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二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四十二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六 ◎問曰。

    此中何者是欲。

    何者是惡不善法。

    答曰。

    資生欲是欲。

    煩惱欲是惡不善法。

    複次欲是五欲。

    惡不善法是五蓋。

    複次欲是欲愛使。

    惡不善法是餘煩惱。

    複次欲是欲覺。

    惡不善法是恚覺害覺。

    複次欲是欲界。

    惡不善法是恚界害界。

    複次欲是欲想。

    惡不善法是恚想害想。

    有覺有觀者。

    與覺俱故名有覺。

    與觀俱故名有觀。

    離生者。

    問曰。

    如上地離清淨妙好。

    何故但說初禅離。

    不說上地離。

    答曰。

    說始以顯終故。

    世尊或說始以明終。

    或說終以明始。

    說始以明終者。

    如此中說。

    說終以明始者。

    如說何處受身。

    不自害命。

    不害他命。

    佛告舍利弗。

    非想非非想處天受身。

    不自害命。

    亦不害他命。

    如始終初入已度方便畢竟亦如是。

    複次以此離初入初得故。

    複次初禅離從離生。

    從初禅定心生。

    如因陸生故名陸生。

    因水生故名水生。

    彼亦如是。

    因離生故名離生。

    複次初禅離。

    為二種無漏所守護。

    二種者謂未至中間。

    複次初禅離。

    是上地離方便所依門。

    複次初禅離。

    能生養增廣上地離。

    複次初禅離。

    是上地離因根本有。

    集緣生起處。

    複次初禅離。

    對非離法故。

    欲界非離法。

    誰是近對治。

    謂初禅離是。

    複次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如欲界有覺觀有識身有尊卑有眷屬。

    初禅亦爾。

    或謂欲界有如是過故非離欲。

    初禅亦有如是過故非離欲。

    令此疑得決定故。

    說初禅有離。

    複次欲令行者心歡喜故。

    行者離欲惡不善法。

    起初禅離。

    生大歡喜。

    勝于後時。

    起上地離。

    猶如饑人初得蔬食。

    勝于後時得好美食。

    複次以初。

    禅能起諸離現在前。

    複次以依初禅。

    能令三種行人。

    入正決定。

    得果離欲盡漏。

    三種行人者。

    謂具縛。

    離欲。

    漸離欲人。

    複次以依初禅故。

    令三種信解脫。

    轉根作見到。

    三種信解脫者。

    謂次第漸離欲。

    離欲人。

    複次以初禅離能對治三界。

    複次以初禅有得四沙門果道有九斷智果道有七覺枝八道枝。

    是三十七助道法。

    有七種修道。

    有苦根憂根無慚無愧男根女根淫欲抟食愛五蓋五欲對治法。

    複次以初禅是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對治法。

    以如是等事故。

    佛經說初禅是離喜樂者。

    喜是喜根。

    樂是猗樂。

    複次喜是受陰攝。

    樂是行陰攝。

    入初禅者。

    若得成就初禅善五陰。

    是名入初禅。

    已滅覺觀。

    乃至廣說。

    問曰。

    如離初禅欲。

    盡滅初禅法。

    何故佛但說滅覺觀耶。

    答曰。

    如佛說滅覺觀。

    當知已說滅初禅法。

    複次以覺觀難斷難除難過故。

    複次以此法是重多諸過患。

    複次此法離初禅愛。

    多作留難。

    令離欲法不相續。

    如守門人。

    不令他入。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為對治此法故。

    修二禅定道。

    複次行者憎惡此法故。

    盡離初禅。

    複次此法上地所無不行故。

    以如是等事故。

    佛說滅于覺觀生内信者。

    内是心。

    信是信根。

    心信此法故名内信。

    尊者和須蜜說曰。

    覺觀擾亂定心。

    覺觀若滅。

    心則清淨。

    故名内淨。

    如水不波浪時名為澄清。

    彼亦如是。

    染污喜。

    令定心濁。

    彼若滅心則清淨。

    譬如濁水澄清則名為淨。

    尊者達摩多羅說曰。

    行者入第二禅時。

    于彼禅心。

    則寬博信樂。

    堪忍久住。

    樂觀彼法。

    心不移動。

    住于一處。

    有是處所。

    有是體性。

    我得第二禅心。

    住一處者。

    心唯行一門中故。

    欲界心行于六門。

    初禅心行于四門。

    第二禅心行于一門。

    故言心住一處。

    無覺無觀者。

    覺觀已滅故。

    定生者。

    問曰。

    如初禅亦有定。

    何故第二禅說定。

    初禅不說耶。

    答曰。

    以二禅定明淨勝妙勝初禅定。

    複次二禅中定從定生。

    定所長養定後現在前。

    定者謂初禅。

    初禅定是初定。

    從不定心後現在前。

    不定心者。

    謂欲界心。

    複次初禅有定不定。

    心有内向心。

    有外向心。

    或緣外法。

    或緣内法。

    第二禅唯定唯内向心。

    唯緣内法。

    複次以第二禅滅聲根本。

    聲根本者是覺觀。

    如說有覺觀者。

    能出語聲。

    非無覺觀。

    第二禅中。

    無有是事。

    複次第二禅說是賢聖默然法。

    如佛告目犍連。

    汝莫輕蔑第二禅。

    此是賢聖默然法。

    以如是事故。

    說二禅定。

    不說初禅。

    喜樂者。

    喜是喜根。

    樂是猗樂。

    複次喜是受陰攝。

    樂是行陰攝。

    入第二禅者。

    若得成就第二禅善五陰。

    名入第二禅。

    離喜住舍。

    乃至廣說問曰。

    如離二禅欲時。

    盡離第二禅法。

    何故世尊獨說離喜。

    答曰。

    如佛說離喜。

    當知已說離二禅法。

    複次以喜難斷難除難過故。

    複次以喜是重多諸過患故複次此法離二禅愛時。

    多作留難。

    令離欲法不相續。

    如守門人不令他入。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為對治此法故。

    修三禅定道。

    複次行者憎惡此法故。

    盡離二禅。

    複次此法上地所無不行故。

    以如是等事故。

    佛說離喜住舍。

    有念慧身受樂者。

    身者是意身。

    複次若說意受樂。

    令四大身亦受樂。

    是賢聖所說應舍者。

    所說為他。

    應舍者是自身。

    問曰。

    如一切地盡是賢聖所說應舍。

    何故佛獨說。

    第三禅應舍。

    答曰。

    以第三禅道多諸留難。

    有自地留難。

    亦有他地留難。

    他地道留難者。

    第二禅喜漂沒輕躁。

    猶如羅刹令行者于離二禅欲法。

    而便衰退。

    自地道留難者第三禅地。

    有一切生死中最勝樂。

    行者生貪着故。

    不求上地離欲法。

    是故說道者。

    為初行人。

    說留難處。

    第三禅道多諸留難。

    謂第二禅喜。

    汝等應修正念。

    離第二禅欲時。

    莫為喜所漂沒。

    自地留難者。

    謂一切生死中最勝樂。

    汝等應以正慧除去貪着。

    應求上地離欲法。

    譬如商人。

    為諸新學商人不知方土過患者。

    說留難事。

    此城中多諸淫女聚博飲酒欺诳之處。

    汝等應遠離之。

    勿令他欺劫奪财物永盡。

    彼亦如是。

    住念樂入第三禅者。

    若得成就第三禅善五陰。

    是名入第三禅斷樂。

    乃至廣說。

    問曰。

    離第三禅欲時。

    盡斷第三禅諸法。

    何故唯說斷樂。

    答曰。

    如佛說斷樂。

    當知已說斷第三禅法。

    複次以樂難斷難除難過故。

    複次以樂是重多諸過患故。

    此複次樂離第三禅愛時。

    多作留難。

    令離欲法不相續。

    如守門人。

    不令他入。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為對治此法故。

    修第四禅定道。

    複次行者憎惡此法故。

    盡離第三禅。

    複次此法上地所無不行故。

    以如是等事故。

    佛說斷樂斷苦者。

    問曰。

    離欲界欲時。

    行者已斷苦根。

    何故離三禅欲時。

    言斷苦耶。

    答曰。

    此中說已斷名斷。

    說遠名近。

    如已來名來。

    如說大王從何處來。

    彼已來名來。

    此中說已來名來。

    餘廣說如上。

    此亦如是。

    已斷名斷。

    遠名為近。

    複次此中說雙法畢竟斷故。

    苦樂是雙。

    離欲愛時。

    雖斷苦樂。

    而樂不畢竟斷。

    離第三禅欲。

    畢竟斷樂。

    複次斷樂者。

    是第三禅樂。

    斷苦者是彼相應心心數法。

    複次斷樂者。

    是第三禅。

    斷苦者是第三禅。

    出入息。

    賢聖以出入息作苦想。

    甚于凡夫受阿毗地獄苦。

    複次斷樂者。

    是第三禅樂。

    斷苦者亦是樂根。

    如說無常故苦先滅。

    憂喜者。

    離欲愛時滅憂根。

    離二禅欲時滅喜根。

    故說先滅憂喜。

    不苦不樂者。

    說不苦不樂。

    受舍者說行舍淨念者。

    問曰。

    下地無漏念亦是淨。

    何故說第四禅念是淨耶。

    答曰。

    第四禅念。

    以無八事故名淨。

    謂無苦無樂憂喜覺觀出入息。

    複次彼念無内外留難故。

    下三禅中。

    有内外留難。

    初禅内留難者。

    有如火覺觀。

    外留難者。

    為火所燒。

    第二禅内留難者。

    有如水喜。

    外留難者為水所漂。

    第三禅内留難者。

    有如風出入息。

    外留難者。

    為風所散。

    第四禅無内外留難。

    複次以第四禅念不忘失故。

    三禅為災所及念有忘失。

    第四禅念不為災所及故。

    無有忘失。

    複次無煩惱及患故。

    或有念無煩惱。

    有患有念。

    無患有煩惱。

    有念無煩惱。

    無患有念。

    有煩惱有患。

    無煩惱有患者。

    三禅中無漏念。

    無患有煩惱者。

    第四禅中有漏念。

    無煩惱無患者。

    第四禅無漏念。

    有患有煩惱者。

    三禅中有漏念。

    及欲界念。

    複次以依所依清淨故。

    第四禅所依身明淨。

    猶如燈光。

    如所依明淨故。

    彼念亦明淨。

    複次第四禅。

    是滿足依。

    諸依中最勝地。

    是到彼岸法。

    複次第四禅是中依。

    猶如齊上有三地。

    無漏下有三地無漏。

    複次第四禅是遍依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