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五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三十五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人品中 ◎四沙門果。

    謂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沙門果惟是無為。

    如毗婆阇婆提說。

    問曰。

    彼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告諸比丘。

    我今當說沙門沙門果沙門人。

    雲何名沙門。

    答曰。

    八聖道名沙門。

    雲何名沙門果。

    答曰。

    須陀洹果。

    乃至阿羅漢果。

    何者是須陀洹果。

    答曰。

    永斷三結是也。

    何者是斯陀含果。

    答曰。

    永斷三結。

    薄愛恚癡是也。

    何者是阿那含果。

    答曰。

    永斷五下分結是也。

    何者是阿羅漢果。

    答曰。

    永斷愛慢癡一切結是也。

    何者是沙門人。

    答曰。

    成就如是等法。

    名沙門人。

    因此經故。

    說沙門果。

    惟是無為。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沙門果。

    是有為無為故。

    若沙門果。

    惟是無為。

    非有為者。

    違于佛經。

    經說有四向。

    有住四果。

    住果者。

    住有為沙門果。

    不住無為沙門果。

    問曰。

    是時亦住斷中。

    如施設經說。

    彼住于斷。

    不求勝法。

    不得者得。

    不證者證。

    不解者解。

    答曰。

    言住斷者。

    非如乘象馬住象馬上。

    但于斷法。

    不退不進。

    故言住斷。

    世尊經。

    亦有一向說有為沙門果者。

    如說比丘當知于此五根。

    令增上猛利通達滿足。

    當得俱解脫阿羅漢果。

    轉不如者。

    得慧解脫乃至堅信。

    問曰。

    若沙門果。

    是有為無為者。

    佛經雲何通。

    答曰。

    沙門果。

    是有為無為。

    佛經惟說無為。

    問曰。

    何故佛經惟說無為沙門果。

    答曰。

    佛經惟說沙門果。

    不說沙門道是沙門亦是沙門果。

    複次此經惟說婆羅門果。

    不說婆羅門道是婆羅門亦是婆羅門果。

    複次佛經說梵行道是梵行亦是梵行果複次佛經說果。

    更無有果道是果更有果。

    複次佛經說離更無有離道是離更有離。

    以是事故。

    欲止他義欲顯已義。

    乃至廣說。

    而作此論。

    四沙門果。

    須陀洹果。

    乃至阿羅漢果。

    雲何須陀洹果。

    答曰。

    如波伽羅那說。

    須陀洹果。

    有二種。

    有為無為。

    雲何有為須陀洹果。

    答曰。

    證須陀洹果時。

    已得今得當得。

    諸學法。

    已得是過去。

    今得是現在。

    當得是未來。

    是名有為須陀洹果。

    雲何無為須陀洹果。

    答曰。

    證須陀洹果時。

    諸結斷。

    已得今得當得。

    廣說如上 問曰。

    道是有為堕世。

    已得今得當得。

    此事可爾。

    斷是無為不堕于世。

    已得今得當得。

    雲何可爾。

    答曰。

    波伽羅那經。

    應如是說。

    諸結斷。

    今得今解今證。

    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答曰。

    此說在身中得已得者。

    說過去身得今得者。

    說現在身得當得者。

    說未來身得。

    如須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說亦如是。

    雲何阿羅漢果。

    答曰。

    阿羅漢果有二種。

    謂有為無為。

    雲何有為阿羅漢果。

    答曰。

    證阿羅漢果時。

    已得今得當得。

    諸無學法。

    廣說如上。

    施設經說。

    雲何須陀洹果。

    答曰。

    須陀洹果有二種。

    謂有為無為。

    雲何有為須陀洹果。

    答曰。

    彼果得彼得得果。

    得者。

    謂須陀洹果得。

    得得者。

    謂彼得得。

    以得故名果。

    以得得故名成就。

    諸學根學力學戒學善根學八法。

    如是等諸學法。

    名有為須陀洹果。

    雲何無為須陀洹果。

    答曰。

    永斷三結。

    如是等諸結法斷。

    八十八使斷。

    如是等諸使法斷。

    是名無為須陀洹果。

    雲何斯陀含果。

    答曰。

    斯陀含果有二種。

    謂有為無為。

    廣說如上。

    此中差别者。

    漸斷愛恚癡。

    及漸斷受恚法。

    雲何阿那含果。

    答曰。

    阿那含果有二種。

    謂有為無為有為阿那含果如上說。

    無為阿那含果者。

    永斷五下分結。

    永斷如是等結法。

    永斷九十二使。

    永斷如是等使法。

    是名無為阿那含果。

    雲何阿羅漢果。

    答曰。

    阿羅漢果有二種。

    謂有為無為。

    雲何有為阿羅漢果。

    答曰。

    阿羅漢果得。

    及彼得得果。

    得者。

    謂阿羅漢得。

    得得者。

    謂彼得得。

    以得故名果。

    以得得故名成就。

    諸無學根無學力無學戒無學善根無學十種法。

    如是等諸無學法。

    是名有為阿羅漢果。

    雲何無為阿羅漢果答曰。

    永斷愛慢癡一切煩惱。

    出一切趣。

    斷一切生死道。

    滅三種火。

    已過四流。

    摧滅諸慢。

    離于渴愛。

    破散巢窟。

    無上究竟。

    無上寂滅。

    無上安樂。

    愛盡無欲涅槃。

    是名無為阿羅漢果。

    此是沙門果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沙門果。

    沙門果是何義。

    答曰。

    聖道名沙門。

    是其果故。

    名沙門果。

    問曰。

    聖道名沙門。

    彼果是沙門果者。

    見道中八忍。

    名沙門八智。

    是有為沙門果。

    八種結斷。

    是無為沙門果。

    離欲愛時。

    九無礙道。

    名沙門。

    九解脫道。

    是有為沙門果。

    九種結斷。

    是無為沙門果。

    乃至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亦如是。

    是則有八十九有為沙門果八十九無為沙門果。

    以世分别。

    八十九在過去。

    八十九在未來。

    八十九在現在。

    波伽羅那經說。

    雲何果法。

    答曰。

    一切有為及數滅。

    随有幾許聖道。

    刹那有爾許。

    有為沙門果。

    随有幾許解脫法。

    有爾許沙門果。

    若以刹那在身分别。

    則有無量無邊沙門果。

    何故佛經惟說四沙門果。

    答曰。

    或有說者。

    此是如來有餘略要。

    為受化者而作是說尊者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次第相續立沙門果。

    彼次第相續。

    說沙門果。

    複次是時易見易施設。

    謂此是須陀洹果。

    乃至阿羅漢果。

    果中間不易見。

    不易施設。

    複次行者。

    是時于果生大悅适譬如農夫。

    于六月中。

    修治田業。

    後獲子實。

    積聚場上。

    心大悅适彼亦如是。

    複次是時有三事故。

    一得未曾得道。

    二舍曾得道。

    三斷煩惱同于一味。

    複次是時有五事。

    一得未曾得道。

    二舍曾得道。

    三斷煩惱同于一味。

    四頓得八智。

    五修十六行。

    複次是時是止息處。

    複次是時斷結事事成。

    道方便方便成。

    果中間。

    斷結事未成。

    道方便未成。

    複次是時容廣修道果中間不容廣修道。

    複次行者是時善知功德過惡。

    知功德者。

    是道道果。

    知過惡者。

    是生死法。

    複次行者是時善取相貌。

    如人道中行時。

    不能善取四方相貌。

    若坐一處。

    則能善取四方相貌。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是時有随從知見。

    猶如有人。

    于村落中間。

    為人所劫。

    無有随從知見者。

    若在村落為人所劫。

    多有随從知見者。

    複次行者是時先廣修方便道。

    立足處牢固。

    須陀洹果。

    廣修方便道者。

    先為解脫故。

    修施持戒。

    聞慧思慧修慧。

    煗頂忍世第一法。

    見道中十五心頃是也。

    斯陀含果。

    廣修方便道者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欲界方便道六無礙道五解脫道是也。

    阿那含果。

    廣修方便道者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欲愛時。

    方便道三無礙道二解脫道是也。

    阿羅漢果。

    廣修方便道者。

    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初禅欲時。

    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說亦如是。

    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是也。

    複次行者是時斷一切生分。

    止一切生分。

    須陀洹。

    除欲界七生分。

    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斯陀含。

    除欲界二生分。

    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阿那含。

    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阿羅漢。

    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複次行者是時頓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須陀洹。

    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斯陀含。

    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煩惱。

    阿那含。

    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煩惱。

    阿羅漢。

    頓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複次根本沙門果退者不命終。

    果中間退者命終。

    複次對五趣故。

    說四沙門果。

    須陀洹果。

    對地獄畜生餓鬼道。

    斯陀含果。

    對人道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人道。

    阿羅漢果對于天道。

    複次對四生故。

    須陀洹果。

    對濕生卵生。

    斯陀含果。

    對胎生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胎生。

    阿羅漢果。

    對化生。

    複次對二種思故一斷善根思。

    二造五逆業思。

    須陀洹果。

    對斷善根思。

    斯陀含果。

    對造五逆業思。

    阿那含果。

    對彼業報。

    阿羅漢果。

    對彼受報陰。

    所以者何。

    受報必依陰故。

    複次對三三法故。

    須陀洹果。

    對三結。

    斯陀含果。

    對漸薄三不善根及欲漏阿那含果。

    畢竟對三不善根及欲漏。

    阿羅漢果。

    對有漏無明漏。

    複次對四流故。

    須陀洹果。

    對見流。

    斯陀含果。

    對欲流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欲流。

    阿羅漢果。

    對有流無明流。

    對扼亦如是複次對四取故。

    須陀洹果。

    對見取取戒取取。

    斯陀含果。

    對欲取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欲取阿羅漢果。

    對我語取。

    複次對三五法故。

    須陀洹果。

    對疑蓋下分中三結。

    斯陀含果。

    對餘蓋下分中二結。

    少分阿那含果畢竟對。

    餘蓋下分中二結。

    阿羅漢果。

    對上分結。

    複次對諸見及六愛身故。

    須陀洹果。

    對五見。

    斯陀含果。

    對鼻舌觸生愛身少分。

    阿那含果。

    畢竟對鼻舌觸生愛身。

    阿羅漢果。

    對餘愛身。

    複次對七使故。

    須陀洹果。

    對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