等四行。
亦行集滅道等四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
或行苦行亦行滅行。
或行苦行亦行道行。
或行集行亦行滅行。
或行集行亦行道行。
或行滅行。
亦行道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
或行苦行亦行滅行道行。
或行集行亦行滅行道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道行。
行如是行時。
當言是苦智。
乃至當言是道智。
複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
不同苦集一系。
善有漏慧。
雖行苦集滅道四行。
同苦集一系。
問曰。
滅道不同一系。
何故不立滅道智耶。
答曰。
以始不中立故。
終亦不中立。
界者他心智。
有漏者是色界系。
無漏者是不系。
等智是三界系。
餘是不系。
地者。
名為因智。
因智是四智性。
等智法智比智集智涅槃智。
是滅智。
亦是四智性。
等智法智比智滅智生死智者。
舊阿毗昙者。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是一智。
謂等智。
尊者婆摩勒。
已作如是說。
生死智是四智性。
謂法智比智等智苦智。
評曰。
應作是說。
是一等智漏盡智。
或有說者。
是漏盡。
人身中可得故。
名漏盡智。
若作是說。
是十智性。
或有說者。
漏盡智是緣漏盡處智。
若作是說。
漏盡智是四智性。
謂法智比智等智滅智念前世智。
舊阿毗昙者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是一等智。
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是六智。
除滅智他心智非他心智。
所以者何。
他心智緣現在法非滅智。
所以者何。
滅智緣無為法。
評曰。
應作是說。
是一等智願智。
是一等智。
或有說是八智性者。
除盡智無生智。
所以者何。
願智是見性。
彼二智非見性。
評曰。
應作是說。
願智是一等智。
盡智無生智是六智。
謂法智比智苦集滅道智。
以如是等事故。
八智攝一切智。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應說一智。
謂決定智。
所以者何。
決定義是智義。
彼決定有有漏有無漏有縛有解有系有不系。
有漏者是等智。
是縛是系。
無漏智。
是解是無系。
或是欲界對治。
或是色無色界對治。
或是欲界對治者。
是法智。
若色無色界對治者。
是比智此三智。
若知他心心數法。
是知他心智無漏決定智。
或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
若行苦四行者。
是苦智。
乃至若行道四行者。
是道智。
問曰。
若然者唯有三智。
法智比智等智。
答曰。
如是唯有三智。
謂法智比智等智。
問曰。
若然者。
雲何立八智。
答曰。
以五事故。
一以對治。
二以方便。
三以自體。
四以行。
五以緣行。
對治者。
是法智比智。
方便者。
是他心智。
自體者。
是等智。
行者是苦智集智。
所以者何。
此智行不同緣。
同緣行者。
是滅智道智。
所以者何。
此智緣不同行不同故。
以此五事故。
立八智。
尊者婆摩勒說曰。
對治四種愚故立八智。
四種愚者。
界愚心愚法愚谛愚。
對治界愚故說法智比智。
對治心愚故說他心智。
對治法愚故說等智。
對治谛愚故說苦集滅道智。
此是智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智。
智是何義。
答曰。
決定義是智義。
問曰。
若決定義是智義者。
疑相應智則非智。
所以者何。
不決定故。
答曰。
疑相應慧亦是智。
但疑于聚中有勢用故。
言是疑聚。
如多愛人名為愛行。
非無恚癡以愛有勢用故名為愛行。
彼亦如是。
恚行癡行。
說亦如是。
譬喻者。
作如是說。
若心有智。
則無不智。
若心決定。
則無猶豫。
若心有粗。
則無有細。
亦為阿毗昙者說過。
汝說法相。
猶如若幹草木雜生一處而無别相。
一心中有智無智。
非智非不智。
猶豫決定。
非猶豫非決定。
粗細非粗非細。
阿毗昙者。
複作是說。
我法生時。
聚生一心中。
有智無智。
非智非無智。
決定猶豫。
非決定非猶豫。
粗細非粗非細。
智者是智。
非智者是無明。
非智非無智者。
是餘心心數法。
猶豫者是疑。
決定者是慧。
非決定非猶豫者。
是餘心心數法。
粗是覺細是觀。
非粗非細是餘法。
複有說者。
以二事故名智。
一以決定。
二以适可。
知苦乃至知道名決定。
自适适他意故名适可 已總說諸智。
所以今當一一分别說。
所以者何。
何故名法智。
答曰。
體是法故名法智。
問曰。
餘智體亦是法。
何故不名法智耶。
答曰。
餘智雖體是法。
而法智是法。
如十八界雖體是法。
十二入體亦是法。
七覺支體亦是法。
四念處體亦是法。
四不壞淨體亦是法。
四無礙體亦是法。
三歸三寶體亦是法。
而法界法入擇法覺支念法法念處法不壞淨法無礙法歸法寶法。
而名為法。
如是十智體。
雖是法而法智名法。
複次法智有一名。
餘智有二名。
法智是共名。
餘智是共不共名。
以不共名說。
複次以初知法故名法智。
後知法故名比智。
複次彼智相應。
初得信法名法智。
後得信法名比智。
複次于法中現見故名法智。
次現後生故名比智。
複次欲界多諸非法煩惱。
如忿恨谄诳放逸害等非法。
誰是彼近對治。
謂法智是也。
色無色界。
無如是非法煩惱故名比智。
複次若智是六地所攝。
緣于一地是法智。
若智九地所攝緣于八地是比智。
複次若智六地所攝緣六地者是法智。
若智九地所攝緣九地者是比智。
複次若智對治十八界十二入五陰者是法智。
若智對治十四界十二入五陰者是比智。
複次若智對治善不善無記五陰者是法智。
若智對治善無記五陰者是比智。
若智對治福非福不動行者是法智。
若智對治福不動行者是比智。
複次若智對治抟食愛淫欲愛是法智。
若智對治定愛是比智。
何故名知他心智。
答曰。
知他心故名知他心智。
問曰。
亦知他心數法。
何故但名知他心智耶。
答曰。
以期心故。
行者期心。
作如是念。
使我知他心。
若知他心。
亦知數法。
猶如有人作如是念。
使我見王。
若見王時。
亦見王侍者。
彼亦如是。
複次此法以種種事故得名。
或以自體。
或以對治。
或以方便。
或以相應。
或以所依。
或以行。
或以緣。
或以行緣。
以自體者。
如陰如谛如等智。
以對治者。
如法智比智。
若對治欲界名法智。
若對治色無色界名比智。
以方便者。
如空處識處五現三昧他心智。
以相應者。
如婆伽羅經說。
雲何樂受法。
答曰。
若法與樂受相應。
雲何苦受法。
答曰。
若法與苦受相應。
雲何不苦不樂受法。
答曰。
若法與不苦不樂受相應。
以所依者。
眼識乃至意識。
若依眼生名眼識。
乃至依意生名意識以行者是苦智集智。
所以者何。
此智行不同緣同。
或以緣者。
念處無相三昧。
以行緣者。
是滅道智。
所以者何。
彼行不同。
緣亦不同。
複次以名義勝故。
此聚中。
誰為最勝。
心為最勝。
譬如王來眷屬亦來。
但言王來。
彼亦如是餘廣說。
如雜揵度說心處。
何故名等智。
答曰。
世人等行此智故名等智。
如男女來去世人現所行法等。
問曰。
亦緣第一義法。
何故名世智。
答曰。
從多分故多緣世法。
少緣第一義法。
複次此智無第一義相。
以多人所稱故名世智。
猶如多人所立之王。
雖非王種。
以多人所立故。
亦名為王。
彼亦如是。
複次此智是假名。
所以者何。
一切人一切衆生一切處。
盡有此智故。
複次此智是愚所依處愚立足處。
複次此智是所差故。
猶如人差上座差維那聲。
論者說曰。
此智為無智所覆故名等智。
猶器中物名為覆物。
何故名苦智乃至道智。
答曰。
以對治決定故。
所緣決定故。
乃至道智亦如是。
複次處所決定故。
對治決定故。
名苦智乃至道智。
複次行苦四行故名苦智。
乃至行道四行故名道智。
問曰。
若有漏慧。
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
是苦智耶。
答曰。
若行苦四行。
行道四行。
于谛有決定者。
名苦智道智。
善有漏慧。
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
于谛不決定故。
不名苦智乃至道智。
複次若行苦四行。
乃至行道四行。
煩惱更生。
複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
見不複名不見。
知不複名不知。
已得決定處。
不為無知猶豫邪見所覆。
善有漏慧。
雖行苦等四行。
見還不見。
知還不知。
還為無明猶豫邪見所覆。
複次若行苦等四行。
能減損破壞。
于有是苦智乃至道智。
善有漏慧。
雖行苦四行乃至行道四行。
增益長養。
于有餘。
答如雜揵度說。
複次若行苦等四行。
不行集滅道等四行是苦智。
若行集等四行。
不行苦滅道等四行是集智。
若行滅等四行。
不行苦集道等四行是滅智。
若行道四行。
不行苦集滅等四行是道智。
善有漏慧。
若行苦等四行。
亦行集滅道等四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
或行苦行亦行滅行。
或行苦行亦行道行。
或行集行亦行滅行。
或行集行亦行道行。
或行滅行。
亦行道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道行。
或行苦行亦行滅行道行。
或行集行亦行滅行道行。
或行苦行亦行集行滅行道行。
行如是行時。
當言是苦智。
乃至當言是道智。
複次若行苦集滅道四行。
不同苦集一系。
善有漏慧。
雖行苦集滅道四行。
同苦集一系。
問曰。
滅道不同一系。
何故不立滅道智耶。
答曰。
以始不中立故。
終亦不中立。
界者他心智。
有漏者是色界系。
無漏者是不系。
等智是三界系。
餘是不系。
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