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五卷

關燈
亦是未曾得。

    餘凡夫是本得。

    問曰。

    一切處方便雲何。

    答曰。

    四以眼識為方便滿足時。

    緣青黃赤白色入。

    四以身識為方便滿足時。

    緣地水火風觸入。

    複有說者。

    七以眼識為方便。

    除風一切處。

    複有說者。

    八以眼識為方便。

    問曰。

    風一切處。

    雲何以眼識為方便。

    答曰。

    眼識亦取風色入如是相。

    謂有塵無塵。

    滿一切處。

    毗岚風等。

    空一切處。

    以空為方便。

    識處一切處。

    以識為方便 十一切處。

    雲何為十觀。

    上下諸邊地無有缺無有量。

    上者是上方。

    下者是下方。

    諸邊者是四方四維。

    無缺者不雜。

    無量者無有邊際。

    是名初一切處。

    初者次第數在初故名初。

    複次順次入此定時初入故名初。

    一切處者。

    入此定時。

    善色受想行識。

    此是一切處。

    乃至識處一切處說亦如是。

    異者空處一切處。

    識處一切處。

    不說色陰。

    問曰。

    八一切處。

    緣上下諸邊可爾。

    所以者何。

    彼所緣有方所故。

    空處一切處。

    識處一切處。

    所緣無方所。

    雲何有上下諸邊。

    答曰。

    八一切處。

    應說有上下諸邊。

    二一切處。

    無上下諸邊。

    若如是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行此定者。

    在上下諸邊故。

    如人中修空處一切處。

    是下四天王天中修。

    識處一切處是上餘方。

    說亦如是 問曰。

    何故第三禅。

    無解脫無勝處無一切處耶。

    答曰。

    非其田器。

    乃至廣說。

    複次對治欲界色愛故。

    初禅立解脫。

    對治初禅色愛故。

    第二禅立解脫。

    第二禅無色愛故。

    第三禅不立解脫。

    以第三禅無解脫故。

    亦無勝處。

    亦無一切處。

    所以者何。

    以解脫入勝處。

    以勝處入一切處故。

    複次以遠故不妙故。

    第三禅于欲界遠。

    于四禅不妙。

    複次以如第三無色定故。

    空處識處。

    有無邊行。

    非想非非想處。

    有滅定。

    無所有處。

    無無邊行。

    亦無滅定。

    如第三無色定善根減少。

    第三禅亦如是。

    複次第三禅。

    有一切生死最勝受樂。

    行者多于中着樂故。

    不能起解脫勝處一切處。

    問曰。

    若然者。

    何故有無量神通等功德。

    答曰。

    一切起不必有一切功德。

    若當彼地。

    無無量無神通者。

    彼地便是空無功德地 佛經說入地一切定者。

    作如是念。

    地即是我。

    我即是地。

    我定與地。

    無二無别。

    餘一切處亦如是。

    問曰。

    若得一切處。

    必離第三禅欲。

    若計地是我。

    必是第四禅地身見。

    計第四禅地是我。

    一切處緣欲界。

    此雲何可爾。

    答曰。

    此中說不定名定。

    如非沙門說名沙門非婆羅門說名婆羅門。

    彼亦如是。

    複次此說前所得事。

    譬如國王雖複亡國。

    富貴之事。

    猶名為王。

    此亦如是。

    先得此定。

    而退失之。

    以曾得故。

    作如是說。

    複次彼是速入定者。

    于彼定退。

    起欲界身見。

    計欲界地是我。

    速還離欲。

    起一切處。

    複緣欲界。

    如提婆達多。

    能速入定。

    以神足力。

    自化作小兒。

    五花剃發。

    着金璎珞。

    于太子阿阇世抱上。

    宛轉遊戲。

    複現此相。

    使太子阿阇世知是大聖提婆達多。

    時太子阿阇世。

    抱弄嗚之。

    以唾着其口中。

    以貪利養故。

    而咽其唾是故世尊語提婆達多。

    汝如死屍食唾之人。

    彼食唾時。

    退失神足。

    速入定故。

    尋得離欲。

    自化其身。

    還在太子阿阇世抱上。

    宛轉遊戲。

    複次身見計第四禅地是我。

    一切處亦觀第四禅地。

    問曰。

    一切處緣于欲界。

    答曰。

    亦有緣第四禅者。

    若作是說者。

    一切處亦緣第四禅。

    問曰。

    若然者。

    色界諸天純是白色。

    雲何觀青黃赤色耶。

    答曰。

    彼作是說。

    色界諸天身。

    純一白色。

    諸非衆生數物。

    有青黃赤色。

    不應作是說。

    若身見與一切處相應者。

    有如是過。

    雲何相應共有法。

    或緣欲界。

    或緣第四禅身見。

    不與一切處相應。

    然一人亦名計我。

    亦名得定。

    以起身見故。

    名為計我。

    以起一切處故。

    名為得定。

    身見計第四禅地是我。

    一切處緣欲界。

    非一時故。

    此經善通 有地定。

    有地一切處定。

    乃至有白定。

    有白一切處定。

    問曰。

    地定地一切處定。

    有何差别。

    答曰。

    地定在欲界四禅地。

    一切處定在第四禅。

    複次方便是定。

    滿足是一切處。

    複次因是定。

    果是一切處。

    複次少分。

    是定遍是一切處地定地一切處定。

    是謂差别 問曰解脫勝處。

    一切處。

    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解脫。

    是名勝處。

    是名一切處。

    複次下善根是解脫。

    中善根是勝處。

    上善根是一切處。

    複次少善根是解脫多。

    中善根是勝處無量。

    上善根是一切處。

    複次因是解脫。

    果是一切處。

    因果是勝處。

    複次背舍義是解脫。

    勝緣義是勝處。

    遍緣義是一切處。

    複次心解脫是解脫。

    勝煩惱義是勝處。

    無缺遍義是一切處。

    複次若得解脫。

    不必得勝處一切處。

    若得解脫勝處。

    不必得一切處。

    若得一切處。

    必得解脫勝處。

    所以者何。

    解脫能入勝處。

    勝處能入一切處。

    解脫勝處。

    一切處。

    是謂差别◎ ◎八智法智比智他心智等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

    雲何法智。

    乃至道智。

    廣說如經本。

    問曰。

    彼尊者何故于此論中。

    以八智而作論。

    答曰。

    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可如是意欲。

    以八智而作論。

    随其欲意。

    亦不違法相。

    立八智而作論。

    餘處亦立八智而作論。

    如定智揵度中說。

    或欲以二智而作論。

    即立二智。

    如智揵度中說他心智念前世智。

    根揵度中立法智比智。

    定揵度中立盡智無生智。

    或欲以四智而作論。

    即立四智。

    如根揵度中說。

    若苦智。

    是苦無漏智耶。

    乃至若道智。

    是道無漏智耶。

    或欲以十智而作論。

    即立十智。

    随其所知。

    譬如陶師以知泥團安置輪上。

    随其所欲。

    出種種物。

    不損所能。

    彼尊者亦如是。

    以聞思修慧。

    除所知過。

    随其所欲而作論。

    不違法相亦如是。

    複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立八智耶。

    所以者何。

    此是佛經。

    佛經說八智。

    法智乃至道智。

    彼尊者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故。

    依八智而作論。

    彼尊者無力。

    于八智中。

    減一智說七智。

    增一智說九智。

    所以者何。

    佛經無有增減。

    無增者無增可減。

    無減者無減可增。

    如無增無減。

    無益無損。

    無量無邊。

    無量者。

    是無量義。

    無邊者。

    是無邊文。

    猶如大海水無量無邊。

    無量者深無量。

    無邊者廣無邊。

    一切佛經。

    亦無量無邊。

    無量者。

    義無量。

    無邊者。

    文無邊。

    如尊者舍利弗等。

    百千論師。

    欲解佛經二句義故。

    造百千那由他論。

    盡其覺性退還而不能知佛經二句義邊際到于彼岸。

    問曰。

    若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者。

    佛經中多種說智。

    或說二智。

    如二法中。

    或說四智。

    如四法中。

    或說八智。

    如八法中。

    或說十智。

    如十法中。

    何故彼尊者于多種智中。

    此使揵度依八智而作論。

    答曰。

    八智是中說攝一切智。

    二智雖攝一切智。

    而是略說。

    十智雖攝一切智。

    而是廣說。

    複次若智數數修數數現在前者。

    依此智而作論。

    複次此八智。

    亦是智性。

    亦是見性。

    盡智無生智。

    雖是智性。

    而非見性。

    複次若智是有欲無欲人身中可得者。

    依此智而作論。

    盡智無生智。

    是無欲人身中可得。

    複次若智是學無學人身中可得者。

    依此智而作論。

    盡智無生智。

    是無學人身中可得。

    如學無學。

    所作已所作。

    未棄重擔已棄重擔。

    未逮己利已逮己利。

    有求無求。

    當知亦爾。

    彼尊者或依刹那頃一智而作論。

    如雜揵度說。

    頗有一智知一切法耶。

    答曰。

    不知。

    若依十智而作論者。

    此論不成。

    若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智而作論者。

    此論不成。

    乃至一智二刹那頃而作論者。

    此論亦不成。

    所以者何。

    初智刹那頃。

    不知自體相應共有法。

    第二刹那頃。

    知前智相應共有法。

    彼中依刹那頃一智而作論故。

    答曰。

    不知。

    或說一智攝一切智。

    謂法智非如法智。

    以體是法故。

    或說二智攝一切智。

    如有漏智無漏智縛智解智系智不系智。

    或說三智攝一切智。

    如法智比智等智。

    或說四智攝一切智。

    前三智更增他心智。

    或說五智攝一切智。

    如等智苦集滅道智。

    或說六智攝一切智。

    前五智更增他心智。

    或說七智攝一切智。

    除他心智。

    或說八智攝一切智。

    增他心智。

    問曰。

    若八智攝一切智者。

    複有八智。

    謂法住智。

    涅槃智。

    生死智。

    漏盡智。

    念前世智。

    願智。

    盡智。

    無生智。

    雲何攝耶。

    答曰。

    雖更有八智。

    亦是八智所攝。

    所以者何。

    此八智盡在前八智中故。

    問曰。

    此八智雲何在前八智中。

    答曰。

    住名諸法因三界上中下果在因中住。

    若知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