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二卷
關燈
小
中
大
。
身壞命終。
生他化自在天。
或生化樂天。
或生兜率天。
或生夜摩天。
或生三十三天。
或生四天王。
或生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
或生如是等家饒财多寶倉庫盈溢之處。
問曰。
若然者蘇尼哆。
則勝佛世尊。
所以者何。
蘇尼哆弟子。
于一切時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梵世中。
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他化自在天。
廣說如上。
世尊弟子。
于一切時滿足學者。
得生天中。
或得涅槃。
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惡道中。
答曰。
于此事中。
不應說佛不如。
所以者何。
如世尊最小弟子須陀洹。
則勝蘇尼哆身。
此乃是佛行菩薩道。
名蘇尼哆時事。
問曰。
世尊行菩薩道時。
勝成佛時耶。
答曰。
應知彼經所以。
為以何事。
作如是說。
蘇尼哆為諸弟子。
說梵住法。
得生梵天。
言一切時滿足學。
蘇尼哆弟子。
為梵住法。
勤行精進。
能生起者。
身壞命終。
生梵世中。
為梵住法。
勤行精進。
不能起者。
或生他化自在天。
乃至或生人中。
然古世時人好。
不因無量方便。
亦得生天。
何況為無量故。
勤行精進。
最勝善根。
不生天人中耶。
世尊為諸弟子。
說逮解脫戒。
令得涅槃。
言應學是法。
世尊弟子。
于此學中。
不破不穿。
不越制度者。
得生天上及到涅槃。
世尊弟子。
于此學中。
破穿越制度者。
身壞命終。
生惡趣中。
以是事故。
此經說。
無量是滿足學。
爾時蘇尼哆。
心生是念。
我不應與諸弟子共生一處。
我應修上慈生光音天中。
時蘇尼哆。
便修第二禅地上慈。
身壞命終。
生光音天中。
問曰。
如蘇尼哆。
是近佛菩薩。
不應有法悭。
何以為諸弟子。
說生梵世法。
自生光音天。
答曰。
彼觀弟子諸根。
有齊量故。
複次彼諸婆羅門。
長夜期心梵天。
随順轉近。
欲生梵天。
是故為說生梵天法。
複次世無佛時。
無有能起第二第三第四禅地無量者。
唯除近佛菩薩。
問曰。
如上地無量。
明淨勝好。
何故說第二禅地慈。
名為上慈耶。
答曰。
第二禅地慈。
于初禅地慈為上故。
複次于聲聞人邊慈勝故為上。
複次此慈于舊勝。
故為上。
複次世無佛時。
無有能起第三第四禅地無量者。
以佛力故。
佛諸弟子。
即依彼地。
起彼地慈。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彼二地慈。
非凡夫人。
以佛力故。
佛諸弟子。
能起彼慈 問曰。
何故名梵住。
答曰。
以梵世在初具有故。
未至禅雖在初不具有。
第二禅雖具有不在初。
初禅在初亦具有。
複次對非梵故名梵住。
非梵者。
謂欲界煩惱。
彼是近對治故。
複次對非梵行故名梵住。
非梵行者。
謂欲界淫欲。
誰是彼近對治。
謂四梵住法。
複次梵行者。
身中可得故名梵住。
複次世尊是梵。
彼梵顯現解說故名梵住。
複次以梵音梵語解說故名梵住。
複次諸梵修此法。
得生梵世故名梵住。
問曰。
梵住無量。
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無有差别。
所以者何。
四梵住即是四無量。
四無量即是四梵住。
複有說者。
名即差别。
是名梵住。
是名無量。
複次對非梵故名梵住。
對戲論故名無量。
複次梵行者身中可得名梵住。
無戲論者身中可得名無量。
複次對治非梵行故是梵住。
對治放逸故是無量。
複次在梵世者是梵住。
在上地者是無量。
複次在未至。
依梵世者是梵住。
在上地者是無量。
複次在未至梵世者是梵住。
亦名無量。
在上地者是無量。
複次曾所得者是梵住。
未曾得者是無量。
複次内道中所行者是梵住。
亦名無量。
外道中所行者是無量。
複次共者是梵住。
不共者是無量。
是故尊者瞿沙作是說。
梵住是共法。
凡夫聖人共故。
無量是不放逸不共法。
凡夫聖人不共故。
梵住無量。
是謂差别 佛經說四種人得梵福。
雲何為四。
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
能于此處。
以如來舍利起塔。
是名初梵福。
複次若人于未曾起聖衆精舍坊處。
能于是處。
起聖衆精舍。
是名第二梵福。
複次若如來弟子衆破還令和合。
是名第三梵福。
複次若人能修四梵住法。
是名第四梵福。
譬喻者。
作如是說。
此經非如來所說。
此四亦非梵福。
所以者何。
此四果報不等故。
若人起大塔。
如來生處。
得道處。
轉法輪處。
般涅槃處。
若人聚小石積為塔。
此二福德等無異耶。
若人起大精舍。
如隻桓林竹林多摩沙林精舍。
若人起一重房。
其福等無異耶。
若和合如提婆達所破僧。
若和合俱舍彌鬥诤僧。
其福等無異耶。
四梵住是如來經所說。
亦是梵福。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此經是如來所說。
亦是梵福。
問曰。
此果報何故不等。
答曰。
以所為等故。
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
為如來大梵故起大塔。
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
為如來大梵故起小塔。
以所為同故。
其福無異。
若無聖衆精舍處起聖衆精舍。
若如來弟子衆破。
還令和合。
此俱為梵行故。
是梵福等無有異。
是三所為同故。
其福等無異。
複次以相似故。
若人修四無量。
欲饒益無量衆生。
若于未曾起塔坊處。
以如來舍利起塔。
亦欲饒益無量衆生。
所以者何。
百千萬億衆生。
以是如來塔故。
以香華伎樂末香塗香及幢幡蓋種種供具。
而供養之。
因是事故。
生善身口意業種豪族家因緣。
有大威德。
饒财多寶。
形容端正。
人所樂見。
或種轉輪王因緣。
或種帝釋因緣。
或種魔王因緣。
或種聲聞因緣。
或種辟支佛因緣。
或種佛因緣。
若修無量欲饒益無量衆生。
若于未曾起聖衆精舍坊處。
起聖衆精舍。
亦為饒益無量衆生。
所以者何。
百千衆生。
以是如來弟子衆故。
以種種飲食。
作一日七日半月一月。
作般遮于瑟及與常會。
亦以床座随病藥資生所須。
而給與之。
令諸比丘讀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思惟其義。
生不淨安般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法。
入正決定得果。
離欲盡漏。
因是事故。
種豪族因緣。
有大威德。
饒财多寶。
形容端正。
人所樂見。
或種轉輪王因緣。
或種帝釋因緣。
或種魔王因緣。
或種聲聞因緣。
或種辟支佛因緣。
或種佛因緣。
如修無量。
饒益無量衆生。
如來弟子衆破。
還令和合。
亦欲饒益無量衆生所以者何。
若如來弟子衆破。
應入正決定者。
不入正決定。
不得果。
不離欲。
不盡漏。
不轉教。
不受不讀誦。
是時不能思惟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不能種聲聞辟支佛佛道因緣。
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停止。
乃至首陀會天。
而有異心。
若僧破還令和合。
應入正決定者得入。
乃至首陀會天。
無有異心。
以如是相似事故。
俱是梵福。
複次若于未曾起塔坊處。
以如來舍利起塔。
有四事故名梵福。
一舍多财生大信心。
二令多衆生得種善根。
三都令成竟。
四安置如來舍利。
若無如來弟子聖衆精舍坊處。
始立精舍。
亦以四事故名梵福。
一舍多财生大信心。
二令多衆生得種善根。
三都令成竟。
四無所依者。
為作所依。
無居處者。
為作居處。
若如來弟子衆破。
還令和合。
亦以四事故名梵福。
一離四種口惡業。
二行四種口善業。
三破非法。
四修恭敬法。
若修四無量。
亦以四事故名梵福。
一離憎愛二斷諸蓋。
三有彼果。
四是彼系故。
問曰。
幾許名梵福。
答曰。
或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轉輪聖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帝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自在天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梵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以一切衆生福業威勢故。
令世界還成。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除近佛菩薩。
餘一切衆生。
所有富貴福業。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如梵天王請佛所得福業。
梵福量亦如是。
評曰。
梵福量無量無邊。
如上所說。
皆是贊歎梵福之言。
問曰。
梵天王請佛。
何時得梵福。
答曰。
或有說者。
發心欲往請佛時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雲何未作業而得福耶。
複有說者。
請佛時得梵福。
亦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梵天請佛時。
是欲界不隐沒無記心。
不隐沒無記心不能生報。
評曰。
應作是說。
梵天王請佛已。
還自本宮。
佛以梵天王請故。
而轉法輪。
五比丘及八萬諸天。
皆得見谛。
是聲上聞梵天。
梵天王聞是聲已。
心生信敬。
我請佛故。
佛轉法輪。
令他得如是利益。
是時得梵福◎
身壞命終。
生他化自在天。
或生化樂天。
或生兜率天。
或生夜摩天。
或生三十三天。
或生四天王。
或生刹利大姓婆羅門大姓居士大家。
或生如是等家饒财多寶倉庫盈溢之處。
問曰。
若然者蘇尼哆。
則勝佛世尊。
所以者何。
蘇尼哆弟子。
于一切時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梵世中。
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他化自在天。
廣說如上。
世尊弟子。
于一切時滿足學者。
得生天中。
或得涅槃。
于一切時不滿足學者。
身壞命終。
生惡道中。
答曰。
于此事中。
不應說佛不如。
所以者何。
如世尊最小弟子須陀洹。
則勝蘇尼哆身。
此乃是佛行菩薩道。
名蘇尼哆時事。
問曰。
世尊行菩薩道時。
勝成佛時耶。
答曰。
應知彼經所以。
為以何事。
作如是說。
蘇尼哆為諸弟子。
說梵住法。
得生梵天。
言一切時滿足學。
蘇尼哆弟子。
為梵住法。
勤行精進。
能生起者。
身壞命終。
生梵世中。
為梵住法。
勤行精進。
不能起者。
或生他化自在天。
乃至或生人中。
然古世時人好。
不因無量方便。
亦得生天。
何況為無量故。
勤行精進。
最勝善根。
不生天人中耶。
世尊為諸弟子。
說逮解脫戒。
令得涅槃。
言應學是法。
世尊弟子。
于此學中。
不破不穿。
不越制度者。
得生天上及到涅槃。
世尊弟子。
于此學中。
破穿越制度者。
身壞命終。
生惡趣中。
以是事故。
此經說。
無量是滿足學。
爾時蘇尼哆。
心生是念。
我不應與諸弟子共生一處。
我應修上慈生光音天中。
時蘇尼哆。
便修第二禅地上慈。
身壞命終。
生光音天中。
問曰。
如蘇尼哆。
是近佛菩薩。
不應有法悭。
何以為諸弟子。
說生梵世法。
自生光音天。
答曰。
彼觀弟子諸根。
有齊量故。
複次彼諸婆羅門。
長夜期心梵天。
随順轉近。
欲生梵天。
是故為說生梵天法。
複次世無佛時。
無有能起第二第三第四禅地無量者。
唯除近佛菩薩。
問曰。
如上地無量。
明淨勝好。
何故說第二禅地慈。
名為上慈耶。
答曰。
第二禅地慈。
于初禅地慈為上故。
複次于聲聞人邊慈勝故為上。
複次此慈于舊勝。
故為上。
複次世無佛時。
無有能起第三第四禅地無量者。
以佛力故。
佛諸弟子。
即依彼地。
起彼地慈。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彼二地慈。
非凡夫人。
以佛力故。
佛諸弟子。
能起彼慈 問曰。
何故名梵住。
答曰。
以梵世在初具有故。
未至禅雖在初不具有。
第二禅雖具有不在初。
初禅在初亦具有。
複次對非梵故名梵住。
非梵者。
謂欲界煩惱。
彼是近對治故。
複次對非梵行故名梵住。
非梵行者。
謂欲界淫欲。
誰是彼近對治。
謂四梵住法。
複次梵行者。
身中可得故名梵住。
複次世尊是梵。
彼梵顯現解說故名梵住。
複次以梵音梵語解說故名梵住。
複次諸梵修此法。
得生梵世故名梵住。
問曰。
梵住無量。
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無有差别。
所以者何。
四梵住即是四無量。
四無量即是四梵住。
複有說者。
名即差别。
是名梵住。
是名無量。
複次對非梵故名梵住。
對戲論故名無量。
複次梵行者身中可得名梵住。
無戲論者身中可得名無量。
複次對治非梵行故是梵住。
對治放逸故是無量。
複次在梵世者是梵住。
在上地者是無量。
複次在未至。
依梵世者是梵住。
在上地者是無量。
複次在未至梵世者是梵住。
亦名無量。
在上地者是無量。
複次曾所得者是梵住。
未曾得者是無量。
複次内道中所行者是梵住。
亦名無量。
外道中所行者是無量。
複次共者是梵住。
不共者是無量。
是故尊者瞿沙作是說。
梵住是共法。
凡夫聖人共故。
無量是不放逸不共法。
凡夫聖人不共故。
梵住無量。
是謂差别 佛經說四種人得梵福。
雲何為四。
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
能于此處。
以如來舍利起塔。
是名初梵福。
複次若人于未曾起聖衆精舍坊處。
能于是處。
起聖衆精舍。
是名第二梵福。
複次若如來弟子衆破還令和合。
是名第三梵福。
複次若人能修四梵住法。
是名第四梵福。
譬喻者。
作如是說。
此經非如來所說。
此四亦非梵福。
所以者何。
此四果報不等故。
若人起大塔。
如來生處。
得道處。
轉法輪處。
般涅槃處。
若人聚小石積為塔。
此二福德等無異耶。
若人起大精舍。
如隻桓林竹林多摩沙林精舍。
若人起一重房。
其福等無異耶。
若和合如提婆達所破僧。
若和合俱舍彌鬥诤僧。
其福等無異耶。
四梵住是如來經所說。
亦是梵福。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此經是如來所說。
亦是梵福。
問曰。
此果報何故不等。
答曰。
以所為等故。
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
為如來大梵故起大塔。
若人于未曾起塔坊處。
為如來大梵故起小塔。
以所為同故。
其福無異。
若無聖衆精舍處起聖衆精舍。
若如來弟子衆破。
還令和合。
此俱為梵行故。
是梵福等無有異。
是三所為同故。
其福等無異。
複次以相似故。
若人修四無量。
欲饒益無量衆生。
若于未曾起塔坊處。
以如來舍利起塔。
亦欲饒益無量衆生。
所以者何。
百千萬億衆生。
以是如來塔故。
以香華伎樂末香塗香及幢幡蓋種種供具。
而供養之。
因是事故。
生善身口意業種豪族家因緣。
有大威德。
饒财多寶。
形容端正。
人所樂見。
或種轉輪王因緣。
或種帝釋因緣。
或種魔王因緣。
或種聲聞因緣。
或種辟支佛因緣。
或種佛因緣。
若修無量欲饒益無量衆生。
若于未曾起聖衆精舍坊處。
起聖衆精舍。
亦為饒益無量衆生。
所以者何。
百千衆生。
以是如來弟子衆故。
以種種飲食。
作一日七日半月一月。
作般遮于瑟及與常會。
亦以床座随病藥資生所須。
而給與之。
令諸比丘讀誦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思惟其義。
生不淨安般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法。
入正決定得果。
離欲盡漏。
因是事故。
種豪族因緣。
有大威德。
饒财多寶。
形容端正。
人所樂見。
或種轉輪王因緣。
或種帝釋因緣。
或種魔王因緣。
或種聲聞因緣。
或種辟支佛因緣。
或種佛因緣。
如修無量。
饒益無量衆生。
如來弟子衆破。
還令和合。
亦欲饒益無量衆生所以者何。
若如來弟子衆破。
應入正決定者。
不入正決定。
不得果。
不離欲。
不盡漏。
不轉教。
不受不讀誦。
是時不能思惟修多羅毗尼阿毗昙。
不能種聲聞辟支佛佛道因緣。
令三千大千世界法輪停止。
乃至首陀會天。
而有異心。
若僧破還令和合。
應入正決定者得入。
乃至首陀會天。
無有異心。
以如是相似事故。
俱是梵福。
複次若于未曾起塔坊處。
以如來舍利起塔。
有四事故名梵福。
一舍多财生大信心。
二令多衆生得種善根。
三都令成竟。
四安置如來舍利。
若無如來弟子聖衆精舍坊處。
始立精舍。
亦以四事故名梵福。
一舍多财生大信心。
二令多衆生得種善根。
三都令成竟。
四無所依者。
為作所依。
無居處者。
為作居處。
若如來弟子衆破。
還令和合。
亦以四事故名梵福。
一離四種口惡業。
二行四種口善業。
三破非法。
四修恭敬法。
若修四無量。
亦以四事故名梵福。
一離憎愛二斷諸蓋。
三有彼果。
四是彼系故。
問曰。
幾許名梵福。
答曰。
或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轉輪聖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帝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自在天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若福業報。
能得梵王身。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以一切衆生福業威勢故。
令世界還成。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除近佛菩薩。
餘一切衆生。
所有富貴福業。
梵福量亦如是。
複有說者。
如梵天王請佛所得福業。
梵福量亦如是。
評曰。
梵福量無量無邊。
如上所說。
皆是贊歎梵福之言。
問曰。
梵天王請佛。
何時得梵福。
答曰。
或有說者。
發心欲往請佛時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雲何未作業而得福耶。
複有說者。
請佛時得梵福。
亦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梵天請佛時。
是欲界不隐沒無記心。
不隐沒無記心不能生報。
評曰。
應作是說。
梵天王請佛已。
還自本宮。
佛以梵天王請故。
而轉法輪。
五比丘及八萬諸天。
皆得見谛。
是聲上聞梵天。
梵天王聞是聲已。
心生信敬。
我請佛故。
佛轉法輪。
令他得如是利益。
是時得梵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