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四十卷

關燈
初下名一。

    一轉名十。

    複轉名百。

    如是至千萬。

    算籌是一。

    轉其處故。

    有種種名。

    彼亦如是。

    如是說世者。

    名不娆亂。

    說以所作故。

    便有三世。

    若法未有所作名未來。

    已作名現在。

    所作已滅名過去。

    說異異者言。

    法行世時。

    以前後故生異名。

    猶如一女。

    亦名為女。

    亦名為母。

    以其有母故名女。

    以其有女故名母。

    如是法行世時。

    以前後生于異非時異體異。

    如是說者。

    則名娆亂。

    所以者何。

    一世則有三世。

    過去世有三世。

    過去前後二刹那。

    名過去未來過去中刹那。

    名過去現在未來世亦如是。

    問曰。

    何者是。

    薩婆多中四大論師。

    第一名達摩多羅。

    第二名瞿沙。

    第三名和須蜜第四名佛陀提婆 三法。

    善法不善法無記法。

    雲何善法。

    答曰。

    善五陰。

    及數滅。

    雲何不善法。

    答曰。

    不善五陰。

    雲何無記法。

    答曰。

    無記五陰。

    及虛空非數滅。

    何故名善不善無記。

    廣說如不善品中 三法。

    欲界系法色界系法無色界系法。

    雲何欲界系法。

    答曰。

    欲界系五陰。

    雲何色界系法。

    答曰。

    色界系五陰。

    雲何無色界系法。

    答曰。

    無色界系四陰。

    何故名欲界系色界系無色界系法。

    廣說如上 三法。

    學法無學法非學非無學法。

    雲何學法。

    答曰。

    學五陰。

    雲何無學法。

    答曰。

    無學五陰。

    雲何非學非無學法。

    答曰。

    有漏五陰及無為。

    何故名學無學非學非無學。

    答曰。

    以無貪道學斷貪故名學。

    以無貪道不學斷貪名無學。

    所以者何。

    先已學故。

    與此相違。

    名非學非無學。

    無恚無癡。

    說亦如是。

    複次以無愛道學斷愛。

    彼非愛體是學。

    以無愛道學斷愛。

    則遮無學道。

    體非愛者。

    則遮世俗道。

    以無愛道不學斷愛先已學故。

    體非是愛是無學。

    以無愛道。

    不學斷愛。

    則遮道體非是愛則遮世俗道。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

    複次學斷煩惱學見真谛是學不學斷煩惱先已斷故不學。

    見真谛先已見故是無學。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

    複次學斷二求。

    謂欲求有求。

    學斷二求。

    欲滿一求。

    謂梵行。

    求是學不學。

    斷二求。

    先已斷故不學。

    滿一求先已滿故是無學。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

    複次若身中有煩惱得。

    亦有無漏法可得。

    學斷煩惱是學。

    若身中無煩惱得。

    有無漏法可得。

    不學斷煩惱是無學。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

    複次不離愛有無漏法可得。

    學斷愛。

    是學。

    已離愛有無漏法可得。

    不學斷愛。

    是無學。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

    複次見道修道所攝是學。

    無學道所攝是無學。

    三地三根說亦如是。

    複次若無漏法。

    若五種人身中可得者是學。

    五種人者。

    謂堅信堅法信解脫見到身證是學。

    若無漏法二種人身中可得是無學。

    二種人者。

    謂時解脫不時解脫。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

    複次若無漏法七人身中可得。

    是學。

    七人者。

    謂四向住三果人。

    若無漏法一人身中可得。

    是無學。

    一人者。

    謂住一果人。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

    複次若無漏法十八人身中可得是學。

    若無漏法無學人身中可得是無學。

    與此相違。

    是非學非無學三法。

    見道斷法修道斷法無斷法。

    雲何見道斷法。

    答曰。

    若法堅信堅法行諸忍斷。

    彼是何耶。

    答曰。

    見道所斷八十八使。

    及相應法。

    從彼起共生法。

    是名見道所斷法。

    雲何修道斷法。

    答曰。

    若法學見迹。

    以修道斷。

    彼是何耶。

    答曰。

    修道所斷十使。

    及彼相應法。

    從彼生身口業共生法。

    不染污有漏法。

    是名修道斷法。

    雲何不斷法。

    答曰。

    無漏法。

    問曰。

    何故名見道斷修道斷無斷法。

    答曰。

    廣說如上 四谛。

    苦谛集谛滅谛道谛。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四谛。

    苦谛乃至道谛。

    佛經雖說四谛。

    而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今欲具分别故。

    而作此論。

    問曰。

    谛體性是何。

    答曰。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五取陰是苦谛。

    有漏因是集谛。

    數滅是滅谛。

    學無學法是道谛。

    譬喻者作如是說。

    名色是苦谛。

    煩惱業是集谛。

    煩惱業盡是滅谛。

    定慧是道谛。

    毗婆阇婆提。

    作如是說。

    八苦相是苦是苦谛。

    餘有漏法是苦非苦谛。

    生後有愛是集是集谛。

    餘愛餘有漏法是集非集谛。

    生後有愛盡是滅是滅谛。

    餘愛餘有漏法盡是滅非滅谛。

    學八道支是道是道谛。

    餘學法一切無學法。

    是道非道谛。

    若如所說。

    阿羅漢則成就二谛。

    謂苦谛滅谛。

    不成就集谛。

    所以者何。

    生後有愛是集谛阿羅漢。

    生後有愛已斷故。

    不成就道谛。

    所以者何。

    彼說學八道支是道谛。

    阿羅漢得果時已舍故。

    尊者瞿沙說曰。

    若是自身陰。

    若是他身陰。

    若是衆生數。

    若非衆生數。

    如是皆是苦是苦谛。

    行者見苦時。

    自見身苦。

    非他身苦。

    非非衆生數。

    所以者何。

    逼切義是苦義。

    他身苦非衆生數。

    不逼切故。

    以是事故。

    生智論作如是說。

    自身中苦逼切。

    非他身中苦。

    非不因自身他身然後逼切。

    若無自身者。

    他身及非衆生數苦。

    何所逼切。

    若自身中苦因。

    他身中衆生數非衆生數苦因。

    是集是集谛。

    行者見集時。

    見自身苦因。

    不見他身苦因。

    不見非非衆生數苦因。

    若自身中苦盡。

    若他身中苦盡。

    衆生數非衆生數苦盡。

    是滅是滅谛。

    行者見滅時。

    見自身中滅。

    非他身滅。

    非非衆生數滅。

    若自身對治。

    若他身。

    若衆生數。

    非衆生數對治。

    是道是道谛。

    行者見道時。

    見自身對治道。

    非他身非非衆生數對治道。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若自身苦。

    若他身苦。

    若衆生數非衆生數苦。

    行者見苦時。

    盡見如是苦。

    問曰。

    行者見苦時。

    見逼切苦。

    他身中苦。

    非衆生數苦非逼切。

    行者見苦時。

    何故見耶。

    答曰。

    彼苦雖非逼切。

    而是所愚處。

    應生于智。

    而是猶豫處應生決定。

    而是诽謗處。

    應生信敬。

    誰作是說。

    他身中苦。

    非衆生數苦。

    非逼切耶。

    若為他人所打。

    非逼切耶。

    若空中木石。

    堕其身上。

    非逼切耶。

    若自身陰因。

    若他身陰因。

    若衆生數非衆生數陰因。

    盡是集是集谛。

    行者見集時。

    盡見是集。

    若自身苦盡。

    若他身。

    若衆生數非衆生數苦盡。

    是滅是滅谛。

    行者見滅時。

    盡見是滅。

    若自身陰對治。

    若他身。

    若衆生數非衆生數陰對治盡。

    是道是道谛。

    行者見道時盡見是道。

    此是谛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谛。

    谛是何義。

    答曰。

    實義是谛義。

    審義如義不颠倒義不異義。

    是谛義。

    問曰。

    若實義審義如義不颠倒義不異義是谛義者。

    虛空非數滅亦是實義。

    乃至是不異義。

    何故不立谛耶。

    答曰。

    若法是苦是苦因是苦盡是苦對治者立谛。

    虛空非數滅。

    非苦非苦因。

    非苦盡。

    非苦對治。

    故不立谛。

    如苦陰病癰箭過患重擔。

    說亦如是。

    複次若法如此岸彼岸河筏者立谛。

    虛空非數滅。

    非此岸彼岸河筏。

    故不立谛。

    複次若法是苦是苦因。

    是道是道果者立谛。

    虛空非數滅。

    與上相違。

    故不立谛。

    複次若法有因有果故立谛。

    虛空非數滅。

    無因果故不立谛。

    複次虛空非數滅。

    無漏故非苦集谛。

    無記故非滅谛。

    無為故非道谛。

    複次此法不行世故。

    不立三谛。

    無記故不立滅谛。

    複次此法非陰故不立三谛。

    非善故不立滅谛。

    複次此法不與苦相随故不立三谛。

    非善故不立滅谛。

    複次若法為邪見無漏正見所緣立谛。

    此法非邪見無漏正見所緣故不立谛。

    複次若法為無明明所緣者立谛。

    此法不為無明明所緣故不立谛。

    複次若法體是煩惱出要者立谛。

    此法非煩惱出要故不立谛。

    複次若法能生厭離随喜者立谛。

    此法不能生厭離随喜故不立谛。

    問曰。

    若不颠倒義是谛義者。

    颠倒不應為谛所攝。

    所以者何。

    體是颠倒故。

    答曰。

    以餘事故立颠倒。

    以餘事故。

    為谛所攝。

    以三事故立颠倒。

    一者轉行。

    以猛利故。

    二者虛妄。

    三者一向是颠倒。

    以此法實有體性故。

    為谛所攝。

    複次無常計常。

    無樂計樂。

    不淨計淨。

    無我計我。

    故是颠倒。

    此法有因有果故。

    為谛所攝。

    問曰。

    若不異義是谛義者。

    妄語不應為谛所攝。

    所以者何。

    妄語欲诳他作異語故。

    答曰。

    以餘事故立妄語。

    以餘事故。

    為谛所攝。

    以異語诳他故立妄語。

    有實體性故。

    為谛所攝。

    複次不見言見。

    不聞言聞。

    不知言知。

    不識言識。

    故立妄語。

    此法有因有果故。

    為谛所攝。

    是故實義是谛義。

    乃至廣說 問曰。

    雲何立四谛。

    為以體性。

    為以因果。

    為以見時。

    若以體性。

    則有三谛。

    所以者何。

    離苦無集。

    離集無苦。

    滅是第二谛。

    道是第三谛。

    若以因果。

    應有五谛。

    苦亦可言因。

    亦可言果。

    道亦可言因。

    亦可言果。

    滅是第五若以見時。

    應有八谛。

    行者先見欲界苦。

    後見色無色界。

    先見欲界諸行因緣。

    後見色無色界。

    先見欲界諸行滅。

    後見色無色界。

    先見欲界諸行對治道。

    後見色無色界。

    答曰。

    應作是說。

    以因果故立谛。

    問曰。

    若然者。

    應有五谛。

    答曰。

    以總說故無五谛道。

    若因若果。

    總名苦滅道。

    總名盡生老病死道。

    問曰。

    苦若因若果。

    亦是苦集道。

    亦是生老病死道。

    答曰。

    以所行異故。

    苦有果義者行四行。

    謂苦空無常無我。

    苦有因義者行四行。

    謂因集有緣。

    道亦有因義。

    亦有果果義者。

    盡行一種四行。

    謂道如迹乘。

    複次以三事故立四谛。

    一以體性。

    二以因果。

    三以诽謗生信。

    以體性者。

    四谛體性。

    是有漏無漏。

    以因果者。

    有漏體性。

    有因有果。

    有果者是苦谛。

    有因者是集谛。

    無漏體性。

    亦有因有果。

    亦有果無因。

    有因有果者是道谛。

    有果無因者是滅谛。

    問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