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八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三十八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之二 ◎十八界。

    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

    界名略說亦名廣說。

    略說者于說大經。

    如大因緣經大涅槃經等。

    廣說者。

    于說入經入。

    亦名略說亦名廣說。

    略說者于說界經。

    廣說者于說陰經。

    陰亦名略說亦名廣說。

    略說者于說入經。

    廣說者如說。

    若有所受。

    當知皆苦。

    于如是等經。

    名為廣說。

    複有說者。

    界亦名略說亦名廣說。

    即于界中。

    不于餘法。

    所以者何。

    界中心色是廣說。

    心數法是略說。

    入亦是略說。

    亦是廣說。

    即于入中。

    不于餘法。

    所以者何。

    入中色是廣說。

    心心數是略說。

    陰亦是略說。

    亦是廣說。

    即于陰中。

    不于餘法。

    所以者何。

    陰中色心是略說。

    心數是廣說。

    如說若有所受。

    當知皆苦。

    此說一向是略。

    複有說者。

    界是廣說。

    亦攝一切法。

    大因緣經大涅槃經。

    雖是廣說。

    不攝一切法入。

    雖攝一切法。

    而非廣說。

    所以者何。

    是中說法故。

    陰不攝一切法。

    所以者何。

    攝一切有為法。

    不攝無為法故。

    亦非廣說。

    所以者何。

    是略說故。

    如說若有所受當知皆苦。

    此一向是略說。

    佛所說經。

    廣略義如此。

    非謂如說法施财施是略說。

    大因緣經大涅槃經是廣說。

    世尊于所知法。

    先廣說十八界。

    即于彼所知。

    次略說十二入。

    于彼十二入。

    除無為法。

    略說五陰。

    是名世尊廣略之說。

    以如是廣略所說法。

    佛告尊者舍利弗。

    我說諸法。

    若廣若略。

    能知解者難得。

    以如是廣說略說故。

    尊者舍利弗。

    請于世尊。

    世尊說法若廣若略。

    能有知解法寶者。

    譬如大海中龍于大海中化作大身。

    上升虛空興起大雲遍覆虛空放電光。

    出如是雷音。

    我今當雨藥草樹木。

    聞如是音。

    皆生恐怖作如是念。

    大海中龍。

    若降雨者。

    我等皆當沒滅。

    是時大地。

    心無疑懼。

    又無異色而請之言。

    汝當降雨經百千歲。

    我盡能受。

    世尊亦爾。

    于主童佛然燈佛迦拘遜陀村佛迦那含牟尼佛。

    乃至迦葉佛所。

    長養智身。

    上升有餘涅槃虛空界中。

    以大悲雲遍覆世間。

    放智電光。

    出無我師子吼音作如是言。

    舍利弗我所說。

    若廣若略。

    知解者難得。

    是時一切受化者。

    聞說是言心懷恐懼。

    唯除尊者舍利弗。

    世尊以未曾聞名味句身。

    而說諸法。

    我等所不能解。

    尊者舍利弗。

    于六十劫中。

    增長如地知見。

    心無恐懼又無異色。

    而請于佛。

    世尊說法。

    若廣若略。

    能有知解法寶之者 問曰。

    有法非聲聞辟支佛境界。

    何故尊者舍利弗。

    作如是請佛。

    答曰。

    聲聞所知。

    非佛知。

    以聲聞境界非佛境界。

    以聲聞所行非佛所行。

    以聲聞根非佛根。

    複次佛聽故請。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世尊所說。

    常以憐愍知量。

    觀其田器。

    當雨法雨。

    不唐捐其言。

    若說一句。

    前人不受。

    佛則不說。

    世尊知我有爾所受法器。

    則為我說如是法。

    以是事故。

    佛聽故請 問曰。

    為何等受化者說界。

    何等說入。

    何等說陰。

    答曰。

    于界中愚者為說界。

    于入中愚者為說入。

    于陰中愚者為說陰。

    複次受化者。

    或是初行。

    或是已行。

    或是久行。

    為初行者說界。

    為已行者說入。

    為久行者說陰。

    下根中根上根。

    樂廣樂略樂廣略者。

    說亦如是。

    複次若恃性憍慢縱逸者為說界。

    所以者何。

    性義是界義故。

    若恃财憍慢縱逸者為說入。

    所以者何。

    輸門義是入義故。

    恃命憍慢縱逸者為說陰。

    所以者何。

    陰說名殺賊。

    複次于色心愚者為說界。

    所以者何。

    界中廣說色心。

    略說數法。

    于色愚者為說入。

    所以者何。

    入中廣說色。

    略說心心數法。

    于心數法愚者為說陰。

    所以者何。

    陰中廣說心數法。

    略說色心。

    複次為計我者說界。

    為于所依緣愚者說入。

    為我憍者說陰。

    佛為如是受化衆生說陰界入 問曰。

    十八界。

    名有十八。

    實體有幾。

    答曰。

    十八界。

    名有十八。

    實體或十七或十二。

    若說六識身。

    則無意界。

    所以者何。

    離六識身外。

    更無意界。

    是故名有十八。

    體有十七。

    若說意界。

    則無六識身。

    所以者何。

    意界之外。

    更無六識身。

    是故名有十八。

    體有十二。

    如名體。

    名假體假。

    乃至知名知體。

    說亦如是。

    問曰。

    十八界體。

    或有十七。

    或有十二者。

    雲何立十八界。

    答曰。

    以三事故立十八界。

    一以所依。

    二以依。

    三以境界。

    六界是所依。

    六界是依。

    六界是境界。

    所依者。

    眼界乃至意界。

    依者。

    眼識乃至意識。

    境界者。

    色乃至法。

    問曰。

    若以所依依境界。

    立十八界者。

    阿羅漢最後心。

    則非意界。

    所以者何。

    不能生識故。

    答曰。

    彼亦是意界。

    所以識更不相續者。

    非以意界。

    更以餘事故。

    若識生者。

    亦能作所依。

    過去有十八。

    未來現在。

    亦有十八。

    問曰。

    過去有十八界可爾。

    所以者何。

    六識次第滅者是意界。

    未來現在雲何有十八界。

    答曰。

    以是決定相故。

    若未來現在識。

    無意界相者。

    過去者亦無。

    以決定相故。

    過去有十八界。

    是故以三事說十八界。

    謂所依依境界。

    佛經作如是喻。

    如大樹葉聚。

    比丘當知。

    無量界性亦複如是。

    雖說無量界性。

    而不過十八界。

    盡以三事故名界。

    謂所依依境界。

    佛經又說六十二界。

    如多界經說。

    彼亦不過十八。

    盡以三事故名界 問曰。

    佛經何故說六十二界。

    答曰。

    欲異外道故。

    外道有六十二見。

    以身見為本。

    為對治彼見故。

    說六十二界。

    餘經又說。

    憍屍迦。

    世間有種種無量界衆生。

    各于自界。

    而起貪着。

    生牢強想。

    言我界勝。

    唯我是實。

    餘者是愚。

    如是盡在十八界。

    亦以三事。

    謂所依依境界。

    複有說者。

    此中諸見。

    以界名說。

    悉在法界中。

    以是事故。

    十八界以三事立界。

    謂所依依境界。

    尊者婆摩勒說曰。

    以四事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