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純陀經。
說聖人凡夫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學無學沙門。
純陀經。
說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淨戒沙門。
純陀經。
說淨不淨戒沙門。
複有說者。
如師子吼經所說沙門。
須跋陀羅經。
純陀經所說亦爾。
如須跋陀羅經所說沙門。
師子吼經。
純陀經。
所說亦爾。
如純陀經所說沙門。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所說亦爾。
問曰。
若然者此說雲何通。
如說作如此師子吼。
我此衆中。
有初沙門乃至第四沙門。
世尊亦說惡戒破諸威儀離于白法之人。
而師子吼耶。
答曰。
亦說。
所以者何。
彼雖破戒。
而不破見。
雖破方便。
不破期心。
若他人問此事為好。
為不好耶。
答言不好。
是沙門所應作所不應作耶。
答曰。
不應作此事。
為有報為無報耶。
答言。
有報。
此報為是可愛為惡道中受。
為人天中受。
答言。
惡道中受。
為自身受。
為他身受。
答言。
自身受。
非他身受。
為是師過。
為是經過。
答言。
非是師過。
答言。
亦非經過。
是我之過如是正見。
于因緣中不愚。
則九十六種道中所無。
是故世尊。
于此衆中。
作師子吼 佛經說世有三人。
名多有所作計。
其所作不易可報。
若盡形壽。
衣服飲食随病醫藥。
而供養之。
亦不能報。
雲何為三有人。
為他說法。
令信家非家。
舍家出家。
是名初人。
多有所作不易可報。
次複有人。
為他說法。
令他能知集法皆是滅相。
于諸法中。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是人所作不易可報。
乃至廣說。
次複有人。
為他說法。
能令他人。
盡有漏成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自身作證。
是人所作不易可報。
乃至廣說。
問曰。
如教人令受優婆塞戒。
是人亦名多有所作。
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以出家戒。
是因果故。
出家戒。
是比丘戒因。
是優婆塞戒果。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名教他入假名法。
入法有二種。
一者入假名法。
二者入實義法。
入假名法者剃除須發出家是也。
入實義法者住世第一法。
入苦法忍是也。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脫多役驅使等種種諸苦。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救濟他人雖于現苦。
不久亦當得離生老病死苦。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得現法樂。
不久亦當得自在樂。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假名佛出世間。
不久亦當實義。
佛出世間。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教他人三戒三身三學三修三淨三道三地三根三種菩提。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得決定解脫道。
如說。
若能剃除須發出家者。
此人必當決定知見四真谛法。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教他人。
令身少事。
身少事。
能生心少事。
身遠心遠。
身淨心淨。
身好心好。
身端正心端正亦如是。
複次若教他出家則教他剃發。
着袈裟。
剃發則能生牟尼着袈裟則能去離惡。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得無盡業無盡财無過業無過财。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盡形壽持戒。
淨修梵行。
傷佉諸利。
傷佉諸利。
是何義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有仙人。
一名傷佉。
二名諸利。
淨修梵行。
威儀具足。
在家之人。
所不能行。
如畫珂貝上。
非風吹日曝。
所能壞滅。
在家之人。
修行梵行。
不能如是如畫貝上分明了了。
在家之人。
修行梵行。
不能如是。
如阿那含。
猶如妻子。
畜衆生數非衆生數物。
凡夫聖人。
無有差别。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示他人。
帝釋轉輪聖王。
閻羅王所欲之事。
問曰。
何故教他出家置二果。
唯說須陀洹果阿羅漢果。
答曰。
已說在此義中。
所以者何。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三果可爾。
具縛人。
漸離欲人。
永離欲人。
得正決定。
悉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複以現始終故。
始是須陀洹果。
終是阿羅漢果。
如始終。
始入已度方便畢竟。
說亦如是。
複次此二果。
一向無漏道得。
非有漏道。
二果無漏有漏道得。
如有漏無漏道。
解脫道。
系縛道。
亦如是。
複次此果俱過。
非想非非想處人得須陀洹果。
過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
乃得阿羅漢果。
過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結乃得。
複次此現門現略所有沙門果或以見道得。
或以修道得。
若說須陀洹果。
當知已說見道得者。
若說阿羅漢果。
當知已說修道得者。
如見道修道。
見地修地。
未知欲知根知根。
說亦如是。
複次有沙門果。
或因見道所斷結盡而立。
或因修道所斷結盡而立。
如見道所斷。
緣無所有煩惱。
緣所有煩惱。
忍對治煩惱。
智對治煩惱。
亦如是。
複次已說在此義中。
所以者何。
以必得故若得須陀洹果。
必得斯陀含果。
若得阿羅漢果。
必由阿那含果◎ ◎須陀洹成就諸學法彼法。
須陀洹果攝耶◎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先說無為沙門果。
今欲說有為無為沙門果故而作此論。
須陀洹。
成就諸學法。
彼法須陀洹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雲何攝。
答曰。
有為須陀洹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諸根。
見到得見到諸根。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諸根。
雲何不攝。
須陀洹。
前進得勝妙無漏諸根。
前進者方便道。
六無礙道。
五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所有學法。
須陀洹成就。
彼非須陀洹果攝。
所以者何。
前進道非果所攝。
設法須陀洹果攝。
彼法是學耶。
答曰。
或是學。
或是非學非無學。
雲何是學。
答曰。
有為須陀洹果。
謂道比智。
及眷屬。
雲何是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須陀洹果。
謂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斯陀含成就諸學法。
彼法斯陀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有為斯陀含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諸根。
見到得見到諸根。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諸根。
雲何不攝斯陀含。
前進得勝妙無漏諸根。
前進者。
方便道。
三無礙道。
二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所有學法。
斯陀含成就。
彼非斯陀含果攝。
所以者何。
前進道非果所攝。
設法斯陀含果攝。
彼法是學耶。
答曰。
或是學或是非學非無學。
學者有為斯陀含果。
若道比智及眷屬。
若第六解脫道及眷屬。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斯陀含果。
謂三界見道所斷結斷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斷。
阿那含成就諸學法。
彼法阿那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有為阿那含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諸根。
見到得見到諸根。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諸根。
雲何不攝。
阿那含前進。
得勝妙無漏諸根。
前進者離初禅欲。
方便道。
九無礙道。
九解脫道。
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方便道。
九無礙道。
八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所有學法。
阿那含成就。
彼非阿那含果攝。
所以者何。
前進道非阿那含果攝。
設法阿那含果攝。
彼法是學耶。
答曰。
或是學或是非學非無學。
雲何是學。
答曰。
有為阿那含果若道比智及眷屬。
若第九解脫及眷屬。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阿那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結斷。
阿羅漢成就諸無學法。
彼法阿羅漢果攝耶。
答曰。
如是。
所以者何。
阿羅漢所有方便道。
無礙道。
解脫道。
前進道。
盡阿羅漢果攝。
設法阿羅漢果攝。
彼法是無學耶。
答曰。
或是無學或是非學非無學。
雲何是無學。
答曰。
有為阿羅漢果。
盡智無生智。
無學等見及眷屬。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阿羅漢果。
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斷 須陀洹成就諸無漏法。
彼法須陀洹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須陀洹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性。
須陀洹果。
見到得見到性。
須陀洹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性須陀洹果。
雲何不攝。
須陀洹果前進。
得勝妙諸無漏根。
方便道。
六無礙道。
五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
及漸斷結得作證。
謂欲界修道所斷五種結斷。
如前進道非果攝。
彼斷亦爾。
須陀洹所成就非數滅。
此滅非是須陀洹果。
所以者何。
非數滅是無記。
須陀洹果是善故。
設法須陀洹果攝。
彼法是無漏耶。
答曰。
如是。
所以者何。
有為須陀洹果無為須陀洹果皆是無漏故。
斯陀含成就諸無漏法。
彼法斯陀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斯陀含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性得信解脫斯陀含果。
見到得見到性斯陀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斷。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性斯陀含果。
雲何不攝斯陀含果前進。
得勝妙諸無漏根。
方便道。
三無礙道。
二解脫道。
如是等道。
及漸斷結得作證。
謂欲界修道所斷二種結斷。
如前進道非斯陀含果攝。
斷亦如是。
斯陀含果所成就非數滅。
此滅非是斯陀含果。
所以者何。
非數滅是無記。
斯陀含果是善故。
設法是斯陀含果攝。
彼法是無漏耶。
答曰。
如是。
所以者何。
有為斯陀含果。
無為斯陀含果。
皆是無漏故。
阿那含成就無漏諸法。
彼法阿那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說聖人凡夫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學無學沙門。
純陀經。
說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淨戒沙門。
純陀經。
說淨不淨戒沙門。
複有說者。
如師子吼經所說沙門。
須跋陀羅經。
純陀經所說亦爾。
如須跋陀羅經所說沙門。
師子吼經。
純陀經。
所說亦爾。
如純陀經所說沙門。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所說亦爾。
問曰。
若然者此說雲何通。
如說作如此師子吼。
我此衆中。
有初沙門乃至第四沙門。
世尊亦說惡戒破諸威儀離于白法之人。
而師子吼耶。
答曰。
亦說。
所以者何。
彼雖破戒。
而不破見。
雖破方便。
不破期心。
若他人問此事為好。
為不好耶。
答言不好。
是沙門所應作所不應作耶。
答曰。
不應作此事。
為有報為無報耶。
答言。
有報。
此報為是可愛為惡道中受。
為人天中受。
答言。
惡道中受。
為自身受。
為他身受。
答言。
自身受。
非他身受。
為是師過。
為是經過。
答言。
非是師過。
答言。
亦非經過。
是我之過如是正見。
于因緣中不愚。
則九十六種道中所無。
是故世尊。
于此衆中。
作師子吼 佛經說世有三人。
名多有所作計。
其所作不易可報。
若盡形壽。
衣服飲食随病醫藥。
而供養之。
亦不能報。
雲何為三有人。
為他說法。
令信家非家。
舍家出家。
是名初人。
多有所作不易可報。
次複有人。
為他說法。
令他能知集法皆是滅相。
于諸法中。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是人所作不易可報。
乃至廣說。
次複有人。
為他說法。
能令他人。
盡有漏成無漏心得解脫慧得解脫自身作證。
是人所作不易可報。
乃至廣說。
問曰。
如教人令受優婆塞戒。
是人亦名多有所作。
此中何故不說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以出家戒。
是因果故。
出家戒。
是比丘戒因。
是優婆塞戒果。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名教他入假名法。
入法有二種。
一者入假名法。
二者入實義法。
入假名法者剃除須發出家是也。
入實義法者住世第一法。
入苦法忍是也。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脫多役驅使等種種諸苦。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救濟他人雖于現苦。
不久亦當得離生老病死苦。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得現法樂。
不久亦當得自在樂。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假名佛出世間。
不久亦當實義。
佛出世間。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教他人三戒三身三學三修三淨三道三地三根三種菩提。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得決定解脫道。
如說。
若能剃除須發出家者。
此人必當決定知見四真谛法。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教他人。
令身少事。
身少事。
能生心少事。
身遠心遠。
身淨心淨。
身好心好。
身端正心端正亦如是。
複次若教他出家則教他剃發。
着袈裟。
剃發則能生牟尼着袈裟則能去離惡。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得無盡業無盡财無過業無過财。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令他人盡形壽持戒。
淨修梵行。
傷佉諸利。
傷佉諸利。
是何義耶。
尊者和須蜜說曰。
有仙人。
一名傷佉。
二名諸利。
淨修梵行。
威儀具足。
在家之人。
所不能行。
如畫珂貝上。
非風吹日曝。
所能壞滅。
在家之人。
修行梵行。
不能如是如畫貝上分明了了。
在家之人。
修行梵行。
不能如是。
如阿那含。
猶如妻子。
畜衆生數非衆生數物。
凡夫聖人。
無有差别。
複次若教他出家。
則示他人。
帝釋轉輪聖王。
閻羅王所欲之事。
問曰。
何故教他出家置二果。
唯說須陀洹果阿羅漢果。
答曰。
已說在此義中。
所以者何。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三果可爾。
具縛人。
漸離欲人。
永離欲人。
得正決定。
悉名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複以現始終故。
始是須陀洹果。
終是阿羅漢果。
如始終。
始入已度方便畢竟。
說亦如是。
複次此二果。
一向無漏道得。
非有漏道。
二果無漏有漏道得。
如有漏無漏道。
解脫道。
系縛道。
亦如是。
複次此果俱過。
非想非非想處人得須陀洹果。
過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結。
乃得阿羅漢果。
過非想非非想處修道所斷結乃得。
複次此現門現略所有沙門果或以見道得。
或以修道得。
若說須陀洹果。
當知已說見道得者。
若說阿羅漢果。
當知已說修道得者。
如見道修道。
見地修地。
未知欲知根知根。
說亦如是。
複次有沙門果。
或因見道所斷結盡而立。
或因修道所斷結盡而立。
如見道所斷。
緣無所有煩惱。
緣所有煩惱。
忍對治煩惱。
智對治煩惱。
亦如是。
複次已說在此義中。
所以者何。
以必得故若得須陀洹果。
必得斯陀含果。
若得阿羅漢果。
必由阿那含果◎ ◎須陀洹成就諸學法彼法。
須陀洹果攝耶◎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先說無為沙門果。
今欲說有為無為沙門果故而作此論。
須陀洹。
成就諸學法。
彼法須陀洹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雲何攝。
答曰。
有為須陀洹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諸根。
見到得見到諸根。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諸根。
雲何不攝。
須陀洹。
前進得勝妙無漏諸根。
前進者方便道。
六無礙道。
五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所有學法。
須陀洹成就。
彼非須陀洹果攝。
所以者何。
前進道非果所攝。
設法須陀洹果攝。
彼法是學耶。
答曰。
或是學。
或是非學非無學。
雲何是學。
答曰。
有為須陀洹果。
謂道比智。
及眷屬。
雲何是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須陀洹果。
謂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斯陀含成就諸學法。
彼法斯陀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有為斯陀含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諸根。
見到得見到諸根。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諸根。
雲何不攝斯陀含。
前進得勝妙無漏諸根。
前進者。
方便道。
三無礙道。
二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所有學法。
斯陀含成就。
彼非斯陀含果攝。
所以者何。
前進道非果所攝。
設法斯陀含果攝。
彼法是學耶。
答曰。
或是學或是非學非無學。
學者有為斯陀含果。
若道比智及眷屬。
若第六解脫道及眷屬。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斯陀含果。
謂三界見道所斷結斷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斷。
阿那含成就諸學法。
彼法阿那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有為阿那含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諸根。
見到得見到諸根。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諸根。
雲何不攝。
阿那含前進。
得勝妙無漏諸根。
前進者離初禅欲。
方便道。
九無礙道。
九解脫道。
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方便道。
九無礙道。
八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所有學法。
阿那含成就。
彼非阿那含果攝。
所以者何。
前進道非阿那含果攝。
設法阿那含果攝。
彼法是學耶。
答曰。
或是學或是非學非無學。
雲何是學。
答曰。
有為阿那含果若道比智及眷屬。
若第九解脫及眷屬。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阿那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結斷。
阿羅漢成就諸無學法。
彼法阿羅漢果攝耶。
答曰。
如是。
所以者何。
阿羅漢所有方便道。
無礙道。
解脫道。
前進道。
盡阿羅漢果攝。
設法阿羅漢果攝。
彼法是無學耶。
答曰。
或是無學或是非學非無學。
雲何是無學。
答曰。
有為阿羅漢果。
盡智無生智。
無學等見及眷屬。
雲何非學非無學。
答曰。
無為阿羅漢果。
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斷 須陀洹成就諸無漏法。
彼法須陀洹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須陀洹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得信解脫性。
須陀洹果。
見到得見到性。
須陀洹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性須陀洹果。
雲何不攝。
須陀洹果前進。
得勝妙諸無漏根。
方便道。
六無礙道。
五解脫道。
如是等前進道。
及漸斷結得作證。
謂欲界修道所斷五種結斷。
如前進道非果攝。
彼斷亦爾。
須陀洹所成就非數滅。
此滅非是須陀洹果。
所以者何。
非數滅是無記。
須陀洹果是善故。
設法須陀洹果攝。
彼法是無漏耶。
答曰。
如是。
所以者何。
有為須陀洹果無為須陀洹果皆是無漏故。
斯陀含成就諸無漏法。
彼法斯陀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
答曰。
斯陀含果。
得已不失。
得者信解脫性得信解脫斯陀含果。
見到得見到性斯陀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斷。
不失者信解脫不轉根作見到。
不失信解脫性斯陀含果。
雲何不攝斯陀含果前進。
得勝妙諸無漏根。
方便道。
三無礙道。
二解脫道。
如是等道。
及漸斷結得作證。
謂欲界修道所斷二種結斷。
如前進道非斯陀含果攝。
斷亦如是。
斯陀含果所成就非數滅。
此滅非是斯陀含果。
所以者何。
非數滅是無記。
斯陀含果是善故。
設法是斯陀含果攝。
彼法是無漏耶。
答曰。
如是。
所以者何。
有為斯陀含果。
無為斯陀含果。
皆是無漏故。
阿那含成就無漏諸法。
彼法阿那含果攝耶。
答曰。
或攝或不攝。
雲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