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五卷
關燈
小
中
大
疑使。
斯陀含果。
對欲愛使恚使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欲愛使恚使。
阿羅漢果。
對餘使。
複次對九結故。
須陀洹果。
對見結取結疑結斯陀含果。
對恚結嫉結悭結少分。
阿那含果畢竟對恚結。
嫉結悭結。
阿羅漢果對餘結。
複次對九十八使故。
須陀洹果。
對三界見道所斷使。
斯陀含果對欲界修道所斷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欲界修道所斷。
阿羅漢果。
對色無色界修道所斷。
問曰。
何故離欲愛時。
立二沙門果。
謂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離色無色界愛時。
立一沙門果。
謂阿羅漢果。
尊者波奢說曰。
皆以離三界愛故。
立四沙門果。
以斷三界見道所斷結故。
立須陀洹果。
以斷三界見道所斷結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故。
立斯陀含果。
以斷三界見道所斷結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結故立阿那含果。
以斷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故。
立阿羅漢果。
複次欲界。
是不定界非修地非定地。
非離欲地。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是修地定地。
離欲地離彼愛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
難斷。
難壞。
難過。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愛時。
立一沙門果複次欲界多重過患。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
是駚流難度。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猶如有人。
入山間大河。
其水深廣駚疾。
為其所漂。
處處止息。
然後乃度。
如是欲界是流漂界。
如經說村主當知。
夫流漂者。
是上妙五欲。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諸煩惱。
重所作業。
亦重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譬如負重擔人。
上崄難山。
必數止息。
然後乃到平地。
雖複重擔猶能遠有所至。
如是欲界諸煩惱。
重所作業。
亦重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
是淤泥糞穢界。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上相違。
離彼愛時。
立一沙門果。
譬如糞穢聚上立堂舍人所不樂。
如是色無色界。
雖複妙好。
以下有不淨欲界故。
賢聖不樂。
是故尊者僧伽婆修。
作如是說。
欲界多諸過惡。
謂父母兄弟姊妹妻子死喪。
亡失财物。
截劓耳鼻頭手等苦頭痛等。
四百四病。
若離此處欲時。
立二沙門果。
亦無有過。
複次以欲界有男身女身。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唯有男身。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有男根女根。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無男女根。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有二種煩惱。
謂不善無記。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有一種煩惱。
謂無記。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如不善無記。
有報無報生。
二果一果。
與無慚無愧相應不與無慚無愧相應。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欲界有憂根苦根無慚無愧嫉悭飲食愛淫欲愛諸蓋五欲如是等過。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無如是等過。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問曰。
聖道沙門。
是彼果故。
名沙門果。
若以無漏道。
得沙門果者可爾。
若以世俗道。
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雲何可爾。
答曰。
如以無漏道離欲愛。
次第立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聖人以世俗道離欲愛。
亦次第立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以世俗道斷結。
無漏道。
于未來修二沙門果。
是彼道果。
不應作如是說。
所以者何。
未來道。
不能有所作。
複有說者。
以世俗道現在前斷結無漏道得。
一切時生。
無有斷絕二沙門果。
即是彼果。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非是彼果。
複有說者。
金剛喻定。
是實義沙門。
通證三界。
見道修道所斷煩惱解脫得。
即是彼果。
評曰。
以從多分故。
是沙門果。
聖道果多。
非有漏道果多。
若以世俗道。
得斯陀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是沙門果。
欲界系修道所斷六種結。
盡是世俗道果。
若以世俗道。
得阿那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是沙門果。
欲界系修道所斷九種結斷。
是世俗道果。
是故當知從多分故名沙門果 問曰。
四沙門果。
幾是假名。
幾是實義。
答曰。
二是假名。
謂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二是實義。
謂須陀洹果。
阿羅漢果。
問曰。
何故二是假名二是實義。
答曰。
以此二果或以世俗道得或以無漏道得。
須陀洹果。
阿羅漢果。
悉以無漏道得故。
複次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以世俗假名道得故果亦是假名。
須陀洹果。
阿羅漢果。
不以假名道得。
故名實義。
複次以世俗道無漏道共得故名假名。
複有說者。
二是實義。
謂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所以者何。
佛辟支佛聲聞。
皆得此二果故。
問曰。
外物或得果多。
或得果少。
斷法不爾。
雲何言果。
答曰。
以方便故。
言果行者。
住于高山閑靜房舍。
于諸飲食資生之物。
皆悉知量受一七六七法。
頂安禅鎮行禅毱。
法杖堅強精進。
生如是法。
是時其師。
深慰勞言。
善哉善哉。
汝行正方便。
今得此果。
譬如農夫。
于六月中。
修治田業。
後獲子實。
聚置場上。
諸舊農夫。
慰勞新者。
善哉善哉。
汝六月勞勤。
今獲此果。
彼亦如是。
問曰。
此四沙門果。
幾是禅果。
幾是無色定果。
幾是根本禅果。
幾是禅邊果。
幾是根本無色定果幾是無色定邊果。
幾是見道果。
幾是修道果。
幾是忍果。
幾是智果。
幾是法智果。
幾是比智果。
幾是法智分果。
幾是比智分果。
幾是有漏道果。
幾是無漏道果。
幾是禅果者。
答曰。
四是禅及眷屬果。
幾是無色定果者。
答曰。
一是無色定果。
謂阿羅漢果。
幾是根本禅果者。
答曰。
二謂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幾是禅邊果者。
答曰。
四謂初禅邊。
非餘禅邊。
幾是根本無色定果者。
答曰。
一謂阿羅漢果。
幾是無色定邊果者。
答曰。
無幾是見道果者。
答曰。
三除阿羅漢果。
幾是修道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忍果者。
答曰。
三除阿羅漢果。
幾是智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法智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比智果者。
答曰。
一謂阿羅漢果。
幾是法智分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比智分果者。
答曰。
四幾是世俗道果者。
答曰二。
謂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幾是無漏道果者。
答曰四。
佛經說摩伽陀國。
毗提希子阿阇贳王。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為設有現法沙門果。
可得不耶。
佛言。
可得。
佛告王言。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于意雲何。
若王給侍。
及諸奴仆。
不自在者。
見于大王。
升高殿堂。
五樂自娛。
受諸快樂。
便作是念。
我亦是人。
然王多修福故。
升高殿堂。
五樂自娛。
受諸快樂。
我等亦應修諸福業。
信家非家。
剃除須發舍家出家。
彼于後時。
即便出家。
修行十善。
不殺乃至正見王餘使人。
于外見之。
若來白王作是言。
大王侍使奴仆。
不自在者。
今已剃除須發。
出家學道。
修行十善。
王今應當将還如前策使。
王如其言。
還将來耶。
答曰。
不也。
我應往見親近恭敬。
如彼本日禮敬迎送于我。
我今亦應禮敬迎送還恭敬之。
盡其形壽。
施與衣服飲食房舍卧具資生之物。
大王當知。
如此之事。
豈非是現法沙門果耶。
王白佛言。
實如聖教。
問曰。
沙門果有四。
今者何故說五沙門果耶。
答曰。
此是出家近功用果。
如師子吼經複說。
此處有初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
非餘外道沙門婆羅門空行之者。
汝等應當如是作師子吼。
此處有初沙門。
乃至有第四沙門。
初沙門者是須陀洹。
第二沙門是斯陀含。
第三沙門是阿那含。
第四沙門是阿羅漢。
尊者波奢說曰。
佛世尊先說次第根本法。
初沙門者。
是阿羅漢。
第二沙門者。
是阿那含。
第三沙門者。
是斯陀含。
第四沙門者是須陀洹。
須跋陀羅經複說。
須跋陀羅當知。
此處若有八聖道。
便有初沙門果乃至第四沙門果。
或有說者。
此中說四向是沙門。
初沙門者是向須陀洹果證。
第二沙門者。
是向斯陀含果證。
第三沙門者是向阿那含果證。
第四沙門者是向阿羅漢果證。
尊者波奢說曰。
此中說四向四果是沙門。
如說。
須跋陀羅當知。
若有八聖道處。
當知說向。
便有初沙門乃至第四沙門。
當知說果。
純陀經複說。
有四沙門無第五沙門。
四沙門者一勝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
三道命沙門。
四過道沙門。
勝道沙門者是佛世尊。
所以者何。
以佛有自然智故。
辟支佛亦爾。
說道沙門者如舍利弗等。
所以者何。
我随佛轉法輪故。
餘無學聲聞亦爾。
道命沙門者阿難是。
所以者何。
彼是學亦令他住學法。
多聞持戒具足。
餘學聲聞亦爾。
過道沙門者如摩诃羅偷盜者是。
問曰。
師子吼經所說沙門。
須跋陀羅經所說沙門。
純陀經所說沙門。
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師子吼經。
說住果沙門。
須跋陀羅經。
說住向沙門。
純陀經說在向住果。
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住果沙門。
純陀經。
說一切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聖人沙門
斯陀含果。
對欲愛使恚使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欲愛使恚使。
阿羅漢果。
對餘使。
複次對九結故。
須陀洹果。
對見結取結疑結斯陀含果。
對恚結嫉結悭結少分。
阿那含果畢竟對恚結。
嫉結悭結。
阿羅漢果對餘結。
複次對九十八使故。
須陀洹果。
對三界見道所斷使。
斯陀含果對欲界修道所斷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欲界修道所斷。
阿羅漢果。
對色無色界修道所斷。
問曰。
何故離欲愛時。
立二沙門果。
謂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離色無色界愛時。
立一沙門果。
謂阿羅漢果。
尊者波奢說曰。
皆以離三界愛故。
立四沙門果。
以斷三界見道所斷結故。
立須陀洹果。
以斷三界見道所斷結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結故。
立斯陀含果。
以斷三界見道所斷結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結故立阿那含果。
以斷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結故。
立阿羅漢果。
複次欲界。
是不定界非修地非定地。
非離欲地。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是修地定地。
離欲地離彼愛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
難斷。
難壞。
難過。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愛時。
立一沙門果複次欲界多重過患。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
是駚流難度。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猶如有人。
入山間大河。
其水深廣駚疾。
為其所漂。
處處止息。
然後乃度。
如是欲界是流漂界。
如經說村主當知。
夫流漂者。
是上妙五欲。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諸煩惱。
重所作業。
亦重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譬如負重擔人。
上崄難山。
必數止息。
然後乃到平地。
雖複重擔猶能遠有所至。
如是欲界諸煩惱。
重所作業。
亦重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此相違。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
是淤泥糞穢界。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與上相違。
離彼愛時。
立一沙門果。
譬如糞穢聚上立堂舍人所不樂。
如是色無色界。
雖複妙好。
以下有不淨欲界故。
賢聖不樂。
是故尊者僧伽婆修。
作如是說。
欲界多諸過惡。
謂父母兄弟姊妹妻子死喪。
亡失财物。
截劓耳鼻頭手等苦頭痛等。
四百四病。
若離此處欲時。
立二沙門果。
亦無有過。
複次以欲界有男身女身。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唯有男身。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有男根女根。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無男女根。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複次欲界有二種煩惱。
謂不善無記。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有一種煩惱。
謂無記。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如不善無記。
有報無報生。
二果一果。
與無慚無愧相應不與無慚無愧相應。
當知亦如是。
複次以欲界有憂根苦根無慚無愧嫉悭飲食愛淫欲愛諸蓋五欲如是等過。
離彼欲時。
立二沙門果。
色無色界。
無如是等過。
離彼欲時。
立一沙門果。
問曰。
聖道沙門。
是彼果故。
名沙門果。
若以無漏道。
得沙門果者可爾。
若以世俗道。
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雲何可爾。
答曰。
如以無漏道離欲愛。
次第立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聖人以世俗道離欲愛。
亦次第立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尊者僧伽婆修說曰。
以世俗道斷結。
無漏道。
于未來修二沙門果。
是彼道果。
不應作如是說。
所以者何。
未來道。
不能有所作。
複有說者。
以世俗道現在前斷結無漏道得。
一切時生。
無有斷絕二沙門果。
即是彼果。
不應作是說。
所以者何。
非是彼果。
複有說者。
金剛喻定。
是實義沙門。
通證三界。
見道修道所斷煩惱解脫得。
即是彼果。
評曰。
以從多分故。
是沙門果。
聖道果多。
非有漏道果多。
若以世俗道。
得斯陀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是沙門果。
欲界系修道所斷六種結。
盡是世俗道果。
若以世俗道。
得阿那含果。
三界見道所斷結斷。
是沙門果。
欲界系修道所斷九種結斷。
是世俗道果。
是故當知從多分故名沙門果 問曰。
四沙門果。
幾是假名。
幾是實義。
答曰。
二是假名。
謂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二是實義。
謂須陀洹果。
阿羅漢果。
問曰。
何故二是假名二是實義。
答曰。
以此二果或以世俗道得或以無漏道得。
須陀洹果。
阿羅漢果。
悉以無漏道得故。
複次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以世俗假名道得故果亦是假名。
須陀洹果。
阿羅漢果。
不以假名道得。
故名實義。
複次以世俗道無漏道共得故名假名。
複有說者。
二是實義。
謂阿那含果阿羅漢果。
所以者何。
佛辟支佛聲聞。
皆得此二果故。
問曰。
外物或得果多。
或得果少。
斷法不爾。
雲何言果。
答曰。
以方便故。
言果行者。
住于高山閑靜房舍。
于諸飲食資生之物。
皆悉知量受一七六七法。
頂安禅鎮行禅毱。
法杖堅強精進。
生如是法。
是時其師。
深慰勞言。
善哉善哉。
汝行正方便。
今得此果。
譬如農夫。
于六月中。
修治田業。
後獲子實。
聚置場上。
諸舊農夫。
慰勞新者。
善哉善哉。
汝六月勞勤。
今獲此果。
彼亦如是。
問曰。
此四沙門果。
幾是禅果。
幾是無色定果。
幾是根本禅果。
幾是禅邊果。
幾是根本無色定果幾是無色定邊果。
幾是見道果。
幾是修道果。
幾是忍果。
幾是智果。
幾是法智果。
幾是比智果。
幾是法智分果。
幾是比智分果。
幾是有漏道果。
幾是無漏道果。
幾是禅果者。
答曰。
四是禅及眷屬果。
幾是無色定果者。
答曰。
一是無色定果。
謂阿羅漢果。
幾是根本禅果者。
答曰。
二謂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幾是禅邊果者。
答曰。
四謂初禅邊。
非餘禅邊。
幾是根本無色定果者。
答曰。
一謂阿羅漢果。
幾是無色定邊果者。
答曰。
無幾是見道果者。
答曰。
三除阿羅漢果。
幾是修道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忍果者。
答曰。
三除阿羅漢果。
幾是智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法智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比智果者。
答曰。
一謂阿羅漢果。
幾是法智分果者。
答曰。
三除須陀洹果。
幾是比智分果者。
答曰。
四幾是世俗道果者。
答曰二。
謂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幾是無漏道果者。
答曰四。
佛經說摩伽陀國。
毗提希子阿阇贳王。
往詣佛所。
頭面禮足。
在一面坐。
白佛言。
世尊。
為設有現法沙門果。
可得不耶。
佛言。
可得。
佛告王言。
我今問汝。
随汝意答。
于意雲何。
若王給侍。
及諸奴仆。
不自在者。
見于大王。
升高殿堂。
五樂自娛。
受諸快樂。
便作是念。
我亦是人。
然王多修福故。
升高殿堂。
五樂自娛。
受諸快樂。
我等亦應修諸福業。
信家非家。
剃除須發舍家出家。
彼于後時。
即便出家。
修行十善。
不殺乃至正見王餘使人。
于外見之。
若來白王作是言。
大王侍使奴仆。
不自在者。
今已剃除須發。
出家學道。
修行十善。
王今應當将還如前策使。
王如其言。
還将來耶。
答曰。
不也。
我應往見親近恭敬。
如彼本日禮敬迎送于我。
我今亦應禮敬迎送還恭敬之。
盡其形壽。
施與衣服飲食房舍卧具資生之物。
大王當知。
如此之事。
豈非是現法沙門果耶。
王白佛言。
實如聖教。
問曰。
沙門果有四。
今者何故說五沙門果耶。
答曰。
此是出家近功用果。
如師子吼經複說。
此處有初沙門第二沙門第三沙門第四沙門。
非餘外道沙門婆羅門空行之者。
汝等應當如是作師子吼。
此處有初沙門。
乃至有第四沙門。
初沙門者是須陀洹。
第二沙門是斯陀含。
第三沙門是阿那含。
第四沙門是阿羅漢。
尊者波奢說曰。
佛世尊先說次第根本法。
初沙門者。
是阿羅漢。
第二沙門者。
是阿那含。
第三沙門者。
是斯陀含。
第四沙門者是須陀洹。
須跋陀羅經複說。
須跋陀羅當知。
此處若有八聖道。
便有初沙門果乃至第四沙門果。
或有說者。
此中說四向是沙門。
初沙門者是向須陀洹果證。
第二沙門者。
是向斯陀含果證。
第三沙門者是向阿那含果證。
第四沙門者是向阿羅漢果證。
尊者波奢說曰。
此中說四向四果是沙門。
如說。
須跋陀羅當知。
若有八聖道處。
當知說向。
便有初沙門乃至第四沙門。
當知說果。
純陀經複說。
有四沙門無第五沙門。
四沙門者一勝道沙門。
二說道沙門。
三道命沙門。
四過道沙門。
勝道沙門者是佛世尊。
所以者何。
以佛有自然智故。
辟支佛亦爾。
說道沙門者如舍利弗等。
所以者何。
我随佛轉法輪故。
餘無學聲聞亦爾。
道命沙門者阿難是。
所以者何。
彼是學亦令他住學法。
多聞持戒具足。
餘學聲聞亦爾。
過道沙門者如摩诃羅偷盜者是。
問曰。
師子吼經所說沙門。
須跋陀羅經所說沙門。
純陀經所說沙門。
有何差别。
答曰。
或有說者。
師子吼經。
說住果沙門。
須跋陀羅經。
說住向沙門。
純陀經說在向住果。
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住果沙門。
純陀經。
說一切沙門。
複有說者。
師子吼經。
須跋陀羅經。
說聖人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