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不善結斷對治。
有過患對治問曰。
若作是說。
上地滅法智。
道法智。
一切比智。
則不名禅。
所以者何。
于欲界結。
不能作斷對治過患對治故。
答曰。
雖非全界全地。
而彼界彼地中。
有能與欲界結。
作過患對治者。
以能者故。
不能者亦得名禅。
複次禅中遮少分有少分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
無色界悉遮。
乃至無一刹那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者。
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此六地盡能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
以未至禅初出故。
斷欲界結。
餘者不斷。
以未至禅斷故。
如日光初中後時盡與闇相妨然。
初出者。
能除夜闇。
中後者。
雖與闇相妨。
而不除闇。
以初者除故。
猶如六人共一怨家。
而共議言。
我等若先得怨者。
必斷其命。
六人之中。
一得怨而殺。
餘五人雖于彼人是怨。
而不殺者。
先已殺故。
如人持六燈次第入闇室中。
初入者除室中闇。
餘燈雖與闇相妨。
而不破闇者。
已先破故。
如是六地中。
雖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
以未至禅初生斷欲界結。
餘地不斷者。
以未至禅先已斷故。
若六地作欲界結斷對治者。
依根本禅。
得正決定時。
欲界見道所斷結。
則無分齊。
亦不應證解脫得。
以依根本禅。
得正決定者。
于欲界見道所斷煩惱。
而有分齊。
證解脫得。
以是事故知六地盡有欲界煩惱斷對治過患對治。
複次若定能畢竟斷見道修道所斷結者名禅。
無色定雖畢竟斷修道所斷結。
不斷見道所斷結。
複次若定能遍緣能斷結者名禅。
無色定雖能斷結。
不能遍緣欲界定。
雖能遍緣。
不能斷結。
禅定能遍緣。
亦能斷結。
複次若定與五陰俱生作依者名禅。
無色定與四陰俱生作依者。
不名為禅。
複次若定有四枝五枝者名禅。
無色定無四枝五枝故。
不名為禅。
複次若有樂道處名禅。
無色定無樂道故不名禅。
複次若定能與道作依者名禅。
無色定不能與道作依者不名禅。
複次若定有三種示現者名禅。
無色定無三種示現故不名禅。
複次若定有三無漏根者名禅。
無色定不具三無漏根故不名禅。
三道亦如是。
複次若有二道處名禅。
二道者。
謂見道。
修道。
忍道。
智道。
法智道。
比智道。
無色中無見道忍道法智道故不名禅。
複有說者。
以正觀名禅。
問曰。
若然者。
欲界亦有正觀。
應名為禅。
答曰。
若定能正觀亦能斷結者名禅。
欲界定雖能正觀。
不能斷結。
故不名禅。
複次若定牢固相續久住出入意不舍者名禅。
欲界定與此相違。
故不名禅。
複次若有定名亦有定用者名禅。
欲界定雖有定名。
無有定用猶如泥椽。
雖有椽名。
而無椽用。
禅定猶如木椽。
亦有椽名。
亦有椽用。
複次若定不為娆亂風所吹動者名禅。
欲界定。
為娆亂風所吹動故不名禅。
猶如四衢道中燈為風所吹動。
禅定不為娆亂風所吹動故名禅。
猶室中燈不為風所吹動彼亦如是 禅有十八枝。
初禅有五枝。
覺觀喜樂一心。
第二禅有四枝。
内信喜樂一心。
第三禅有五枝。
舍念慧樂一心。
第四禅有四枝。
不苦不樂舍念一心。
問曰。
禅枝名十八。
體有幾。
答曰。
名有十八。
體有十一。
初禅有五枝。
名有五。
體亦有五。
第二禅增一枝謂内信。
第三禅增四枝。
謂舍念慧樂。
第四禅增一枝。
謂不苦不樂。
是故禅枝名有十八。
體有十一。
複有說禅枝名有十八。
體有十。
所以者何。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樂。
俱是一樂枝故。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初禅樂第二禅樂異。
第三禅異。
初禅第二禅樂是猗樂。
第三禅樂是受樂。
初禅第二禅樂是行陰攝。
第三禅樂是受陰攝。
是故如前說者好。
如名體名數體數。
乃至知名知體。
說亦如是。
問曰。
何者是禅。
何者是枝。
答曰。
一心是禅。
餘者是枝。
問曰。
若然者。
初禅第三禅有四枝。
第二禅第四禅有三枝。
答曰。
一心是禅。
亦是禅枝。
餘者是枝非禅。
如正見是道是道枝。
餘是道枝。
如擇法覺是覺是覺枝。
餘者是覺枝不非時食是齋是齋枝。
餘者是齋枝。
如是一心是禅亦是禅枝。
此是禅枝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枝。
枝是何義。
答曰。
随順義是枝義。
俱負義是枝義。
成大事義是枝義。
牢堅最勝義是枝義。
别異義是枝義。
随順義是枝義者。
若法随順彼地立枝。
俱負重成大事牢堅最勝亦如是。
别異義是枝義者。
如軍别異名軍枝。
如車别異名車枝。
如是禅别異故名禅枝。
是故随順義是枝義。
乃至廣說 問曰。
若是初禅枝。
亦是二禅枝耶。
答曰。
或是初禅枝。
非二禅枝。
乃至廣作四句。
是初禅枝非二禅枝者。
覺觀是也。
是第二禅枝非初禅枝者。
内信是也。
是初禅第二禅枝者。
喜樂一心是也。
非初禅非第二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若是初禅枝。
亦是第三禅枝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初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覺觀喜樂是也。
是第三禅枝非初禅枝者。
舍念慧樂是也。
是初禅枝是第三禅枝者。
一心是也。
非初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若是初禅枝。
亦是第四禅枝。
乃至廣作四句。
是初禅枝非第四禅枝者。
覺觀喜樂是也。
是第四禅枝。
非初禅枝者。
不苦不樂舍念是也。
是初禅枝亦是第四禅枝者。
一心是也。
非初禅枝非第四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是第二禅枝。
亦是第三禅枝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第二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内信喜樂是也。
是第三禅枝非第二禅枝者。
舍念慧樂是也。
是第二禅枝亦是第三禅枝者。
一心是也。
非第二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乃至第三禅四句。
曆第四禅。
應随相說◎ ◎問曰。
如猗舍一切地中有。
何故初禅二禅。
立猗不立舍耶。
第三第四禅。
立舍不立猗耶。
答曰。
先作是說。
随順義是枝義。
若法随順彼地者立枝。
猗随順初禅第二禅故立枝。
舍随順第三第四禅故立枝。
複次勢用勝故。
更相覆蔽。
如初禅第二禅。
猗勢用勝。
覆蔽于舍。
第三第四禅。
舍勢用勝故。
覆蔽于猗。
問曰。
雲何此二法。
更相覆蔽。
答曰。
以所行相違故。
如一人一時。
亦行亦住。
亦眠亦寤。
一向相違。
彼亦如是。
複次對治欲界五識及粗身故。
初禅立猗為枝。
對治初禅三識及粗身故。
第二禅立猗為枝。
第二禅無粗身故。
第三禅不立猗為枝。
第三禅無粗身故。
第四禅不立猗為枝。
複次以初禅二禅有染污喜。
以是事故。
佛作是說。
應猗不應舍。
是故初禅二禅。
立猗為枝。
第三第四禅。
無染污喜。
是故諸聖行舍。
複次以初禅二禅。
猗生有所緣如說。
若心喜時。
身則生猗。
第三第四禅。
猗生無所緣。
是故諸聖行舍。
問曰。
内信一切地盡有何故。
第二禅地立枝。
非初禅耶。
答曰。
先作是說。
随順義是枝。
若法随順彼地者立枝。
内信随順第二禅地故立枝。
複次初禅覺觀如火。
識身如污泥。
令心擾濁。
信不明淨。
如熱濁泥中面像不現。
第二禅無覺觀火識身污泥。
信則明淨。
如清冷水面像則現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住第二禅。
于界離欲。
于地離欲。
生大信心。
行者離不定欲界欲。
起初禅現在前。
作如是念。
我已得離不定界欲。
不知定界欲為可離不。
後離初禅欲。
起二禅現在前。
是時于界離欲。
于地離欲。
生大信心。
如初禅地欲可離。
當知一切地。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欲盡可離。
以是事故。
二禅信立枝。
初禅不立。
問曰。
念慧一切地中有。
何故第三禅地立枝。
非餘地耶。
答曰。
先作是說。
随順義是枝。
若法随順彼地者立枝。
念慧随順第三禅故立枝。
複次第三禅道。
多諸留難。
自地亦有留難。
他地亦有留難。
他地道多諸留難者。
第二禅喜漂沒輕躁。
猶如羅刹。
令行者離第三禅欲時。
生諸衰退。
為對是事故。
第三禅立念為枝。
是故佛作是說。
汝等當正念。
莫為第二禅喜之所漂沒。
自地留難者。
第三禅樂受。
是一切生死中最勝樂。
令行者樂着不能離上地欲。
為如是事故。
第三禅慧立枝。
是故佛作是說。
汝等應于是樂莫生貪着。
不求上地離欲法。
問曰。
念慧一切地中有。
何故第四禅地立念為枝。
不立慧。
答曰。
有過患對治問曰。
若作是說。
上地滅法智。
道法智。
一切比智。
則不名禅。
所以者何。
于欲界結。
不能作斷對治過患對治故。
答曰。
雖非全界全地。
而彼界彼地中。
有能與欲界結。
作過患對治者。
以能者故。
不能者亦得名禅。
複次禅中遮少分有少分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
無色界悉遮。
乃至無一刹那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者。
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此六地盡能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
以未至禅初出故。
斷欲界結。
餘者不斷。
以未至禅斷故。
如日光初中後時盡與闇相妨然。
初出者。
能除夜闇。
中後者。
雖與闇相妨。
而不除闇。
以初者除故。
猶如六人共一怨家。
而共議言。
我等若先得怨者。
必斷其命。
六人之中。
一得怨而殺。
餘五人雖于彼人是怨。
而不殺者。
先已殺故。
如人持六燈次第入闇室中。
初入者除室中闇。
餘燈雖與闇相妨。
而不破闇者。
已先破故。
如是六地中。
雖與欲界結作斷對治過患對治。
以未至禅初生斷欲界結。
餘地不斷者。
以未至禅先已斷故。
若六地作欲界結斷對治者。
依根本禅。
得正決定時。
欲界見道所斷結。
則無分齊。
亦不應證解脫得。
以依根本禅。
得正決定者。
于欲界見道所斷煩惱。
而有分齊。
證解脫得。
以是事故知六地盡有欲界煩惱斷對治過患對治。
複次若定能畢竟斷見道修道所斷結者名禅。
無色定雖畢竟斷修道所斷結。
不斷見道所斷結。
複次若定能遍緣能斷結者名禅。
無色定雖能斷結。
不能遍緣欲界定。
雖能遍緣。
不能斷結。
禅定能遍緣。
亦能斷結。
複次若定與五陰俱生作依者名禅。
無色定與四陰俱生作依者。
不名為禅。
複次若定有四枝五枝者名禅。
無色定無四枝五枝故。
不名為禅。
複次若有樂道處名禅。
無色定無樂道故不名禅。
複次若定能與道作依者名禅。
無色定不能與道作依者不名禅。
複次若定有三種示現者名禅。
無色定無三種示現故不名禅。
複次若定有三無漏根者名禅。
無色定不具三無漏根故不名禅。
三道亦如是。
複次若有二道處名禅。
二道者。
謂見道。
修道。
忍道。
智道。
法智道。
比智道。
無色中無見道忍道法智道故不名禅。
複有說者。
以正觀名禅。
問曰。
若然者。
欲界亦有正觀。
應名為禅。
答曰。
若定能正觀亦能斷結者名禅。
欲界定雖能正觀。
不能斷結。
故不名禅。
複次若定牢固相續久住出入意不舍者名禅。
欲界定與此相違。
故不名禅。
複次若有定名亦有定用者名禅。
欲界定雖有定名。
無有定用猶如泥椽。
雖有椽名。
而無椽用。
禅定猶如木椽。
亦有椽名。
亦有椽用。
複次若定不為娆亂風所吹動者名禅。
欲界定。
為娆亂風所吹動故不名禅。
猶如四衢道中燈為風所吹動。
禅定不為娆亂風所吹動故名禅。
猶室中燈不為風所吹動彼亦如是 禅有十八枝。
初禅有五枝。
覺觀喜樂一心。
第二禅有四枝。
内信喜樂一心。
第三禅有五枝。
舍念慧樂一心。
第四禅有四枝。
不苦不樂舍念一心。
問曰。
禅枝名十八。
體有幾。
答曰。
名有十八。
體有十一。
初禅有五枝。
名有五。
體亦有五。
第二禅增一枝謂内信。
第三禅增四枝。
謂舍念慧樂。
第四禅增一枝。
謂不苦不樂。
是故禅枝名有十八。
體有十一。
複有說禅枝名有十八。
體有十。
所以者何。
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樂。
俱是一樂枝故。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初禅樂第二禅樂異。
第三禅異。
初禅第二禅樂是猗樂。
第三禅樂是受樂。
初禅第二禅樂是行陰攝。
第三禅樂是受陰攝。
是故如前說者好。
如名體名數體數。
乃至知名知體。
說亦如是。
問曰。
何者是禅。
何者是枝。
答曰。
一心是禅。
餘者是枝。
問曰。
若然者。
初禅第三禅有四枝。
第二禅第四禅有三枝。
答曰。
一心是禅。
亦是禅枝。
餘者是枝非禅。
如正見是道是道枝。
餘是道枝。
如擇法覺是覺是覺枝。
餘者是覺枝不非時食是齋是齋枝。
餘者是齋枝。
如是一心是禅亦是禅枝。
此是禅枝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枝。
枝是何義。
答曰。
随順義是枝義。
俱負義是枝義。
成大事義是枝義。
牢堅最勝義是枝義。
别異義是枝義。
随順義是枝義者。
若法随順彼地立枝。
俱負重成大事牢堅最勝亦如是。
别異義是枝義者。
如軍别異名軍枝。
如車别異名車枝。
如是禅别異故名禅枝。
是故随順義是枝義。
乃至廣說 問曰。
若是初禅枝。
亦是二禅枝耶。
答曰。
或是初禅枝。
非二禅枝。
乃至廣作四句。
是初禅枝非二禅枝者。
覺觀是也。
是第二禅枝非初禅枝者。
内信是也。
是初禅第二禅枝者。
喜樂一心是也。
非初禅非第二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若是初禅枝。
亦是第三禅枝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初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覺觀喜樂是也。
是第三禅枝非初禅枝者。
舍念慧樂是也。
是初禅枝是第三禅枝者。
一心是也。
非初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若是初禅枝。
亦是第四禅枝。
乃至廣作四句。
是初禅枝非第四禅枝者。
覺觀喜樂是也。
是第四禅枝。
非初禅枝者。
不苦不樂舍念是也。
是初禅枝亦是第四禅枝者。
一心是也。
非初禅枝非第四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是第二禅枝。
亦是第三禅枝耶。
乃至廣作四句。
是第二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内信喜樂是也。
是第三禅枝非第二禅枝者。
舍念慧樂是也。
是第二禅枝亦是第三禅枝者。
一心是也。
非第二禅枝非第三禅枝者。
除上爾所事。
乃至第三禅四句。
曆第四禅。
應随相說◎ ◎問曰。
如猗舍一切地中有。
何故初禅二禅。
立猗不立舍耶。
第三第四禅。
立舍不立猗耶。
答曰。
先作是說。
随順義是枝義。
若法随順彼地者立枝。
猗随順初禅第二禅故立枝。
舍随順第三第四禅故立枝。
複次勢用勝故。
更相覆蔽。
如初禅第二禅。
猗勢用勝。
覆蔽于舍。
第三第四禅。
舍勢用勝故。
覆蔽于猗。
問曰。
雲何此二法。
更相覆蔽。
答曰。
以所行相違故。
如一人一時。
亦行亦住。
亦眠亦寤。
一向相違。
彼亦如是。
複次對治欲界五識及粗身故。
初禅立猗為枝。
對治初禅三識及粗身故。
第二禅立猗為枝。
第二禅無粗身故。
第三禅不立猗為枝。
第三禅無粗身故。
第四禅不立猗為枝。
複次以初禅二禅有染污喜。
以是事故。
佛作是說。
應猗不應舍。
是故初禅二禅。
立猗為枝。
第三第四禅。
無染污喜。
是故諸聖行舍。
複次以初禅二禅。
猗生有所緣如說。
若心喜時。
身則生猗。
第三第四禅。
猗生無所緣。
是故諸聖行舍。
問曰。
内信一切地盡有何故。
第二禅地立枝。
非初禅耶。
答曰。
先作是說。
随順義是枝。
若法随順彼地者立枝。
内信随順第二禅地故立枝。
複次初禅覺觀如火。
識身如污泥。
令心擾濁。
信不明淨。
如熱濁泥中面像不現。
第二禅無覺觀火識身污泥。
信則明淨。
如清冷水面像則現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住第二禅。
于界離欲。
于地離欲。
生大信心。
行者離不定欲界欲。
起初禅現在前。
作如是念。
我已得離不定界欲。
不知定界欲為可離不。
後離初禅欲。
起二禅現在前。
是時于界離欲。
于地離欲。
生大信心。
如初禅地欲可離。
當知一切地。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欲盡可離。
以是事故。
二禅信立枝。
初禅不立。
問曰。
念慧一切地中有。
何故第三禅地立枝。
非餘地耶。
答曰。
先作是說。
随順義是枝。
若法随順彼地者立枝。
念慧随順第三禅故立枝。
複次第三禅道。
多諸留難。
自地亦有留難。
他地亦有留難。
他地道多諸留難者。
第二禅喜漂沒輕躁。
猶如羅刹。
令行者離第三禅欲時。
生諸衰退。
為對是事故。
第三禅立念為枝。
是故佛作是說。
汝等當正念。
莫為第二禅喜之所漂沒。
自地留難者。
第三禅樂受。
是一切生死中最勝樂。
令行者樂着不能離上地欲。
為如是事故。
第三禅慧立枝。
是故佛作是說。
汝等應于是樂莫生貪着。
不求上地離欲法。
問曰。
念慧一切地中有。
何故第四禅地立念為枝。
不立慧。
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