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何故有漏體性。
有果者立一谛。
有因者立一谛。
無漏體性。
有因有果。
立一谛耶。
答曰。
以诽謗生信故有漏體性生二種诽謗言無苦無集。
生二種信。
言有苦集道。
若因若果。
生一種诽謗。
言無有道。
生一種信。
言有道。
以此三事故立四谛。
複次以見谛時故。
立四真谛。
問曰。
若然者。
應有八谛。
答曰。
若欲界苦。
若色無色界苦。
見苦時。
總是苦等四行。
若欲界行因。
色無色界行因。
見集時。
總是集等四行。
若欲界行滅。
色無色界行滅。
見滅時。
總是滅等四行。
若欲界行對治。
色無色界行對治。
見道時。
總是道等四行。
是故見谛時總行故。
唯有四谛。
無八谛◎ ◎問曰。
苦集滅道有何相。
尊者波奢說曰。
逼切相是苦相。
有相是集相。
寂靜相是滅相。
乘相是道相。
尊者和須蜜說曰。
轉相是苦相。
能轉相是集相。
止相是滅相。
住轉相是道相。
複次轉有身是苦相。
能轉有身是集相。
轉有身盡是滅相。
往轉有身是道相。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物體作谛。
名五取陰。
體如熱鐵。
久共火合。
與火同色。
三苦與五取陰合。
亦複如是。
是苦谛苦。
從煩惱生業。
能回轉。
是集谛。
煩惱業壞。
更不受有。
是滅谛。
修戒修定。
以慧觀生滅。
能斷有因。
是道谛。
佛經說偈 一谛無有二衆生于此疑 種種說諸谛不說有沙門 問曰。
有四谛。
何故說一谛。
尊者波奢說曰。
一谛者謂苦谛。
無第二苦谛。
一集谛無第二集谛。
一滅谛無第二滅谛。
一道谛無第二道谛。
複次一谛者謂滅谛。
為對種種解脫故。
外道計種種解脫。
無身解脫。
無邊意解脫。
淨聚解脫。
世俗解脫。
無身解脫是空處。
無邊意解脫是識處。
淨聚解脫是無所有處。
世俗解脫是非想非非想處。
佛作是說。
此是受身處。
非是解脫。
真解脫者。
唯一滅盡涅槃。
複次一谛者謂道谛。
為對種種道故。
外道計多種道。
謂不食道。
卧灰上道。
事日月道。
食風食果道。
裸形道。
卧刺蕀道。
着弊衣道。
佛作是說。
此非是道。
此是邪道。
非善人所依道。
真實道者。
謂八聖道。
複次一谛者謂滅谛。
以能盡身苦故。
一谛謂道谛。
能盡惡道苦故 佛經說二谛。
謂世谛第一義谛。
問曰。
雲何是世谛。
雲何是第一義谛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二谛是世谛謂苦谛。
集谛。
所以者何。
世法在此二谛中故。
如男女行來現在所作事。
悉在彼中。
二谛是第一義谛。
謂滅谛道谛。
複有說者。
三谛是世谛。
謂苦集滅谛。
所以者何。
滅谛佛說是假名彼岸城故。
一谛是第一義谛謂道谛。
複有說者。
道谛亦是世谛。
所以者何。
佛說道谛。
亦是假名。
如沙門婆羅門。
評曰。
應作是說。
四谛亦是世谛。
亦是第一義谛。
苦集谛是世谛者。
如先所說。
第一義谛者。
如苦空無常無我因集有緣是也。
滅谛說是世谛者。
佛說滅谛。
如城如園林。
第一義谛者。
盡止妙離。
道谛是世谛者。
佛說道谛如筏如石如山如華如水如梯如樓觀。
第一義谛者。
道如迹乘。
若作是說。
四谛盡是世谛。
第一義谛者。
則一切法。
盡有世谛第一義谛。
世谛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第一義谛。
亦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問曰。
世谛中。
為有第一義谛不。
若有第一義谛者。
便是第一義谛。
無有世谛。
若無者。
亦是一谛。
謂第一義谛。
答曰。
應作是說。
世谛中。
有第一義谛。
若世谛中。
無第一義谛者。
如來說二谛。
則不如其實。
以如來說二谛。
如其實故。
世谛中應有第一義谛。
問曰。
若然者。
便有一谛。
謂第一義谛。
答曰。
如是唯有一谛。
謂第一義谛。
問曰。
若然者。
佛何故說二谛。
答曰。
以事故。
不以體分。
唯有一谛謂第一義谛。
以事故而有差别。
若以事故。
名為世谛。
不以此事名第一義谛。
若以事故。
名第一義谛。
不以此事名為世谛。
猶如一受。
有四緣性。
謂因次第境界威勢緣。
若因事故。
名為因緣。
不以此事故。
乃至名威勢緣。
若以事故。
名威勢緣。
不以此事故。
乃至名因緣。
又一受有六因性。
謂相應共生相似一切遍報所作因。
若以事故。
名相應因。
不以此事。
乃至名所作因。
若以事故。
名所作因。
不以此事。
乃至名相應因彼亦如是。
問曰。
世谛第一義谛。
為可得施設别體不。
雜合耶。
答曰。
可得尊者和須蜜說曰。
名是世谛。
名所顯義。
是第一義谛。
複次随順世間所說名。
是世谛。
随順賢聖所說名。
是第一義谛。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若說衆生。
如其所念相應之言。
是名世谛。
若說緣起等法如其所念相應之言。
是名第一義谛。
尊者陀羅達多說曰。
世谛體相。
是名苦集谛少分 佛經說。
婆羅門梵志有三谛。
是婆羅門梵志谛。
雲何為三。
婆羅門梵志。
作如是說。
不應害衆生。
如是說者。
此言是實。
是名婆羅門梵志初谛。
婆羅門梵志。
複作是說。
我非彼所有。
彼非我所有。
如是說者。
此言是實。
是名婆羅門梵志第二谛。
婆羅門梵志。
複作是說。
所有集法。
皆是滅法。
如是說者。
此言是實。
是名婆羅門梵志第三谛。
問曰。
此中何者是婆羅門。
何者是谛。
答曰。
佛法外道。
是婆羅門。
向所說三谛。
是名谛。
餘悉非谛。
不害衆生者。
不殺一切衆生。
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
我不屬彼。
彼不屬我。
所有集法悉是滅法者。
所有生法。
皆當歸滅。
複有說者。
此佛法内。
名婆羅門谛者。
向所說三谛。
佛為對外道故說此經。
外道自言是婆羅門。
而逼切他。
所以者何。
為祠祀故。
殺牛羊水牛及餘種種衆生。
佛作是說。
若逼切衆生。
不名婆羅門。
實義婆羅門者。
謂不惱害一切衆生。
外道自言。
是婆羅門。
為天女色故。
而修梵行。
佛作是說。
婆羅門者。
不應為天女色而修梵行。
實義婆羅門。
不為女色。
不為居家。
無所染着。
外道自言。
是婆羅門。
而貪着斷常見。
佛作是說。
婆羅門者。
不應貪着斷常。
若知集法即是滅法。
是實義婆羅門。
複次此經說。
三解脫門方便。
不害一切衆生。
是空解脫門方便。
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
是說無作解脫門方便。
所有集法悉是滅法。
是說無相解脫門方便。
如三解脫門。
三三昧。
三種身。
三學。
三修。
三淨說亦如是 佛經說比丘當知。
觀察四方者是四谛。
問曰。
世尊何故說方名谛。
答曰。
為教化故。
受化者應聞谛以方名說然後悟解。
如餘經中說。
佛為受化者。
說解脫門名方。
受化者應聞解脫門以方名說。
佛便以方名說解脫門。
彼亦如是。
問曰。
四谛四方。
有何相似。
答曰。
俱是法。
方亦有四。
谛亦有四。
問曰。
何方與何谛相似。
答曰。
東方當知如苦谛。
西方如集谛。
如行者見谛時。
前見苦谛。
後見集谛。
複有說者。
東方是集谛。
西方是苦谛。
是因果法。
前因後果故。
南方如道谛。
所以者何。
道谛是福田故。
北方如滅谛。
滅谛無有上故 佛經說慧根當知在四谛中。
問曰。
為以攝故言在中。
為以緣故言在中。
若以攝故言在中者。
慧根不攝四谛。
四谛不攝慧根。
若以緣者。
慧能緣一切法。
答曰。
應作是說。
不以攝故。
亦不以緣故。
言在中。
以慧根分别谛時。
勢用最勝。
說言在中。
如信根于四不壞。
信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信根當知。
在四不壞中。
如精進根。
于四正斷中。
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精進根當知在四正斷中。
念根于四念處。
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念根當知在四念處中。
定根于四禅中。
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定根當知在四禅中。
複有說者。
以緣故作如是說。
問曰。
若然者慧緣一切法。
答曰。
此中說緣有漏無漏慧。
緣虛空非數滅慧。
一向有漏故說緣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諸長老當知。
所有一切善法。
皆從四谛生。
四谛所攝。
在四谛中。
問曰。
如三谛是有為。
能生善法可爾。
滅谛是無為。
雲何能生善法耶。
答曰。
雖不能生善法。
能攝善法。
複次生有二種。
一有善法。
二生善法。
滅谛雖不生善法。
而是有善法。
複次此中說得生。
滅谛雖不生善法。
而滅谛得善法生。
尊者波奢說曰。
此中說忍及知緣在緣中。
苦忍苦智。
道谛所攝。
緣在苦谛。
集忍集智。
道谛所攝。
緣在集谛。
滅忍滅智。
道谛所攝。
緣在滅谛。
道忍道智。
道谛所攝。
緣在道谛 佛經說如來等正覺。
随宜說法。
皆為拔濟衆生令在勝處。
亦為分别顯現解說四聖谛法。
雲何為四。
謂苦聖谛。
苦集聖谛。
苦滅聖谛。
苦滅道聖谛。
問曰。
何故言拔濟。
答曰。
自拔濟非以他修道故名拔濟。
何以知之。
答曰。
經說。
有婆羅門。
名度得迦。
往詣佛所。
而說是偈 今見婆羅門現行在人間 我今禮遍眼願脫我狐疑 問曰。
此偈為說何事。
答曰。
彼婆羅門。
其性[悚*頁]堕。
欲令他人修道斷煩惱。
是故向佛。
作如是愛語。
汝實是天。
而生人間。
願見矜愍。
汝為我故。
而修聖道。
斷我煩惱。
佛即說此偈 我無自在力能斷汝狐疑 汝見勝法時乃得度大流 佛作是說。
婆羅門當知。
有他人修道自斷煩惱。
若當他人修道自斷煩惱者。
我初在菩提樹下修道之時。
一切衆生煩惱應斷。
所以者何。
我有大悲心。
普及一切衆生故。
但他人修道。
自斷煩惱。
無有是事。
若自修道。
自斷煩惱。
可有是事。
猶如他人服藥自除其病。
無有是事。
若自服藥。
自除其病。
斯有是事。
是故自拔濟。
名為拔濟。
不以他修道故。
而得拔濟。
複
有果者立一谛。
有因者立一谛。
無漏體性。
有因有果。
立一谛耶。
答曰。
以诽謗生信故有漏體性生二種诽謗言無苦無集。
生二種信。
言有苦集道。
若因若果。
生一種诽謗。
言無有道。
生一種信。
言有道。
以此三事故立四谛。
複次以見谛時故。
立四真谛。
問曰。
若然者。
應有八谛。
答曰。
若欲界苦。
若色無色界苦。
見苦時。
總是苦等四行。
若欲界行因。
色無色界行因。
見集時。
總是集等四行。
若欲界行滅。
色無色界行滅。
見滅時。
總是滅等四行。
若欲界行對治。
色無色界行對治。
見道時。
總是道等四行。
是故見谛時總行故。
唯有四谛。
無八谛◎ ◎問曰。
苦集滅道有何相。
尊者波奢說曰。
逼切相是苦相。
有相是集相。
寂靜相是滅相。
乘相是道相。
尊者和須蜜說曰。
轉相是苦相。
能轉相是集相。
止相是滅相。
住轉相是道相。
複次轉有身是苦相。
能轉有身是集相。
轉有身盡是滅相。
往轉有身是道相。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物體作谛。
名五取陰。
體如熱鐵。
久共火合。
與火同色。
三苦與五取陰合。
亦複如是。
是苦谛苦。
從煩惱生業。
能回轉。
是集谛。
煩惱業壞。
更不受有。
是滅谛。
修戒修定。
以慧觀生滅。
能斷有因。
是道谛。
佛經說偈 一谛無有二衆生于此疑 種種說諸谛不說有沙門 問曰。
有四谛。
何故說一谛。
尊者波奢說曰。
一谛者謂苦谛。
無第二苦谛。
一集谛無第二集谛。
一滅谛無第二滅谛。
一道谛無第二道谛。
複次一谛者謂滅谛。
為對種種解脫故。
外道計種種解脫。
無身解脫。
無邊意解脫。
淨聚解脫。
世俗解脫。
無身解脫是空處。
無邊意解脫是識處。
淨聚解脫是無所有處。
世俗解脫是非想非非想處。
佛作是說。
此是受身處。
非是解脫。
真解脫者。
唯一滅盡涅槃。
複次一谛者謂道谛。
為對種種道故。
外道計多種道。
謂不食道。
卧灰上道。
事日月道。
食風食果道。
裸形道。
卧刺蕀道。
着弊衣道。
佛作是說。
此非是道。
此是邪道。
非善人所依道。
真實道者。
謂八聖道。
複次一谛者謂滅谛。
以能盡身苦故。
一谛謂道谛。
能盡惡道苦故 佛經說二谛。
謂世谛第一義谛。
問曰。
雲何是世谛。
雲何是第一義谛耶。
答曰。
或有說者。
二谛是世谛謂苦谛。
集谛。
所以者何。
世法在此二谛中故。
如男女行來現在所作事。
悉在彼中。
二谛是第一義谛。
謂滅谛道谛。
複有說者。
三谛是世谛。
謂苦集滅谛。
所以者何。
滅谛佛說是假名彼岸城故。
一谛是第一義谛謂道谛。
複有說者。
道谛亦是世谛。
所以者何。
佛說道谛。
亦是假名。
如沙門婆羅門。
評曰。
應作是說。
四谛亦是世谛。
亦是第一義谛。
苦集谛是世谛者。
如先所說。
第一義谛者。
如苦空無常無我因集有緣是也。
滅谛說是世谛者。
佛說滅谛。
如城如園林。
第一義谛者。
盡止妙離。
道谛是世谛者。
佛說道谛如筏如石如山如華如水如梯如樓觀。
第一義谛者。
道如迹乘。
若作是說。
四谛盡是世谛。
第一義谛者。
則一切法。
盡有世谛第一義谛。
世谛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第一義谛。
亦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問曰。
世谛中。
為有第一義谛不。
若有第一義谛者。
便是第一義谛。
無有世谛。
若無者。
亦是一谛。
謂第一義谛。
答曰。
應作是說。
世谛中。
有第一義谛。
若世谛中。
無第一義谛者。
如來說二谛。
則不如其實。
以如來說二谛。
如其實故。
世谛中應有第一義谛。
問曰。
若然者。
便有一谛。
謂第一義谛。
答曰。
如是唯有一谛。
謂第一義谛。
問曰。
若然者。
佛何故說二谛。
答曰。
以事故。
不以體分。
唯有一谛謂第一義谛。
以事故而有差别。
若以事故。
名為世谛。
不以此事名第一義谛。
若以事故。
名第一義谛。
不以此事名為世谛。
猶如一受。
有四緣性。
謂因次第境界威勢緣。
若因事故。
名為因緣。
不以此事故。
乃至名威勢緣。
若以事故。
名威勢緣。
不以此事故。
乃至名因緣。
又一受有六因性。
謂相應共生相似一切遍報所作因。
若以事故。
名相應因。
不以此事。
乃至名所作因。
若以事故。
名所作因。
不以此事。
乃至名相應因彼亦如是。
問曰。
世谛第一義谛。
為可得施設别體不。
雜合耶。
答曰。
可得尊者和須蜜說曰。
名是世谛。
名所顯義。
是第一義谛。
複次随順世間所說名。
是世谛。
随順賢聖所說名。
是第一義谛。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若說衆生。
如其所念相應之言。
是名世谛。
若說緣起等法如其所念相應之言。
是名第一義谛。
尊者陀羅達多說曰。
世谛體相。
是名苦集谛少分 佛經說。
婆羅門梵志有三谛。
是婆羅門梵志谛。
雲何為三。
婆羅門梵志。
作如是說。
不應害衆生。
如是說者。
此言是實。
是名婆羅門梵志初谛。
婆羅門梵志。
複作是說。
我非彼所有。
彼非我所有。
如是說者。
此言是實。
是名婆羅門梵志第二谛。
婆羅門梵志。
複作是說。
所有集法。
皆是滅法。
如是說者。
此言是實。
是名婆羅門梵志第三谛。
問曰。
此中何者是婆羅門。
何者是谛。
答曰。
佛法外道。
是婆羅門。
向所說三谛。
是名谛。
餘悉非谛。
不害衆生者。
不殺一切衆生。
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者。
我不屬彼。
彼不屬我。
所有集法悉是滅法者。
所有生法。
皆當歸滅。
複有說者。
此佛法内。
名婆羅門谛者。
向所說三谛。
佛為對外道故說此經。
外道自言是婆羅門。
而逼切他。
所以者何。
為祠祀故。
殺牛羊水牛及餘種種衆生。
佛作是說。
若逼切衆生。
不名婆羅門。
實義婆羅門者。
謂不惱害一切衆生。
外道自言。
是婆羅門。
為天女色故。
而修梵行。
佛作是說。
婆羅門者。
不應為天女色而修梵行。
實義婆羅門。
不為女色。
不為居家。
無所染着。
外道自言。
是婆羅門。
而貪着斷常見。
佛作是說。
婆羅門者。
不應貪着斷常。
若知集法即是滅法。
是實義婆羅門。
複次此經說。
三解脫門方便。
不害一切衆生。
是空解脫門方便。
我非彼所有彼非我所有。
是說無作解脫門方便。
所有集法悉是滅法。
是說無相解脫門方便。
如三解脫門。
三三昧。
三種身。
三學。
三修。
三淨說亦如是 佛經說比丘當知。
觀察四方者是四谛。
問曰。
世尊何故說方名谛。
答曰。
為教化故。
受化者應聞谛以方名說然後悟解。
如餘經中說。
佛為受化者。
說解脫門名方。
受化者應聞解脫門以方名說。
佛便以方名說解脫門。
彼亦如是。
問曰。
四谛四方。
有何相似。
答曰。
俱是法。
方亦有四。
谛亦有四。
問曰。
何方與何谛相似。
答曰。
東方當知如苦谛。
西方如集谛。
如行者見谛時。
前見苦谛。
後見集谛。
複有說者。
東方是集谛。
西方是苦谛。
是因果法。
前因後果故。
南方如道谛。
所以者何。
道谛是福田故。
北方如滅谛。
滅谛無有上故 佛經說慧根當知在四谛中。
問曰。
為以攝故言在中。
為以緣故言在中。
若以攝故言在中者。
慧根不攝四谛。
四谛不攝慧根。
若以緣者。
慧能緣一切法。
答曰。
應作是說。
不以攝故。
亦不以緣故。
言在中。
以慧根分别谛時。
勢用最勝。
說言在中。
如信根于四不壞。
信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信根當知。
在四不壞中。
如精進根。
于四正斷中。
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精進根當知在四正斷中。
念根于四念處。
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念根當知在四念處中。
定根于四禅中。
勢用勝故。
佛作是說。
定根當知在四禅中。
複有說者。
以緣故作如是說。
問曰。
若然者慧緣一切法。
答曰。
此中說緣有漏無漏慧。
緣虛空非數滅慧。
一向有漏故說緣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
諸長老當知。
所有一切善法。
皆從四谛生。
四谛所攝。
在四谛中。
問曰。
如三谛是有為。
能生善法可爾。
滅谛是無為。
雲何能生善法耶。
答曰。
雖不能生善法。
能攝善法。
複次生有二種。
一有善法。
二生善法。
滅谛雖不生善法。
而是有善法。
複次此中說得生。
滅谛雖不生善法。
而滅谛得善法生。
尊者波奢說曰。
此中說忍及知緣在緣中。
苦忍苦智。
道谛所攝。
緣在苦谛。
集忍集智。
道谛所攝。
緣在集谛。
滅忍滅智。
道谛所攝。
緣在滅谛。
道忍道智。
道谛所攝。
緣在道谛 佛經說如來等正覺。
随宜說法。
皆為拔濟衆生令在勝處。
亦為分别顯現解說四聖谛法。
雲何為四。
謂苦聖谛。
苦集聖谛。
苦滅聖谛。
苦滅道聖谛。
問曰。
何故言拔濟。
答曰。
自拔濟非以他修道故名拔濟。
何以知之。
答曰。
經說。
有婆羅門。
名度得迦。
往詣佛所。
而說是偈 今見婆羅門現行在人間 我今禮遍眼願脫我狐疑 問曰。
此偈為說何事。
答曰。
彼婆羅門。
其性[悚*頁]堕。
欲令他人修道斷煩惱。
是故向佛。
作如是愛語。
汝實是天。
而生人間。
願見矜愍。
汝為我故。
而修聖道。
斷我煩惱。
佛即說此偈 我無自在力能斷汝狐疑 汝見勝法時乃得度大流 佛作是說。
婆羅門當知。
有他人修道自斷煩惱。
若當他人修道自斷煩惱者。
我初在菩提樹下修道之時。
一切衆生煩惱應斷。
所以者何。
我有大悲心。
普及一切衆生故。
但他人修道。
自斷煩惱。
無有是事。
若自修道。
自斷煩惱。
可有是事。
猶如他人服藥自除其病。
無有是事。
若自服藥。
自除其病。
斯有是事。
是故自拔濟。
名為拔濟。
不以他修道故。
而得拔濟。
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