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
諸所有界。
若色性。
若非色性。
若說五界當知已說色性諸界。
若說識界當知已說無色性諸界。
如色無色。
可見不可見。
有對無對。
相應不相應。
有依無依。
有行無行。
有勢用無勢用。
有緣無緣。
當知亦如是。
複次六界。
能生養長色無色身。
生者是識界。
養者是地水火風界。
長者是虛空界。
複次此六界。
能取持增長色無色身。
取者是識界。
持者是地水火風界。
增長者是虛空界。
複次此六界。
是衆生根本。
是一切處衆生根本。
是無始已來衆生根本。
是有所分别無所分别衆生根本。
衆生根本者。
欲色界衆生。
從生有乃至死有心。
此六界無有無勢用時一切處衆生根本者。
無有欲色界衆生從生有乃至死有。
此六界。
無有無勢用時。
無始已來衆生根本衆生無有前際。
無有衆生從生有乃至死有。
此六界無有無勢用時。
有所分别無所分别衆生根本者。
衆生可分别是男是女。
如波羅奢佉時。
此六界亦有勢用。
衆生不可分别是男是女。
如迦羅羅安浮陀卑屍伽那時。
此六界亦有勢用。
尊者瞿沙說曰。
緣此六界故。
得入母胎。
以如是等事故。
于十八界中說六界 雲何地界。
答曰堅。
總而言之。
是堅而堅。
無量差别。
内法中堅異。
外法中堅異。
内法中堅異者。
謂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膚肉筋脈骨心脾腎肝肺生藏熟藏胃屎手足等。
諸身分堅。
内法分中。
足堅勝手堅。
所以者何。
足行衆生。
若當以手行者。
手所有筋血肉。
則速壞盡。
如是等。
身分衆生。
各自有勝。
外法中堅者。
謂地山大石小石樹木銅鐵白镴鉛錫。
金銀琉璃車[(王*巨)/木]馬瑙珂貝等諸物。
如是等。
内外諸堅。
總為堅相。
雲何水界。
答曰濕。
總而言之。
是濕而濕。
無量差别。
内法濕異。
外法濕異。
内法中濕者。
謂淚汗涕唾肪髓涎膽膿血腦澹陰尿。
如是等内濕。
外法中濕者。
謂泉池河四海水輪等諸濕。
如是等。
内外諸濕。
總名水界。
雲何火界。
答曰熱。
總而言之。
是熱而熱。
無量差别。
内法中熱異。
外法中熱異。
内法中熱者。
能令此身暖。
所食飲食能令消熟。
使身安隐。
若增長時。
名為熱病。
外法中熱者。
如炬燈燭火燒城燒村火摩尼珠火藥草火日光明火諸天宮光明火波多羅火等。
或有說。
内法火熱。
非外法火。
所以者何。
若以飲食着銅鐵釜中。
然于猛火。
不能令其色變如腹中食。
如是等。
内外法中熱。
總名火界。
雲何風界。
答曰輕動。
總而言之。
是輕動而輕動相。
無量差别。
内法中輕動異。
外法中輕動異。
内法中輕動者。
如上向風下向風住脅風住腹風住背風。
如針刺風如截刀風[日*贲]風出入息風諸支節風等。
外法中風者。
如四方風有塵風無塵風遍風不遍風小風大風毗岚風風輪等風。
如是等。
内外諸風。
總名風界。
雲何虛空界。
答曰。
佛經說。
眼中間空。
耳中間空。
鼻中間空。
口中間空。
咽喉中間空。
心中間空。
心邊空。
飲食入處住處。
所食飲食。
下向在處。
是名虛空界。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雲何虛空界積聚色邊色。
積聚色邊色者。
如牆壁邊樹木邊窓向中行來處指中間色。
複有說者。
此文應如是說。
雲何虛空界。
答曰。
不可卻色邊色。
色有二種。
有可卻不可卻。
可卻色。
是衆生數。
不可卻者。
是非衆生數。
此虛空界。
是不可卻色邊色。
謂牆壁邊樹中間葉中間窓向行來處邊色。
舊阿毗昙。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骨亦有虛空界。
筋肉血皮。
晝夜明闇形色。
亦有虛空界。
問曰。
緣彼眼識為生不。
答曰。
或有說者不生。
所以者何。
以能緣故名緣。
彼識不以生故。
複有說者生。
問曰。
何故不了了現耶。
答曰。
晝為明所覆。
夜為闇所覆。
故不了了現。
問曰。
虛空虛空界。
有何差别。
答曰。
虛空非色。
虛空界是色。
虛空不可見。
虛空界是可見。
虛空無對。
虛空界是有對。
虛空是無為。
虛空界是有為。
問曰。
若虛空是無為者。
佛經雲何通。
佛經說如來以手摩虛空。
諸比丘世尊以手摩無為法耶。
答曰。
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
如餘經說。
比丘當知。
若畫師若畫師弟子。
作如是言。
我能以種種雜色。
畫虛空中。
乃至廣說。
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
如偈說 麋鹿歸林鳥歸虛空法歸分别 羅漢歸滅 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
又如偈說 虛空無有迹外道無沙門 愚小有戲論如來則無有 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
餘處亦問虛空。
而答虛空界。
如波伽羅那說。
雲何為虛空。
答曰。
為虛空不障礙色。
令色周遍。
問曰。
何故問虛空。
而答虛空界。
答曰。
虛空界粗。
虛空細。
欲以粗法顯細法故。
問曰。
何以知有虛空耶。
尊者和須蜜。
答曰。
佛說故知有虛空。
問曰。
聞他說故知有虛空。
非已現智知。
答曰。
亦已現智知。
若無虛空者。
則無容受物處。
以有容受物處。
知有虛空。
以有礙無礙處故。
知有虛空。
複次以有礙無礙故。
知有虛空。
若有礙處。
則非是虛空。
若無礙處。
則是虛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虛空不可知。
非可知法故。
所以者何。
空非色。
非無色。
非彼非此。
所言虛空者。
是世俗假名分别耳。
問曰。
虛空何所作。
答曰。
虛空無為無所作。
與種種虛空界。
作近威勢緣。
種種虛空界與四大。
作近威勢緣。
四大與有對造色。
作近威勢緣。
有對造色。
與心心數法。
作近威勢緣。
壞如是等展轉次第法。
言無虛空。
然虛空實有體相。
雲何識界。
答曰。
五識身反有漏意識。
問曰。
何故界中不說無漏意識。
答曰。
若法能令有增長者立界。
無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複次若法能令有相續增長生老病死者立界。
無漏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複次若法是苦集道。
是有生老病死道者立界。
無漏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複次若法體。
是身見颠倒。
是愛是使。
為貪恚癡。
作立足處。
有垢雜毒刺濁堕有堕苦集谛者立界。
無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尊者和須蜜說曰。
以何等故無漏識不立界。
答曰。
此界從有漏生。
無漏識。
不從有漏生。
複次此界。
能生有漏。
無漏識。
不生有漏。
複次計我者。
于界中計我。
無有于無漏識中計我者。
複次六界假名是人。
無漏識不假名是人。
複次界名有報法。
無漏識不名有報法。
複次緣是界故。
而入母胎。
不緣無漏識而入母胎。
複次此六界是無始法。
無漏識非無始法。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此六界是身分。
無漏識非身分。
問曰。
陰取陰界。
此三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為陰。
是名為取陰。
是名為界。
複次施設有為是陰。
施設有漏是取陰。
施設衆生是界。
複次所作勝是陰。
增長所作勝是取陰。
生相續勝是界。
陰取陰界。
是謂差别◎
諸所有界。
若色性。
若非色性。
若說五界當知已說色性諸界。
若說識界當知已說無色性諸界。
如色無色。
可見不可見。
有對無對。
相應不相應。
有依無依。
有行無行。
有勢用無勢用。
有緣無緣。
當知亦如是。
複次六界。
能生養長色無色身。
生者是識界。
養者是地水火風界。
長者是虛空界。
複次此六界。
能取持增長色無色身。
取者是識界。
持者是地水火風界。
增長者是虛空界。
複次此六界。
是衆生根本。
是一切處衆生根本。
是無始已來衆生根本。
是有所分别無所分别衆生根本。
衆生根本者。
欲色界衆生。
從生有乃至死有心。
此六界無有無勢用時一切處衆生根本者。
無有欲色界衆生從生有乃至死有。
此六界。
無有無勢用時。
無始已來衆生根本衆生無有前際。
無有衆生從生有乃至死有。
此六界無有無勢用時。
有所分别無所分别衆生根本者。
衆生可分别是男是女。
如波羅奢佉時。
此六界亦有勢用。
衆生不可分别是男是女。
如迦羅羅安浮陀卑屍伽那時。
此六界亦有勢用。
尊者瞿沙說曰。
緣此六界故。
得入母胎。
以如是等事故。
于十八界中說六界 雲何地界。
答曰堅。
總而言之。
是堅而堅。
無量差别。
内法中堅異。
外法中堅異。
内法中堅異者。
謂發毛爪齒薄皮厚皮膚肉筋脈骨心脾腎肝肺生藏熟藏胃屎手足等。
諸身分堅。
内法分中。
足堅勝手堅。
所以者何。
足行衆生。
若當以手行者。
手所有筋血肉。
則速壞盡。
如是等。
身分衆生。
各自有勝。
外法中堅者。
謂地山大石小石樹木銅鐵白镴鉛錫。
金銀琉璃車[(王*巨)/木]馬瑙珂貝等諸物。
如是等。
内外諸堅。
總為堅相。
雲何水界。
答曰濕。
總而言之。
是濕而濕。
無量差别。
内法濕異。
外法濕異。
内法中濕者。
謂淚汗涕唾肪髓涎膽膿血腦澹陰尿。
如是等内濕。
外法中濕者。
謂泉池河四海水輪等諸濕。
如是等。
内外諸濕。
總名水界。
雲何火界。
答曰熱。
總而言之。
是熱而熱。
無量差别。
内法中熱異。
外法中熱異。
内法中熱者。
能令此身暖。
所食飲食能令消熟。
使身安隐。
若增長時。
名為熱病。
外法中熱者。
如炬燈燭火燒城燒村火摩尼珠火藥草火日光明火諸天宮光明火波多羅火等。
或有說。
内法火熱。
非外法火。
所以者何。
若以飲食着銅鐵釜中。
然于猛火。
不能令其色變如腹中食。
如是等。
内外法中熱。
總名火界。
雲何風界。
答曰輕動。
總而言之。
是輕動而輕動相。
無量差别。
内法中輕動異。
外法中輕動異。
内法中輕動者。
如上向風下向風住脅風住腹風住背風。
如針刺風如截刀風[日*贲]風出入息風諸支節風等。
外法中風者。
如四方風有塵風無塵風遍風不遍風小風大風毗岚風風輪等風。
如是等。
内外諸風。
總名風界。
雲何虛空界。
答曰。
佛經說。
眼中間空。
耳中間空。
鼻中間空。
口中間空。
咽喉中間空。
心中間空。
心邊空。
飲食入處住處。
所食飲食。
下向在處。
是名虛空界。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雲何虛空界積聚色邊色。
積聚色邊色者。
如牆壁邊樹木邊窓向中行來處指中間色。
複有說者。
此文應如是說。
雲何虛空界。
答曰。
不可卻色邊色。
色有二種。
有可卻不可卻。
可卻色。
是衆生數。
不可卻者。
是非衆生數。
此虛空界。
是不可卻色邊色。
謂牆壁邊樹中間葉中間窓向行來處邊色。
舊阿毗昙。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骨亦有虛空界。
筋肉血皮。
晝夜明闇形色。
亦有虛空界。
問曰。
緣彼眼識為生不。
答曰。
或有說者不生。
所以者何。
以能緣故名緣。
彼識不以生故。
複有說者生。
問曰。
何故不了了現耶。
答曰。
晝為明所覆。
夜為闇所覆。
故不了了現。
問曰。
虛空虛空界。
有何差别。
答曰。
虛空非色。
虛空界是色。
虛空不可見。
虛空界是可見。
虛空無對。
虛空界是有對。
虛空是無為。
虛空界是有為。
問曰。
若虛空是無為者。
佛經雲何通。
佛經說如來以手摩虛空。
諸比丘世尊以手摩無為法耶。
答曰。
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
如餘經說。
比丘當知。
若畫師若畫師弟子。
作如是言。
我能以種種雜色。
畫虛空中。
乃至廣說。
此中說虛空界是虛空。
如偈說 麋鹿歸林鳥歸虛空法歸分别 羅漢歸滅 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
又如偈說 虛空無有迹外道無沙門 愚小有戲論如來則無有 此中亦說虛空界是虛空。
餘處亦問虛空。
而答虛空界。
如波伽羅那說。
雲何為虛空。
答曰。
為虛空不障礙色。
令色周遍。
問曰。
何故問虛空。
而答虛空界。
答曰。
虛空界粗。
虛空細。
欲以粗法顯細法故。
問曰。
何以知有虛空耶。
尊者和須蜜。
答曰。
佛說故知有虛空。
問曰。
聞他說故知有虛空。
非已現智知。
答曰。
亦已現智知。
若無虛空者。
則無容受物處。
以有容受物處。
知有虛空。
以有礙無礙處故。
知有虛空。
複次以有礙無礙故。
知有虛空。
若有礙處。
則非是虛空。
若無礙處。
則是虛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虛空不可知。
非可知法故。
所以者何。
空非色。
非無色。
非彼非此。
所言虛空者。
是世俗假名分别耳。
問曰。
虛空何所作。
答曰。
虛空無為無所作。
與種種虛空界。
作近威勢緣。
種種虛空界與四大。
作近威勢緣。
四大與有對造色。
作近威勢緣。
有對造色。
與心心數法。
作近威勢緣。
壞如是等展轉次第法。
言無虛空。
然虛空實有體相。
雲何識界。
答曰。
五識身反有漏意識。
問曰。
何故界中不說無漏意識。
答曰。
若法能令有增長者立界。
無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複次若法能令有相續增長生老病死者立界。
無漏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複次若法是苦集道。
是有生老病死道者立界。
無漏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複次若法體。
是身見颠倒。
是愛是使。
為貪恚癡。
作立足處。
有垢雜毒刺濁堕有堕苦集谛者立界。
無漏識。
與此相違。
故不立界。
尊者和須蜜說曰。
以何等故無漏識不立界。
答曰。
此界從有漏生。
無漏識。
不從有漏生。
複次此界。
能生有漏。
無漏識。
不生有漏。
複次計我者。
于界中計我。
無有于無漏識中計我者。
複次六界假名是人。
無漏識不假名是人。
複次界名有報法。
無漏識不名有報法。
複次緣是界故。
而入母胎。
不緣無漏識而入母胎。
複次此六界是無始法。
無漏識非無始法。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此六界是身分。
無漏識非身分。
問曰。
陰取陰界。
此三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為陰。
是名為取陰。
是名為界。
複次施設有為是陰。
施設有漏是取陰。
施設衆生是界。
複次所作勝是陰。
增長所作勝是取陰。
生相續勝是界。
陰取陰界。
是謂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