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地得自在者。
即依彼地。
能起無量現在前。
問曰。
為初禅地無量。
後生第二禅地無量疾。
乃至第三禅地無量。
後生第四禅地無量疾耶。
為第四禅地無量。
後生第三禅地無量疾。
乃至第二禅地無量。
後生初禅地無量疾耶。
答曰。
第二禅地無量。
後生初禅地無量疾。
乃至第四禅地無量。
後生第三禅地無量疾。
非初禅地無量後生第二禅地無量。
疾乃至非第三禅地無量。
後生第四禅地無量疾。
如人先學梵書。
後學佉樓書疾。
非先學佉樓書後學梵書疾。
問曰。
初禅地無量。
次第能生第二禅地無量不耶。
乃至第三禅地無量。
次第能生第四禅地無量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能初禅地無量。
次第生第二禅地無量。
乃至第三禅地無量。
次第生第四禅地無量。
複有說者不能。
所以者何。
無量必須方便。
方便必須自地相似。
方便起慈乃至起舍 觀有三種。
一别相觀。
二總相觀。
三虛相觀。
别相觀者。
如觀地是堅相。
觀水是濕相。
觀火是熱相。
觀風是動相。
總相觀者如十六聖行俱觀。
虛相觀者。
如不淨安那般那無量念解脫勝處一切入俱觀無量。
于三種觀中。
是虛相觀 問曰。
行者觀衆生樂時。
為以何處樂令衆生樂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第三禅樂。
所以者何。
第三禅樂。
是一切生死中最勝樂故。
若作是說。
不起第三禅者。
則不能起無量。
複有說者。
過去世。
曾得第三禅樂。
以第三禅地念前世智。
觀彼樂已以彼樂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若不得第三禅地念前世智。
則不能起無量。
複有說者。
以近所更樂。
如飲食樂乘樂。
衣裳樂卧具樂。
以如是等樂相。
令衆生樂。
尊者和須蜜說曰。
行者以何等樂。
令衆生樂。
答曰。
衆生有樂者。
以如是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必有樂。
複次衆生有樂根。
以如是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能于一切時起樂根現在前故。
複次衆生有飲食樂乘樂衣裳樂卧具樂。
以如是樂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必盡得如是樂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以所知見樂。
取如是相。
以憐愍心。
令衆生樂。
如本方便時。
若依村住。
若依城住。
以日前分。
若入城村乞食見純受樂。
衆生或乘象馬車輿而行。
或着耳珰珠環。
或以種種纓絡嚴身。
猶如天子。
或見純受苦者。
如無衣裳飲食。
頭發蓬亂手足坼裂。
執破瓦器。
從他家乞。
取如是樂苦衆生相。
速還住處洗足。
于所坐處。
結加趺坐。
令身心柔軟。
身無障礙。
心無障礙。
觀先所取相衆生樂者。
常令得樂衆生苦者。
令得先所見樂。
問曰。
所觀衆生。
不盡得樂。
雲何此觀非颠倒耶。
答曰以其善故。
非是颠倒。
從饒益心起故。
從善心起故。
從憐愍心起故。
從正觀心起故。
與善根相應故。
與慚愧相應故。
非是颠倒。
颠倒有二種。
一體颠倒。
二緣颠倒。
彼觀雖是緣颠倒。
非體颠倒。
尊者和須蜜說曰。
不以住慈故。
令衆生樂。
但以此法作方便。
能制恚斷結。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此觀當言不颠倒。
所以者何。
與恚相妨故 佛經說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
善修此心。
令廣大無量。
如是觀滿一方。
二方三方四方上方下方亦複如是。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問曰。
此慈緣于衆生。
何以說滿于一方耶。
答曰。
此經文應如是說。
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
善修此心。
令廣大無量。
如是觀滿東方衆生。
南方西方北方衆生。
乃至廣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此中衆生。
以方名說。
如以器示器中物。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者。
問曰。
此無量觀。
為以方段。
為以衆生。
若以方段者。
此說雲何通。
如說。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
若以衆生者。
雲何非得衆生海邊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方段故。
問曰。
若然者此所說雲何通。
如說。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
答曰。
有二種一切。
有一切一切。
有少分一切。
此中說少分一切。
複有說者。
以衆生故。
問曰。
若然者。
雲何非不得衆生海邊耶。
答曰。
若以此事。
得衆生海邊者。
複有何過。
但衆生海邊可得。
以總故非别相。
如一切衆生。
皆是四生。
四生之外更無衆生。
複有說者。
佛無量盡衆生邊。
聲聞辟支佛無量。
以方段。
複有說者。
佛辟支佛無量。
盡衆生邊。
聲聞無量。
以方段。
評曰。
應作是說。
此事不定。
所以者何。
此是虛相觀。
或有盡衆生邊際者。
或有以方段者。
問曰。
為觀一衆生樂。
為觀多衆生樂。
答曰。
初起時觀多衆生。
所以者何。
無量是緣聚緣衆生法。
若後成滿時。
亦緣一衆生。
亦緣多衆生 佛經說諸比丘。
我于七歲中。
修習慈心故。
七經劫成壞。
不來生此間。
世界壞時。
我生光音天。
世界成時。
我生空梵世中。
我曾為大梵天王。
諸梵中尊無勝我者。
于千世界而得自在。
三十六反為帝釋。
亦于無量世。
作轉輪聖王。
主四種兵。
常以正法。
降伏衆生。
成就七寶。
乃至廣說。
七歲中者。
謂七雨時。
古世好時。
菩薩為中國王。
彼國多熱。
去城不遠有林。
其地高涼。
生華果草木及諸流水。
皆悉具足。
夏熱之時。
城中村落人民皆舍居處。
趣彼林中。
各修所業。
菩薩亦爾。
更以餘人。
鎮守于城。
自詣林中。
于高顯閑靜處。
離欲界欲。
起四無量。
于夏雨四月中。
遊四無量心。
夏熱已過。
天時轉涼。
是時人民。
舍彼樹林。
還詣居處。
各修所業。
爾時菩薩。
亦舍樹林。
還詣宮城。
以憐愍故。
設大法祀。
修布施福業。
施沙門婆羅門諸貧窮作業者及行道人。
有來求者。
施其飲食。
衣服塗香房舍卧具象馬車乘及施燈明。
如是六反往彼林中。
或有說者。
第七反菩薩命行盡。
命終生光音天。
或有說者。
遭世界壞。
命終生光音天。
是故于七雨中。
名為七歲。
問曰。
若生梵世光音天中可爾。
所以者何。
是彼果是色界系故。
言作帝釋轉輪王者。
雲何可爾。
無量亦于欲界中受報耶。
答曰。
菩薩起三地無量。
謂欲界地。
初禅地。
二禅地。
受欲界地無量報。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初禅地無量報。
作大梵王。
受第二禅地無量報。
生光音天。
複次欲界有無量出定入定心。
受出入定心報故。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欲界有無量方便。
受方便報故。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欲界是一切善根種子界。
一切善根。
乃至滅定。
皆有相似法。
受無量善根相似報故。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受法祠祀報故。
作轉輪聖王。
受持戒報故。
作帝釋。
受彼林中修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此經說三種福業。
謂布施持戒修定福業。
如彼經說。
諸比丘我以三業報故。
令我有大威勢。
三業者。
謂施定戒。
施者是布施福業。
定者是修定福業。
戒者是修戒福業。
以布施福業報故。
作轉輪聖王。
以持戒福業報故。
作帝釋。
以修定福業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佛經說有三種福業。
謂布施福業。
持戒福業。
修定福業。
雲何布施福業。
若以物施沙門婆羅門。
乃至燈明。
是名布施福業。
雲何持戒福業。
不殺于殺。
更不欲殺。
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亦如是。
是名持戒福業。
雲何修定福業。
常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
廣說如上。
悲喜舍心說亦如是。
是名修定福業。
問曰。
何故色無色界善根。
唯說無量。
是修定福業。
非餘色無色界善根耶。
答曰。
世人以饒益為福想。
一切色無色界善根。
欲饒益他。
無有如無量者。
複次世人以福果為福想。
無量能生廣福果故。
如偈說 福火不能燒風不能吹壞 能浮大地水亦複不能漂 國王若盜賊雖作諸方便 終不能劫奪男子女人福 福藏最堅牢終無有亡失 問曰。
如非福火。
亦不能燒。
何故但說福耶。
答曰。
非福雖不燒。
燒非福果無量果。
不已為火燒。
不當為火燒。
不今為火燒◎ ◎佛經說諸比丘。
蘇尼哆弟子。
于一切時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梵世中。
或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
即依彼地。
能起無量現在前。
問曰。
為初禅地無量。
後生第二禅地無量疾。
乃至第三禅地無量。
後生第四禅地無量疾耶。
為第四禅地無量。
後生第三禅地無量疾。
乃至第二禅地無量。
後生初禅地無量疾耶。
答曰。
第二禅地無量。
後生初禅地無量疾。
乃至第四禅地無量。
後生第三禅地無量疾。
非初禅地無量後生第二禅地無量。
疾乃至非第三禅地無量。
後生第四禅地無量疾。
如人先學梵書。
後學佉樓書疾。
非先學佉樓書後學梵書疾。
問曰。
初禅地無量。
次第能生第二禅地無量不耶。
乃至第三禅地無量。
次第能生第四禅地無量不耶。
答曰。
或有說者。
能初禅地無量。
次第生第二禅地無量。
乃至第三禅地無量。
次第生第四禅地無量。
複有說者不能。
所以者何。
無量必須方便。
方便必須自地相似。
方便起慈乃至起舍 觀有三種。
一别相觀。
二總相觀。
三虛相觀。
别相觀者。
如觀地是堅相。
觀水是濕相。
觀火是熱相。
觀風是動相。
總相觀者如十六聖行俱觀。
虛相觀者。
如不淨安那般那無量念解脫勝處一切入俱觀無量。
于三種觀中。
是虛相觀 問曰。
行者觀衆生樂時。
為以何處樂令衆生樂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第三禅樂。
所以者何。
第三禅樂。
是一切生死中最勝樂故。
若作是說。
不起第三禅者。
則不能起無量。
複有說者。
過去世。
曾得第三禅樂。
以第三禅地念前世智。
觀彼樂已以彼樂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若不得第三禅地念前世智。
則不能起無量。
複有說者。
以近所更樂。
如飲食樂乘樂。
衣裳樂卧具樂。
以如是等樂相。
令衆生樂。
尊者和須蜜說曰。
行者以何等樂。
令衆生樂。
答曰。
衆生有樂者。
以如是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必有樂。
複次衆生有樂根。
以如是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能于一切時起樂根現在前故。
複次衆生有飲食樂乘樂衣裳樂卧具樂。
以如是樂相。
令衆生樂。
若作是說。
慈則不能緣一切衆生。
所以者何。
一切衆生。
不必盡得如是樂故。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以所知見樂。
取如是相。
以憐愍心。
令衆生樂。
如本方便時。
若依村住。
若依城住。
以日前分。
若入城村乞食見純受樂。
衆生或乘象馬車輿而行。
或着耳珰珠環。
或以種種纓絡嚴身。
猶如天子。
或見純受苦者。
如無衣裳飲食。
頭發蓬亂手足坼裂。
執破瓦器。
從他家乞。
取如是樂苦衆生相。
速還住處洗足。
于所坐處。
結加趺坐。
令身心柔軟。
身無障礙。
心無障礙。
觀先所取相衆生樂者。
常令得樂衆生苦者。
令得先所見樂。
問曰。
所觀衆生。
不盡得樂。
雲何此觀非颠倒耶。
答曰以其善故。
非是颠倒。
從饒益心起故。
從善心起故。
從憐愍心起故。
從正觀心起故。
與善根相應故。
與慚愧相應故。
非是颠倒。
颠倒有二種。
一體颠倒。
二緣颠倒。
彼觀雖是緣颠倒。
非體颠倒。
尊者和須蜜說曰。
不以住慈故。
令衆生樂。
但以此法作方便。
能制恚斷結。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此觀當言不颠倒。
所以者何。
與恚相妨故 佛經說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
善修此心。
令廣大無量。
如是觀滿一方。
二方三方四方上方下方亦複如是。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問曰。
此慈緣于衆生。
何以說滿于一方耶。
答曰。
此經文應如是說。
若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
善修此心。
令廣大無量。
如是觀滿東方衆生。
南方西方北方衆生。
乃至廣說。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此中衆生。
以方名說。
如以器示器中物。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者。
問曰。
此無量觀。
為以方段。
為以衆生。
若以方段者。
此說雲何通。
如說。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
若以衆生者。
雲何非得衆生海邊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以方段故。
問曰。
若然者此所說雲何通。
如說。
皆以慈心。
觀一切處一切衆生。
答曰。
有二種一切。
有一切一切。
有少分一切。
此中說少分一切。
複有說者。
以衆生故。
問曰。
若然者。
雲何非不得衆生海邊耶。
答曰。
若以此事。
得衆生海邊者。
複有何過。
但衆生海邊可得。
以總故非别相。
如一切衆生。
皆是四生。
四生之外更無衆生。
複有說者。
佛無量盡衆生邊。
聲聞辟支佛無量。
以方段。
複有說者。
佛辟支佛無量。
盡衆生邊。
聲聞無量。
以方段。
評曰。
應作是說。
此事不定。
所以者何。
此是虛相觀。
或有盡衆生邊際者。
或有以方段者。
問曰。
為觀一衆生樂。
為觀多衆生樂。
答曰。
初起時觀多衆生。
所以者何。
無量是緣聚緣衆生法。
若後成滿時。
亦緣一衆生。
亦緣多衆生 佛經說諸比丘。
我于七歲中。
修習慈心故。
七經劫成壞。
不來生此間。
世界壞時。
我生光音天。
世界成時。
我生空梵世中。
我曾為大梵天王。
諸梵中尊無勝我者。
于千世界而得自在。
三十六反為帝釋。
亦于無量世。
作轉輪聖王。
主四種兵。
常以正法。
降伏衆生。
成就七寶。
乃至廣說。
七歲中者。
謂七雨時。
古世好時。
菩薩為中國王。
彼國多熱。
去城不遠有林。
其地高涼。
生華果草木及諸流水。
皆悉具足。
夏熱之時。
城中村落人民皆舍居處。
趣彼林中。
各修所業。
菩薩亦爾。
更以餘人。
鎮守于城。
自詣林中。
于高顯閑靜處。
離欲界欲。
起四無量。
于夏雨四月中。
遊四無量心。
夏熱已過。
天時轉涼。
是時人民。
舍彼樹林。
還詣居處。
各修所業。
爾時菩薩。
亦舍樹林。
還詣宮城。
以憐愍故。
設大法祀。
修布施福業。
施沙門婆羅門諸貧窮作業者及行道人。
有來求者。
施其飲食。
衣服塗香房舍卧具象馬車乘及施燈明。
如是六反往彼林中。
或有說者。
第七反菩薩命行盡。
命終生光音天。
或有說者。
遭世界壞。
命終生光音天。
是故于七雨中。
名為七歲。
問曰。
若生梵世光音天中可爾。
所以者何。
是彼果是色界系故。
言作帝釋轉輪王者。
雲何可爾。
無量亦于欲界中受報耶。
答曰。
菩薩起三地無量。
謂欲界地。
初禅地。
二禅地。
受欲界地無量報。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初禅地無量報。
作大梵王。
受第二禅地無量報。
生光音天。
複次欲界有無量出定入定心。
受出入定心報故。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欲界有無量方便。
受方便報故。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欲界是一切善根種子界。
一切善根。
乃至滅定。
皆有相似法。
受無量善根相似報故。
作轉輪聖王帝釋。
受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受法祠祀報故。
作轉輪聖王。
受持戒報故。
作帝釋。
受彼林中修無量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複次此經說三種福業。
謂布施持戒修定福業。
如彼經說。
諸比丘我以三業報故。
令我有大威勢。
三業者。
謂施定戒。
施者是布施福業。
定者是修定福業。
戒者是修戒福業。
以布施福業報故。
作轉輪聖王。
以持戒福業報故。
作帝釋。
以修定福業報故。
生梵世光音天中。
佛經說有三種福業。
謂布施福業。
持戒福業。
修定福業。
雲何布施福業。
若以物施沙門婆羅門。
乃至燈明。
是名布施福業。
雲何持戒福業。
不殺于殺。
更不欲殺。
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亦如是。
是名持戒福業。
雲何修定福業。
常以無怨無恚無害慈心。
廣說如上。
悲喜舍心說亦如是。
是名修定福業。
問曰。
何故色無色界善根。
唯說無量。
是修定福業。
非餘色無色界善根耶。
答曰。
世人以饒益為福想。
一切色無色界善根。
欲饒益他。
無有如無量者。
複次世人以福果為福想。
無量能生廣福果故。
如偈說 福火不能燒風不能吹壞 能浮大地水亦複不能漂 國王若盜賊雖作諸方便 終不能劫奪男子女人福 福藏最堅牢終無有亡失 問曰。
如非福火。
亦不能燒。
何故但說福耶。
答曰。
非福雖不燒。
燒非福果無量果。
不已為火燒。
不當為火燒。
不今為火燒◎ ◎佛經說諸比丘。
蘇尼哆弟子。
于一切時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梵世中。
或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