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四十三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七
◎如說若入慈定。
火不能燒刀不能傷。
毒不能害。
水不能漂。
不為他所殺。
問曰。
何故入慈定。
不為水火刀毒他人所殺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慈定是不害法故。
害法無能害者。
複次彼定有大威勢故。
威勢諸天皆來擁護。
害不能害。
複次禅定法。
不可思議神足法亦爾。
複次入彼定時。
不住自心。
不住自心者。
不死不生。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行者入慈定時。
色界四大。
遍此身中。
同為一體。
其猶若石。
是故無能害者。
問曰。
此悲喜舍定。
為害法所害不耶。
若害者。
何故入慈定。
不為害法所害。
入悲喜舍定為害法所害。
若不害者。
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曰。
應作是說不害。
問曰。
若然者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已說在先所說中。
若說慈。
當知已說悲喜舍。
複次此現始入方便故。
如說慈悲喜舍亦如是。
複次入悲喜舍定時害法。
雖不能害。
出定時身有苦痛。
慈則不爾。
複次入悲喜舍定害法。
雖不能害。
猶破肌皮。
慈則不爾。
複次入悲喜舍定時不能害。
方便時則害。
慈方便時。
無能害者。
曾聞有人得欲界方便慈。
犯于王法時。
人縛送于王。
而白王言。
此人犯王法。
應加刑罰。
時王乘象執[矛*贊]。
欲出城遊。
即讀經。
其人所作之罪。
王應手害。
時王嗔恚。
即以[矛*贊]擲其人。
彼人見王嗔恚。
便起慈心。
以慈心故。
[矛*贊]還向王身。
不遠落地。
王見是事。
心生恐怖。
而問彼人。
汝有何方道術耶。
人答王言。
我無方道術。
見王嗔故。
便起慈心。
以慈心故。
害不害我。
以是事故。
知慈方便害不能害 佛經說。
修行廣布慈心能斷恚。
修行廣布悲心能斷苦。
修行廣布喜心。
能斷不喜樂修行廣布舍心。
能斷欲愛恚。
問曰。
無量為能斷結不耶。
若能斷者。
定犍度所說雲何通。
如說。
慈斷何系結。
答曰。
無處所悲喜舍斷何系結。
問曰。
無處所若不能斷者。
此經雲何通。
答曰。
應作是說。
無量不能斷結。
問曰。
若然者定犍度所說善通。
此經雲何通。
答曰。
此經說須臾斷。
斷有二種。
一須臾斷。
二畢竟斷。
以須臾斷故。
佛經說斷。
以畢竟斷故。
阿毗昙說不斷。
是二所說。
俱為善通。
如須臾斷。
畢竟斷。
有片斷。
無片斷。
有影斷。
無影斷。
有餘斷。
無餘斷。
制斷。
根本斷。
當知亦如是。
問曰。
若無量不斷結者。
異經說。
複雲何通。
如說。
比丘修慈心定。
若不勝進餘法。
必得阿那含果。
乃至舍心亦如是。
答曰。
此中佛說無漏聖道是慈。
世尊或說聖道是想。
或說是受。
或說是意。
或說是證。
或說是信進念定慧。
或說是栰。
或說是石。
或說是水。
或說是華。
或說是慈悲喜舍。
何處說是想。
乃至是華。
廣說如雜犍度。
複次常以慈心。
常觀慈心。
為求慈心故。
離于欲愛。
或是凡夫。
或是聖人。
若是凡夫。
離欲愛已。
得慈心定。
彼于後時。
入正決定。
得阿那含果。
若先不離欲。
入正決定者。
若得須陀洹果。
若得斯陀含果。
所以得阿那含果者。
以慈定力故。
若是聖人離于欲愛。
得慈心定。
亦得阿那含果。
以是事故。
佛作是說。
比丘修慈定得阿那含果。
但無量不能斷結。
如慈悲喜舍亦如是 佛經說修行廣布慈心斷恚。
修行廣布舍心。
斷欲愛恚。
問曰。
慈斷何等恚。
舍斷何等恚耶。
答曰。
有欲殺他恚。
有欲打他恚。
慈斷欲殺他恚。
舍斷欲打他恚。
複次恚有二種。
或有應恚處而恚。
或有不應恚處而恚。
慈斷應恚處恚。
舍斷不應恚處恚。
如是等恚是慈所斷。
如是等恚是舍所斷 佛經說。
修行廣布不淨想。
斷欲愛。
修行廣布舍心。
斷欲恚。
問曰。
不淨想斷何等愛。
舍心斷何等愛。
答曰。
愛有二種。
一淫欲愛。
二境界愛。
不淨想斷淫欲愛。
舍心斷。
境界愛。
複次有色愛形愛。
不淨想斷色愛。
舍心斷形愛。
複次有觸愛有容儀愛。
不淨想斷觸愛。
舍心斷容儀愛。
不淨想斷如是等愛。
舍心斷如是等愛。
佛經說。
修與慈俱念覺枝。
能得離得無欲得滅舍生死悲喜舍心俱說亦如是。
問曰。
無量是有漏。
念覺枝是無漏。
雲何有漏法與無漏法俱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無量令心調伏質直任用已。
次生覺枝。
生覺枝後。
複生無量故。
而作是說。
但有漏法俱 問曰。
無量中何者最勝。
答曰。
或有說者慈勝。
所以者何。
慈是不害法故。
複有說者悲勝。
所以者何。
佛以悲故。
為衆生說法複有說者喜心勝。
所以者何。
喜斷不喜樂法故。
複有說者舍心勝。
所以者何。
舍能斷欲愛恚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舍心最勝。
所以者何。
以二事故。
一以所作。
二以寂靜。
所作者。
修行廣布舍心。
斷欲愛恚。
寂靜者。
不分别衆生故 問曰。
何故說大悲。
不說大慈大喜大舍耶。
答曰。
應說一切佛身中所有功德。
皆應言大。
所以者何。
佛有無量憐愍。
饒益衆生心故。
但不應作此問。
所以者何。
若悲即是大悲。
可作是問。
但悲異大悲異故。
不應作是問。
問曰。
若悲異大悲異者悲與大悲。
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悲。
是名大悲。
複次悲是無恚善根。
大悲是無癡善根。
複次悲在四禅。
大悲在第四禅。
複次悲聲聞辟支佛佛盡有。
大悲唯佛有。
複次悲是無量所攝。
大悲非無量所攝。
複次悲對治恚不善根。
大悲對治癡不善根。
複次悲緣欲界。
大悲緣三界。
複次悲緣為欲界苦所苦衆生。
大悲緣為三界苦所苦衆生。
複次悲緣為苦苦所苦衆生。
大悲緣為三苦所苦衆生。
複次悲緣身苦衆生。
大悲緣身心苦衆生。
複次悲悲衆生不能救。
大悲悲衆生能救。
譬如二人臨河而坐。
有人為水所漂。
一人舉手而言。
此人喪失。
而不能救。
第二人褰衣入水。
救濟其人。
令得出水。
悲與大悲。
亦複如是。
尊者和須密說曰。
悲與大悲有何差别。
答曰。
一名為悲。
二名大悲。
複次體有差别。
一是無恚善根體。
二是無癡善根體。
複次地有差别。
悲在四禅。
大悲在第四禅。
餘廣說如上。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大悲是佛。
在第四禅。
是不共法。
深遠微細。
遍一切處。
一切衆生。
無有怨親。
聲聞辟支佛悲。
不能緣色無色界悲大悲。
是謂差别。
問曰。
何故名大悲耶。
答曰。
拔濟大苦衆生故名大悲。
大苦者。
謂地獄餓鬼畜生苦。
複次拔濟貪欲嗔恚愚癡大污泥衆生。
安置平坦道果中故名大悲。
複次令諸衆生生大利益事故。
諸衆生以身口意善業故。
種豪族因緣。
有大威勢。
饒财多寶。
形色端正。
或種轉輪聖王帝釋自在天王因緣。
或種聲聞辟支佛佛道因緣者。
皆是大悲力故。
複次以大法得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辟支佛道。
或以一齋。
或以一說。
或以一食等施人故。
而得行大布施。
于一切處。
施一切人。
一切可愛物而得故名大悲。
複次以大方便得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道六十劫行方便道而得。
辟支佛百劫行方便。
佛于三阿僧祇劫。
行百千難行苦行而得。
故名大悲。
複次依大身而住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辟支佛道依諸根不具身而得。
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
莊嚴八十随形好。
身光一尋。
觀無厭足。
住如是身中故名大悲。
複次與大樂相違故名大悲。
佛有甚深淨明不共法。
舍如是等法樂。
經過百千萬鐵圍諸山。
為他人說法。
皆以大悲力故名大悲。
複次令大人作難作事故名大悲。
世尊或現作師子像。
或現作女人像。
或現作力士像。
或現作執樂人像。
或現作乞人牽難陀臂。
遍至五趣。
于央掘魔羅前。
或近或遠。
成就增上慚愧衆生。
為化女人故。
示其陰藏。
示輕躁相。
出舌覆面。
乃至發際。
示現如是難作之事。
皆以大悲力故言大悲。
複次能動大舍山故。
佛有二種不共住法。
一是大悲。
二是大舍。
若如來住不共大舍時。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說。
假令一切衆生熾然。
猶如火燒薪[廿/積]者。
如來猶不視之。
若如來住不共大悲時。
見諸衆生受苦惱時。
如那羅延堅固之身。
戰動如芭蕉葉故名大悲 如毗尼說。
佛以遍慈。
為衆生說法。
問曰。
佛以遍慈。
慈于衆生。
衆生為得樂不耶。
若得樂者。
地獄餓鬼畜生。
及諸苦厄衆生。
何不離苦得樂。
若不得樂者。
此偈雲何通。
如偈說 鬼神以惡心而來趣向人 雖未加毒害心已懷恐怖 如鬼以惡心來。
尚能生苦。
何況如來善心。
而不生樂。
答曰。
應作是說。
能令衆生樂。
問曰。
若然者偈義善通。
地獄餓鬼畜生。
及諸苦厄衆生何不離苦得樂。
答曰。
佛觀衆生業。
有可轉者。
有不可轉者。
若可轉者。
慈則濟之。
若不可轉者。
慈不能濟。
複有說者。
不能令衆生樂。
火不能燒刀不能傷。
毒不能害。
水不能漂。
不為他所殺。
問曰。
何故入慈定。
不為水火刀毒他人所殺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慈定是不害法故。
害法無能害者。
複次彼定有大威勢故。
威勢諸天皆來擁護。
害不能害。
複次禅定法。
不可思議神足法亦爾。
複次入彼定時。
不住自心。
不住自心者。
不死不生。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行者入慈定時。
色界四大。
遍此身中。
同為一體。
其猶若石。
是故無能害者。
問曰。
此悲喜舍定。
為害法所害不耶。
若害者。
何故入慈定。
不為害法所害。
入悲喜舍定為害法所害。
若不害者。
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曰。
應作是說不害。
問曰。
若然者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已說在先所說中。
若說慈。
當知已說悲喜舍。
複次此現始入方便故。
如說慈悲喜舍亦如是。
複次入悲喜舍定時害法。
雖不能害。
出定時身有苦痛。
慈則不爾。
複次入悲喜舍定害法。
雖不能害。
猶破肌皮。
慈則不爾。
複次入悲喜舍定時不能害。
方便時則害。
慈方便時。
無能害者。
曾聞有人得欲界方便慈。
犯于王法時。
人縛送于王。
而白王言。
此人犯王法。
應加刑罰。
時王乘象執[矛*贊]。
欲出城遊。
即讀經。
其人所作之罪。
王應手害。
時王嗔恚。
即以[矛*贊]擲其人。
彼人見王嗔恚。
便起慈心。
以慈心故。
[矛*贊]還向王身。
不遠落地。
王見是事。
心生恐怖。
而問彼人。
汝有何方道術耶。
人答王言。
我無方道術。
見王嗔故。
便起慈心。
以慈心故。
害不害我。
以是事故。
知慈方便害不能害 佛經說。
修行廣布慈心能斷恚。
修行廣布悲心能斷苦。
修行廣布喜心。
能斷不喜樂修行廣布舍心。
能斷欲愛恚。
問曰。
無量為能斷結不耶。
若能斷者。
定犍度所說雲何通。
如說。
慈斷何系結。
答曰。
無處所悲喜舍斷何系結。
問曰。
無處所若不能斷者。
此經雲何通。
答曰。
應作是說。
無量不能斷結。
問曰。
若然者定犍度所說善通。
此經雲何通。
答曰。
此經說須臾斷。
斷有二種。
一須臾斷。
二畢竟斷。
以須臾斷故。
佛經說斷。
以畢竟斷故。
阿毗昙說不斷。
是二所說。
俱為善通。
如須臾斷。
畢竟斷。
有片斷。
無片斷。
有影斷。
無影斷。
有餘斷。
無餘斷。
制斷。
根本斷。
當知亦如是。
問曰。
若無量不斷結者。
異經說。
複雲何通。
如說。
比丘修慈心定。
若不勝進餘法。
必得阿那含果。
乃至舍心亦如是。
答曰。
此中佛說無漏聖道是慈。
世尊或說聖道是想。
或說是受。
或說是意。
或說是證。
或說是信進念定慧。
或說是栰。
或說是石。
或說是水。
或說是華。
或說是慈悲喜舍。
何處說是想。
乃至是華。
廣說如雜犍度。
複次常以慈心。
常觀慈心。
為求慈心故。
離于欲愛。
或是凡夫。
或是聖人。
若是凡夫。
離欲愛已。
得慈心定。
彼于後時。
入正決定。
得阿那含果。
若先不離欲。
入正決定者。
若得須陀洹果。
若得斯陀含果。
所以得阿那含果者。
以慈定力故。
若是聖人離于欲愛。
得慈心定。
亦得阿那含果。
以是事故。
佛作是說。
比丘修慈定得阿那含果。
但無量不能斷結。
如慈悲喜舍亦如是 佛經說修行廣布慈心斷恚。
修行廣布舍心。
斷欲愛恚。
問曰。
慈斷何等恚。
舍斷何等恚耶。
答曰。
有欲殺他恚。
有欲打他恚。
慈斷欲殺他恚。
舍斷欲打他恚。
複次恚有二種。
或有應恚處而恚。
或有不應恚處而恚。
慈斷應恚處恚。
舍斷不應恚處恚。
如是等恚是慈所斷。
如是等恚是舍所斷 佛經說。
修行廣布不淨想。
斷欲愛。
修行廣布舍心。
斷欲恚。
問曰。
不淨想斷何等愛。
舍心斷何等愛。
答曰。
愛有二種。
一淫欲愛。
二境界愛。
不淨想斷淫欲愛。
舍心斷。
境界愛。
複次有色愛形愛。
不淨想斷色愛。
舍心斷形愛。
複次有觸愛有容儀愛。
不淨想斷觸愛。
舍心斷容儀愛。
不淨想斷如是等愛。
舍心斷如是等愛。
佛經說。
修與慈俱念覺枝。
能得離得無欲得滅舍生死悲喜舍心俱說亦如是。
問曰。
無量是有漏。
念覺枝是無漏。
雲何有漏法與無漏法俱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無量令心調伏質直任用已。
次生覺枝。
生覺枝後。
複生無量故。
而作是說。
但有漏法俱 問曰。
無量中何者最勝。
答曰。
或有說者慈勝。
所以者何。
慈是不害法故。
複有說者悲勝。
所以者何。
佛以悲故。
為衆生說法複有說者喜心勝。
所以者何。
喜斷不喜樂法故。
複有說者舍心勝。
所以者何。
舍能斷欲愛恚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舍心最勝。
所以者何。
以二事故。
一以所作。
二以寂靜。
所作者。
修行廣布舍心。
斷欲愛恚。
寂靜者。
不分别衆生故 問曰。
何故說大悲。
不說大慈大喜大舍耶。
答曰。
應說一切佛身中所有功德。
皆應言大。
所以者何。
佛有無量憐愍。
饒益衆生心故。
但不應作此問。
所以者何。
若悲即是大悲。
可作是問。
但悲異大悲異故。
不應作是問。
問曰。
若悲異大悲異者悲與大悲。
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悲。
是名大悲。
複次悲是無恚善根。
大悲是無癡善根。
複次悲在四禅。
大悲在第四禅。
複次悲聲聞辟支佛佛盡有。
大悲唯佛有。
複次悲是無量所攝。
大悲非無量所攝。
複次悲對治恚不善根。
大悲對治癡不善根。
複次悲緣欲界。
大悲緣三界。
複次悲緣為欲界苦所苦衆生。
大悲緣為三界苦所苦衆生。
複次悲緣為苦苦所苦衆生。
大悲緣為三苦所苦衆生。
複次悲緣身苦衆生。
大悲緣身心苦衆生。
複次悲悲衆生不能救。
大悲悲衆生能救。
譬如二人臨河而坐。
有人為水所漂。
一人舉手而言。
此人喪失。
而不能救。
第二人褰衣入水。
救濟其人。
令得出水。
悲與大悲。
亦複如是。
尊者和須密說曰。
悲與大悲有何差别。
答曰。
一名為悲。
二名大悲。
複次體有差别。
一是無恚善根體。
二是無癡善根體。
複次地有差别。
悲在四禅。
大悲在第四禅。
餘廣說如上。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大悲是佛。
在第四禅。
是不共法。
深遠微細。
遍一切處。
一切衆生。
無有怨親。
聲聞辟支佛悲。
不能緣色無色界悲大悲。
是謂差别。
問曰。
何故名大悲耶。
答曰。
拔濟大苦衆生故名大悲。
大苦者。
謂地獄餓鬼畜生苦。
複次拔濟貪欲嗔恚愚癡大污泥衆生。
安置平坦道果中故名大悲。
複次令諸衆生生大利益事故。
諸衆生以身口意善業故。
種豪族因緣。
有大威勢。
饒财多寶。
形色端正。
或種轉輪聖王帝釋自在天王因緣。
或種聲聞辟支佛佛道因緣者。
皆是大悲力故。
複次以大法得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辟支佛道。
或以一齋。
或以一說。
或以一食等施人故。
而得行大布施。
于一切處。
施一切人。
一切可愛物而得故名大悲。
複次以大方便得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道六十劫行方便道而得。
辟支佛百劫行方便。
佛于三阿僧祇劫。
行百千難行苦行而得。
故名大悲。
複次依大身而住故名大悲。
非如聲聞辟支佛道依諸根不具身而得。
若身有三十二大人相。
莊嚴八十随形好。
身光一尋。
觀無厭足。
住如是身中故名大悲。
複次與大樂相違故名大悲。
佛有甚深淨明不共法。
舍如是等法樂。
經過百千萬鐵圍諸山。
為他人說法。
皆以大悲力故名大悲。
複次令大人作難作事故名大悲。
世尊或現作師子像。
或現作女人像。
或現作力士像。
或現作執樂人像。
或現作乞人牽難陀臂。
遍至五趣。
于央掘魔羅前。
或近或遠。
成就增上慚愧衆生。
為化女人故。
示其陰藏。
示輕躁相。
出舌覆面。
乃至發際。
示現如是難作之事。
皆以大悲力故言大悲。
複次能動大舍山故。
佛有二種不共住法。
一是大悲。
二是大舍。
若如來住不共大舍時。
無有是處。
以分别故說。
假令一切衆生熾然。
猶如火燒薪[廿/積]者。
如來猶不視之。
若如來住不共大悲時。
見諸衆生受苦惱時。
如那羅延堅固之身。
戰動如芭蕉葉故名大悲 如毗尼說。
佛以遍慈。
為衆生說法。
問曰。
佛以遍慈。
慈于衆生。
衆生為得樂不耶。
若得樂者。
地獄餓鬼畜生。
及諸苦厄衆生。
何不離苦得樂。
若不得樂者。
此偈雲何通。
如偈說 鬼神以惡心而來趣向人 雖未加毒害心已懷恐怖 如鬼以惡心來。
尚能生苦。
何況如來善心。
而不生樂。
答曰。
應作是說。
能令衆生樂。
問曰。
若然者偈義善通。
地獄餓鬼畜生。
及諸苦厄衆生何不離苦得樂。
答曰。
佛觀衆生業。
有可轉者。
有不可轉者。
若可轉者。
慈則濟之。
若不可轉者。
慈不能濟。
複有說者。
不能令衆生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