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九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三十九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三
十二入。
眼入乃至法入。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
生聞婆羅門。
往詣佛所。
到已面共世尊種種語論。
問訊已在一面坐。
爾時生聞婆羅門。
白佛言。
世尊。
說一切者多。
一切有幾種。
沙門瞿昙。
為施設何一切耶。
佛告婆羅門。
我施設一切者。
謂眼入乃至法入。
是名一切。
如來說如是法名一切。
婆羅門若有作是說。
我能遮止沙門瞿昙所說一切。
更說餘一切者。
但有是語。
而無有實。
若還問者。
反生疑惑。
所以者何。
非境界故。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彼中諸不說者。
今欲廣說故。
而作此論。
問曰。
若作是說。
有說。
一切者。
謂十八界。
有說。
一切者。
謂五陰及無為法。
有說。
一切者。
謂四谛及虛空非數滅。
有說。
一切者。
謂名色。
如是等所說。
皆但有是語。
而無有實。
若還問者。
反生愚惑。
非其境界耶。
答曰。
此中遮義不遮于文。
若作是說。
一切法性。
十二入攝。
若更有說。
餘法非十二入攝者。
如是說者。
但有是語。
空無有實。
乃至廣說。
說十二入。
是勝說妙說最上說。
問曰。
說十二入。
何故名勝說妙說最上說耶。
答曰。
說入是中說能攝一切法。
說界。
雖能攝一切法。
而是廣說。
說陰。
不攝一切法。
唯攝有為法。
不攝無為法。
而是略說。
說入。
是中說亦攝一切法。
若欲觀一切法者。
當以入門。
若以入門觀者。
便生十二智光。
現十二義像。
如人瑩磨十二明鏡。
在其中立。
有十二像現。
彼亦如是。
一身有十二入可得。
問曰。
若一身有十二入可得者。
雲何說有十二入耶。
答曰。
以所作異故。
雖一身中十二入可得。
然十二入。
所作各異。
譬如一屋有十二工巧人居。
雖同居一屋。
而所作有十二種。
彼亦如是。
複次以二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所依。
二以所緣。
複次以三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自體。
二以所依。
三以所緣。
自體者。
謂眼入乃至法入。
所依者。
六所依。
謂眼乃至意。
所緣者。
六所緣。
色乃至法。
此是入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入。
入是何義。
答曰。
輸門義是入義。
輸道義是入義。
藏義是入義。
倉義是入義。
經義是入義。
殺處義是入義。
田義是入義泉義是入義。
流義是入義。
海義是入義。
白義是入義。
淨義是入義。
輸門義是入義者。
猶如城中及與村落所輸之物。
衆生得已。
長養于身。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令心長養。
輸道義亦如是。
藏義是入義者。
猶如藏中有金等寶物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倉義是入義者。
猶如倉中有麥等種種子實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經義是入義者。
猶如織機經縷在于處處。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心心數法。
在于處處。
殺處義是入義者。
猶如殺處斷百千衆生頭在地。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令心心數法。
為無常滅所滅。
田義是入義者。
猶如田中有種種苗稼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種種心心數法可取。
泉義是入義者。
如偈說 何處泉水生何處道不通 世間諸苦樂何處得滅盡 佛作是說 眼耳及與鼻舌身及與意 此處盡名色能令無有餘 是處能生泉水。
乃至廣說。
流義是入義者。
如偈說 一切皆流出以何制此流 以何為流戒令流止不出 佛作是說 世間所有流當以正念制 亦名為流戒慧令流不出 海義是入義者。
如經說。
比丘當知。
眼是人海。
色是濤波。
若忍受色濤波者。
是人能廣度眼海。
得免洄澓羅刹等難。
乃至意說亦如是。
白義是入義者。
以淨故名白。
亦名為淨。
是故輸門義是入義。
乃至廣說。
外道書說入名部那(天竺音部那名根亦名為入亦名為作也)。
如彼摩犍提梵志。
作如是說。
沙門瞿昙。
心無部那。
而不受我女 已總說諸入。
所以今當一一别說其體。
雲何眼入。
答曰。
若眼已見色。
今見色。
當見色。
及餘彼分眼入。
已見色是過去。
今見色是現在。
當見色是未來。
及餘彼分眼入。
廣說如界處。
乃至意入說亦如是。
雲何色入。
答曰。
若色入。
已為眼所見。
今為眼所見。
當為眼所見。
廣說如界處。
問曰。
十色入。
皆體是色。
何故說一入名色。
不說餘耶。
答曰。
以此一入是粗了了現見法。
複次此入是二眼境界。
謂肉眼天眼。
複次此入是三眼境界。
謂肉眼天眼慧眼。
複次此是二入境界。
為眼色所緣。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是二眼境界。
為眼識所緣。
是故此入名為色入。
非餘。
複次此入施設。
有粗細長短。
在此在彼故。
複次此入是大障礙故。
複次此入可種可生可長外物。
可種者是種子時。
可生者是萌牙時。
可長者是莖葉華果時。
内物可種者。
是迦羅羅時。
可生者是安浮陀時。
可長者是卑屍伽那婆羅奢佉時。
複次方體是色。
以色故施設諸方。
複次由旬體是色。
以色故施設由旬。
複次此入能覆餘入。
猶如巾帽。
故名色入。
複次若說二十種二十一種。
是名色入。
餘色入不爾。
聲香味入。
廣說如界處。
問曰。
觸入。
為可觸故是觸入。
為體是觸故是觸入。
為觸所緣故是觸入耶。
若可觸是觸入者。
微塵不能觸微塵。
若體是觸名觸入者。
體是四大造色。
非是觸體。
若為觸所緣名觸入者。
亦為餘數法所緣。
答曰。
應作是說。
可觸故名觸入。
問曰。
若然者。
微塵不能觸微塵。
答曰。
此是世俗言說。
世俗作如是說。
眼所更事名見。
耳所更事名聞。
鼻所更事名嗅。
舌所更事名味。
身所更事名觸。
複次以緣身緣觸故生身識生。
彼能緣實義身識故名觸。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應言無觸。
所以者何。
合聚無間色觸時。
假名為觸。
無實義觸。
複次能生餘入。
增長餘入故名觸入。
雲何法入。
若法已為意所知。
今為意所知。
當為意所知。
廣說如界處。
問曰。
十二入體性是法。
何故說一入名法。
非餘入耶。
答曰。
雖十二入體性是法。
然法入應名為法。
所以者何。
如十八界。
雖體性是法。
獨法界名法。
如十智雖體性是法。
獨法智名法。
七覺支雖體性是法。
擇法覺支名法。
六念念法名法。
四念處法念處名法。
四不壞淨。
于法不壞名法。
四無礙法。
無礙名法。
三歸三寶法。
歸法寶名法。
複次餘入有二名。
此唯有一名。
複次餘入是不共名。
此入是共名。
以共為名。
複次能生一切諸法。
生在彼中故名法入。
複次一切諸法印封相。
生老無常。
在彼中故名法入。
複次以名顯明諸法。
名在彼中故名
眼入乃至法入。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
生聞婆羅門。
往詣佛所。
到已面共世尊種種語論。
問訊已在一面坐。
爾時生聞婆羅門。
白佛言。
世尊。
說一切者多。
一切有幾種。
沙門瞿昙。
為施設何一切耶。
佛告婆羅門。
我施設一切者。
謂眼入乃至法入。
是名一切。
如來說如是法名一切。
婆羅門若有作是說。
我能遮止沙門瞿昙所說一切。
更說餘一切者。
但有是語。
而無有實。
若還問者。
反生疑惑。
所以者何。
非境界故。
佛經雖作是說。
而不廣分别。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彼中諸不說者。
今欲廣說故。
而作此論。
問曰。
若作是說。
有說。
一切者。
謂十八界。
有說。
一切者。
謂五陰及無為法。
有說。
一切者。
謂四谛及虛空非數滅。
有說。
一切者。
謂名色。
如是等所說。
皆但有是語。
而無有實。
若還問者。
反生愚惑。
非其境界耶。
答曰。
此中遮義不遮于文。
若作是說。
一切法性。
十二入攝。
若更有說。
餘法非十二入攝者。
如是說者。
但有是語。
空無有實。
乃至廣說。
說十二入。
是勝說妙說最上說。
問曰。
說十二入。
何故名勝說妙說最上說耶。
答曰。
說入是中說能攝一切法。
說界。
雖能攝一切法。
而是廣說。
說陰。
不攝一切法。
唯攝有為法。
不攝無為法。
而是略說。
說入。
是中說亦攝一切法。
若欲觀一切法者。
當以入門。
若以入門觀者。
便生十二智光。
現十二義像。
如人瑩磨十二明鏡。
在其中立。
有十二像現。
彼亦如是。
一身有十二入可得。
問曰。
若一身有十二入可得者。
雲何說有十二入耶。
答曰。
以所作異故。
雖一身中十二入可得。
然十二入。
所作各異。
譬如一屋有十二工巧人居。
雖同居一屋。
而所作有十二種。
彼亦如是。
複次以二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所依。
二以所緣。
複次以三事故。
立十二入。
一以自體。
二以所依。
三以所緣。
自體者。
謂眼入乃至法入。
所依者。
六所依。
謂眼乃至意。
所緣者。
六所緣。
色乃至法。
此是入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入。
入是何義。
答曰。
輸門義是入義。
輸道義是入義。
藏義是入義。
倉義是入義。
經義是入義。
殺處義是入義。
田義是入義泉義是入義。
流義是入義。
海義是入義。
白義是入義。
淨義是入義。
輸門義是入義者。
猶如城中及與村落所輸之物。
衆生得已。
長養于身。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令心長養。
輸道義亦如是。
藏義是入義者。
猶如藏中有金等寶物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倉義是入義者。
猶如倉中有麥等種種子實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心心數法等可取。
經義是入義者。
猶如織機經縷在于處處。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心心數法。
在于處處。
殺處義是入義者。
猶如殺處斷百千衆生頭在地。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令心心數法。
為無常滅所滅。
田義是入義者。
猶如田中有種種苗稼可取。
如是以所依及所緣故。
有種種心心數法可取。
泉義是入義者。
如偈說 何處泉水生何處道不通 世間諸苦樂何處得滅盡 佛作是說 眼耳及與鼻舌身及與意 此處盡名色能令無有餘 是處能生泉水。
乃至廣說。
流義是入義者。
如偈說 一切皆流出以何制此流 以何為流戒令流止不出 佛作是說 世間所有流當以正念制 亦名為流戒慧令流不出 海義是入義者。
如經說。
比丘當知。
眼是人海。
色是濤波。
若忍受色濤波者。
是人能廣度眼海。
得免洄澓羅刹等難。
乃至意說亦如是。
白義是入義者。
以淨故名白。
亦名為淨。
是故輸門義是入義。
乃至廣說。
外道書說入名部那(天竺音部那名根亦名為入亦名為作也)。
如彼摩犍提梵志。
作如是說。
沙門瞿昙。
心無部那。
而不受我女 已總說諸入。
所以今當一一别說其體。
雲何眼入。
答曰。
若眼已見色。
今見色。
當見色。
及餘彼分眼入。
已見色是過去。
今見色是現在。
當見色是未來。
及餘彼分眼入。
廣說如界處。
乃至意入說亦如是。
雲何色入。
答曰。
若色入。
已為眼所見。
今為眼所見。
當為眼所見。
廣說如界處。
問曰。
十色入。
皆體是色。
何故說一入名色。
不說餘耶。
答曰。
以此一入是粗了了現見法。
複次此入是二眼境界。
謂肉眼天眼。
複次此入是三眼境界。
謂肉眼天眼慧眼。
複次此是二入境界。
為眼色所緣。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是二眼境界。
為眼識所緣。
是故此入名為色入。
非餘。
複次此入施設。
有粗細長短。
在此在彼故。
複次此入是大障礙故。
複次此入可種可生可長外物。
可種者是種子時。
可生者是萌牙時。
可長者是莖葉華果時。
内物可種者。
是迦羅羅時。
可生者是安浮陀時。
可長者是卑屍伽那婆羅奢佉時。
複次方體是色。
以色故施設諸方。
複次由旬體是色。
以色故施設由旬。
複次此入能覆餘入。
猶如巾帽。
故名色入。
複次若說二十種二十一種。
是名色入。
餘色入不爾。
聲香味入。
廣說如界處。
問曰。
觸入。
為可觸故是觸入。
為體是觸故是觸入。
為觸所緣故是觸入耶。
若可觸是觸入者。
微塵不能觸微塵。
若體是觸名觸入者。
體是四大造色。
非是觸體。
若為觸所緣名觸入者。
亦為餘數法所緣。
答曰。
應作是說。
可觸故名觸入。
問曰。
若然者。
微塵不能觸微塵。
答曰。
此是世俗言說。
世俗作如是說。
眼所更事名見。
耳所更事名聞。
鼻所更事名嗅。
舌所更事名味。
身所更事名觸。
複次以緣身緣觸故生身識生。
彼能緣實義身識故名觸。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應言無觸。
所以者何。
合聚無間色觸時。
假名為觸。
無實義觸。
複次能生餘入。
增長餘入故名觸入。
雲何法入。
若法已為意所知。
今為意所知。
當為意所知。
廣說如界處。
問曰。
十二入體性是法。
何故說一入名法。
非餘入耶。
答曰。
雖十二入體性是法。
然法入應名為法。
所以者何。
如十八界。
雖體性是法。
獨法界名法。
如十智雖體性是法。
獨法智名法。
七覺支雖體性是法。
擇法覺支名法。
六念念法名法。
四念處法念處名法。
四不壞淨。
于法不壞名法。
四無礙法。
無礙名法。
三歸三寶法。
歸法寶名法。
複次餘入有二名。
此唯有一名。
複次餘入是不共名。
此入是共名。
以共為名。
複次能生一切諸法。
生在彼中故名法入。
複次一切諸法印封相。
生老無常。
在彼中故名法入。
複次以名顯明諸法。
名在彼中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