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三十七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十門品第四之一
二十二根。
十八界。
十二入。
五陰。
五取陰。
六界。
二法。
謂色法。
無色法。
可見法。
不可見法。
有對法。
無對法。
有漏法。
無漏法。
有為法。
無為法。
三法。
謂過去未來現在法。
善不善無記法。
欲色無色界系法。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
見道斷修道斷無斷法。
四法。
謂四谛。
四禅。
四無量。
四無色定。
八解脫。
八勝處。
十一切處。
八智。
三三昧。
三結。
乃至九十八使。
眼根幾使所使。
乃至無色界修道所斷無明使。
幾使所使。
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作優波提舍。
二十二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男根。
女根。
命根。
樂根。
苦根。
喜根。
憂根。
舍根。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未知欲知根。
知根。
知已根。
問曰。
何故彼尊者。
立二十二根而作論。
答曰。
彼作經者。
有如是欲如是意。
随其欲意而作論。
亦不違法相。
彼意欲立二十二根而作論。
随其意立二十二根。
複有說者。
此中不應問彼尊者所以立二十二根。
所以者何。
佛經說二十二根。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此論亦說二十二根。
彼尊者。
不能于二十二根減一根說二十一根。
增一根說二十三根。
所以者何。
佛經不可增減。
無減可增。
無增可減故。
如無增無減。
無多無少。
無益無損無量無邊。
亦如是。
無量者。
謂義無量。
無邊者。
謂文無邊。
猶如大海無量無邊。
無量者。
謂深無量。
無邊者。
謂廣無邊。
佛經亦如是。
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論師。
為解佛經二句義故。
造百千萬論。
盡其覺性。
猶不能知其量得其邊際。
問曰。
置造論者。
何故佛經說二十二根。
答曰。
為受化者故。
受化者聞說此法。
則得增益。
複次此經皆有所以因緣。
何者是耶。
答曰。
生聞婆羅門。
往詣佛所。
問訊世尊。
種種語已。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說諸根者多。
沙門瞿昙。
說有幾根耶。
佛告婆羅門。
我說二十二根。
謂眼根乃至知已根。
如來說二十二根。
則攝一切諸根義。
婆羅門若有人言。
沙門瞿昙所說諸根。
我能遮止。
更說餘根。
但有是言。
而無有實。
若還問者。
亦不能知反生愚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
婆羅門問佛。
若不應廣問。
此經所以因緣應問。
婆羅門。
往至佛所。
但問二十二根。
而不問陰界入真谛沙門果緣起助道等法耶。
答曰。
彼婆羅門所疑處便問。
不疑者不問。
複次此婆羅門。
善能旋曆。
喜試有所問。
為問根義故。
經曆九十六種為欲知一一道為說幾根。
如尼犍子說一根謂命根。
是故彼不飲冷水。
不斷生草。
所以者何。
于外物中。
計有命根故。
問曰。
外道于外物中。
計有何根。
答曰。
或有說。
計有意根。
複有說。
計有命根。
複有說外道于物中。
計有意根。
名有根法。
計有命根。
名有命法。
或有計二根者。
謂業及意。
複有說若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是名聖修根。
如波羅奢等。
作如是說。
問曰。
何故名波羅奢耶。
答曰。
是其人名無有難名者。
所以者何。
自有不如義而立名。
複次波羅奢是其姓。
如婆羅門。
各有别姓。
有姓拘蹉。
有姓婆蹉。
有姓奢緻羅。
有姓婆羅堕。
波羅奢姓亦如是。
複次若從刹利婆羅門姓生者。
名波羅奢。
猶如從驢馬生者名為騾。
評曰。
此姓波羅奢故。
名波羅奢。
彼有弟子。
名優多羅摩納婆。
往詣佛所。
問訊世尊。
種種語論。
在一面坐。
世尊問言。
汝師波羅奢。
為諸弟子。
說修根法不。
摩納答言。
我師說之。
佛問雲何說。
摩納答言。
若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是名聖修根。
時佛難言。
若不見色名聖修根者。
盲者便是聖修根人。
爾時尊者阿難。
侍佛後立。
以扇扇佛。
複難摩納言。
若汝所說。
聾者便是聖修根人。
所以者何。
以不聞聲故。
問曰。
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論師。
惟佛一人。
能難其義辯及所立言使令不行。
何故世尊。
作第一難。
尊者阿難。
作第二難。
世尊何故而不制止尊者阿難耶。
答曰。
佛觀阿難。
咽喉有相。
欲有所問。
佛行菩薩道時。
不曾斷人。
乃至弟子亦不斷其問。
複次佛知阿難所說與我所說等無有異無有增減。
無增減故。
而不制止。
複次若師與弟子俱能伏者。
是名善伏。
複次欲令外道無餘言故。
若當世尊作第一難。
阿難不作第二難者。
彼梵志。
還自衆中。
作如是說。
雖為彼師所伏。
不為彼弟子所伏。
雖伏我等弟子。
不伏我等師。
若世尊作第一難。
阿難作第二難。
則破外道憍慢之心。
彼作是念。
弟子猶能伏我。
何況于師。
複次為滿彼梵志意故。
作如是說。
彼梵志作是念。
沙門瞿昙。
一切力士。
無能伏者。
一切論中。
無能報者。
一切論中。
為最上者。
往昔諸大論師無能伏者。
何況我等。
若彼弟子。
共我言論往反。
于理乃可。
佛于一切時。
常欲滿化人意。
如其所念。
而便作之。
複次佛以阿難。
作證此義人。
彼諸外道。
于阿難所。
生信敬處。
阿難形容端正。
善知因陀毗陀羅論。
是故世尊。
欲以阿難作證此義人。
令彼外道。
于此義中。
生信敬故。
複次欲現不斷弟子問難。
外道法不聽弟子有所難問。
所以者何。
若聽弟子問難者。
或時令師堕負處門。
若師堕負處門者。
則失利養。
如舍利弗等百千萬億諸大論師所立問難。
猶無有能共佛等者。
何況能勝。
是故佛法不斷弟子問難。
複次為現悭法斷故。
外道所以不聽弟子問難。
彼作是念。
或能因是事故。
多得利養。
佛則不爾。
若令一切世人。
多得利養。
乃至無有施佛毫末者。
如來終無異相之言。
複次欲現善說法中所說具足同于一見無異意故。
外道法中。
師所說異。
弟子所說異。
師所 解異。
弟子所解異。
善說法中。
無如是過。
如師所說。
弟子亦爾。
如師所解。
弟子亦解。
于文句義。
終無有異。
是故欲現善說法中所說具足同于一見無異意故。
世尊作第一難。
阿難作第二難。
以是事故。
不制止阿難所難。
問曰。
外道自作是說。
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是名聖修根。
世尊難言。
若然者。
盲聾之人。
是聖修根。
則順他說。
雲何名難。
答曰。
佛作是說。
是名大難。
斷他所說。
亦名總說諸外道過。
若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名聖修根者。
汝等何為緣。
棄居家。
除去飾好。
修行梵行。
但當害于二根。
便是聖人。
是故佛說名為大難。
斷他所說。
亦名總說諸外道過。
衛施師複說五根。
謂眼耳鼻舌身根。
如僧佉經。
複說十一根。
謂五覺根五事根。
五覺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根。
五事根者謂語根手根。
腳根。
大便根小便根。
意根第十一。
或有說百二十根者。
謂兩眼根。
兩耳根。
兩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命根。
五受根。
信等五根。
如是等有二十根。
地獄趣有二十。
畜生趣有二十。
餓鬼趣有二十。
人趣有二十。
天趣有二十。
阿修羅趣有二十。
複有說者。
諸外道不說百二十根。
說有百二十主。
如天主龍主阿修羅主人主。
如是等上妙之身。
經百二十處。
然後得般涅槃。
彼婆羅門。
聞說是語。
心轉疑惑。
不知何者是實為說一根者。
為說乃至百二十根者。
彼聞釋種生太子。
有三十二大人相。
以自莊嚴身。
有八十種随形好。
純黃金色。
圓光繞身一尋。
觀無厭足。
出家求道。
得一切知見。
能斷一切疑。
與一切決定。
盡一切問難邊際。
我應往問。
即詣佛所。
到已問訊世尊。
廣說如上。
爾時生聞婆羅門。
白佛言。
沙門瞿昙。
說諸根者多。
為有幾根。
問曰。
何不作如是問。
十八界。
十二入。
五陰。
五取陰。
六界。
二法。
謂色法。
無色法。
可見法。
不可見法。
有對法。
無對法。
有漏法。
無漏法。
有為法。
無為法。
三法。
謂過去未來現在法。
善不善無記法。
欲色無色界系法。
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
見道斷修道斷無斷法。
四法。
謂四谛。
四禅。
四無量。
四無色定。
八解脫。
八勝處。
十一切處。
八智。
三三昧。
三結。
乃至九十八使。
眼根幾使所使。
乃至無色界修道所斷無明使。
幾使所使。
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廣作優波提舍。
二十二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男根。
女根。
命根。
樂根。
苦根。
喜根。
憂根。
舍根。
信根。
精進根。
念根。
定根。
慧根。
未知欲知根。
知根。
知已根。
問曰。
何故彼尊者。
立二十二根而作論。
答曰。
彼作經者。
有如是欲如是意。
随其欲意而作論。
亦不違法相。
彼意欲立二十二根而作論。
随其意立二十二根。
複有說者。
此中不應問彼尊者所以立二十二根。
所以者何。
佛經說二十二根。
佛經是此論所為根本。
此論亦說二十二根。
彼尊者。
不能于二十二根減一根說二十一根。
增一根說二十三根。
所以者何。
佛經不可增減。
無減可增。
無增可減故。
如無增無減。
無多無少。
無益無損無量無邊。
亦如是。
無量者。
謂義無量。
無邊者。
謂文無邊。
猶如大海無量無邊。
無量者。
謂深無量。
無邊者。
謂廣無邊。
佛經亦如是。
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論師。
為解佛經二句義故。
造百千萬論。
盡其覺性。
猶不能知其量得其邊際。
問曰。
置造論者。
何故佛經說二十二根。
答曰。
為受化者故。
受化者聞說此法。
則得增益。
複次此經皆有所以因緣。
何者是耶。
答曰。
生聞婆羅門。
往詣佛所。
問訊世尊。
種種語已。
在一面坐。
而作是言。
說諸根者多。
沙門瞿昙。
說有幾根耶。
佛告婆羅門。
我說二十二根。
謂眼根乃至知已根。
如來說二十二根。
則攝一切諸根義。
婆羅門若有人言。
沙門瞿昙所說諸根。
我能遮止。
更說餘根。
但有是言。
而無有實。
若還問者。
亦不能知反生愚惑。
所以者何。
非其境界故。
婆羅門問佛。
若不應廣問。
此經所以因緣應問。
婆羅門。
往至佛所。
但問二十二根。
而不問陰界入真谛沙門果緣起助道等法耶。
答曰。
彼婆羅門所疑處便問。
不疑者不問。
複次此婆羅門。
善能旋曆。
喜試有所問。
為問根義故。
經曆九十六種為欲知一一道為說幾根。
如尼犍子說一根謂命根。
是故彼不飲冷水。
不斷生草。
所以者何。
于外物中。
計有命根故。
問曰。
外道于外物中。
計有何根。
答曰。
或有說。
計有意根。
複有說。
計有命根。
複有說外道于物中。
計有意根。
名有根法。
計有命根。
名有命法。
或有計二根者。
謂業及意。
複有說若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是名聖修根。
如波羅奢等。
作如是說。
問曰。
何故名波羅奢耶。
答曰。
是其人名無有難名者。
所以者何。
自有不如義而立名。
複次波羅奢是其姓。
如婆羅門。
各有别姓。
有姓拘蹉。
有姓婆蹉。
有姓奢緻羅。
有姓婆羅堕。
波羅奢姓亦如是。
複次若從刹利婆羅門姓生者。
名波羅奢。
猶如從驢馬生者名為騾。
評曰。
此姓波羅奢故。
名波羅奢。
彼有弟子。
名優多羅摩納婆。
往詣佛所。
問訊世尊。
種種語論。
在一面坐。
世尊問言。
汝師波羅奢。
為諸弟子。
說修根法不。
摩納答言。
我師說之。
佛問雲何說。
摩納答言。
若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是名聖修根。
時佛難言。
若不見色名聖修根者。
盲者便是聖修根人。
爾時尊者阿難。
侍佛後立。
以扇扇佛。
複難摩納言。
若汝所說。
聾者便是聖修根人。
所以者何。
以不聞聲故。
問曰。
如尊者舍利弗等百千萬億那由他諸大論師。
惟佛一人。
能難其義辯及所立言使令不行。
何故世尊。
作第一難。
尊者阿難。
作第二難。
世尊何故而不制止尊者阿難耶。
答曰。
佛觀阿難。
咽喉有相。
欲有所問。
佛行菩薩道時。
不曾斷人。
乃至弟子亦不斷其問。
複次佛知阿難所說與我所說等無有異無有增減。
無增減故。
而不制止。
複次若師與弟子俱能伏者。
是名善伏。
複次欲令外道無餘言故。
若當世尊作第一難。
阿難不作第二難者。
彼梵志。
還自衆中。
作如是說。
雖為彼師所伏。
不為彼弟子所伏。
雖伏我等弟子。
不伏我等師。
若世尊作第一難。
阿難作第二難。
則破外道憍慢之心。
彼作是念。
弟子猶能伏我。
何況于師。
複次為滿彼梵志意故。
作如是說。
彼梵志作是念。
沙門瞿昙。
一切力士。
無能伏者。
一切論中。
無能報者。
一切論中。
為最上者。
往昔諸大論師無能伏者。
何況我等。
若彼弟子。
共我言論往反。
于理乃可。
佛于一切時。
常欲滿化人意。
如其所念。
而便作之。
複次佛以阿難。
作證此義人。
彼諸外道。
于阿難所。
生信敬處。
阿難形容端正。
善知因陀毗陀羅論。
是故世尊。
欲以阿難作證此義人。
令彼外道。
于此義中。
生信敬故。
複次欲現不斷弟子問難。
外道法不聽弟子有所難問。
所以者何。
若聽弟子問難者。
或時令師堕負處門。
若師堕負處門者。
則失利養。
如舍利弗等百千萬億諸大論師所立問難。
猶無有能共佛等者。
何況能勝。
是故佛法不斷弟子問難。
複次為現悭法斷故。
外道所以不聽弟子問難。
彼作是念。
或能因是事故。
多得利養。
佛則不爾。
若令一切世人。
多得利養。
乃至無有施佛毫末者。
如來終無異相之言。
複次欲現善說法中所說具足同于一見無異意故。
外道法中。
師所說異。
弟子所說異。
師所 解異。
弟子所解異。
善說法中。
無如是過。
如師所說。
弟子亦爾。
如師所解。
弟子亦解。
于文句義。
終無有異。
是故欲現善說法中所說具足同于一見無異意故。
世尊作第一難。
阿難作第二難。
以是事故。
不制止阿難所難。
問曰。
外道自作是說。
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是名聖修根。
世尊難言。
若然者。
盲聾之人。
是聖修根。
則順他說。
雲何名難。
答曰。
佛作是說。
是名大難。
斷他所說。
亦名總說諸外道過。
若眼不見色。
耳不聞聲。
名聖修根者。
汝等何為緣。
棄居家。
除去飾好。
修行梵行。
但當害于二根。
便是聖人。
是故佛說名為大難。
斷他所說。
亦名總說諸外道過。
衛施師複說五根。
謂眼耳鼻舌身根。
如僧佉經。
複說十一根。
謂五覺根五事根。
五覺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根。
五事根者謂語根手根。
腳根。
大便根小便根。
意根第十一。
或有說百二十根者。
謂兩眼根。
兩耳根。
兩鼻根。
舌根。
身根。
意根。
命根。
五受根。
信等五根。
如是等有二十根。
地獄趣有二十。
畜生趣有二十。
餓鬼趣有二十。
人趣有二十。
天趣有二十。
阿修羅趣有二十。
複有說者。
諸外道不說百二十根。
說有百二十主。
如天主龍主阿修羅主人主。
如是等上妙之身。
經百二十處。
然後得般涅槃。
彼婆羅門。
聞說是語。
心轉疑惑。
不知何者是實為說一根者。
為說乃至百二十根者。
彼聞釋種生太子。
有三十二大人相。
以自莊嚴身。
有八十種随形好。
純黃金色。
圓光繞身一尋。
觀無厭足。
出家求道。
得一切知見。
能斷一切疑。
與一切決定。
盡一切問難邊際。
我應往問。
即詣佛所。
到已問訊世尊。
廣說如上。
爾時生聞婆羅門。
白佛言。
沙門瞿昙。
說諸根者多。
為有幾根。
問曰。
何不作如是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