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定。
複次以第四禅有二事廣。
一處所廣。
二善根廣。
複次第四禅處。
恒河沙諸菩薩等。
得正決定。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禅得正決定。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以三種行人盡依第四禅入正決定得果盡漏。
三種行人者。
謂佛辟支佛聲聞。
複次以第四禅四大最勝形色最勝故。
複次以第四禅中念前世智。
從欲界至第四禅。
盡能緣以如是等事故。
佛說第四禅念名淨。
入第四禅者。
若得成就第四禅善五陰。
是名入第四禅 佛經說憂根以初禅滅。
苦根以第二禅滅。
問曰。
二根俱離欲時滅。
佛何故說憂根以初禅滅苦根以第二禅滅耶。
答曰。
佛說過對治法。
離欲界欲時。
雖斷苦彼對治不名過。
若離對治初禅欲時。
彼對治名過。
誰是彼對治。
答曰。
初禅是。
複次此中說性過。
離欲愛時。
雖斷苦根。
不過其性。
誰是其性。
答曰。
識身是。
複次此中說過所依。
離欲愛時。
雖斷苦根。
不過所依。
離初禅欲時。
過其所依。
誰是所依。
答曰。
識身是。
複次此中說覺觀是苦。
賢聖于覺觀作苦想。
甚于衆生受地獄苦 佛經說均陀當知此勝四心數法定受現法樂。
行禅比丘。
應知入知起。
均陀當知。
此四無色寂靜解脫。
行禅比丘。
應當為他解說。
問曰。
何故說禅言知。
說無色言應當為他解說耶。
答曰。
以禅是粗現見了了法。
行禅者。
從禅起。
複欲入禅。
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複入無色定。
微細不現見不了了。
行禅者從無色定起。
不欲複入。
佛作是說。
若不欲複入者。
出定入定之法。
應為他人而解說之。
莫忘失此法 複次禅有種種不相似法故。
行禅者從禅出已。
複還欲入。
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而入。
無色定無有種種不相似法。
行禅者。
出已不欲複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不欲入者。
出定入定之法。
應為他人解說。
莫忘失此法。
複次禅中有多諸功德善利故。
行禅者出已複還欲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而入。
無色定無多功德善利。
行禅者從彼定出。
不欲複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不欲入者。
應當為他人解說。
莫忘失此法。
複次禅遍照法。
能緣自地。
亦緣上下地。
行禅者出已複還欲入。
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而入。
無色定非遍照法。
能緣自地。
亦緣上地。
不能緣下地。
行禅者從彼定起已。
不欲複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不欲入者。
應為他人而解說之。
莫忘失此法。
佛經說四禅有四善利。
四無色定有一善利。
問曰。
佛何故說四禅有四善利說四無色有一善利耶。
答曰。
先所說諸答此中應廣說。
更有二不同。
答曰。
一以禅有三種。
謂有覺有觀。
無覺有觀。
無覺無觀。
故有四善利。
無色定。
唯無覺無觀。
故有一善利。
二以禅有種種根。
為喜根樂根舍根。
故有四善利。
無色定無種種根。
唯一舍根故。
有一善利。
問曰。
禅善利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為禅是名善利。
複次禅三種。
善染污不隐沒無記。
善利唯善。
複次禅有漏無漏。
善利唯無漏。
複次禅是色界系不系。
善利唯不系。
複次禅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善利唯學無學。
複次禅是見道斷修道斷無斷善利唯無斷。
禅善利。
是謂差别 佛經說四禅是床座。
問曰。
何故佛說四禅是床座。
答曰。
以是高攝故。
高者高于欲界。
攝者攝諸善法。
複次為諸聖人疲厭生死道示其座處故。
如道行疲厭坐于床座則得休息。
如是諸聖疲厭生死道。
坐于四禅床座。
則得休息◎ ◎佛經說四禅是涼風。
問曰。
何故佛說四禅是涼風。
答曰。
能除止煩惱業熱故。
以初禅涼。
止欲界煩惱業熱。
以第二禅涼。
止初禅熱。
以第三禅涼。
止第二禅熱。
以第四禅涼。
止第三禅熱 佛經說四禅是食。
問曰。
何故佛經說四禅是食。
答曰。
為滿法身故。
如村落中所有飲食送向城者。
皆為長養城中諸人身故。
如是禅中所有善根。
皆為長養法身故 佛經說婆羅門當知第四禅是畢竟道。
問曰。
何故佛舍三禅。
說第四禅是畢竟道。
答曰。
彼婆羅門。
聞佛有一切知見。
複聞如來以第四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第四禅是畢竟道便作是念。
若沙門瞿昙。
說第四禅是畢竟道者。
必定有一切知見。
便詣佛所。
到已問如是義。
佛知彼心所念。
便舍三禅說四禅是畢竟道。
彼人聞已。
生決定心。
必有一切知見。
婆羅門是亦名如來所行。
亦名如來現行法。
譬如野象。
于夏中時。
見地生青茂華草及諸池水。
心生欣踴。
以牙掘地。
然後安足。
如來亦爾。
亦以四禅行舍。
掘所知地。
而安智足。
如來道者。
是住舍摩陀。
如來所行者。
是住毗婆舍那。
如來現行法者。
是二俱住 佛經說四禅是樂住。
問曰。
何故佛說四禅是樂住耶。
答曰。
以易生樂故。
根本禅以易生故是樂。
諸邊及無色定。
以難生故是苦。
有何難生耶。
答曰。
為欲界煩惱業所縛故。
未至禅難生現在前。
如人牢固反系其手多用功力。
然後自解。
如是為欲界煩惱所系縛故。
多用功力。
生彼地道現在前。
或有以不淨觀起彼地道現在前。
或有以阿那波那念者以不淨觀者。
或于十年十二年中修白骨想。
或有能起彼地者。
或有不能者。
以阿那波那念者。
或十年十二年中。
常數出入息。
或有能起彼地現在前者。
或不能者。
已斷欲愛。
不多用功力。
起初禅現在前。
異心滅。
起異心現在前。
粗心滅。
起細心現在前。
與覺俱心滅。
起與觀俱心現在前。
如人以木折木。
多用功力。
然後乃折。
如是初禅異心滅。
異心現在前。
粗心滅。
細心現在前。
與覺俱心滅。
與觀俱心現在前。
多用功力。
亦複如是。
若離初禅欲。
不多用功力。
起第二禅現在前。
離第二禅欲。
起第三禅現在前。
離第三禅欲。
起第四禅現在前。
亦複如是。
問曰。
若離第四禅欲。
起空處現在前。
亦不多用功力 何故不名樂道。
答曰。
以無色定微細故或有說。
無無色定。
如梨毗婆居士。
往詣尊者阿難所。
作如是說。
我是在家之人。
長夜樂着色聲香味觸。
聞說無色定。
心生怖畏。
如臨深坑。
雲何衆生。
而無有色。
複次以行時樂故。
譬如二人俱欲至一方。
一從陸道。
二從水道。
雖俱到一方。
從水道行者樂。
從陸道行者苦。
如是無邊衆生。
得離欲時。
或依根本禅。
或依諸邊及無色定。
雖俱得離欲。
依根本禅者樂。
依諸邊無色定者苦。
複次苦處所有二種樂。
謂受樂猗樂。
三禅中有二種樂。
第四禅中。
雖無受樂。
廣有猗樂勝于受樂。
複次有二種故。
一舊住樂二客樂。
舊住樂者如住禅起禅現在前。
客樂者如住禅起無色定現在前。
複次此中有不惱害衆生。
樂可得故。
如說若不惱害他。
是名為樂。
複次若起根本禅現在前。
則遍身四大柔軟。
若起諸邊現在前。
則繞心四大柔軟。
複有說者。
起諸邊現在前。
亦遍身四大柔軟。
但不如起根本禅現在前者。
譬如二人。
同一池澡浴。
一在其邊。
一入其中。
雖俱澡浴而入中者。
令四大潤益勝。
彼亦如是。
複次以有二法共在一處等俱生故。
二法者謂定慧也。
未至中間禅。
慧多定少。
無色定。
定多慧少。
根本禅生定慧等。
複次有二法等俱生故。
二法謂定精進。
精進雖一切地偏多。
以根本禅力故。
二法生時俱等。
複次斷有二種。
有多用功。
有不多用功。
諸邊無色定若有所斷。
則多用功。
根本禅。
若有所斷。
不多用功。
譬如二人乘馬。
俱至一方。
一乘調者。
一乘不調者。
雖俱至一方。
乘調馬者。
不多用功。
乘不調馬者。
則多用功。
如是諸衆生離欲時。
或依根本禅。
或依諸邊無色定。
若依根本禅者。
不多用功若依諸邊無色定者。
則多用功。
複次以修道時得安樂故。
譬如多人渡河。
或因草束。
或因浮囊。
或因船。
或因舫。
雖從此岸俱渡到彼岸。
但乘舫渡者安樂。
彼亦如是。
以如是等事故。
佛經說根本禅是樂住。
如樂住。
觸住樂觸住亦如是。
四無量。
謂慈悲喜舍。
問曰。
何故禅次第說無量耶。
答曰。
以無量從禅中生故。
複次以無量是禅中餘功德故。
以是事故。
禅次第說無量。
問曰。
無量體性是何。
答曰。
慈悲是無恚善根。
對治于恚。
取其回轉相應
複次以第四禅有二事廣。
一處所廣。
二善根廣。
複次第四禅處。
恒河沙諸菩薩等。
得正決定。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一切菩薩盡依第四禅得正決定。
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複次以三種行人盡依第四禅入正決定得果盡漏。
三種行人者。
謂佛辟支佛聲聞。
複次以第四禅四大最勝形色最勝故。
複次以第四禅中念前世智。
從欲界至第四禅。
盡能緣以如是等事故。
佛說第四禅念名淨。
入第四禅者。
若得成就第四禅善五陰。
是名入第四禅 佛經說憂根以初禅滅。
苦根以第二禅滅。
問曰。
二根俱離欲時滅。
佛何故說憂根以初禅滅苦根以第二禅滅耶。
答曰。
佛說過對治法。
離欲界欲時。
雖斷苦彼對治不名過。
若離對治初禅欲時。
彼對治名過。
誰是彼對治。
答曰。
初禅是。
複次此中說性過。
離欲愛時。
雖斷苦根。
不過其性。
誰是其性。
答曰。
識身是。
複次此中說過所依。
離欲愛時。
雖斷苦根。
不過所依。
離初禅欲時。
過其所依。
誰是所依。
答曰。
識身是。
複次此中說覺觀是苦。
賢聖于覺觀作苦想。
甚于衆生受地獄苦 佛經說均陀當知此勝四心數法定受現法樂。
行禅比丘。
應知入知起。
均陀當知。
此四無色寂靜解脫。
行禅比丘。
應當為他解說。
問曰。
何故說禅言知。
說無色言應當為他解說耶。
答曰。
以禅是粗現見了了法。
行禅者。
從禅起。
複欲入禅。
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複入無色定。
微細不現見不了了。
行禅者從無色定起。
不欲複入。
佛作是說。
若不欲複入者。
出定入定之法。
應為他人而解說之。
莫忘失此法 複次禅有種種不相似法故。
行禅者從禅出已。
複還欲入。
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而入。
無色定無有種種不相似法。
行禅者。
出已不欲複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不欲入者。
出定入定之法。
應為他人解說。
莫忘失此法。
複次禅中有多諸功德善利故。
行禅者出已複還欲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而入。
無色定無多功德善利。
行禅者從彼定出。
不欲複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不欲入者。
應當為他人解說。
莫忘失此法。
複次禅遍照法。
能緣自地。
亦緣上下地。
行禅者出已複還欲入。
佛作是說。
若欲入者。
随意而入。
無色定非遍照法。
能緣自地。
亦緣上地。
不能緣下地。
行禅者從彼定起已。
不欲複入。
是故佛作是說。
若不欲入者。
應為他人而解說之。
莫忘失此法。
佛經說四禅有四善利。
四無色定有一善利。
問曰。
佛何故說四禅有四善利說四無色有一善利耶。
答曰。
先所說諸答此中應廣說。
更有二不同。
答曰。
一以禅有三種。
謂有覺有觀。
無覺有觀。
無覺無觀。
故有四善利。
無色定。
唯無覺無觀。
故有一善利。
二以禅有種種根。
為喜根樂根舍根。
故有四善利。
無色定無種種根。
唯一舍根故。
有一善利。
問曰。
禅善利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為禅是名善利。
複次禅三種。
善染污不隐沒無記。
善利唯善。
複次禅有漏無漏。
善利唯無漏。
複次禅是色界系不系。
善利唯不系。
複次禅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善利唯學無學。
複次禅是見道斷修道斷無斷善利唯無斷。
禅善利。
是謂差别 佛經說四禅是床座。
問曰。
何故佛說四禅是床座。
答曰。
以是高攝故。
高者高于欲界。
攝者攝諸善法。
複次為諸聖人疲厭生死道示其座處故。
如道行疲厭坐于床座則得休息。
如是諸聖疲厭生死道。
坐于四禅床座。
則得休息◎ ◎佛經說四禅是涼風。
問曰。
何故佛說四禅是涼風。
答曰。
能除止煩惱業熱故。
以初禅涼。
止欲界煩惱業熱。
以第二禅涼。
止初禅熱。
以第三禅涼。
止第二禅熱。
以第四禅涼。
止第三禅熱 佛經說四禅是食。
問曰。
何故佛經說四禅是食。
答曰。
為滿法身故。
如村落中所有飲食送向城者。
皆為長養城中諸人身故。
如是禅中所有善根。
皆為長養法身故 佛經說婆羅門當知第四禅是畢竟道。
問曰。
何故佛舍三禅。
說第四禅是畢竟道。
答曰。
彼婆羅門。
聞佛有一切知見。
複聞如來以第四禅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說第四禅是畢竟道便作是念。
若沙門瞿昙。
說第四禅是畢竟道者。
必定有一切知見。
便詣佛所。
到已問如是義。
佛知彼心所念。
便舍三禅說四禅是畢竟道。
彼人聞已。
生決定心。
必有一切知見。
婆羅門是亦名如來所行。
亦名如來現行法。
譬如野象。
于夏中時。
見地生青茂華草及諸池水。
心生欣踴。
以牙掘地。
然後安足。
如來亦爾。
亦以四禅行舍。
掘所知地。
而安智足。
如來道者。
是住舍摩陀。
如來所行者。
是住毗婆舍那。
如來現行法者。
是二俱住 佛經說四禅是樂住。
問曰。
何故佛說四禅是樂住耶。
答曰。
以易生樂故。
根本禅以易生故是樂。
諸邊及無色定。
以難生故是苦。
有何難生耶。
答曰。
為欲界煩惱業所縛故。
未至禅難生現在前。
如人牢固反系其手多用功力。
然後自解。
如是為欲界煩惱所系縛故。
多用功力。
生彼地道現在前。
或有以不淨觀起彼地道現在前。
或有以阿那波那念者以不淨觀者。
或于十年十二年中修白骨想。
或有能起彼地者。
或有不能者。
以阿那波那念者。
或十年十二年中。
常數出入息。
或有能起彼地現在前者。
或不能者。
已斷欲愛。
不多用功力。
起初禅現在前。
異心滅。
起異心現在前。
粗心滅。
起細心現在前。
與覺俱心滅。
起與觀俱心現在前。
如人以木折木。
多用功力。
然後乃折。
如是初禅異心滅。
異心現在前。
粗心滅。
細心現在前。
與覺俱心滅。
與觀俱心現在前。
多用功力。
亦複如是。
若離初禅欲。
不多用功力。
起第二禅現在前。
離第二禅欲。
起第三禅現在前。
離第三禅欲。
起第四禅現在前。
亦複如是。
問曰。
若離第四禅欲。
起空處現在前。
亦不多用功力 何故不名樂道。
答曰。
以無色定微細故或有說。
無無色定。
如梨毗婆居士。
往詣尊者阿難所。
作如是說。
我是在家之人。
長夜樂着色聲香味觸。
聞說無色定。
心生怖畏。
如臨深坑。
雲何衆生。
而無有色。
複次以行時樂故。
譬如二人俱欲至一方。
一從陸道。
二從水道。
雖俱到一方。
從水道行者樂。
從陸道行者苦。
如是無邊衆生。
得離欲時。
或依根本禅。
或依諸邊及無色定。
雖俱得離欲。
依根本禅者樂。
依諸邊無色定者苦。
複次苦處所有二種樂。
謂受樂猗樂。
三禅中有二種樂。
第四禅中。
雖無受樂。
廣有猗樂勝于受樂。
複次有二種故。
一舊住樂二客樂。
舊住樂者如住禅起禅現在前。
客樂者如住禅起無色定現在前。
複次此中有不惱害衆生。
樂可得故。
如說若不惱害他。
是名為樂。
複次若起根本禅現在前。
則遍身四大柔軟。
若起諸邊現在前。
則繞心四大柔軟。
複有說者。
起諸邊現在前。
亦遍身四大柔軟。
但不如起根本禅現在前者。
譬如二人。
同一池澡浴。
一在其邊。
一入其中。
雖俱澡浴而入中者。
令四大潤益勝。
彼亦如是。
複次以有二法共在一處等俱生故。
二法者謂定慧也。
未至中間禅。
慧多定少。
無色定。
定多慧少。
根本禅生定慧等。
複次有二法等俱生故。
二法謂定精進。
精進雖一切地偏多。
以根本禅力故。
二法生時俱等。
複次斷有二種。
有多用功。
有不多用功。
諸邊無色定若有所斷。
則多用功。
根本禅。
若有所斷。
不多用功。
譬如二人乘馬。
俱至一方。
一乘調者。
一乘不調者。
雖俱至一方。
乘調馬者。
不多用功。
乘不調馬者。
則多用功。
如是諸衆生離欲時。
或依根本禅。
或依諸邊無色定。
若依根本禅者。
不多用功若依諸邊無色定者。
則多用功。
複次以修道時得安樂故。
譬如多人渡河。
或因草束。
或因浮囊。
或因船。
或因舫。
雖從此岸俱渡到彼岸。
但乘舫渡者安樂。
彼亦如是。
以如是等事故。
佛經說根本禅是樂住。
如樂住。
觸住樂觸住亦如是。
四無量。
謂慈悲喜舍。
問曰。
何故禅次第說無量耶。
答曰。
以無量從禅中生故。
複次以無量是禅中餘功德故。
以是事故。
禅次第說無量。
問曰。
無量體性是何。
答曰。
慈悲是無恚善根。
對治于恚。
取其回轉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