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七卷

關燈
事。

    黃門般吒。

    無形二形所不能作。

    出要處勝者。

    若此二根不壞。

    能受逮解脫戒。

    能生禅戒無漏戒。

    能離欲愛色無色愛。

    能生佛種子及聲聞辟支佛種子。

    如是等事。

    黃門般吒。

    無形二形。

    所不能作。

    命根于二處。

    作威勢緣勝。

    一言有根。

    二令諸根不斷。

    随幾時活言有根。

    死已言無根。

    随幾時活諸根相續。

    死已諸根不相續。

    複有說者。

    命根于四處。

    作威勢緣勝。

    一令此生相續。

    二擁護此生。

    三能持此生。

    四令此生不斷。

    五受根于煩惱分中。

    作威勢緣勝。

    衆生以受故。

    四方追求。

    行鐵鎖道及鈎道索道上。

    登越高山。

    入于大海。

    有無量畏難。

    所謂波浪洄澓難。

    失獸摩羅難。

    黑風旋風難。

    水中伏山難。

    沒水難。

    漂在沙上難。

    堕惡龍宮難。

    堕羅刹國難。

    如是等種種追求。

    皆為受因。

    問曰。

    無漏受。

    雲何于煩惱分。

    作威勢緣勝。

    答曰。

    無漏受。

    以方便初生時。

    于煩惱分。

    作威勢緣勝。

    行者欲生無漏受時。

    亦須追求衣服飲食資生之物。

    是故亦于煩惱分中。

    作威勢緣。

    複有說者。

    受根于煩惱出要分。

    作威勢緣勝。

    樂受于煩惱分。

    作威勢緣勝者。

    如說樂受為愛所使。

    出要分中作威勢緣勝者。

    如說心樂則定。

    苦受于煩惱分中作威勢緣者。

    如說恚使使苦受。

    苦受于出要分中。

    作威勢緣勝者。

    如說苦能生信。

    不苦不樂受。

    于煩惱分中作威勢緣勝者。

    如說無明使使不苦不樂受。

    不苦不樂受。

    于出要分中作威勢緣勝者。

    如說依六出要舍觀行。

    信等五根。

    于出要分中作威勢緣勝者。

    如說有信者。

    能親近善人。

    亦如偈說 能信度流越放逸海精進除苦 慧到彼岸 複如說若我弟子以信為障闆則能障不善外敵。

    修行善法。

    如佛告阿難。

    精進能生菩提。

    若我弟子具足精進身者。

    能舍不善法。

    修行善法。

    如說念是遍法。

    若我弟子以念守門者。

    能舍惡法。

    修行善法。

    如說定是正道。

    不定是邪道。

    定心得清淨。

    非不定心。

    定能知諸陰生滅。

    若我弟子能具足三三昧花鬘者。

    則能舍惡法修行善法。

    如偈說 慧為世間上能趣厭離者 亦能如實知能盡老死苦 亦說慧于一切法中。

    為無有上。

    亦說姊妹當知。

    我諸弟子以慧力斷一切結系使垢纏。

    複說若我弟子具足智慧城者。

    能舍惡法修行善法。

    未知欲知根。

    于未曾見而見法。

    作威勢緣勝知根。

    于已曾見法。

    能除過患。

    作威勢緣勝。

    知已根。

    于已除過患。

    得現法樂。

    作威勢緣勝。

    如是等諸根。

    于如是等諸法。

    作威勢緣勝。

    尊者瞿沙跋摩。

    作如是說。

    實義應說一根謂意根。

    所以者何。

    意根有三事。

    一在内。

    二遍一切處。

    三能有所緣。

    在内者。

    内入所攝。

    遍一切處者。

    從阿毗地獄。

    上至有頂。

    可得能有所緣者緣一切法。

    餘根不具三事。

    眼耳鼻舌身根。

    雖是内入攝。

    不遍一切處。

    不能有所緣。

    命根雖遍一切處。

    亦不内入攝。

    不能有所緣。

    除舍根餘受根。

    雖能有所緣。

    非内入攝。

    不能遍一切處。

    舍根信等五根。

    雖遍一切處能有所緣。

    非内入所攝。

    三無漏根。

    更無别體。

    諸根合聚。

    立此三根如上說。

    問曰。

    若然者其餘諸根。

    以何事故。

    得名為根。

    答曰。

    為意根作所依作依作煩惱作出要作出要處。

    誰作所依。

    答曰。

    眼耳鼻舌身根。

    誰作依。

    答曰。

    命根。

    誰作煩惱。

    答曰。

    諸受根。

    誰作出要。

    答曰。

    信等五根。

    誰作出要處。

    答曰。

    見道修道無學道。

    問曰。

    男根女根。

    以何事故。

    得名為根。

    答曰。

    以四事故。

    一能有所生。

    二能生欲樂。

    三能制煩惱。

    四能為染污識及相應法作所依。

    能有所生者。

    生胎生卵生。

    能生欲樂者。

    行欲之人。

    此處生樂遍身中。

    如聖人眉間生聖樂遍在身中。

    彼亦如是。

    制煩惱者。

    須臾間斷。

    能為染污識及相應作所依者。

    餘所依生三種識。

    或善不善無記。

    此二所依。

    唯生染污。

    愛相應相親近識。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命等六根。

    是實義根。

    命等六根者。

    謂眼耳鼻舌身命根。

    所以者何。

    此六是衆生根本。

    問曰。

    若然者。

    餘根以何事故。

    得名為根。

    答曰。

    此六是衆生根本。

    根本以何為種子。

    識為種子。

    誰令其煩惱。

    謂五受根。

    誰令其出要。

    謂信等五根。

    何處得出要。

    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男根女根。

    以何事故。

    得名為根。

    答曰。

    欲界衆生。

    以欲為苗稼種子。

    從何處而有。

    皆從男根女根。

    尊者瞿沙說曰。

    命等八根。

    是實義根。

    命等八根者。

    謂眼耳鼻舌身男根女根命根。

    所以者何。

    此是衆生根本。

    問曰。

    若然者餘根以何事故。

    得名為根。

    答曰。

    此八是衆生根本。

    根本以何為種子。

    誰令其煩惱。

    謂五受根。

    誰令其出要。

    謂信等五根。

    何處得出要。

    謂見道修道無學道。

    問曰。

    如身根微塵。

    從足至頂盡遍。

    何故此處所身根。

    名男根女根。

    非餘處所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以此處所故。

    分别是男是女。

    問曰。

    若然者二形人亦名男亦名女耶。

    答曰。

    此不名男亦不名女。

    複次此處所。

    能生增長人寂靜人。

    增長人者。

    如富蘭那等六師。

    寂靜人者。

    謂佛辟支佛聲聞。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此處所能生諸仙。

    能生牟尼。

    能生善調伏者。

    能生善共住者 已總說諸根所以今當一一别說。

    雲何眼根。

    答曰。

    若眼已見色。

    今見色。

    當見色。

    及餘彼分眼。

    已見色是過去眼。

    今見色是現在眼。

    當見色是未來眼。

    及餘彼分眼者。

    廣說如界處。

    乃至意根。

    說亦如是。

    雲何女根。

    答曰。

    身根少分。

    雲何男根。

    答曰。

    身根少分。

    雲何命根。

    答曰。

    三界中壽。

    雲何樂根。

    答曰。

    因觸生樂受。

    若在身。

    若在心。

    覺樂能忍。

    是名樂根。

    雲何苦根。

    答曰。

    因觸生苦受。

    在身覺苦不可忍。

    是名苦根。

    雲何喜根。

    答曰。

    因觸生喜受。

    在心覺喜能忍。

    是名喜根。

    雲何憂根。

    答曰。

    因觸生憂受。

    在心覺憂不可忍。

    是名憂根。

    雲何舍根。

    答曰。

    因觸生不苦不樂受。

    若在身。

    若在心。

    覺不苦不樂。

    非可忍。

    非不可忍。

    是名舍根。

    雲何信根。

    答曰。

    于遠離寂靜善法生信。

    若信是法善。

    信有是分别。

    受其事。

    取其相。

    如是淨心。

    是名信根。

    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廣說如經本。

    雲何未知欲知根。

    答曰。

    不見人。

    不得決定人。

    所有覺慧慧根。

    及諸餘根堅信堅法人。

    未見四谛。

    當見四谛。

    是名未知欲知根。

    不見人者。

    謂不見諸谛人。

    不得決定人者。

    不于諸谛得決定。

    所有學慧慧根者。

    則說慧根。

    諸餘根堅信堅法。

    所用八根。

    未見四谛。

    當見四谛。

    則說八根。

    如是等九根合聚。

    名未知欲知根。

    問曰。

    彼根聚中。

    何故再說慧根。

    一說餘根耶。

    答曰。

    以名勝義勝故。

    彼根聚中慧名勝義亦勝。

    複次慧說名前道。

    如說比丘當知。

    種種善法生時。

    慧為前導。

    慧為前相。

    次有慚愧。

    複次慧于三事得決定。

    一于見得決定。

    二于緣得決定。

    三于事得決定。

    彼相應法。

    于二事得決定。

    于緣得決定。

    于事得決定。

    非于見得決定。

    所以者何。

    非見性故。

    非相應共有法。

    得一決定。

    謂于事得決定。

    非見決定。

    非見相故。

    非緣決定。

    非緣法故。

    複次若以慧見煩惱時。

    煩惱則不得久住。

    如穴居衆生人若見時便還入穴。

    彼亦如是。

    複次若身中有慧照。

    則煩惱賊不能偷劫。

    猶如屋中有燈照者。

    賊則不能偷劫。

    彼亦如是。

    複次以慧能照一切法外物。

    如日月藥草摩尼珠。

    諸天宮能照一界一入一陰一世少分。

    一界少分者謂色界。

    一入少分者謂色入。

    一陰少分者謂色陰。

    一世少分者。

    謂現在世。

    慧能照十八界十二入五陰三世及無為法。

    複次無慧者縛。

    有慧者解。

    複次佛出世時。

    入佛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