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七卷
關燈
小
中
大
以慧而自娛樂。
佛法以知解為勝。
譬如有目之人能至寶處。
如是有慧眼者。
能至佛法寶處。
譬如盲人雖往寶處而無所見。
惡慧之人入佛法寶處。
亦複如是。
複次慧名為将。
亦名為眼。
亦名為頭。
亦名為覺。
亦名覺支。
亦名為道。
亦名道支。
複次慧名為眼。
餘助道法。
名為盲。
如衆多盲人。
一有目者而獎導之。
令行正路。
彼亦如是。
複次慧斷煩惱刀。
如說姊妹當知。
聖弟子以智慧刀。
斷一切結縛使垢纏。
複次慧說名為堂如。
尊者阿尼盧豆所說。
我依戒立戒升無上智慧堂。
複次慧能立别相總相法。
能解别相法。
能解總相法。
能破自體愚。
能破緣中愚。
于諸法中得不颠倒。
複次慧是諸佛所愛敬。
諸佛不愛敬人色族财富。
愛敬有慧者。
複次諸佛以慧故。
而有差别。
非以色族财富等。
以如是事故。
慧則再說。
餘根一說。
雲何知根。
見人。
決定人。
所有學慧慧根。
及諸餘根。
信解脫見。
到身證。
已見四谛。
重見四谛是名知根。
見人者見諸谛。
決定人者。
于諸谛決定。
所有學慧慧根。
則說慧根。
餘諸根信解脫見到身證所用八根。
見四谛重見四谛。
則說八根。
如是等九根合聚名知根。
問曰。
如無學人重見四谛。
如退法至憶法。
憶法至護法。
護法至等住。
等住至能進。
能進至不動。
何故唯說學人。
不說無學人耶。
答曰。
應說無學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始。
當知亦說終。
若始說學。
當知終說無學如始終。
初入已度方便畢竟。
說亦如是。
複次斷未曾斷結。
得未曾得果者。
說名重見。
無學不斷未曾斷結。
不得未曾得果故。
不名重見。
複次若斷未曾斷煩惱得。
證未曾證解脫得。
是名重見。
無學雖證未曾證解脫得。
而不斷未曾斷煩惱故。
是故不說。
如斷煩惱得證解脫得。
除過患修功德舍穢惡取勝妙。
去無義取有義。
盡渴愛受無煩惱樂。
當知亦如是。
複次斷未曾斷無知。
得未曾得智。
是名重見。
無學雖得未曾得智。
不斷未曾斷無知。
謂染污無知。
以如是等事故。
唯說學重見谛。
不說無學。
雲何知已根。
答曰。
若漏盡阿羅漢無學所有慧慧根。
解脫俱解脫所用諸根。
能生現法樂。
是名知已根。
漏盡阿羅漢。
所有慧慧根。
則說慧解脫。
俱解脫阿羅漢。
所用諸根。
能生現法樂者。
則說八根。
如是等九根合聚。
名知已根。
問曰。
學人亦有現法樂。
何以但說無學。
答曰。
應說如說無學現法樂。
亦應說學現法樂。
複次若說終當知亦說始。
說畢竟當知亦說方便。
說已度當知亦說初入。
複次以名勝義亦勝故。
若以法而言。
無學法勝于學法。
以人而言。
無學人勝于學人複。
次無學人所有猗樂。
不為煩惱所覆。
學人雖有猗樂。
為煩惱所覆。
複次若受猗樂時。
寬博廣大。
是說現法樂。
學人有所作故。
受猗樂時。
不寬博廣大。
不名現法樂。
無學人無有所作。
受猗樂寬博廣大故。
名現法樂。
譬如國王于諸怨敵。
未盡降伏。
所受快樂。
不寬博廣大。
彼亦如是。
複次若無煩惱。
意語亦滿。
諸牟尼是說現法樂。
複次若受現法樂。
不受後樂。
是名現法樂。
學人受現法樂。
亦受後樂故。
不名現法樂。
以如是等事故。
無學猗樂名現法樂。
學人猗樂不名現法樂◎ ◎問曰。
為有三明阿羅漢不。
若有者此中何以不說。
若無者此經雲何通。
如說尊者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此五百比丘。
幾是三明。
幾是俱解脫。
幾是慧解脫。
問曰。
尊者舍利弗。
為知是事不。
若知者何故問。
若不知者雲何名得聲聞波羅蜜。
答曰。
應作是說。
尊者舍利弗知。
問曰。
若知者何故問。
答曰。
自有知而故問。
如比尼說。
佛世尊知而故問。
複次尊者舍利弗為利益他故問。
尊者舍利弗雖自知。
彼會中有不知者。
無無畏故。
不能問佛。
尊者舍利弗無如是過。
欲利益他故而問。
複次欲說總相令别異故而問。
佛為五百比丘說法。
聞佛所說。
得阿羅漢果。
斷未來有。
盡可佛意。
衆生若能得阿羅漢。
斷未來有。
是名第一可世尊意。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此諸尊者雖皆得阿羅漢斷未來有。
不知誰勤方便。
欲說如是總相令别異故而問。
複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等住于果。
舍利弗欲令其道差别故而問。
複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等住無為解脫。
舍利弗欲令有為解脫差别故而問。
複次欲顯功德寶藏令世知故而問。
譬如寶藏覆在土中多人不見。
如是以少欲知足土。
覆功德寶藏世無知者。
複次欲令施主生信心故而問。
有諸檀越。
于夏四月中。
以衣食等所須之物。
供給衆僧。
欲令施主知之。
汝等所施。
值如是等清淨福田故而問。
複次彼尊者淨行弟子法故。
弟子法應問。
師應答。
複次為現破憍慢求法情深故而問。
複次為壞少有所知生于憍慢不喜問人故而問。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我所有智慧有十六。
世人所知有一分。
我猶問他。
何況汝等少知見而不問耶。
複次欲現己身法無悭垢故。
若人悭于法者。
見他人問。
猶尚不喜。
何況自問。
複次為止诽謗故而問。
諸外道等。
作如是謗。
沙門瞿昙夜從優波提舍拘律陀邊受法。
晝為弟子說。
若尊者舍利弗合十爪掌。
于大衆中而問于佛。
彼诽謗便止。
複次弟子說善法。
欲以如來印印故而問。
譬如王家所有符疏。
若不以王印印者所經關津而不信用。
若以王印印者。
所住之處而皆信用。
如是弟子所說善法。
若不以如來印印者。
則于遺法四衆無信受者。
若以如來印印者。
則遺法而四衆皆信受。
是故弟子所說。
欲以如來印印故而問。
答曰。
應作是說。
有三明阿羅漢。
問曰。
此中何故不說。
答曰。
應說此文。
應如是說。
若慧解脫。
俱解脫。
三明阿羅漢。
能生現法樂。
複次已說在先說義中。
三明阿羅漢。
若是慧解脫。
若是俱解脫。
若說慧解脫。
當知已說慧解脫。
有三明者。
若說俱解脫。
當知已說俱解脫。
有三明者。
昔有二論師。
一名時婆羅。
二名瞿沙跋摩。
尊者時婆羅偏贊歎慧。
尊者瞿沙跋摩偏贊歎滅定。
尊者時婆羅作如是說。
慧勝滅定。
所以者何。
慧能有所緣。
滅定無所緣。
尊者瞿沙跋摩說滅定勝慧。
所以者何。
滅定唯聖人有。
慧凡聖俱有。
贊歎慧者。
作如是說。
若有三明。
不具八解脫者。
是名三明。
若有三明。
具八解脫者亦名三明。
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有一明二明者。
是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慧勝滅定故。
若贊歎滅定者。
作如是說。
若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具八解脫。
有三明者。
亦名俱解脫。
若有三明。
不具八解脫者。
是名三明。
若有一明二明。
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滅定勝慧故。
此二所說。
俱唐捐其功。
此二所說。
于文無益。
于義無益。
三明。
或得滅定。
或不得滅定。
若得者。
名俱解脫三明。
若不得者。
名慧解脫三明。
今當重說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所以。
何故名未知欲知根。
答曰。
未知當知。
未決定當決定。
未斷當斷。
是故名未知欲知根。
問曰。
若未知當知。
未決定當決定。
未斷當斷。
名未知欲知根者。
苦法忍生時。
觀欲界五陰苦得決定。
後生苦法智。
亦觀欲界五陰苦得決定。
是時名知苦已複知苦。
何故名未知欲知根。
不名知根耶。
答曰。
苦法忍。
始觀欲界五陰苦不名已知苦法智名始知。
複次苦法忍。
觀欲界五陰決定是苦。
不名為智。
苦法智乃知。
以智為決定不以忍。
複次若後更不生未知欲知道。
不為未知欲知學所覆。
不以上着下不不得自在。
名知根。
與此相違故名未知欲知根。
何故名知根。
答曰。
未知已知。
未決定已決定。
未斷已斷。
問曰。
若未知已
佛法以知解為勝。
譬如有目之人能至寶處。
如是有慧眼者。
能至佛法寶處。
譬如盲人雖往寶處而無所見。
惡慧之人入佛法寶處。
亦複如是。
複次慧名為将。
亦名為眼。
亦名為頭。
亦名為覺。
亦名覺支。
亦名為道。
亦名道支。
複次慧名為眼。
餘助道法。
名為盲。
如衆多盲人。
一有目者而獎導之。
令行正路。
彼亦如是。
複次慧斷煩惱刀。
如說姊妹當知。
聖弟子以智慧刀。
斷一切結縛使垢纏。
複次慧說名為堂如。
尊者阿尼盧豆所說。
我依戒立戒升無上智慧堂。
複次慧能立别相總相法。
能解别相法。
能解總相法。
能破自體愚。
能破緣中愚。
于諸法中得不颠倒。
複次慧是諸佛所愛敬。
諸佛不愛敬人色族财富。
愛敬有慧者。
複次諸佛以慧故。
而有差别。
非以色族财富等。
以如是事故。
慧則再說。
餘根一說。
雲何知根。
見人。
決定人。
所有學慧慧根。
及諸餘根。
信解脫見。
到身證。
已見四谛。
重見四谛是名知根。
見人者見諸谛。
決定人者。
于諸谛決定。
所有學慧慧根。
則說慧根。
餘諸根信解脫見到身證所用八根。
見四谛重見四谛。
則說八根。
如是等九根合聚名知根。
問曰。
如無學人重見四谛。
如退法至憶法。
憶法至護法。
護法至等住。
等住至能進。
能進至不動。
何故唯說學人。
不說無學人耶。
答曰。
應說無學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若說始。
當知亦說終。
若始說學。
當知終說無學如始終。
初入已度方便畢竟。
說亦如是。
複次斷未曾斷結。
得未曾得果者。
說名重見。
無學不斷未曾斷結。
不得未曾得果故。
不名重見。
複次若斷未曾斷煩惱得。
證未曾證解脫得。
是名重見。
無學雖證未曾證解脫得。
而不斷未曾斷煩惱故。
是故不說。
如斷煩惱得證解脫得。
除過患修功德舍穢惡取勝妙。
去無義取有義。
盡渴愛受無煩惱樂。
當知亦如是。
複次斷未曾斷無知。
得未曾得智。
是名重見。
無學雖得未曾得智。
不斷未曾斷無知。
謂染污無知。
以如是等事故。
唯說學重見谛。
不說無學。
雲何知已根。
答曰。
若漏盡阿羅漢無學所有慧慧根。
解脫俱解脫所用諸根。
能生現法樂。
是名知已根。
漏盡阿羅漢。
所有慧慧根。
則說慧解脫。
俱解脫阿羅漢。
所用諸根。
能生現法樂者。
則說八根。
如是等九根合聚。
名知已根。
問曰。
學人亦有現法樂。
何以但說無學。
答曰。
應說如說無學現法樂。
亦應說學現法樂。
複次若說終當知亦說始。
說畢竟當知亦說方便。
說已度當知亦說初入。
複次以名勝義亦勝故。
若以法而言。
無學法勝于學法。
以人而言。
無學人勝于學人複。
次無學人所有猗樂。
不為煩惱所覆。
學人雖有猗樂。
為煩惱所覆。
複次若受猗樂時。
寬博廣大。
是說現法樂。
學人有所作故。
受猗樂時。
不寬博廣大。
不名現法樂。
無學人無有所作。
受猗樂寬博廣大故。
名現法樂。
譬如國王于諸怨敵。
未盡降伏。
所受快樂。
不寬博廣大。
彼亦如是。
複次若無煩惱。
意語亦滿。
諸牟尼是說現法樂。
複次若受現法樂。
不受後樂。
是名現法樂。
學人受現法樂。
亦受後樂故。
不名現法樂。
以如是等事故。
無學猗樂名現法樂。
學人猗樂不名現法樂◎ ◎問曰。
為有三明阿羅漢不。
若有者此中何以不說。
若無者此經雲何通。
如說尊者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
此五百比丘。
幾是三明。
幾是俱解脫。
幾是慧解脫。
問曰。
尊者舍利弗。
為知是事不。
若知者何故問。
若不知者雲何名得聲聞波羅蜜。
答曰。
應作是說。
尊者舍利弗知。
問曰。
若知者何故問。
答曰。
自有知而故問。
如比尼說。
佛世尊知而故問。
複次尊者舍利弗為利益他故問。
尊者舍利弗雖自知。
彼會中有不知者。
無無畏故。
不能問佛。
尊者舍利弗無如是過。
欲利益他故而問。
複次欲說總相令别異故而問。
佛為五百比丘說法。
聞佛所說。
得阿羅漢果。
斷未來有。
盡可佛意。
衆生若能得阿羅漢。
斷未來有。
是名第一可世尊意。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此諸尊者雖皆得阿羅漢斷未來有。
不知誰勤方便。
欲說如是總相令别異故而問。
複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等住于果。
舍利弗欲令其道差别故而問。
複次佛世尊令五百比丘等住無為解脫。
舍利弗欲令有為解脫差别故而問。
複次欲顯功德寶藏令世知故而問。
譬如寶藏覆在土中多人不見。
如是以少欲知足土。
覆功德寶藏世無知者。
複次欲令施主生信心故而問。
有諸檀越。
于夏四月中。
以衣食等所須之物。
供給衆僧。
欲令施主知之。
汝等所施。
值如是等清淨福田故而問。
複次彼尊者淨行弟子法故。
弟子法應問。
師應答。
複次為現破憍慢求法情深故而問。
複次為壞少有所知生于憍慢不喜問人故而問。
尊者舍利弗作如是念。
我所有智慧有十六。
世人所知有一分。
我猶問他。
何況汝等少知見而不問耶。
複次欲現己身法無悭垢故。
若人悭于法者。
見他人問。
猶尚不喜。
何況自問。
複次為止诽謗故而問。
諸外道等。
作如是謗。
沙門瞿昙夜從優波提舍拘律陀邊受法。
晝為弟子說。
若尊者舍利弗合十爪掌。
于大衆中而問于佛。
彼诽謗便止。
複次弟子說善法。
欲以如來印印故而問。
譬如王家所有符疏。
若不以王印印者所經關津而不信用。
若以王印印者。
所住之處而皆信用。
如是弟子所說善法。
若不以如來印印者。
則于遺法四衆無信受者。
若以如來印印者。
則遺法而四衆皆信受。
是故弟子所說。
欲以如來印印故而問。
答曰。
應作是說。
有三明阿羅漢。
問曰。
此中何故不說。
答曰。
應說此文。
應如是說。
若慧解脫。
俱解脫。
三明阿羅漢。
能生現法樂。
複次已說在先說義中。
三明阿羅漢。
若是慧解脫。
若是俱解脫。
若說慧解脫。
當知已說慧解脫。
有三明者。
若說俱解脫。
當知已說俱解脫。
有三明者。
昔有二論師。
一名時婆羅。
二名瞿沙跋摩。
尊者時婆羅偏贊歎慧。
尊者瞿沙跋摩偏贊歎滅定。
尊者時婆羅作如是說。
慧勝滅定。
所以者何。
慧能有所緣。
滅定無所緣。
尊者瞿沙跋摩說滅定勝慧。
所以者何。
滅定唯聖人有。
慧凡聖俱有。
贊歎慧者。
作如是說。
若有三明。
不具八解脫者。
是名三明。
若有三明。
具八解脫者亦名三明。
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有一明二明者。
是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慧勝滅定故。
若贊歎滅定者。
作如是說。
若具八解脫。
無三明者。
是名俱解脫。
若具八解脫。
有三明者。
亦名俱解脫。
若有三明。
不具八解脫者。
是名三明。
若有一明二明。
名慧解脫。
所以者何。
滅定勝慧故。
此二所說。
俱唐捐其功。
此二所說。
于文無益。
于義無益。
三明。
或得滅定。
或不得滅定。
若得者。
名俱解脫三明。
若不得者。
名慧解脫三明。
今當重說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所以。
何故名未知欲知根。
答曰。
未知當知。
未決定當決定。
未斷當斷。
是故名未知欲知根。
問曰。
若未知當知。
未決定當決定。
未斷當斷。
名未知欲知根者。
苦法忍生時。
觀欲界五陰苦得決定。
後生苦法智。
亦觀欲界五陰苦得決定。
是時名知苦已複知苦。
何故名未知欲知根。
不名知根耶。
答曰。
苦法忍。
始觀欲界五陰苦不名已知苦法智名始知。
複次苦法忍。
觀欲界五陰決定是苦。
不名為智。
苦法智乃知。
以智為決定不以忍。
複次若後更不生未知欲知道。
不為未知欲知學所覆。
不以上着下不不得自在。
名知根。
與此相違故名未知欲知根。
何故名知根。
答曰。
未知已知。
未決定已決定。
未斷已斷。
問曰。
若未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