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三卷

關燈
及鳥。

    此中遍慈者。

    以安樂影覆。

    餘處亦以安樂影覆。

    曾聞愚癡毗琉璃王毀壞。

    如天宮迦毗羅城。

    斷諸釋命。

    将五百釋女。

    還舍衛國。

    共升高樓。

    向諸釋女。

    而自歎譽。

    諸釋勇健。

    心懷憍慢。

    我已殺之。

    諸女答言。

    所以為汝殺者。

    為戒所縛故。

    時王嗔恚。

    諸釋慢心。

    而今猶有。

    即斷五百釋女手足。

    擲城塹中。

    極大苦惱。

    諸釋女等。

    各作是念。

    我等苦惱。

    世尊豈不憐我等。

    佛知諸女心之所念。

    亦以大悲心故。

    往到其所。

    起世俗心。

    帝釋可以衣覆此諸女。

    爾時帝釋知佛心念。

    即以天衣。

    覆此諸女。

    佛放光明。

    遍諸女上。

    佛光觸故。

    苦痛即除。

    亦随宜為說法。

    時諸釋女皆得見谛。

    身壞命終。

    生三十三天。

    世人皆言。

    世尊遍慈。

    乃至及諸釋女。

    此中遍慈者。

    以安樂光覆 佛經說。

    修行廣布慈心。

    報不過遍淨。

    修行廣布悲心。

    報不過空處。

    修行廣布喜心。

    報不過識處。

    修行廣布舍心。

    報不過無所有處。

    問曰。

    慈報不過遍淨可爾。

    所以者何。

    是彼果是彼系故。

    餘三無量。

    是色界系善根可于無色界受報耶。

    答曰。

    此義味彌勒下生。

    乃當顯說。

    複有說者。

    尊者奢摩達多。

    能知此義時入定故。

    尊者迦旃延子。

    不問此義。

    複有說者。

    世尊為教化衆生故。

    無色定以無量名說。

    若以無量名。

    說無色定者。

    受化者則易悟解。

    如受化者應聞解脫。

    以方名說。

    而得悟解。

    佛即以方名說解脫。

    複有說者。

    無色定對治覺支以無量名說。

    第三禅對治覺支以慈名說。

    空處對治以悲名說。

    識處對治以喜名說。

    無所有處對治以舍名說。

    複有說者。

    以相似故。

    慈行樂行樂受。

    從欲界乃至第三禅可得故。

    悲行苦行。

    色處則有斷手足耳鼻頭苦。

    空處呵責于色。

    喜行歡喜。

    識處起識現在前。

    心則多喜舍行放舍無所有處。

    說名舍觀。

    以如是等相似事故。

    而作是說。

    複次以樂住是處故。

    或有樂觀慈心。

    以慈心故求離欲。

    起初禅現在前。

    心不喜樂。

    有餘求心。

    不能住意。

    離初禅欲起二禅現在前亦如是。

    若離第二禅欲。

    起三禅現在前。

    便生喜樂受無餘求。

    能令意住。

    或有樂觀悲心故。

    離欲愛。

    乃至離第三禅愛。

    起第四禅現在前。

    廣說如上。

    若離第四禅愛起空處現在前。

    心不喜樂。

    廣說如上。

    若離空處愛。

    起識處現在前。

    心則喜樂。

    廣說如上。

    或有樂觀于舍心。

    以舍心故。

    求離欲愛。

    乃至離空處愛。

    起識處現在前。

    心不喜不樂。

    廣說如上。

    若離識處愛。

    起無所有處現在前。

    心則喜樂。

    廣說如上。

    是故以樂住彼處故。

    作如是說。

    複次随順故。

    作如是說。

    從第三禅。

    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慈心。

    從慈心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第三禅。

    從空處定。

    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悲心。

    從悲心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空處定。

    從識處定。

    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喜心。

    從喜心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識處定。

    從無所有處定。

    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舍心。

    從舍心起欲界諸根。

    四大潤益。

    随順無所有處定。

    是故以随順故。

    而作是說。

    複次為對治外道故。

    外道于無色定。

    作解脫想。

    謂無身無邊意淨聚世塔為對外道。

    如是想故。

    無色定。

    以無量名說。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外道于滅盡法中。

    愚計無色定以為滅盡。

    為對外道故。

    是以佛經說無色定。

    無量俱非解脫。

    等無有異 四無色定。

    無邊空處。

    無邊識處。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并義者意故。

    如毗婆阇婆提說無色界有色。

    育多婆提說。

    無色界無色。

    問曰。

    毗婆阇婆提。

    為信何經。

    言無色界有色耶。

    答曰。

    依佛經。

    佛經說名色緣識。

    無色界有識故。

    亦應有名色。

    餘經亦說。

    壽暖氣識。

    此三法常相随。

    不相離。

    無有分散。

    各在異處。

    無色界有壽識故。

    亦應有暖氣。

    餘經複說。

    比丘當知。

    若除色受想行識。

    說有來有去有生有死有住者。

    不應作是說。

    無色中有識故。

    亦應有識住處。

    亦說過難。

    若當無色界無色者。

    欲色界命終。

    生無色界。

    或經二萬劫色斷。

    或經四萬劫色斷。

    或經六萬劫色斷。

    或經八萬劫色斷。

    若無色界命終。

    還生欲色界。

    久遠斷色。

    還與色相續。

    如是入無餘涅槃界。

    久遠滅行。

    亦應還與行相續。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無色界有色。

    問曰。

    育多婆提。

    依何經。

    說無色界無色耶。

    答曰。

    依佛經。

    佛經說。

    寂靜解脫。

    過于色入。

    如是無色定身作證。

    若說過色入無色定。

    當知無色界無色。

    餘經亦說。

    以色離欲。

    以無色離色離一切心法。

    離一切所作。

    入滅盡涅槃。

    若說離色界入無色界。

    當知無色界無色。

    如說禅經說若有色。

    若有受。

    若有想。

    若有識。

    當觀此法。

    如病乃至廣說。

    如說無色定。

    經說。

    若有受。

    若有想。

    若有行。

    若有識。

    當觀此法。

    如病乃至廣說。

    若說禅時說色。

    若說。

    無色定時不說色。

    以是事故。

    知無色界無色。

    亦說過難。

    若無色界有色者。

    則不應施設次第滅法。

    若無次第滅法。

    亦無畢竟滅法。

    若無畢竟滅法。

    則無解脫出要。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無色界無色。

    如是一說無色界有色。

    一說無色界無色。

    此二說中。

    何者為勝。

    答曰。

    育多婆提所說。

    無色界無色者勝。

    問曰。

    育多婆提。

    雲何通毗婆阇婆提所依經。

    答曰。

    彼經是未了義。

    是假名有餘意。

    問曰。

    彼經有何義未了有何義假名有。

    何餘意耶。

    答曰。

    佛經或說欲界法。

    或說色界法。

    或說無色界法。

    或說欲色界法。

    或語色無色界法。

    或說三界法。

    或說非三界法。

    說欲界法者。

    如說三界。

    謂欲界恚界害界。

    三覺。

    欲覺恚覺害覺。

    三想。

    欲想恚想害想。

    說色界法者。

    如說四禅。

    說無色界法者。

    如說四無色定。

    說欲色界法者。

    如此經說。

    說色無色界法者。

    如說定。

    如說摩[少/兔]摩。

    說三界法者。

    如欲界色界無色界欲有色有無色有。

    說非三界法者。

    如說我今當說涅槃及趣涅槃法。

    如說名色緣識。

    當知此說欲色界法。

    所以者何。

    欲。

    色界有色故。

    名色為識作緣。

    無色界無色故。

    名為識作緣。

    此是通彼經。

    若如彼經說者。

    彼經說六入緣觸。

    無色有觸。

    亦應有六入。

    如經說。

    壽暖氣識。

    常相随。

    不相離。

    乃至廣說此經亦說欲色界法。

    所以者何。

    欲色界有暖氣故。

    三法常相随。

    不相離。

    無色界無暖氣。

    壽識二法。

    常相随。

    不相離。

    此是通彼經。

    若如彼經說者。

    彼經說。

    此三法常相随不相離無有分。

    散各在異處。

    而此法可施設在異處。

    或在陰中。

    或在界中。

    或在入中。

    在陰中者。

    暖氣是色陰。

    壽是行陰。

    識是識陰。

    在界中者。

    暖氣是觸界。

    壽是法界。

    識是七心界。

    在入中者。

    壽是法入。

    暖氣是觸入。

    識是意入。

    以是事故。

    彼法可施設。

    各在異處。

    是故不應盡依彼經說。

    應解其義。

    如經說比丘當知若除色受想行識。

    說有來有去有生有死有住者。

    不應作是說者。

    此經亦說欲色界法。

    所以者何。

    欲色界有色故。

    識依此四法而住。

    無色界無色故。

    識依三法而住。

    此是通彼經。

    若如經說者。

    餘經亦說。

    一切衆生。

    皆依食存。

    色無色界。

    亦有抟食耶。

    彼說過難。

    複雲何通。

    答曰。

    此不必須通。

    所以者何。

    此非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若必欲通者。

    有何意耶。

    答曰。

    如我義。

    色續色。

    色續無色。

    無色續無色。

    無色續色。

    色續色者。

    如欲色界命終還生欲色界。

    色續無色者。

    如欲色界命終生無色界。

    無色續無色者。

    無色界命終。

    還生無色界。

    無色續色者。

    無色界命終。

    生欲色界。

    問曰。

    若然者如欲色界命終生無色界。

    或經二萬劫色斷。

    或經四萬劫。

    或經六萬劫。

    或經八萬劫色斷。

    若無色界命終。

    還生欲色界。

    久遠斷色。

    還與色相續者。

    如是入無餘涅槃界。

    久遠滅行。

    亦應還與行相續。

    答曰。

    斷有二種。

    有須臾斷。

    有畢竟斷。

    若須臾斷者還相續。

    若畢竟斷者不相續。

    問曰。

    毗婆阇婆提。

    雲何通育多婆提所依經。

    答曰。

    彼作是說。

    彼經是未了義。

    是假名有餘意。

    問曰。

    有何義未了。

    有何假名有何餘意。

    答曰。

    彼作是說。

    經說。

    過色入無色者。

    過于粗色。

    入于細色。

    無色界有色而細。

    經說。

    以色界離欲界。

    而色界有色。

    以無色界離色界。

    而無色界亦應有色。

    問曰。

    若色界以離欲界色故。

    名離欲界者。

    此事可爾。

    但色界以離欲故。

    名離欲界。

    而色界無欲。

    是故此事不爾。

    亦非通經說。

    禅經說無色定。

    經及說過難。

    則不能通。

    然毗婆阇婆提所說。

    是無明果。

    闇果。

    癡果。

    不勤方便果。

    說無色界有色。

    而無色界無色。

    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欲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莫止他義。

    亦莫為顯己義。

    但欲說法相如實義故。

    而作此論 四無色定。

    無邊空處。

    無邊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