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
是故以所說無餘故知。
五陰。
色陰乃至識陰。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五陰。
乃至廣說。
佛經雖說五陰。
而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色陰。
佛經說。
諸所有色。
盡是四大。
及四大造。
餘經複說。
雲何色陰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細。
若惡若妙。
若遠若近。
如是等。
總名色陰。
乃至識說亦如是。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雲何色陰。
謂十色入。
及法入中色。
是名色陰。
此三說有何差别。
答曰。
各各皆止他義 問曰。
如經說。
諸所有色。
皆是四大。
及四大造。
此中為止何等他義。
答曰。
佛為未來世故作是說。
佛知未來世中當有作是說者。
四大之外。
更無造色。
如佛陀提婆等。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
經作是說。
諸所有色。
盡是四大。
及四大造。
如說。
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此中為止何等他義。
答曰。
時世有梵志。
名牢羅尼佉。
不說有過去未來。
世尊為止彼人意故。
作如是說。
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如說。
雲何色陰。
謂十色入。
及法入中色。
此中為止何等他義。
答曰。
為止譬喻者意故。
譬喻者不說法入有色。
是故尊者達磨多羅。
作如是說。
諸所有色。
盡五識所依。
五識所緣。
雲何名為色。
非五識所依五識所緣。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
彼尊者造阿毗昙論。
作如是說。
雲何色陰。
謂十色入。
及法入中色。
問曰。
若法入中色。
有實體相者。
尊者達磨多羅所說雲何通。
答曰。
可作是說。
諸所有色。
盡五識所依。
六識所緣。
法入中色。
雖不為五識所依五識所緣。
而為意識所緣。
複次法入中雖非五識所緣。
彼所依是身識所緣。
誰是彼所依。
謂四大是。
雲何受陰。
謂六受身。
眼觸生受。
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如佛經說。
阿毗昙說亦爾。
雲何想陰。
謂六想身。
眼觸生想。
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如佛經說。
阿毗昙說亦爾。
雲何行陰。
答曰。
佛經說。
謂六思身。
眼觸生思。
耳鼻舌身意觸生思。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行陰或相應。
或不相應。
乃至廣說。
問曰。
世尊何故諸相應不相應行陰。
但說思是行陰。
非餘相應不相應法耶。
答曰。
以思長養行。
勝是故世尊說思是行。
如愛長養于集勝。
是故世尊一切有漏中。
說愛是集。
彼亦如是。
複次造作義是行義。
思體造作。
雲何識陰。
謂六識身。
眼識身乃至意識身。
如經所說。
阿毗昙說亦爾。
此是陰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相。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陰。
陰是何義。
答曰。
聚義是陰義略義是陰義。
[廿/積]義是陰義。
總義是陰義。
若施設世。
即是施設陰。
若說多語陰是多語。
聚義是陰義者。
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盡聚為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略義說亦如是。
[廿/積]義是陰義者。
如種種雜物。
合為一[廿/積]。
如是種種諸色。
合為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總義是陰義者。
識所為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如是等色。
總名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問曰。
過去未來現在色可合聚不。
答曰。
可能合聚其名。
不合聚其體。
乃至識亦如是。
施設世即是施設陰者。
如色陰施設有三世。
乃至識陰亦爾。
多語是陰語者。
如多财名财陰多谷名谷陰多軍名軍陰。
如是億萬那由他極遠多色。
總為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問曰。
一微塵。
可立色陰不耶。
答曰。
或有說。
不可立。
若欲立者。
必須積聚。
複有說者。
可立。
以相故立。
若一微塵。
不名陰者。
衆多合聚。
亦不名陰。
阿毗昙者作如是說。
一微塵。
不以陰故。
是一界一入一陰所攝。
若以陰者。
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分。
如人于谷聚上取一粒谷。
他人問言。
汝取何等。
彼人若不以谷聚者。
言我取一粒谷。
若以谷聚者。
言我取谷聚一粒谷 已總說陰所以。
今當求其次第。
世尊何故先說色陰。
後說乃至識陰。
答曰。
欲令文義随順故。
複次欲令說者随順。
受持者亦随順故。
複次以粗細故。
五陰中。
色陰粗故先說。
四無色陰中。
受陰粗故。
次色陰說。
問曰。
如受非色。
不住方所。
雲何施設有粗細耶。
答曰。
以所行故。
如世人言。
我手受苦樂。
頭足身諸分等。
皆受苦樂。
如是等。
說色受亦爾。
想轉細于受。
次受說想。
行轉細于想。
次想說行。
識最細在後說。
問曰。
如五陰是作想作是行陰。
世尊何故一陰說名行陰餘不說耶。
答曰。
雖五陰盡是作相。
而行陰得名行。
如十八界。
雖體盡是法。
而法界得名法。
乃至三寶三歸。
雖體是法。
而法寶法歸。
得名為法。
如是五陰雖體是行。
而行得名。
複次此陰有一名。
餘陰有二名。
複次此陰是共名。
餘陰是共不共名。
以不共名說。
複次以能生一切諸法生在彼中故名行陰。
複次一切諸法印封相。
生老無常。
在彼中故名行陰。
複次以名顯明諸法名在彼中故名行陰。
複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行陰。
問曰。
若然者。
能計我法。
亦在彼中。
可言我陰耶。
答曰。
計我非實。
解空是實。
複次能分别總相别相。
除物體愚及緣中愚。
不取虛相。
慧在彼中。
故名行陰。
複次彼中有多法故名行陰。
多法者。
相應不相應法。
有依無依法。
有行無行法。
有緣無緣法。
有勢用無勢用法。
問曰。
何故諸心數法中。
說想受獨立為陰。
餘心數法立行陰。
尊者婆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不能知。
若法堪任獨立陰者便立。
不堪任者。
合集乃立。
複次欲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義則易解。
複次欲見二門二略二入。
乃至廣說。
複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所有心數法。
若根性若非根性。
若說受當知已說根性。
若說想當知已說非根性。
如根性非根性。
明非明。
有威勢無威勢。
有力無力。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此二法故。
色無色界有差别。
以受故說色界差别。
以想故說無色界差别。
複次行者以此二法故。
于二界中。
極生苦惱。
以受故。
于色界中。
極生苦惱。
以想故。
于無色界中。
極生苦惱。
複次以貪樂受染着颠倒想故。
衆生于生死中。
受大苦惱。
複次以此二法是鬥诤根本。
受是愛鬥诤根本。
想是見鬥诤根本。
如二鬥诤根本。
二煩惱。
二邊。
二箭。
二戲論。
二見。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此二法獨受識住名。
餘數法在行陰中。
受識住名。
複次行者增惡此二法故。
入滅盡定。
如施設經說。
以何方便。
得滅盡定。
雲何修方便。
得滅盡定。
答曰。
彼初行者。
作如是念。
雲何令我不思諸行。
令想受不生。
生者便滅。
若想受不生。
生者便滅。
是名滅定◎ ◎問曰。
無為法。
何故不立陰耶。
答曰。
無陰相故不
是故以所說無餘故知。
五陰。
色陰乃至識陰。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五陰。
乃至廣說。
佛經雖說五陰。
而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今欲廣分别故。
而作此論。
雲何色陰。
佛經說。
諸所有色。
盡是四大。
及四大造。
餘經複說。
雲何色陰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若粗若細。
若惡若妙。
若遠若近。
如是等。
總名色陰。
乃至識說亦如是。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雲何色陰。
謂十色入。
及法入中色。
是名色陰。
此三說有何差别。
答曰。
各各皆止他義 問曰。
如經說。
諸所有色。
皆是四大。
及四大造。
此中為止何等他義。
答曰。
佛為未來世故作是說。
佛知未來世中當有作是說者。
四大之外。
更無造色。
如佛陀提婆等。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
經作是說。
諸所有色。
盡是四大。
及四大造。
如說。
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此中為止何等他義。
答曰。
時世有梵志。
名牢羅尼佉。
不說有過去未來。
世尊為止彼人意故。
作如是說。
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如說。
雲何色陰。
謂十色入。
及法入中色。
此中為止何等他義。
答曰。
為止譬喻者意故。
譬喻者不說法入有色。
是故尊者達磨多羅。
作如是說。
諸所有色。
盡五識所依。
五識所緣。
雲何名為色。
非五識所依五識所緣。
為止如是說者意故。
彼尊者造阿毗昙論。
作如是說。
雲何色陰。
謂十色入。
及法入中色。
問曰。
若法入中色。
有實體相者。
尊者達磨多羅所說雲何通。
答曰。
可作是說。
諸所有色。
盡五識所依。
六識所緣。
法入中色。
雖不為五識所依五識所緣。
而為意識所緣。
複次法入中雖非五識所緣。
彼所依是身識所緣。
誰是彼所依。
謂四大是。
雲何受陰。
謂六受身。
眼觸生受。
耳鼻舌身意觸生受。
如佛經說。
阿毗昙說亦爾。
雲何想陰。
謂六想身。
眼觸生想。
耳鼻舌身意觸生想。
如佛經說。
阿毗昙說亦爾。
雲何行陰。
答曰。
佛經說。
謂六思身。
眼觸生思。
耳鼻舌身意觸生思。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行陰或相應。
或不相應。
乃至廣說。
問曰。
世尊何故諸相應不相應行陰。
但說思是行陰。
非餘相應不相應法耶。
答曰。
以思長養行。
勝是故世尊說思是行。
如愛長養于集勝。
是故世尊一切有漏中。
說愛是集。
彼亦如是。
複次造作義是行義。
思體造作。
雲何識陰。
謂六識身。
眼識身乃至意識身。
如經所說。
阿毗昙說亦爾。
此是陰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相。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陰。
陰是何義。
答曰。
聚義是陰義略義是陰義。
[廿/積]義是陰義。
總義是陰義。
若施設世。
即是施設陰。
若說多語陰是多語。
聚義是陰義者。
諸所有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盡聚為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略義說亦如是。
[廿/積]義是陰義者。
如種種雜物。
合為一[廿/積]。
如是種種諸色。
合為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總義是陰義者。
識所為色。
過去未來現在。
若内若外。
乃至廣說。
如是等色。
總名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問曰。
過去未來現在色可合聚不。
答曰。
可能合聚其名。
不合聚其體。
乃至識亦如是。
施設世即是施設陰者。
如色陰施設有三世。
乃至識陰亦爾。
多語是陰語者。
如多财名财陰多谷名谷陰多軍名軍陰。
如是億萬那由他極遠多色。
總為色陰。
乃至識陰亦爾。
問曰。
一微塵。
可立色陰不耶。
答曰。
或有說。
不可立。
若欲立者。
必須積聚。
複有說者。
可立。
以相故立。
若一微塵。
不名陰者。
衆多合聚。
亦不名陰。
阿毗昙者作如是說。
一微塵。
不以陰故。
是一界一入一陰所攝。
若以陰者。
是一界一入一陰少分。
如人于谷聚上取一粒谷。
他人問言。
汝取何等。
彼人若不以谷聚者。
言我取一粒谷。
若以谷聚者。
言我取谷聚一粒谷 已總說陰所以。
今當求其次第。
世尊何故先說色陰。
後說乃至識陰。
答曰。
欲令文義随順故。
複次欲令說者随順。
受持者亦随順故。
複次以粗細故。
五陰中。
色陰粗故先說。
四無色陰中。
受陰粗故。
次色陰說。
問曰。
如受非色。
不住方所。
雲何施設有粗細耶。
答曰。
以所行故。
如世人言。
我手受苦樂。
頭足身諸分等。
皆受苦樂。
如是等。
說色受亦爾。
想轉細于受。
次受說想。
行轉細于想。
次想說行。
識最細在後說。
問曰。
如五陰是作想作是行陰。
世尊何故一陰說名行陰餘不說耶。
答曰。
雖五陰盡是作相。
而行陰得名行。
如十八界。
雖體盡是法。
而法界得名法。
乃至三寶三歸。
雖體是法。
而法寶法歸。
得名為法。
如是五陰雖體是行。
而行得名。
複次此陰有一名。
餘陰有二名。
複次此陰是共名。
餘陰是共不共名。
以不共名說。
複次以能生一切諸法生在彼中故名行陰。
複次一切諸法印封相。
生老無常。
在彼中故名行陰。
複次以名顯明諸法名在彼中故名行陰。
複次能解空法在彼中故名行陰。
問曰。
若然者。
能計我法。
亦在彼中。
可言我陰耶。
答曰。
計我非實。
解空是實。
複次能分别總相别相。
除物體愚及緣中愚。
不取虛相。
慧在彼中。
故名行陰。
複次彼中有多法故名行陰。
多法者。
相應不相應法。
有依無依法。
有行無行法。
有緣無緣法。
有勢用無勢用法。
問曰。
何故諸心數法中。
說想受獨立為陰。
餘心數法立行陰。
尊者婆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不能知。
若法堪任獨立陰者便立。
不堪任者。
合集乃立。
複次欲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義則易解。
複次欲見二門二略二入。
乃至廣說。
複次此現門現略現始入所有心數法。
若根性若非根性。
若說受當知已說根性。
若說想當知已說非根性。
如根性非根性。
明非明。
有威勢無威勢。
有力無力。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此二法故。
色無色界有差别。
以受故說色界差别。
以想故說無色界差别。
複次行者以此二法故。
于二界中。
極生苦惱。
以受故。
于色界中。
極生苦惱。
以想故。
于無色界中。
極生苦惱。
複次以貪樂受染着颠倒想故。
衆生于生死中。
受大苦惱。
複次以此二法是鬥诤根本。
受是愛鬥诤根本。
想是見鬥诤根本。
如二鬥诤根本。
二煩惱。
二邊。
二箭。
二戲論。
二見。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此二法獨受識住名。
餘數法在行陰中。
受識住名。
複次行者增惡此二法故。
入滅盡定。
如施設經說。
以何方便。
得滅盡定。
雲何修方便。
得滅盡定。
答曰。
彼初行者。
作如是念。
雲何令我不思諸行。
令想受不生。
生者便滅。
若想受不生。
生者便滅。
是名滅定◎ ◎問曰。
無為法。
何故不立陰耶。
答曰。
無陰相故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