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九卷

關燈
立陰。

    複次以是陰究竟處故不立陰。

    如瓶衣究竟處不名瓶衣。

    彼亦如是。

    複次若法是生滅有因有緣。

    有為相者立陰。

    無為法無生滅無因無有為相。

    故不立陰。

    複次若法屬因屬緣屬和合作者立陰。

    無為法。

    不屬因。

    不屬緣。

    不屬和合作。

    故不立陰。

    複次若法随世行。

    能取果。

    能有所作。

    能知緣者立陰。

    無為法與上相違。

    故不立陰。

    複次陰随世行。

    無為法。

    不随世行。

    陰與苦相續。

    無為法不與苦相續。

    陰有前後。

    無為法無前後。

    陰有上中下。

    無為法無上中下。

    複次無為體非是色。

    亦不名色。

    乃至體非是識。

    亦不名識。

    複次從他生故立陰。

    無為法不從他生故不立陰。

    無為法以如是等事故不立陰 世尊經說五陰。

    戒陰。

    定陰。

    慧陰。

    解脫陰。

    解脫知見陰。

    問曰。

    如是則有十陰。

    何故說五陰耶。

    答曰。

    此後五陰。

    即在前五陰中。

    戒陰在色陰中。

    餘四陰在行陰中。

    是故說五。

    經中複說。

    尊者阿難作如是言。

    我從佛邊。

    受八萬法陰。

    從比丘邊。

    受二萬法陰。

    問曰。

    有如是等多陰。

    世尊何故說五陰耶。

    答曰。

    雖有如是多陰。

    亦在五陰中。

    或有說。

    佛語體是口業。

    或有說體是名。

    若說體是口業者。

    是色陰攝。

    若說體是名者。

    是行陰攝。

    是故在五陰中問曰。

    法陰劑量為幾許。

    答曰。

    或有說者。

    如法陰論所說。

    六千偈是一法陰劑量。

    餘法陰亦爾。

    複有說者。

    如世尊種種言辭說四念處。

    是一法陰劑量。

    四正斷。

    四如意足。

    五根五力。

    七覺八道種。

    亦如是。

    尊者瞿沙說曰。

    五十萬五千五百五十偈。

    是一法陰劑量。

    評曰。

    應作是說。

    衆生行有八萬佛說對治法。

    亦有八萬。

    受化者入佛法中。

    以八萬法。

    即是八萬法陰 五取陰色取陰受想行識取陰。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五取陰。

    乃至廣說。

    佛經雖說五取陰。

    而不廣分别。

    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色取陰。

    答曰。

    若色是有漏是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

    若緣彼。

    生欲生愛生恚生癡生怖。

    生如是等心煩惱法。

    生欲生愛者是渴愛。

    生恚者是恚。

    生癡者是無明。

    生怖者。

    或有說者。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先所說煩惱性。

    即是怖故。

    問曰。

    若然者。

    怖體性是何。

    答曰。

    或有說者。

    是身見性。

    所以者何。

    衆生計我者常怖。

    若說身見。

    當知已說怖。

    複有說者。

    體性是愛。

    所以者何。

    行愛者常怖故若說愛當知已說怖。

    複有說者。

    體性是無明。

    所以者何。

    癡者常怖故。

    若說癡當知已說怖。

    評曰。

    應說怖。

    所以者何。

    怖體性異。

    怖是心數法與心相應。

    在如是法中。

    如是等諸餘法。

    是名心數法。

    問曰。

    何處有此怖。

    答曰。

    在欲界非色無色界。

    問曰。

    若色界無怖者。

    佛經雲何通。

    如說。

    比丘當知。

    先生光音衆生。

    見後生者心生恐怖。

    而慰勞言。

    大仙莫怖。

    我等數數曾見燒諸梵宮。

    于彼即滅。

    偈義雲何通。

    如偈說 聞諸長壽天有妙色名譽 心懷恐怖惱如鹿畏師子 答曰。

    此中說厭離是怖。

    問曰。

    厭離怖畏。

    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是名厭離。

    是名怖畏。

    尊者和須蜜說曰。

    若在欲界名怖。

    若在色界名厭離。

    煩惱中間生者是怖。

    善根中間生者是厭離。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于無利事生疑欲得遠離是怖。

    已得遠離心猶生動。

    是厭離。

    怖與厭離。

    是謂差别。

    問曰。

    誰有此怖。

    為是凡夫。

    為是聖人。

    答曰。

    或有說者。

    是凡夫非是聖人。

    所以者何。

    聖人已離五恐怖故。

    五恐怖者。

    一不活怖。

    二惡名怖。

    三大衆怖。

    四死怖。

    五惡道怖。

    評曰。

    應作是說。

    凡夫亦怖。

    聖人亦怖。

    問曰。

    聖人非已離五恐怖耶。

    答曰。

    雖無如是等怖。

    有須臾怖。

    問曰。

    何等聖人有怖畏耶。

    為學人。

    為無學人。

    答曰。

    亦學人亦無學人。

    學人者。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

    無學人者。

    阿羅漢辟支佛。

    唯除佛世尊。

    所以者何。

    世尊無有恐怖疑慮毛豎如是等心煩惱法者。

    謂緣彼色。

    一切遍使。

    及修道所斷。

    雲何受取陰。

    答曰。

    若受是有漏是取。

    廣說如色陰。

    此中差别者。

    謂緣彼受。

    一切遍非一切遍使。

    如受想行識。

    說亦如是。

    此是取陰體。

    乃至廣說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取陰。

    取陰是何義。

    答曰。

    從取生故名取陰。

    能生取故名取陰。

    複次從取轉故名取陰能轉取故名取陰。

    複次能從取受故名取陰。

    能受取故名取陰。

    複次從取長故名取陰。

    能長取故名取陰。

    複次從取廣故名取陰能廣取故名取陰。

    複次屬取故名取陰。

    如人屬王名為王人。

    彼亦如是。

    中無有我。

    若人問陰。

    汝屬誰耶。

    陰應答言。

    我屬于取。

    複次取于陰中。

    生時生。

    住時住。

    使時使。

    而不衰損。

    是名取陰。

    複次取于陰中。

    生長增廣故。

    是名取陰。

    複次取于陰中。

    增長饒益故名取陰。

    複次取于陰中。

    生于貪着。

    猶如塵垢。

    是名取陰。

    複次取于陰中。

    心生樂着。

    如魚等樂水。

    故名取陰。

    複次取是陰。

    屋舍立處故名取陰。

    依此陰故。

    生愛見慢無明疑恚諸煩惱及垢。

    與取相似故。

    彼名取陰。

    如欲界取名欲界取陰色界取名色界取陰。

    無色界取名無色界取陰。

    不壞于界。

    不壞于地。

    而壞于身。

    以我取故。

    他陰名取陰。

    以他取故。

    我陰名取陰若不壞身者。

    則一切外物。

    不名取陰。

    所以者何。

    彼外物中。

    無取陰故。

    問曰。

    陰取陰有何差别。

    答曰。

    名即差别。

    此是陰。

    此是取陰。

    複次陰是有漏無漏。

    取陰是有漏。

    複次陰攝三谛。

    取陰攝二谛。

    複次陰受呵責時增長人受呵責贊歎時寂靜人受贊歎取陰唯受呵責時增長人受呵責。

    陰取陰是謂差别 六界。

    地界。

    水界。

    火界。

    風界。

    虛空界。

    識界。

    問曰。

    何故尊者迦旃延子。

    因六界而作論。

    答曰。

    彼尊者有如是欲如是意。

    随其欲意而作論。

    亦不違法相。

    彼意欲因六界而作論。

    便因六界而作論複次不應求彼尊者何故因六界而立論。

    所以者何。

    此是佛經。

    佛經說十八界。

    佛于十八界中說六界。

    六界攝十八界五界及四界少分。

    攝五界者。

    謂眼識界。

    耳鼻舌身識界。

    四界少分者。

    色界觸界。

    意界意識界虛空界攝。

    色界少分。

    地水火風界攝觸界少分。

    識界攝意界意識界少分。

    雲何此二少分。

    答曰。

    此二界有漏無漏。

    攝有漏不攝無漏。

    是故攝少分五界及四界少分攝六界。

    問曰。

    佛何故于十八界中說六界。

    答曰。

    為受化者。

    受化者。

    于智境界。

    或有全愚。

    或有少分愚。

    若少分愚者。

    為說六界。

    全愚者。

    為說十八界。

    複次受佛化者。

    根有利鈍。

    利根者為說六界。

    鈍根者為說十八界。

    複次受佛化者。

    或有疾有遲。

    疾者為說六界。

    遲者為說十八界。

    複次受佛化者。

    或有憙略。

    或有憙廣。

    憙略者為說六界。

    憙廣者為說十八界。

    複次欲現門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