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次言拔濟者。
如高山崄谷是可畏處。
凡夫法亦如是。
平坦地無可畏處。
聖法亦如是。
能拔凡夫高山崄谷可畏之處。
安置聖法平坦之地無可畏處。
故言拔濟。
複次等入正法中故言拔濟。
等者是世第一法。
入正法中者。
是苦法忍。
問曰。
何故說谛名拔濟。
說陰界入。
不名拔濟耶。
答曰。
以觀谛時。
得正決定。
能得果。
離欲盡漏。
複次說谛是勝說。
亦為勝受化者說。
以近生法。
身近得谛故說。
界為初行者說。
入為已行者說。
陰為久行者 問曰。
言聖谛者。
為以善聖故言聖。
為以無漏聖故言聖。
為以聖人成就故言聖。
若以善聖言聖谛者。
二是善謂滅道。
二有二種謂苦集。
若以無漏聖言聖谛者。
二谛是有漏。
二谛是無漏。
若以聖人成就言聖谛者。
非聖亦成就如說誰成就苦集谛。
答曰。
一切衆生。
答曰應作是說。
聖人成就故言聖。
問曰。
若然者非聖亦成就谛。
答曰。
言成就者。
成就四谛。
凡夫雖成就谛。
不具四谛。
問曰。
聖人亦有不具成就四谛者。
如具縛人。
入見道。
苦法忍現在前。
答曰。
以時少故。
若苦法智生具成就四。
複次聖人中有具成就四谛者。
凡夫中乃至無有一人具成就四谛者。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佛在世時。
凡夫聖人。
共論此事。
凡夫人作如是說。
諸行是常樂我淨。
聖人作如是說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
凡夫人言我所說是實。
聖人亦言我所說是實。
以是事故。
共詣佛所。
佛作是言。
聖所說是實。
所以者何。
聖谛是聖人所知見法。
是故名聖谛。
複次若身中有聖法印者。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複次若得聖戒。
名為聖人。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複次若得聖慧。
名為聖人。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複次若得聖舍摩他毗婆舍那。
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複次若得聖财。
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複次若得聖覺支。
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複次若得聖胎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雲何苦聖谛。
佛經說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不愛會苦。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略說五取陰是苦。
生相故是生苦。
住變異相故是老苦。
逼切相故是病苦。
盡相故是死苦。
不愛相共會故是不愛會苦。
相别離故是愛别離苦。
不得自在故是求不得苦。
如是等諸苦。
皆是有漏五取陰所攝。
是故略而言之五取陰苦。
複次生是一切苦。
立足處一切苦因故名生苦。
壞可愛盛年故是老苦。
壞不愛無病故是病苦。
壞不愛命故是死苦。
共不可愛境界會故是不愛會苦。
與可愛境界别離故是愛别離苦。
一切意所念不果故是求不得苦。
如是等諸苦。
是有漏取陰所攝。
故作是說。
略說五取陰是苦。
問曰。
五取陰是廣苦。
何故言略說五取陰是苦。
答曰。
五取陰廣亦是苦。
略亦是苦。
住五取陰。
多諸過患。
說不可盡。
是故佛說略而言之。
五取陰是苦。
猶如有人。
多諸過惡。
人作是言。
此人過惡。
不可具說。
略而言之。
多過惡人。
彼亦如是。
問曰。
陰中為有樂不耶。
若陰中有樂者。
何以不言樂谛。
但言苦谛。
若無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摩诃男。
若色一向是苦無樂。
不能生喜樂意。
衆生則更無餘因。
能令衆生起于愛心。
摩诃男色非一向苦故。
衆生于中起染愛心。
乃至識亦如是。
又如說三受各有定體。
不相雜合。
謂苦樂不苦不樂。
又如說以所須具。
能修于道。
以道能到涅槃。
以道樂能得涅槃樂。
答曰。
應作是說。
陰中有樂。
而樂少苦多。
樂法少。
苦法多。
以樂少故。
說在苦分中。
譬如毒瓶。
一渧蜜堕中。
不以一渧蜜故名為蜜瓶。
以毒多故名為毒瓶。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陰中無樂。
以是事故名為苦谛不名樂谛 問曰。
若然者佛經雲何通。
答曰。
受上苦時。
于中苦作樂想。
受中苦時。
于下苦作樂想。
受地獄苦時。
以畜生苦作樂想。
受畜生苦時。
以餓鬼苦作樂想。
受餓鬼苦時。
以人苦作樂想。
受人苦時。
以天苦作樂想。
複有說者。
如世人所言。
陰中有樂。
世人饑得飲食。
寒時得溫。
疲時得乘熱時得涼。
作如是說。
我今得樂。
如聖人言。
陰中無樂。
聖人觀阿鼻地獄陰界入。
如熱鐵丸。
乃至觀有頂陰界入。
亦如熱鐵丸 雲何苦集聖谛。
佛經說生後有愛及喜心俱愛處處喜愛。
是名苦集聖谛。
問曰。
世尊何故舍諸有漏法。
但說愛是集谛。
非餘法耶。
答曰。
施設集谛。
愛增益勢用勝。
是故佛唯說愛是集谛。
非餘有漏法。
如思于造作法增益勢用勝故。
佛于一切相應不相應法中。
說思是行陰。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出處起處因故。
複次以愛數數生苦勢用勝故。
如偈說 如樹不拔根雖斷而複生 不拔愛使本數數還受苦 複次愛能潤澤。
亦能燒害。
猶如熱油渧人身上亦潤亦燒。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能起受生死屍鬼故。
譬如有水處能起死屍鬼。
如是有愛水處。
能起受生死屍鬼。
複次以愛故。
愛畜衆生數非衆生數物。
衆生以愛故。
畜衆生數物。
謂妻子奴婢。
及諸僮仆。
象馬牛羊等。
衆生數物。
衆生以愛故。
畜非衆生數物。
謂宮殿屋舍。
種種财寶。
及種種谷麥。
複次衆生以愛故。
長養男身女身。
衆生以愛故。
如法供養父母妻子奴婢及諸親屬知識。
如鳥以愛故。
于一谷中。
接取諸蟲。
于一谷中。
自養其子。
複次以愛欲故。
得未來有身。
以欲故追求故得。
複次以愛潤故。
令生死不萎枯。
譬如藥果樹木。
以水潤故。
而不萎枯。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潤故。
後有牙生。
以愛故父母精氣。
在母胎中。
為揵闼婆作所依。
複次如愛行所依所緣故而生。
餘煩惱行所依所緣亦生。
如大魚去處小魚亦随。
彼亦如是。
以是事故。
說愛衆生煩惱王。
複次若身中有愛着。
餘煩惱亦着。
如衣膩塵垢亦着。
彼亦如是。
複次若身中有愛水。
諸煩惱則樂着此身。
譬如有水處魚等水性則生樂着。
彼亦如是。
複次愛如醎水難可止足。
猶如渴人飲于醎水。
飲已轉渴。
如是未離欲衆生得于境界。
轉生渴愛。
複次以愛故。
别異衆生能令合會。
如以水故能令别異土沙而得合會。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故。
能令衆生善根不熟。
亦作潤濕。
令自身相着。
譬如蠅着酥油蜜濕草之上則不能飛騰虛空。
彼亦如是。
複次愛因時所行異。
果時所行異。
因時所行如親愛。
果時所行如怨家。
猶如商人入海與羅刹交。
初所行異。
後所行異。
初作是言。
善來賢善。
善來大仙願為我等作主。
乃至廣說。
後若交會。
得其意時。
擲鐵城中。
食其血肉。
唯有餘骨。
愛亦如是。
因時所行猶如親愛。
果時所行猶如怨家。
衆生以愛故。
造諸惡業。
堕惡趣中。
受無量苦。
複次愛說是受生因。
如說業是取生因。
愛是受生因。
複次愛難斷難卻。
此中應說喻。
如有人。
為二羅刹所持。
一作母形。
二作怨形。
作母形者。
難除難卻。
作怨形者。
易除易卻。
如是未離欲衆生。
為二結所因。
謂恚結。
愛結。
恚結易斷易卻。
愛結難斷難卻。
複次以愛結數數微細行。
愛行時微細。
難可識知。
譬如旋師所用利器。
有所截斷。
微細難覺。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在三有枝中。
初生是愛。
增廣是取。
前次第滅是無明。
複次佛經說。
愛是前導。
如說阿難當知。
緣愛故有追求。
緣追求故得。
緣得故分處。
緣分處故生偏愛。
緣偏愛故生貪着。
緣貪着故生悭。
緣悭故受不舍。
緣受不舍故生守護。
緣守護持刀執杖。
生種種鬥诤。
欺诳妄語。
生餘種種惡不善法。
複次以愛于八處染污定勢用勝故。
如說味初禅。
住時亦味。
起時亦味。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如是。
複次佛說愛如縛。
如偈說愛系縛衆生。
如繩系飛鳥。
乃至廣說。
複次佛說愛如網。
如說我說愛如網如枝。
複次佛說愛是廣。
如說廣無過于愛渴。
複次愛說如河。
如說比丘當知。
三河者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複次愛難斷難過難除故。
複次愛多諸過患故。
複次以愛故。
有界差别地差别種差别。
能生一切煩惱。
以如是等事故。
佛經說愛是集谛。
非餘有漏法 雲何苦滅聖谛。
答曰。
佛經說生後有愛。
及喜心俱愛。
處處喜愛。
已吐已舍盡無餘。
是名苦滅聖谛。
問曰。
集亦滅。
何故但說苦滅聖谛。
不說集滅聖谛。
答曰。
應說集滅聖谛。
亦應說苦滅聖谛。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苦滅。
當知已說集滅。
所以者何。
苦外更無有集若說苦滅當知已說集滅。
複次若說苦滅。
受化者。
則生喜心。
言是滅妙好能滅此弊惡。
苦集法不爾。
以如是等事故。
但說苦滅。
不說集滅 雲何苦滅道聖谛。
答曰。
佛經說八聖道是也。
正見乃至正定。
問曰。
此亦是集滅道不。
但是苦滅道。
何故但說苦滅道。
不說集滅道耶。
答曰。
如說苦滅道聖谛。
亦應說集滅道聖谛。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苦滅道聖谛。
當知已說集滅道聖谛。
所以者何。
苦外更無集故。
複次若說苦滅道聖谛。
受化者則生喜心。
言是道妙好能滅此弊惡。
苦集法不爾。
複次欲現道力令苦不生故。
設有人問道。
汝能令因非因果非果耶。
彼當答言不能。
但能令生苦因緣者不生。
複次為止诽謗道故。
若人年七歲八歲。
得阿羅漢道。
後壽百年。
于其中間身受無量諸苦。
如是四百四病等。
世人見之。
而作是言。
此人有道。
為無所益。
受苦若此。
佛作是言。
道已于此人。
大有所作。
此人若身壞命終。
更不受諸苦。
以如是等事故。
說苦滅道聖谛。
不說集滅道聖谛◎
如高山崄谷是可畏處。
凡夫法亦如是。
平坦地無可畏處。
聖法亦如是。
能拔凡夫高山崄谷可畏之處。
安置聖法平坦之地無可畏處。
故言拔濟。
複次等入正法中故言拔濟。
等者是世第一法。
入正法中者。
是苦法忍。
問曰。
何故說谛名拔濟。
說陰界入。
不名拔濟耶。
答曰。
以觀谛時。
得正決定。
能得果。
離欲盡漏。
複次說谛是勝說。
亦為勝受化者說。
以近生法。
身近得谛故說。
界為初行者說。
入為已行者說。
陰為久行者 問曰。
言聖谛者。
為以善聖故言聖。
為以無漏聖故言聖。
為以聖人成就故言聖。
若以善聖言聖谛者。
二是善謂滅道。
二有二種謂苦集。
若以無漏聖言聖谛者。
二谛是有漏。
二谛是無漏。
若以聖人成就言聖谛者。
非聖亦成就如說誰成就苦集谛。
答曰。
一切衆生。
答曰應作是說。
聖人成就故言聖。
問曰。
若然者非聖亦成就谛。
答曰。
言成就者。
成就四谛。
凡夫雖成就谛。
不具四谛。
問曰。
聖人亦有不具成就四谛者。
如具縛人。
入見道。
苦法忍現在前。
答曰。
以時少故。
若苦法智生具成就四。
複次聖人中有具成就四谛者。
凡夫中乃至無有一人具成就四谛者。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佛在世時。
凡夫聖人。
共論此事。
凡夫人作如是說。
諸行是常樂我淨。
聖人作如是說諸行是無常苦空無我。
凡夫人言我所說是實。
聖人亦言我所說是實。
以是事故。
共詣佛所。
佛作是言。
聖所說是實。
所以者何。
聖谛是聖人所知見法。
是故名聖谛。
複次若身中有聖法印者。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複次若得聖戒。
名為聖人。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複次若得聖慧。
名為聖人。
彼所有谛。
名為聖谛。
複次若得聖舍摩他毗婆舍那。
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複次若得聖财。
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複次若得聖覺支。
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複次若得聖胎名為聖人。
廣說如上 雲何苦聖谛。
佛經說生苦。
老苦。
病苦。
死苦。
不愛會苦。
愛别離苦。
求不得苦。
略說五取陰是苦。
生相故是生苦。
住變異相故是老苦。
逼切相故是病苦。
盡相故是死苦。
不愛相共會故是不愛會苦。
相别離故是愛别離苦。
不得自在故是求不得苦。
如是等諸苦。
皆是有漏五取陰所攝。
是故略而言之五取陰苦。
複次生是一切苦。
立足處一切苦因故名生苦。
壞可愛盛年故是老苦。
壞不愛無病故是病苦。
壞不愛命故是死苦。
共不可愛境界會故是不愛會苦。
與可愛境界别離故是愛别離苦。
一切意所念不果故是求不得苦。
如是等諸苦。
是有漏取陰所攝。
故作是說。
略說五取陰是苦。
問曰。
五取陰是廣苦。
何故言略說五取陰是苦。
答曰。
五取陰廣亦是苦。
略亦是苦。
住五取陰。
多諸過患。
說不可盡。
是故佛說略而言之。
五取陰是苦。
猶如有人。
多諸過惡。
人作是言。
此人過惡。
不可具說。
略而言之。
多過惡人。
彼亦如是。
問曰。
陰中為有樂不耶。
若陰中有樂者。
何以不言樂谛。
但言苦谛。
若無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摩诃男。
若色一向是苦無樂。
不能生喜樂意。
衆生則更無餘因。
能令衆生起于愛心。
摩诃男色非一向苦故。
衆生于中起染愛心。
乃至識亦如是。
又如說三受各有定體。
不相雜合。
謂苦樂不苦不樂。
又如說以所須具。
能修于道。
以道能到涅槃。
以道樂能得涅槃樂。
答曰。
應作是說。
陰中有樂。
而樂少苦多。
樂法少。
苦法多。
以樂少故。
說在苦分中。
譬如毒瓶。
一渧蜜堕中。
不以一渧蜜故名為蜜瓶。
以毒多故名為毒瓶。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陰中無樂。
以是事故名為苦谛不名樂谛 問曰。
若然者佛經雲何通。
答曰。
受上苦時。
于中苦作樂想。
受中苦時。
于下苦作樂想。
受地獄苦時。
以畜生苦作樂想。
受畜生苦時。
以餓鬼苦作樂想。
受餓鬼苦時。
以人苦作樂想。
受人苦時。
以天苦作樂想。
複有說者。
如世人所言。
陰中有樂。
世人饑得飲食。
寒時得溫。
疲時得乘熱時得涼。
作如是說。
我今得樂。
如聖人言。
陰中無樂。
聖人觀阿鼻地獄陰界入。
如熱鐵丸。
乃至觀有頂陰界入。
亦如熱鐵丸 雲何苦集聖谛。
佛經說生後有愛及喜心俱愛處處喜愛。
是名苦集聖谛。
問曰。
世尊何故舍諸有漏法。
但說愛是集谛。
非餘法耶。
答曰。
施設集谛。
愛增益勢用勝。
是故佛唯說愛是集谛。
非餘有漏法。
如思于造作法增益勢用勝故。
佛于一切相應不相應法中。
說思是行陰。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是過去未來現在苦因根本出處起處因故。
複次以愛數數生苦勢用勝故。
如偈說 如樹不拔根雖斷而複生 不拔愛使本數數還受苦 複次愛能潤澤。
亦能燒害。
猶如熱油渧人身上亦潤亦燒。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能起受生死屍鬼故。
譬如有水處能起死屍鬼。
如是有愛水處。
能起受生死屍鬼。
複次以愛故。
愛畜衆生數非衆生數物。
衆生以愛故。
畜衆生數物。
謂妻子奴婢。
及諸僮仆。
象馬牛羊等。
衆生數物。
衆生以愛故。
畜非衆生數物。
謂宮殿屋舍。
種種财寶。
及種種谷麥。
複次衆生以愛故。
長養男身女身。
衆生以愛故。
如法供養父母妻子奴婢及諸親屬知識。
如鳥以愛故。
于一谷中。
接取諸蟲。
于一谷中。
自養其子。
複次以愛欲故。
得未來有身。
以欲故追求故得。
複次以愛潤故。
令生死不萎枯。
譬如藥果樹木。
以水潤故。
而不萎枯。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潤故。
後有牙生。
以愛故父母精氣。
在母胎中。
為揵闼婆作所依。
複次如愛行所依所緣故而生。
餘煩惱行所依所緣亦生。
如大魚去處小魚亦随。
彼亦如是。
以是事故。
說愛衆生煩惱王。
複次若身中有愛着。
餘煩惱亦着。
如衣膩塵垢亦着。
彼亦如是。
複次若身中有愛水。
諸煩惱則樂着此身。
譬如有水處魚等水性則生樂着。
彼亦如是。
複次愛如醎水難可止足。
猶如渴人飲于醎水。
飲已轉渴。
如是未離欲衆生得于境界。
轉生渴愛。
複次以愛故。
别異衆生能令合會。
如以水故能令别異土沙而得合會。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故。
能令衆生善根不熟。
亦作潤濕。
令自身相着。
譬如蠅着酥油蜜濕草之上則不能飛騰虛空。
彼亦如是。
複次愛因時所行異。
果時所行異。
因時所行如親愛。
果時所行如怨家。
猶如商人入海與羅刹交。
初所行異。
後所行異。
初作是言。
善來賢善。
善來大仙願為我等作主。
乃至廣說。
後若交會。
得其意時。
擲鐵城中。
食其血肉。
唯有餘骨。
愛亦如是。
因時所行猶如親愛。
果時所行猶如怨家。
衆生以愛故。
造諸惡業。
堕惡趣中。
受無量苦。
複次愛說是受生因。
如說業是取生因。
愛是受生因。
複次愛難斷難卻。
此中應說喻。
如有人。
為二羅刹所持。
一作母形。
二作怨形。
作母形者。
難除難卻。
作怨形者。
易除易卻。
如是未離欲衆生。
為二結所因。
謂恚結。
愛結。
恚結易斷易卻。
愛結難斷難卻。
複次以愛結數數微細行。
愛行時微細。
難可識知。
譬如旋師所用利器。
有所截斷。
微細難覺。
彼亦如是。
複次以愛在三有枝中。
初生是愛。
增廣是取。
前次第滅是無明。
複次佛經說。
愛是前導。
如說阿難當知。
緣愛故有追求。
緣追求故得。
緣得故分處。
緣分處故生偏愛。
緣偏愛故生貪着。
緣貪着故生悭。
緣悭故受不舍。
緣受不舍故生守護。
緣守護持刀執杖。
生種種鬥诤。
欺诳妄語。
生餘種種惡不善法。
複次以愛于八處染污定勢用勝故。
如說味初禅。
住時亦味。
起時亦味。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如是。
複次佛說愛如縛。
如偈說愛系縛衆生。
如繩系飛鳥。
乃至廣說。
複次佛說愛如網。
如說我說愛如網如枝。
複次佛說愛是廣。
如說廣無過于愛渴。
複次愛說如河。
如說比丘當知。
三河者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複次愛難斷難過難除故。
複次愛多諸過患故。
複次以愛故。
有界差别地差别種差别。
能生一切煩惱。
以如是等事故。
佛經說愛是集谛。
非餘有漏法 雲何苦滅聖谛。
答曰。
佛經說生後有愛。
及喜心俱愛。
處處喜愛。
已吐已舍盡無餘。
是名苦滅聖谛。
問曰。
集亦滅。
何故但說苦滅聖谛。
不說集滅聖谛。
答曰。
應說集滅聖谛。
亦應說苦滅聖谛。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苦滅。
當知已說集滅。
所以者何。
苦外更無有集若說苦滅當知已說集滅。
複次若說苦滅。
受化者。
則生喜心。
言是滅妙好能滅此弊惡。
苦集法不爾。
以如是等事故。
但說苦滅。
不說集滅 雲何苦滅道聖谛。
答曰。
佛經說八聖道是也。
正見乃至正定。
問曰。
此亦是集滅道不。
但是苦滅道。
何故但說苦滅道。
不說集滅道耶。
答曰。
如說苦滅道聖谛。
亦應說集滅道聖谛。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苦滅道聖谛。
當知已說集滅道聖谛。
所以者何。
苦外更無集故。
複次若說苦滅道聖谛。
受化者則生喜心。
言是道妙好能滅此弊惡。
苦集法不爾。
複次欲現道力令苦不生故。
設有人問道。
汝能令因非因果非果耶。
彼當答言不能。
但能令生苦因緣者不生。
複次為止诽謗道故。
若人年七歲八歲。
得阿羅漢道。
後壽百年。
于其中間身受無量諸苦。
如是四百四病等。
世人見之。
而作是言。
此人有道。
為無所益。
受苦若此。
佛作是言。
道已于此人。
大有所作。
此人若身壞命終。
更不受諸苦。
以如是等事故。
說苦滅道聖谛。
不說集滅道聖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