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一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四十一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五 ◎問曰。

    世尊何故先說苦谛。

    乃至後說道谛。

    答曰。

    欲令文義随順故若先說苦谛。

    後乃至說道谛。

    則文義随順。

    複次若如是說谛。

    則說者亦易。

    受者亦易。

    複次此諸法。

    或以起處得名。

    或以随義得名。

    或以見時得名。

    以起處得名者。

    如念處禅無色定等行者。

    先修身念處。

    佛先說身念處。

    後乃至說法念處禅無色定。

    廣說亦爾。

    随義得名者。

    如正斷神足根力覺道等。

    見時得名者。

    如四聖谛行者。

    先見苦谛。

    佛先說苦谛。

    後乃至見道谛。

    佛後說道谛。

    問曰。

    此中因論生論。

    行者何故先見苦谛。

    後乃至見道谛。

    答曰。

    以粗細故。

    四谛中苦谛最粗。

    以苦粗故。

    行者先見三谛。

    細故行者後見。

    如索迦人蛇摩那人兜佉羅人學射之時。

    先射簸箕草人濕泥團等。

    箭矢無不着。

    後漸更學。

    乃至射一毛。

    彼亦如是。

    問曰。

    應先因後果何故行者先見苦果。

    後見集因。

    答曰。

    先見苦。

    後斷集。

    是随順法。

    雲何知苦随順斷集耶。

    答曰。

    如樹先斷其枝後拔根易。

    如生死樹。

    先知苦枝。

    後拔集根則易。

    問曰。

    道在前滅在後。

    何故行者先證滅。

    後修道。

    答曰。

    先滅修道。

    是則随順。

    若當先修道後證滅者。

    不知此道為是誰道。

    若先證滅後修道者。

    乃知此道是滅道如人問他示我道處。

    他人問言。

    為問至何處道。

    答言欲至城道。

    他人答言。

    此道即是。

    如彼以城示道。

    則得随順。

    此亦如是。

    以滅示道。

    則得随順。

    複次行者先以道斷緣三谛愚。

    後起緣道現在前斷緣道愚。

    如人于他面無疑。

    于自面有疑。

    若以明鏡。

    照自面像。

    疑心則除。

    彼亦如是。

    複次緣苦愚持緣集愚。

    緣集愚持緣滅愚。

    緣滅愚持緣道愚。

    不得不除緣苦愚。

    除緣集愚。

    不得不除緣集愚除緣滅愚。

    不得不除緣滅愚。

    除緣道愚。

    如持生亦如是。

    複次觀苦觀能生觀集觀。

    觀集觀能生觀滅觀。

    觀滅觀能生觀道觀。

    不可不生觀苦觀。

    乃至能生觀道觀複次觀苦觀是集觀因。

    是根本是出處是所作。

    是緣是起處。

    集觀是滅觀因。

    等滅觀是道觀因等。

    不可不生觀苦觀。

    乃至生觀道觀。

    複次觀苦觀是觀集觀。

    方便是門是所依。

    乃至滅觀是觀道觀。

    方便是門是所依。

    餘廣說如上。

    複次觀苦觀。

    是觀集觀所依處立足處。

    乃至觀滅觀。

    是觀道觀所依處立足處。

    餘廣說如上。

    尊者波奢說曰行者先知五取陰如癰。

    後求其因知集是因。

    何處能除此因。

    滅處能除。

    唯能滅耶。

    道能滅之。

    如身體細軟之人。

    色生癰瘡受大苦惱。

    作如是念。

    此瘡何由而生。

    知從風冷熱生。

    何處能令無此。

    謂無病處。

    誰能除此。

    謂若塗若熟若破。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知此五取陰是過患。

    誰是其因。

    集是其因。

    何處得除。

    滅處得除。

    誰能除之。

    道能除之。

    如人有子。

    作賊行惡。

    親近惡友。

    彼人作是念。

    誰令我子。

    作如是惡。

    知親惡友。

    誰能除制。

    知是善友。

    彼亦如是 彼見苦時。

    先見欲界苦。

    後見色無色界苦。

    問曰。

    何故行者先見欲界苦後見色無色界苦耶。

    答曰。

    以粗細故。

    欲界苦粗。

    色無色界苦細。

    行者先見欲界粗苦。

    後見色無色界細苦。

    問曰。

    若然者色界苦粗。

    無色界苦細。

    何故一時見耶。

    答曰。

    以與此身俱不俱故。

    欲界苦與身俱。

    色無色界苦。

    雖有粗細而不與此身俱。

    故一時見。

    複次欲界苦。

    屬我是我有。

    色無色界苦。

    不屬我。

    不是我有。

    是故俱見。

    複次欲界苦。

    苦痛逼切。

    如負重擔。

    是以先見色無色界苦。

    非苦痛逼切。

    如重擔故。

    是以俱見。

    複次欲界苦。

    是近故先見。

    色無色界苦。

    是遠故俱見。

    如近遠俱不俱。

    此身他身說亦如是。

    問曰。

    行者于色無色界苦為現見不。

    答曰。

    現見有二種。

    一離欲現見。

    二自身現見。

    行者于欲界苦。

    有二種現見。

    謂自身現見。

    離欲現見。

    于色無色界苦。

    雖有離欲現見。

    而無自身現見。

    譬如賈客。

    有财兩擔。

    一自身擔。

    二使他擔。

    于自身擔者。

    有二種現見。

    一知财現見。

    二知重現見。

    于他擔者。

    有一種現見。

    謂知财現見。

    複次見欲界苦。

    是善不善無記。

    是以先見。

    色無色界苦。

    是善無記。

    是故俱見。

    複次行者成就欲界凡夫性。

    是以先見。

    不成就色無色界凡夫性。

    是故俱見。

    複次诽謗時。

    先謗無欲界苦。

    是以先于欲界苦生信。

    後诽謗色無色界苦。

    是以後生信◎ ◎問曰。

    見谛時。

    為别相見。

    為總相見。

    若以别相者。

    别相有無量。

    見谛則無竟已。

    如地有無量别相。

    若觀地别相。

    不能令盡。

    而便命終。

    若以總相者。

    雲何不名一時見谛。

    别相諸法複雲何知。

    答曰。

    應作是說。

    以總相見谛。

    問曰。

    若然者雲何不名一時見谛。

    答曰。

    以總相者。

    于一谛總相。

    非四谛總相。

    為少分相故。

    分别無量。

    總相别相。

    如地有總相。

    以三大故。

    地是别相。

    一切地。

    皆是堅相是總相。

    四大是色陰。

    色陰有總相别相。

    别相者以四陰故。

    總相者一切色皆是障礙。

    五取陰是苦谛。

    苦谛有别相總相。

    别相者以三谛故。

    總相者一切苦。

    皆是逼切相。

    以如是總相見谛。

    以無常苦空無我行見谛。

    以苦谛故是總相。

    以餘三谛故是别相。

    以谛故是别相。

    以陰故是總相。

    複次一谛非四谛。

    四谛非一谛。

    是故不一時見谛。

    複次一行非四行。

    四行非一行。

    是故不一時見谛。

    複次以覺所覺分明了了故。

    根根義所境界境界。

    亦分明了了故。

    不一時見谛。

    複次以有漏無漏别故。

    不一時見谛。

    複次以有為無為差别故。

    不一時見谛。

    複次苦谛不一時見。

    先見欲界苦。

    後見色無色界苦。

    先見欲界諸行因。

    後見色無色界諸行因。

    先見欲界諸行滅。

    後見色無色界諸行滅。

    先見欲界對治道。

    後見色無色界對治道。

    是故非一時見谛。

    雲何知别相法耶。

    答曰。

    見谛時不知别相法。

    一切别相。

    智所應知者。

    盡以總相智知。

    複次若緣谛别相無知。

    若緣谛總相無知。

    一時斷故。

    是故總相見谛時。

    亦知别相所知 佛經說未知苦聖谛。

    當知阿毗昙說。

    雲何智所知法。

    答曰。

    一切法。

    問曰。

    一切諸法。

    是智所知。

    如阿毗昙說。

    佛經何故但說知苦耶。

    答曰。

    佛經說知苦是出世間智。

    阿毗昙說。

    知一切法。

    是世間出世間智。

    如世間出世間。

    有漏無漏縛解系不系。

    當知亦如是。

    複次佛經說。

    知苦是近智。

    阿毗昙說。

    知一切法。

    是近智遠智。

    如近遠俱不俱。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總相知故。

    佛說知苦。

    以總相别相知故。

    阿毗昙說知一切法。

    如總相知。

    别相知。

    總相解。

    别相解。

    總相觀。

    别相觀。

    當知亦爾。

    複次佛經說不共智。

    阿毗昙說共不共智。

    複次佛經說見苦時。

    阿毗昙說觀行時。

    複次解有二種。

    一者假名。

    二者實義。

    佛經說假名解知苦。

    阿毗昙說實義知一切法。

    問曰。

    雲何假名解。

    答曰。

    現見苦是知果。

    現見集是知因。

    證滅時知滅。

    有二功德不在身中。

    行修道時。

    為斷一切煩惱道。

    以如是等總相解故。

    名假名解。

    尊者波奢說曰。

    佛經說當知苦。

    或謂但當知苦。

    更不知餘。

    是故阿毗昙。

    作如是說。

    應知一切法。

    佛經說當斷集。

    或謂但當斷集更不斷餘。

    是故阿毗昙作如是說。

    雲何斷法。

    一切有漏法。

    佛經說當證滅。

    或謂但當證滅更不證餘。

    是故阿毗昙作如是說。

    雲何證法。

    答曰。

    一切善法。

    佛經說當修道。

    或謂但當修道更不修餘。

    欲令此事決定故。

    阿毗昙作如是說。

    雲何修法。

    答曰。

    善有為法。

    複次為斷生死根本及道故。

    佛經說當知苦身見是六十二見根。

    六十二見是煩惱根。

    煩惱是業根。

    業是報根。

    依報故生善不善無記法。

    身見知苦時斷。

    是故佛經唯說知苦。

    複次若知苦時。

    斷五我見十五我所見。

    是故佛經唯說知苦。

    複次知苦時斷二見謂身見邊見。

    得二三昧。

    謂空無願。

    是故佛經唯說知苦。

    複次無始已來。

    衆生于陰中。

    計我想人想念想。

    誰能斷此惡想使住善想。

    唯知苦能。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