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二卷

關燈
共有法。

    體性是四陰五陰。

    欲界者是四陰。

    色界者是五陰。

    問曰。

    此二俱是無恚善根。

    對治于恚。

    慈對治何等恚。

    悲對治何等恚耶。

    答曰。

    恚或有欲殺衆生者。

    或有欲打衆生者。

    若欲殺衆生恚。

    慈為對治。

    欲打衆生恚。

    悲為對治。

    複次恚有二種。

    一者應恚處而恚。

    二者不應恚處而恚。

    慈則對治應恚處而恚者。

    悲則對治不應恚處而恚者。

    喜是喜根。

    取其回轉相應共有法。

    體是四陰五陰。

    欲界是四陰。

    色界是五陰。

    問曰。

    若喜體是喜根者。

    波伽羅那所說雲何通。

    如說雲何為喜。

    答曰。

    喜相應受想行識。

    及從彼起身口業。

    從彼起心不相應行。

    是名為喜。

    為受還應受耶。

    答曰。

    波伽羅那文。

    應如是說。

    喜相應想行識。

    乃至廣說。

    不應說受。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誦者錯謬故。

    複次波伽羅那說。

    無量體性是五陰。

    雖不與受相應。

    而與餘數法相應。

    複有說者。

    喜自有體。

    是心數法。

    與心相應。

    或有說者。

    是喜根。

    心數聚中可得。

    或有說者。

    是喜根。

    後生舍。

    是無貪善根。

    對治于貪取其回轉相應共有法。

    體是四陰五陰。

    欲界是四陰。

    色界是五陰。

    此是無量體性。

    已說體性。

    其相雲何。

    答曰。

    體性即是相。

    相即是體性。

    諸法不可舍于體性别更說相。

    尊者和須蜜說曰。

    饒益相是慈。

    除不饒益相是悲。

    随喜相是喜。

    放舍相是舍 已說無量體相。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無量。

    無量是何義。

    答曰。

    對治戲論故名無量。

    問曰。

    若對治戲論是無量者。

    戲論有二種。

    一愛戲論。

    二見戲論。

    以何等無量。

    對治何等戲論。

    答曰。

    無量不能斷結。

    或以無量對治于愛。

    或以無量對治于見。

    若取其近對治者。

    慈悲是見近對治。

    所以者何。

    見行衆生。

    多憙嗔恚。

    喜舍是愛近對治。

    所以者何。

    愛行衆生。

    多憙相親近。

    複次對治放逸法故名無量。

    放逸者。

    是欲界諸煩惱。

    誰是其近對治。

    謂四無量。

    複次是賢聖所遊戲處。

    名為歡喜。

    如富貴人。

    有種種遊戲處。

    如園林彩女遊獵等。

    名歡喜處。

    彼亦如是 界者在欲色界。

    地者慈悲舍十地中可得。

    謂根本四禅四禅邊欲界禅中間。

    喜在三地。

    欲界初禅二禅。

    複有說者。

    初禅第二禅無悲。

    所以者何。

    初禅第二禅喜。

    是自地愛。

    喜根是欣踴行。

    悲是憂戚行。

    若初禅第二禅有悲者。

    則一心聚中。

    有欣踴行。

    亦有憂戚行。

    問曰。

    初禅第二禅。

    無無漏厭行耶。

    答曰。

    無漏厭行。

    是實觀。

    随其實觀。

    心則生喜。

    随其生喜。

    則欲更知。

    如人為寶故掘地。

    随其掘地。

    則便得寶。

    随其得寶。

    複欲更掘。

    彼亦如是。

    非是虛觀。

    評曰。

    應作是說。

    初禅第二禅有悲。

    所依者。

    依欲界。

    行者慈是樂行。

    悲是苦行。

    喜是歡喜行。

    舍是放舍行。

    緣者盡緣欲界。

    緣聚緣衆生。

    緣欲界五陰二陰。

    衆生若緣住自心衆生則緣五陰。

    若緣住他心及無心衆生。

    是緣二陰。

    複有說者。

    初禅無量。

    緣于欲界。

    第二禅無量。

    緣欲界初禅。

    第三禅無量。

    緣欲界初禅。

    第二禅第四禅無量。

    緣欲界初禅第二第三禅。

    複有說者。

    初禅無量。

    緣欲界初禅。

    乃至第四禅無量。

    緣欲界乃至第四禅。

    複有說者。

    慈緣欲界初禅第二第三禅。

    所以者何。

    慈行樂行。

    欲界三禅中。

    有樂受故。

    悲緣欲界。

    所以者何悲行苦行。

    欲界中有苦受故。

    喜緣欲界初禅第二禅。

    所以者何。

    喜行歡喜行。

    欲界初禅第二禅。

    有喜根故。

    舍緣欲界乃至第四禅。

    所以者何。

    舍行放舍行。

    欲界乃至第四禅有舍故。

    評曰。

    如前說者好。

    無量盡緣欲界緣聚緣衆生念處者。

    盡與法念處俱智者。

    盡與等智俱。

    三昧者。

    不與三昧俱。

    根者。

    總與三根相應。

    謂樂根喜根舍根。

    世者。

    是過去未來現在。

    緣三世者。

    過去緣過去。

    現在緣現在。

    未來必不生者緣三世。

    必生者緣未來。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不善。

    無記者三種盡緣。

    是三界系不系者。

    是欲色界系。

    緣三界系不系者。

    緣欲界系。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是非學非無學。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緣非學非無學。

    見道斷修道斷無斷者。

    是修道斷。

    緣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緣見道修道斷。

    緣名緣義者。

    二俱緣。

    緣自身他身及非身者。

    是緣他身。

    為是離欲得。

    為是方便得者。

    是離欲得。

    亦是方便得。

    離欲得者。

    離欲界欲。

    得初禅者。

    離初禅欲。

    得第二禅者。

    離第二禅欲。

    得第三禅者。

    離第三禅欲。

    得第四禅者。

    離四禅欲得者。

    為是新得。

    為是本得者。

    亦是新得亦是本得。

    聖人最後身凡夫。

    亦是新得亦是本得。

    餘凡夫。

    唯是本得。

    方便得者。

    以方便故起現在前。

    佛不以方便起現在前。

    辟支佛以下。

    方便起現在前。

    聲聞或以中方便。

    或以上方便起現在前 問曰。

    雲何生起無量耶。

    答曰。

    慈因親分生行者。

    欲起慈心時。

    一切衆生。

    盡作三分。

    一作親分。

    二作怨分。

    三作非親非怨分。

    親分複作三種。

    謂下中上。

    怨分亦爾。

    非親怨分唯作一種。

    上親分中。

    有重恩者。

    謂父母和上阿阇梨。

    及餘尊重處智慧梵行者。

    于彼衆生。

    先作樂觀。

    此諸衆生。

    皆令得樂。

    此心堅強難調。

    以從無始以來常習惡心。

    于諸衆生故。

    雖有如是重恩衆生。

    猶不能令善心使住。

    複強還回此心。

    令住彼法。

    譬如有人。

    以芥子打于錐鋒。

    甚難可住。

    習打不已。

    後乃得住。

    彼亦如是。

    若能觀此上親衆生。

    皆令得樂。

    次觀中親衆生。

    次觀下親。

    若能都觀親分衆生。

    皆令得樂。

    次觀非親非怨分者。

    次觀下怨。

    次觀中怨。

    次觀上怨。

    衆生欲令得樂。

    若能如是觀一切衆生。

    皆令得樂。

    如上親衆生。

    于上怨衆生。

    等無有異。

    是則成就。

    于慈悲喜亦爾。

    舍因非親非怨衆生起。

    所以者何。

    舍親者生愛心。

    舍怨者生恚心。

    是故先舍非親非怨衆生。

    次舍下怨。

    次舍中怨。

    次舍上怨。

    所以者何。

    恚心易卻。

    非愛心故。

    次舍下親。

    次舍中親。

    次舍上親。

    若于一切衆生。

    能作如是舍觀者。

    心則平等。

    無所分别。

    其猶如稱如觀樹林無有差别。

    觀諸衆生。

    亦複如是。

    是則成就舍心 問曰。

    何等人能起無量。

    何等人不能起無量。

    答曰。

    人有二種。

    一者憙求人過。

    二者憙求人善。

    若憙求人過者。

    不能起無量。

    所以者何。

    乃至于阿羅漢身。

    猶求其過。

    為有何破何實何垢。

    令我呵之。

    若憙求他善者。

    則能起無量。

    所以者何。

    乃至于斷善根人邊猶求其善。

    問曰。

    斷善根人。

    無有諸善。

    雲何于彼人邊。

    求其善耶。

    答曰。

    雖無現善。

    有過去善業報。

    令其身端正。

    生于豪族。

    言有威德。

    多聞機辯。

    取如是等相。

    生于善念。

    彼行妙好。

    有如是果報 問曰。

    此四無量。

    為如說而生。

    為說異生異。

    答曰。

    或有說者。

    如說而生。

    所以者何。

    行者先欲饒益衆生。

    饒益衆生相是慈。

    是故世尊先說慈心。

    次除不饒益。

    除不饒益相是悲。

    是故世尊次慈說悲。

    若與饒益。

    除不饒益。

    次生歡喜。

    歡喜相是喜。

    是故世尊次悲說喜。

    次舍衆生放舍相是舍。

    是故世尊最後說舍。

    複有說者。

    行者先起慈喜舍悲。

    後起慈喜舍。

    所以者何。

    先除衆生不饒益事。

    後與饒益。

    次生舍喜。

    次生舍。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二無量展轉相禦若先起悲。

    次必起喜。

    所以者何。

    悲是憂戚。

    喜是歡喜。

    若先起喜。

    次必起悲。

    所以者何。

    喜是掉。

    悲則制之。

    評曰。

    應作是說。

    無量不如說而起。

    所以者何。

    行者或有先起慈乃至舍。

    或有先起舍乃至慈。

    或有得慈不得餘者。

    或有乃至得舍不得餘者。

    無量無有順次逆次順超逆超。

    如解脫除入一切入。

    彼亦如是 問曰。

    慈次第能起悲喜舍不耶。

    答曰。

    定犍度說。

    雲何心念慈三昧。

    答曰。

    衆生樂。

    乃至雲何心念舍三昧。

    答曰。

    衆生舍。

    或有說。

    此文是俱生行。

    或有說。

    是次第緣行。

    若說是俱生行者。

    慈次第能起悲喜舍。

    若說是次第緣行者。

    慈次第不能起悲喜舍。

    問曰。

    若不起初禅地無量。

    能起第二禅地無量不耶。

    乃至不起第三禅地無量。

    能起第四禅地無量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不能。

    所以者何。

    初禅地無量。

    是第二禅地無量方便門所依。

    乃至第三禅地無量。

    是第四禅地無量方便門所依故。

    複有說者。

    能若行者于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