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似善根。
而不立解脫。
所以者何。
為對治欲界色愛故。
立初禅不淨解脫。
對治初禅色愛故。
立第二禅不淨解脫。
第二禅無色愛故。
第三禅不立不淨解脫。
第三禅無色愛故。
第四禅不立不淨解脫。
淨解脫在第四禅。
下地亦有。
與此相似善根。
而不立解脫。
所以者何。
淨解脫對治不淨。
不為不淨所摧伏。
若當下地立淨解脫者。
則為不淨所摧伏。
空處解脫在。
空處。
問曰。
空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離第四禅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空處非解脫。
餘善空處是解脫。
識處解脫在識處。
問曰。
識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雖空處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識處非解脫。
餘善識處是解脫。
無所有處解脫。
在無所有處。
問曰。
無所有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若離識處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無所有處非解脫。
餘善無所有處。
是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在非想非非想處。
問曰。
非想非非想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離無所有處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非想非非想處非解脫。
餘善非想非非想處是解脫。
滅受想解脫。
在非想非非想處。
所依者。
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依欲界身。
滅受想解脫。
依欲色界身。
餘解脫。
依三界身。
行者初解脫第二解脫行。
不淨行。
淨解脫行淨行。
四無色解脫行。
十六行或行餘行滅受想解脫不行行。
緣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緣欲界。
為緣何法。
答曰。
緣色入。
空處解脫。
緣四無色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
四無色非數滅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識處解脫。
緣三無色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
三無色非數滅。
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無所有處解脫。
緣二無色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
二無色非數滅。
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緣非想非非想處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一無色定非數滅。
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滅受想解脫。
無所緣。
念處者。
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與身念處俱。
四無色解脫。
與四念處俱。
滅受想解脫。
若以親近念處。
性念處者。
則不與俱。
若以緣念處者。
是法念處。
智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與等智俱。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解脫。
與六智俱。
除法智他心智。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與等智俱。
滅受想解脫。
不與智俱。
定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滅受想解脫。
不與定俱。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解脫。
或與定俱。
或不與定俱。
根者初解脫第二解脫。
與喜根舍根相應。
滅受想解脫。
不與根相應。
餘解脫。
與一舍根相應。
世者在三世。
緣三世者。
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過去緣過去。
現在緣現在。
未來必生者緣未來。
不生者緣三世。
四無色解脫。
緣三世及非世。
滅受想解脫。
無所緣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不善。
無記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緣善不善無記。
四無色解脫。
緣善無記。
滅受想解脫。
無所緣。
三界系及不系者。
三是色界系。
二是無色界系。
餘三有漏者。
無色界系。
無漏者不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三緣欲界系。
四緣無色界系及不系。
一是不緣。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五是非學非無學。
三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三緣非學非無學。
四緣三種。
一無緣。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五是修道斷。
三若有漏者是修道斷。
無漏者不斷。
緣見道修道斷不斷者。
三緣修道斷。
四緣三種。
一無所緣。
緣名緣義者。
三緣義。
四若說無色界有名者。
緣名緣義。
若說無名者緣義。
一無所緣。
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
初解脫緣自身他身。
第二第三解脫。
緣他身。
四無色解脫。
緣自身他身及非身法。
一無所緣。
為是方便得為是離欲得者。
滅受想解脫。
是方便得。
餘是離欲得。
亦是方便得。
若在初禅者。
離欲界欲時得。
乃至若在非想非非想處者。
離無所有處欲時。
得方便得者。
以方便現在前。
佛不以方便現在前。
辟支佛以下方便。
聲聞或以中。
或以上方便為是本得。
為是未曾得者。
滅受想解脫。
是未曾得。
餘是本得。
亦是未曾得。
聖人佛法凡夫。
是本得未曾得。
餘凡夫是本得。
八解脫廣說如上。
觀色是色。
是初解脫者。
現見修内色想。
不離内色相。
觀外色若青若膿。
若膖若脹。
若骨若骨鎖。
是名初解脫。
初者。
次第數在初故名初。
随順次第義在初故名初。
複次次第入定時數在初故名初。
随順次第義入定時在初故名初。
解脫者入是定時。
善色受想行識。
是名解脫。
内無色想。
觀外色者。
不現見修内色相。
離内色想。
觀外色若青廣說如上。
是名第二解脫。
第二義解脫義亦如上說。
問曰。
為觀外色時亦觀内無色想。
為觀外色已複觀内無色想耶。
若觀外色時亦觀内無色想者。
雲何一心緣于二法。
若能緣二法。
亦可緣多法。
若觀外色已複觀内無色想者。
此中所說雲何通。
如說。
内無色想觀外色。
答曰。
應作是說。
若觀外色時。
是時不觀内無色想。
問曰。
若然者此中所說雲何通。
如說。
内無色相觀外色。
答曰。
行者有如是期心故。
作如是說。
行者作如是期心我不觀内色。
但觀外色。
有如是期心故。
佛作是說。
複次此中說。
行者先分别觀察時故佛作是說。
複次以義定故。
若觀内無色想。
則定觀外色。
若觀外色。
則定觀内無色想。
複次此中說善根及方便内無色想。
是善根方便觀外色者。
是滿足善根。
複次内無色想者。
是其心觀外色。
是所緣淨解脫身作證得成就。
是名第三解脫。
問曰。
淨解脫為觀色是色。
為内無色想觀外色耶。
若觀色是色者。
初解脫第三解脫。
有何差别。
若内無色想觀外色者。
第二解脫第三解脫。
有何差别。
答曰應作是說。
内無色想觀外色。
問曰。
若然者第二解脫第三解脫。
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第二解脫。
是名第三解脫。
複次第二解脫在初禅。
第二禅第三解脫。
在第四禅。
複次第二解脫。
在内道外道身中。
淨解脫唯在内道身中。
複次第二解脫。
行不淨行。
第三解脫。
行淨行。
複次第二解脫。
對治色愛第三解脫。
對治不淨。
複次第二解脫。
不多所作不多用功而得。
淨解脫。
多有所作多用功而得。
複次第二解脫體明淨。
緣不明淨體。
勝妙緣不勝妙。
淨解脫體勝妙。
緣勝妙體。
明淨緣明淨。
淨解脫緣淨。
問曰。
行者何故淨解脫觀緣淨。
答曰。
欲試善根故。
行者作是念。
我作不淨觀。
煩惱不生。
未知此善根為滿足不。
複試觀淨。
煩惱亦複不生。
便知善根已得滿足。
複次行者觀不淨故心劣。
心劣故不能修勝進善根。
複次淨觀令心欣踴。
能修勝進善根。
猶冢間比丘。
常觀死屍故。
心則劣弱。
不能修勝進善根。
便從住處。
往清淨妙好河池園林之中。
觀世種種勝妙之事。
心生欣踴。
然後能生勝進善根。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作不淨觀。
心常愁戚。
無歡喜時。
則不能修勝進善根。
若以淨觀。
舍不淨心。
能修勝進善根。
複次欲現自心堅牢故。
彼作是念。
我心堅牢。
乃至作淨觀。
猶不生煩惱。
複次欲現善根有大勢用故。
複作是念。
此善根有大勢用。
乃至緣淨法。
猶不生煩惱。
複次欲現自心堅牢亦現善根有大勢用故。
彼作是念。
我心堅牢善根有大勢用。
觀淨境界。
猶不生煩惱。
複次淨解脫。
非凡夫常人能起。
若行者好喜淨潔。
從摩[少/兔]摩天中來。
曾聞有一比丘。
以日入時。
往詣佛所。
從佛索房。
爾時佛告阿難。
汝為此比丘。
求住房舍。
爾時阿難。
示彼比丘房時。
彼比丘語阿難言。
汝可極淨掃灑此房。
懸缯幡蓋。
散種種華。
燒衆名香。
敷軟床蓐。
安置好枕。
爾時阿難。
具以是事。
往白世尊。
佛告阿難。
如彼比丘所須。
悉辦具足。
爾時阿難。
即為辦具。
時彼比丘。
入此房中。
坐其床座。
以夜初分。
起淨解脫因。
是次第得盡諸漏。
成阿羅漢。
獲得神通。
晨朝以神足力。
忽然而去。
爾時阿難。
晨朝詣彼比丘所入房。
但見嚴正床座。
不見其人。
見是事已。
往詣佛所。
而白佛言。
彼比丘。
嚴正床座。
不知何去。
佛告阿難。
汝于彼比丘。
莫生輕心。
彼比丘。
昨夜起淨解脫。
得盡漏。
成阿羅漢。
獲得神通。
以神通力。
忽然而去。
阿難當知。
彼比丘者。
好憙淨潔。
從摩[少/兔]摩天中來。
若不得如是清淨房舍床座卧具者。
則不能起是善根。
以是事故。
知淨解脫非凡常人能起居好憙淨潔。
從摩[少/兔]摩天中來者。
則能起淨解脫。
第三義解脫義如上說。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廣說如四無色定滅受想解脫。
滅盡定處。
當廣說。
第八義解脫義如上說◎
而不立解脫。
所以者何。
為對治欲界色愛故。
立初禅不淨解脫。
對治初禅色愛故。
立第二禅不淨解脫。
第二禅無色愛故。
第三禅不立不淨解脫。
第三禅無色愛故。
第四禅不立不淨解脫。
淨解脫在第四禅。
下地亦有。
與此相似善根。
而不立解脫。
所以者何。
淨解脫對治不淨。
不為不淨所摧伏。
若當下地立淨解脫者。
則為不淨所摧伏。
空處解脫在。
空處。
問曰。
空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離第四禅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空處非解脫。
餘善空處是解脫。
識處解脫在識處。
問曰。
識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雖空處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識處非解脫。
餘善識處是解脫。
無所有處解脫。
在無所有處。
問曰。
無所有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若離識處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無所有處非解脫。
餘善無所有處。
是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在非想非非想處。
問曰。
非想非非想處法。
何者是解脫。
何者非解脫。
答曰。
離無所有處欲時。
九無礙八解脫。
死時善非想非非想處非解脫。
餘善非想非非想處是解脫。
滅受想解脫。
在非想非非想處。
所依者。
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依欲界身。
滅受想解脫。
依欲色界身。
餘解脫。
依三界身。
行者初解脫第二解脫行。
不淨行。
淨解脫行淨行。
四無色解脫行。
十六行或行餘行滅受想解脫不行行。
緣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緣欲界。
為緣何法。
答曰。
緣色入。
空處解脫。
緣四無色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
四無色非數滅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識處解脫。
緣三無色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
三無色非數滅。
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無所有處解脫。
緣二無色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
二無色非數滅。
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緣非想非非想處及彼因。
彼滅一切比智分及比智非數滅一無色定非數滅。
緣一切虛空。
若一相若異相。
滅受想解脫。
無所緣。
念處者。
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與身念處俱。
四無色解脫。
與四念處俱。
滅受想解脫。
若以親近念處。
性念處者。
則不與俱。
若以緣念處者。
是法念處。
智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與等智俱。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解脫。
與六智俱。
除法智他心智。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與等智俱。
滅受想解脫。
不與智俱。
定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滅受想解脫。
不與定俱。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解脫。
或與定俱。
或不與定俱。
根者初解脫第二解脫。
與喜根舍根相應。
滅受想解脫。
不與根相應。
餘解脫。
與一舍根相應。
世者在三世。
緣三世者。
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過去緣過去。
現在緣現在。
未來必生者緣未來。
不生者緣三世。
四無色解脫。
緣三世及非世。
滅受想解脫。
無所緣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不善。
無記者初解脫第二第三解脫。
緣善不善無記。
四無色解脫。
緣善無記。
滅受想解脫。
無所緣。
三界系及不系者。
三是色界系。
二是無色界系。
餘三有漏者。
無色界系。
無漏者不系。
緣三界系及不系者。
三緣欲界系。
四緣無色界系及不系。
一是不緣。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五是非學非無學。
三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三緣非學非無學。
四緣三種。
一無緣。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五是修道斷。
三若有漏者是修道斷。
無漏者不斷。
緣見道修道斷不斷者。
三緣修道斷。
四緣三種。
一無所緣。
緣名緣義者。
三緣義。
四若說無色界有名者。
緣名緣義。
若說無名者緣義。
一無所緣。
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
初解脫緣自身他身。
第二第三解脫。
緣他身。
四無色解脫。
緣自身他身及非身法。
一無所緣。
為是方便得為是離欲得者。
滅受想解脫。
是方便得。
餘是離欲得。
亦是方便得。
若在初禅者。
離欲界欲時得。
乃至若在非想非非想處者。
離無所有處欲時。
得方便得者。
以方便現在前。
佛不以方便現在前。
辟支佛以下方便。
聲聞或以中。
或以上方便為是本得。
為是未曾得者。
滅受想解脫。
是未曾得。
餘是本得。
亦是未曾得。
聖人佛法凡夫。
是本得未曾得。
餘凡夫是本得。
八解脫廣說如上。
觀色是色。
是初解脫者。
現見修内色想。
不離内色相。
觀外色若青若膿。
若膖若脹。
若骨若骨鎖。
是名初解脫。
初者。
次第數在初故名初。
随順次第義在初故名初。
複次次第入定時數在初故名初。
随順次第義入定時在初故名初。
解脫者入是定時。
善色受想行識。
是名解脫。
内無色想。
觀外色者。
不現見修内色相。
離内色想。
觀外色若青廣說如上。
是名第二解脫。
第二義解脫義亦如上說。
問曰。
為觀外色時亦觀内無色想。
為觀外色已複觀内無色想耶。
若觀外色時亦觀内無色想者。
雲何一心緣于二法。
若能緣二法。
亦可緣多法。
若觀外色已複觀内無色想者。
此中所說雲何通。
如說。
内無色想觀外色。
答曰。
應作是說。
若觀外色時。
是時不觀内無色想。
問曰。
若然者此中所說雲何通。
如說。
内無色相觀外色。
答曰。
行者有如是期心故。
作如是說。
行者作如是期心我不觀内色。
但觀外色。
有如是期心故。
佛作是說。
複次此中說。
行者先分别觀察時故佛作是說。
複次以義定故。
若觀内無色想。
則定觀外色。
若觀外色。
則定觀内無色想。
複次此中說善根及方便内無色想。
是善根方便觀外色者。
是滿足善根。
複次内無色想者。
是其心觀外色。
是所緣淨解脫身作證得成就。
是名第三解脫。
問曰。
淨解脫為觀色是色。
為内無色想觀外色耶。
若觀色是色者。
初解脫第三解脫。
有何差别。
若内無色想觀外色者。
第二解脫第三解脫。
有何差别。
答曰應作是說。
内無色想觀外色。
問曰。
若然者第二解脫第三解脫。
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第二解脫。
是名第三解脫。
複次第二解脫在初禅。
第二禅第三解脫。
在第四禅。
複次第二解脫。
在内道外道身中。
淨解脫唯在内道身中。
複次第二解脫。
行不淨行。
第三解脫。
行淨行。
複次第二解脫。
對治色愛第三解脫。
對治不淨。
複次第二解脫。
不多所作不多用功而得。
淨解脫。
多有所作多用功而得。
複次第二解脫體明淨。
緣不明淨體。
勝妙緣不勝妙。
淨解脫體勝妙。
緣勝妙體。
明淨緣明淨。
淨解脫緣淨。
問曰。
行者何故淨解脫觀緣淨。
答曰。
欲試善根故。
行者作是念。
我作不淨觀。
煩惱不生。
未知此善根為滿足不。
複試觀淨。
煩惱亦複不生。
便知善根已得滿足。
複次行者觀不淨故心劣。
心劣故不能修勝進善根。
複次淨觀令心欣踴。
能修勝進善根。
猶冢間比丘。
常觀死屍故。
心則劣弱。
不能修勝進善根。
便從住處。
往清淨妙好河池園林之中。
觀世種種勝妙之事。
心生欣踴。
然後能生勝進善根。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作不淨觀。
心常愁戚。
無歡喜時。
則不能修勝進善根。
若以淨觀。
舍不淨心。
能修勝進善根。
複次欲現自心堅牢故。
彼作是念。
我心堅牢。
乃至作淨觀。
猶不生煩惱。
複次欲現善根有大勢用故。
複作是念。
此善根有大勢用。
乃至緣淨法。
猶不生煩惱。
複次欲現自心堅牢亦現善根有大勢用故。
彼作是念。
我心堅牢善根有大勢用。
觀淨境界。
猶不生煩惱。
複次淨解脫。
非凡夫常人能起。
若行者好喜淨潔。
從摩[少/兔]摩天中來。
曾聞有一比丘。
以日入時。
往詣佛所。
從佛索房。
爾時佛告阿難。
汝為此比丘。
求住房舍。
爾時阿難。
示彼比丘房時。
彼比丘語阿難言。
汝可極淨掃灑此房。
懸缯幡蓋。
散種種華。
燒衆名香。
敷軟床蓐。
安置好枕。
爾時阿難。
具以是事。
往白世尊。
佛告阿難。
如彼比丘所須。
悉辦具足。
爾時阿難。
即為辦具。
時彼比丘。
入此房中。
坐其床座。
以夜初分。
起淨解脫因。
是次第得盡諸漏。
成阿羅漢。
獲得神通。
晨朝以神足力。
忽然而去。
爾時阿難。
晨朝詣彼比丘所入房。
但見嚴正床座。
不見其人。
見是事已。
往詣佛所。
而白佛言。
彼比丘。
嚴正床座。
不知何去。
佛告阿難。
汝于彼比丘。
莫生輕心。
彼比丘。
昨夜起淨解脫。
得盡漏。
成阿羅漢。
獲得神通。
以神通力。
忽然而去。
阿難當知。
彼比丘者。
好憙淨潔。
從摩[少/兔]摩天中來。
若不得如是清淨房舍床座卧具者。
則不能起是善根。
以是事故。
知淨解脫非凡常人能起居好憙淨潔。
從摩[少/兔]摩天中來者。
則能起淨解脫。
第三義解脫義如上說。
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解脫。
廣說如四無色定滅受想解脫。
滅盡定處。
當廣說。
第八義解脫義如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