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究竟故是無常。
如重擔故苦。
内無人無作者無受者無說者故空。
不自在故無我。
生故是因。
出現故是集。
流故是有。
作相故是緣。
不相續盡相續故是滅。
滅三火故是止。
無苦惱故是妙。
無過患故是離。
能去是道相應方便故是正。
能到正故名迹。
畢竟過生死故是乘 問曰。
見苦谛時。
見苦四行。
謂無常苦空無我。
何故但說苦谛。
不說無常空無我谛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苦谛。
當知已說無常空無我谛。
複次此行是不共行。
唯在苦谛中。
無常行在三谛中。
空無我行在一切法中。
複次此行與有相違。
能棄生死。
若有美妙飲食。
持與小兒。
而語之言。
此食是苦。
小兒聞已。
便生舍心。
而不欲食。
複次此行是一切所信處。
謂愚智内道外道。
複次智所知善分别故。
佛經說苦智。
為知何法。
答曰。
知苦如智所知。
解所解行所行根根義所境界境界。
當知亦如是。
複次此行是舊法。
是舊文句。
過去諸佛。
說苦谛苦行。
今佛亦說苦谛苦行。
問曰。
見集谛時。
見集四行。
謂因集有緣。
何故但說集谛。
不說因有緣谛。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集谛。
當知已說因有緣谛。
複次智所知善分明故。
佛經說集智。
為知何法。
答曰。
知集如智所知。
乃至所境界境界。
說亦如是。
複次此行是舊法。
是舊文句。
過去諸佛。
說集谛集行。
今佛亦說集谛集行。
問曰。
見滅時見滅四行。
謂滅止妙離。
何故但說滅谛。
不說止妙離谛。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餘如集谛說。
道谛随義說亦如是。
滅谛名涅槃。
名不相似。
名非品。
名無色。
名第一。
名勝智果。
名阿羅漢不應親近不應修。
名可受。
名近名妙名離。
廣解如雜犍度 佛以聖語。
為四天王。
說四谛二解二不解。
佛欲饒益憐愍故。
複作陀毗羅語說四谛。
謂伊彌彌祢踰被陀踏被。
二不解者。
一解一不解。
世尊欲饒益憐愍故。
作彌梨車語說四谛。
謂摩奢兜奢僧奢摩薩婆多毗羅緻。
是名苦邊。
四皆得解。
問曰。
佛能以聖語。
為四天王說四谛。
令其解不。
若能者何故不使他解。
不能者偈所說雲何通。
如偈說 佛以一音演說法而現種種若幹義 衆生皆謂獨為我解說諸法不為他 一音者謂梵音。
現種種義者。
若會中有真丹人者。
謂佛以真丹語。
為我說法。
如有釋迦人夜摩那人陀羅陀人摩羅娑人佉沙人兜佉羅人。
如是等人。
在會中者。
彼各各作是念。
佛以我等語。
獨為我說法。
若貪欲多者。
佛為我說不淨。
嗔恚多者。
佛為我說慈心。
愚癡多者。
佛為我說緣起。
衆生皆謂為我解說。
諸法不為他者。
時會各謂佛為說法不為他。
答曰。
應作是說。
佛能。
問曰。
若然者。
何故不令他解。
答曰。
為滿足諸天王心所念故。
二天王作是念。
若佛為我作聖語。
說四谛者。
我則能解。
一天王作是念。
若佛以毗羅語。
說四谛者。
我則能解。
一天王作是念。
若佛以彌梨車語。
說四谛者。
我則能解。
如其念而為說之。
複次欲現知衆生語言音聲故。
或謂如來唯能作聖語不能作餘語。
欲令如是疑心得決定故。
而作是說。
複次受化者。
或于如來。
不變形言。
而得受化。
或于如來。
變異形言。
而得受化者。
若于如來不變形言得受化者。
若變形言而受化者。
則不能解。
曾聞佛在摩伽陀國。
為尊弗迦羅婆羅故。
步行經十二由旬。
令十萬衆生皆得見谛。
皆以不變形言故。
若變形言。
彼諸衆生則不能見谛。
若衆生應見如來變現形言而得度者。
若不變形言則不得度。
複有說者。
不能。
世尊非境界事。
不能為境界。
佛雖得自在。
不能以耳見色眼聽聲。
問曰。
若然者偈義雲何通。
答曰。
此是歎說如來之言。
所說大過。
如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說。
如來常定善安住念慧故。
如來不眠。
以離蓋故。
如是皆是歎說如來過美之言。
複次如來言音。
能遍一切聲境界。
如其所念皆悉能語。
如來秦語。
勝秦中生者。
如來若作彌梨車語。
勝彌梨車中生者。
複次如來語言。
速疾回轉。
若作秦語。
次作釋迦語。
以速疾回轉故。
人謂一時 佛經說諸比丘。
是苦聖谛。
曾從他聞。
于法中正觀思惟。
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應當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已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集滅道說亦如是。
諸比丘是苦聖谛。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是說未知欲知根。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應當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是說知根。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已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是說知已根。
如是餘一二谛三轉生三根亦爾。
尊者達磨多羅作如是說。
我思惟此所說法。
舉身毛豎。
如來所說。
義無相違。
不失次第。
今此所說。
失于次第。
所以者何。
此中知已根。
後說未知欲知根。
如是觀法。
非佛辟支佛聲聞所觀。
所以者何。
無有知已根。
後起未知欲知根。
現在前者。
若欲舍是所說。
是則不可。
所以者何。
此是如來最初之說。
五比丘八萬諸天為證。
若欲不舍此所說者。
失于次第。
彼尊者雖有此念。
而不舍此說。
但正其文。
此經應如是說。
諸比丘。
是苦聖谛。
曾從他聞。
于法中正觀思惟。
生眼智明覺。
是集聖谛。
是滅聖谛。
是道聖谛。
廣說如上。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應當知。
是苦集谛我應當斷。
是苦滅谛。
我應當證。
是苦滅道谛。
我應當修。
廣說如上。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已知。
是苦集谛。
我已斷。
是苦滅谛。
我已證。
是苦滅道谛。
我已修。
廣說如上。
若作是說。
則不失次第。
随順見谛時。
阿毗昙者作如是說。
經文不應正。
所以者何。
過去諸大論師。
利根智慧。
不正經文。
何況尊者達磨多羅。
利根智慧。
不如前者。
問曰。
若然者此所說豈不違次第耶。
答曰。
有二種随順。
一所說随順。
二見谛随順。
以所說随順故。
世尊作如是說。
以随順見谛故。
尊者達磨多羅。
作如是說。
尊者波奢說曰。
此中不說未知欲知根知已根。
此中說菩薩欲界聞慧思慧。
菩薩坐道樹下時。
作如是方便觀行。
問曰。
若然者。
此說雲何通。
如說諸比丘。
我是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以欲界聞慧思慧。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答曰。
如來本為菩薩。
作如是方便觀行時。
以欲界聞慧思慧。
觀于諸法。
生智慧光明。
除去愚闇義名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人先以生皮覆面。
除去之後。
以沙羅覆面。
其所障礙。
而甚微少。
彼亦如是。
諸比丘。
我三轉四谛十二行。
生眼智明覺。
問曰。
如此三轉四谛十二行。
應有四十八行。
何故但說三轉四谛十二行耶。
答曰。
此是三說十二行法不過十二。
餘廣說如雜揵度 問曰。
此四聖谛。
若是體斷。
亦是緣斷耶。
答曰。
或是體斷。
非緣斷。
或是緣斷。
非體斷。
乃至廣作四句。
體斷非緣斷者。
謂苦谛集谛無漏緣無緣法。
緣斷非體斷者。
謂道谛緣有漏法。
體斷緣斷者。
謂苦集谛緣有漏法。
非體斷非緣斷者。
謂道谛緣無漏無緣法。
一切滅谛。
四禅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波伽羅那說雲何初禅。
答曰。
初禅所攝善五陰。
乃至雲何第四禅。
答曰。
答四禅所攝善五陰。
彼中說善禅。
不說染污不隐沒無記。
或謂。
禅唯是善非染污不隐沒無記。
今欲決定說禅是善染污不隐沒無記故。
而作此論。
四禅初禅。
乃至第四禅。
問曰。
何故名禅。
為以斷結故名禅。
為以正觀故名禅。
若以斷結故名禅者。
無色中亦有定能斷結亦應名禅。
若以正觀故名禅者。
欲界亦有定能正觀。
亦應名禅。
答曰。
應作是說。
斷結故名禅。
問曰。
若然者無色中亦有定能斷結。
亦應名禅。
答曰。
若定能斷不善無記結者是禅。
無色定雖能斷無記結。
不能斷不善結故。
不名為禅。
問曰。
若作是說。
唯未至依是禅。
所以者何。
能斷不善無記結故。
答曰。
此中說過患對治。
對治有二種。
有過患對治斷對治。
上地雖無
如重擔故苦。
内無人無作者無受者無說者故空。
不自在故無我。
生故是因。
出現故是集。
流故是有。
作相故是緣。
不相續盡相續故是滅。
滅三火故是止。
無苦惱故是妙。
無過患故是離。
能去是道相應方便故是正。
能到正故名迹。
畢竟過生死故是乘 問曰。
見苦谛時。
見苦四行。
謂無常苦空無我。
何故但說苦谛。
不說無常空無我谛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苦谛。
當知已說無常空無我谛。
複次此行是不共行。
唯在苦谛中。
無常行在三谛中。
空無我行在一切法中。
複次此行與有相違。
能棄生死。
若有美妙飲食。
持與小兒。
而語之言。
此食是苦。
小兒聞已。
便生舍心。
而不欲食。
複次此行是一切所信處。
謂愚智内道外道。
複次智所知善分别故。
佛經說苦智。
為知何法。
答曰。
知苦如智所知。
解所解行所行根根義所境界境界。
當知亦如是。
複次此行是舊法。
是舊文句。
過去諸佛。
說苦谛苦行。
今佛亦說苦谛苦行。
問曰。
見集谛時。
見集四行。
謂因集有緣。
何故但說集谛。
不說因有緣谛。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集谛。
當知已說因有緣谛。
複次智所知善分明故。
佛經說集智。
為知何法。
答曰。
知集如智所知。
乃至所境界境界。
說亦如是。
複次此行是舊法。
是舊文句。
過去諸佛。
說集谛集行。
今佛亦說集谛集行。
問曰。
見滅時見滅四行。
謂滅止妙離。
何故但說滅谛。
不說止妙離谛。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餘如集谛說。
道谛随義說亦如是。
滅谛名涅槃。
名不相似。
名非品。
名無色。
名第一。
名勝智果。
名阿羅漢不應親近不應修。
名可受。
名近名妙名離。
廣解如雜犍度 佛以聖語。
為四天王。
說四谛二解二不解。
佛欲饒益憐愍故。
複作陀毗羅語說四谛。
謂伊彌彌祢踰被陀踏被。
二不解者。
一解一不解。
世尊欲饒益憐愍故。
作彌梨車語說四谛。
謂摩奢兜奢僧奢摩薩婆多毗羅緻。
是名苦邊。
四皆得解。
問曰。
佛能以聖語。
為四天王說四谛。
令其解不。
若能者何故不使他解。
不能者偈所說雲何通。
如偈說 佛以一音演說法而現種種若幹義 衆生皆謂獨為我解說諸法不為他 一音者謂梵音。
現種種義者。
若會中有真丹人者。
謂佛以真丹語。
為我說法。
如有釋迦人夜摩那人陀羅陀人摩羅娑人佉沙人兜佉羅人。
如是等人。
在會中者。
彼各各作是念。
佛以我等語。
獨為我說法。
若貪欲多者。
佛為我說不淨。
嗔恚多者。
佛為我說慈心。
愚癡多者。
佛為我說緣起。
衆生皆謂為我解說。
諸法不為他者。
時會各謂佛為說法不為他。
答曰。
應作是說。
佛能。
問曰。
若然者。
何故不令他解。
答曰。
為滿足諸天王心所念故。
二天王作是念。
若佛為我作聖語。
說四谛者。
我則能解。
一天王作是念。
若佛以毗羅語。
說四谛者。
我則能解。
一天王作是念。
若佛以彌梨車語。
說四谛者。
我則能解。
如其念而為說之。
複次欲現知衆生語言音聲故。
或謂如來唯能作聖語不能作餘語。
欲令如是疑心得決定故。
而作是說。
複次受化者。
或于如來。
不變形言。
而得受化。
或于如來。
變異形言。
而得受化者。
若于如來不變形言得受化者。
若變形言而受化者。
則不能解。
曾聞佛在摩伽陀國。
為尊弗迦羅婆羅故。
步行經十二由旬。
令十萬衆生皆得見谛。
皆以不變形言故。
若變形言。
彼諸衆生則不能見谛。
若衆生應見如來變現形言而得度者。
若不變形言則不得度。
複有說者。
不能。
世尊非境界事。
不能為境界。
佛雖得自在。
不能以耳見色眼聽聲。
問曰。
若然者偈義雲何通。
答曰。
此是歎說如來之言。
所說大過。
如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說。
如來常定善安住念慧故。
如來不眠。
以離蓋故。
如是皆是歎說如來過美之言。
複次如來言音。
能遍一切聲境界。
如其所念皆悉能語。
如來秦語。
勝秦中生者。
如來若作彌梨車語。
勝彌梨車中生者。
複次如來語言。
速疾回轉。
若作秦語。
次作釋迦語。
以速疾回轉故。
人謂一時 佛經說諸比丘。
是苦聖谛。
曾從他聞。
于法中正觀思惟。
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應當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已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集滅道說亦如是。
諸比丘是苦聖谛。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是說未知欲知根。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應當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是說知根。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已知。
曾從他聞。
廣說如上。
是說知已根。
如是餘一二谛三轉生三根亦爾。
尊者達磨多羅作如是說。
我思惟此所說法。
舉身毛豎。
如來所說。
義無相違。
不失次第。
今此所說。
失于次第。
所以者何。
此中知已根。
後說未知欲知根。
如是觀法。
非佛辟支佛聲聞所觀。
所以者何。
無有知已根。
後起未知欲知根。
現在前者。
若欲舍是所說。
是則不可。
所以者何。
此是如來最初之說。
五比丘八萬諸天為證。
若欲不舍此所說者。
失于次第。
彼尊者雖有此念。
而不舍此說。
但正其文。
此經應如是說。
諸比丘。
是苦聖谛。
曾從他聞。
于法中正觀思惟。
生眼智明覺。
是集聖谛。
是滅聖谛。
是道聖谛。
廣說如上。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應當知。
是苦集谛我應當斷。
是苦滅谛。
我應當證。
是苦滅道谛。
我應當修。
廣說如上。
諸比丘是苦聖谛。
我已知。
是苦集谛。
我已斷。
是苦滅谛。
我已證。
是苦滅道谛。
我已修。
廣說如上。
若作是說。
則不失次第。
随順見谛時。
阿毗昙者作如是說。
經文不應正。
所以者何。
過去諸大論師。
利根智慧。
不正經文。
何況尊者達磨多羅。
利根智慧。
不如前者。
問曰。
若然者此所說豈不違次第耶。
答曰。
有二種随順。
一所說随順。
二見谛随順。
以所說随順故。
世尊作如是說。
以随順見谛故。
尊者達磨多羅。
作如是說。
尊者波奢說曰。
此中不說未知欲知根知已根。
此中說菩薩欲界聞慧思慧。
菩薩坐道樹下時。
作如是方便觀行。
問曰。
若然者。
此說雲何通。
如說諸比丘。
我是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來以欲界聞慧思慧。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答曰。
如來本為菩薩。
作如是方便觀行時。
以欲界聞慧思慧。
觀于諸法。
生智慧光明。
除去愚闇義名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人先以生皮覆面。
除去之後。
以沙羅覆面。
其所障礙。
而甚微少。
彼亦如是。
諸比丘。
我三轉四谛十二行。
生眼智明覺。
問曰。
如此三轉四谛十二行。
應有四十八行。
何故但說三轉四谛十二行耶。
答曰。
此是三說十二行法不過十二。
餘廣說如雜揵度 問曰。
此四聖谛。
若是體斷。
亦是緣斷耶。
答曰。
或是體斷。
非緣斷。
或是緣斷。
非體斷。
乃至廣作四句。
體斷非緣斷者。
謂苦谛集谛無漏緣無緣法。
緣斷非體斷者。
謂道谛緣有漏法。
體斷緣斷者。
謂苦集谛緣有漏法。
非體斷非緣斷者。
謂道谛緣無漏無緣法。
一切滅谛。
四禅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波伽羅那說雲何初禅。
答曰。
初禅所攝善五陰。
乃至雲何第四禅。
答曰。
答四禅所攝善五陰。
彼中說善禅。
不說染污不隐沒無記。
或謂。
禅唯是善非染污不隐沒無記。
今欲決定說禅是善染污不隐沒無記故。
而作此論。
四禅初禅。
乃至第四禅。
問曰。
何故名禅。
為以斷結故名禅。
為以正觀故名禅。
若以斷結故名禅者。
無色中亦有定能斷結亦應名禅。
若以正觀故名禅者。
欲界亦有定能正觀。
亦應名禅。
答曰。
應作是說。
斷結故名禅。
問曰。
若然者無色中亦有定能斷結。
亦應名禅。
答曰。
若定能斷不善無記結者是禅。
無色定雖能斷無記結。
不能斷不善結故。
不名為禅。
問曰。
若作是說。
唯未至依是禅。
所以者何。
能斷不善無記結故。
答曰。
此中說過患對治。
對治有二種。
有過患對治斷對治。
上地雖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