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三卷
關燈
小
中
大
答曰。
以易見易施設。
謂此是須陀洹果。
乃至謂是阿羅漢果。
果中間。
不易見。
不易施設。
複次行者是時于果。
生大悅适。
譬如農夫。
于六月中。
修治田業後獲子實。
積聚場上。
心大悅适。
彼亦如是複次是時有三事故。
一得未曾得道。
二舍曾得道。
三斷煩惱。
同于一味。
複次是時有五事。
一得未曾得道二舍曾得道。
三斷煩惱同于一味。
四頓得八智。
五修十六行。
複次是時是止息處。
最勝止息處。
複次是時斷結事事成。
道方便方便成。
果中間斷結事未成。
道方便未成。
複次是時容廣修道。
果中間不容廣修道。
複次行者是時善知功德過惡。
知功德者。
是道道果。
知過惡者。
是生死法。
複次行者是時善取相貌。
如人道中行時。
不能善取四方相貌。
若坐一處。
則能善取四方相貌。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是時有随從知見者。
猶如有人。
于村落中間。
為人所劫。
無有随從知見者。
若在村落。
為人所劫。
多有随從知見者。
複次行者。
是時先廣修方便道。
立足處牢固。
須陀洹果。
廣修方便道者。
先為解脫故。
修施持戒。
聞慧思慧修慧。
煗頂忍世第一法。
見道中十五心頃是也。
斯陀含果廣修方便道者。
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欲界欲方便道六無礙道五解脫道是也。
阿那含果廣修方便道者。
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欲愛時。
方便道三無礙道二解脫道是也。
阿羅漢果。
廣修方便道者。
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初禅欲時。
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說亦如是。
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是也。
複次行者是時斷一切生分。
止一切生分。
須陀洹除欲界七生分。
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斯陀含除欲界二生分。
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阿那含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阿羅漢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複次行者是時頓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須陀洹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
斯陀含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煩惱。
阿那含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煩惱。
阿羅漢頓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以如是等事故。
根本沙門果。
退不命終。
果中間退者命終。
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得正決定。
若退者。
以上地煩惱退。
問曰。
何故退上地煩惱。
不退下地者耶。
答曰。
下地煩惱。
以為二種對治所害故。
不能更生。
複次彼煩惱斷已。
更有重見道法堕上。
堕上故不能更生。
如人偃卧在地。
大山堕上。
猶不能動。
何況能起。
複次彼結斷已。
生于忍智。
無有退忍智者。
複次彼結斷已。
生法智比智。
無有畢竟退法智比智者。
複次彼結斷已。
生世第一法。
無有退世第一法者。
複次彼結斷已。
生增上忍。
無有退增上忍者。
複次凡夫人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
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合集如刈草法。
作九種一時斷。
後得果時。
于對治退。
當言成就見道所斷結不耶。
若成就者。
無有聖人退見道所斷結者。
若不成就者。
雲何煩惱同一對治斷。
于彼對治退。
或有成就。
或不成就。
此事雲何可爾 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喻定時。
成就下下煩惱。
若退阿羅漢果時。
還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
為成就金剛喻定不。
答曰。
不成就。
問曰。
何故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喻定時。
成就下下煩惱。
若退阿羅漢果時。
成就下下煩惱。
不成就金剛喻定耶。
答曰。
金剛喻定。
多用功多用方便。
然後乃得。
下下煩惱。
不多用功。
不多用方便。
而現在前。
複次金剛喻定。
勝進時得。
下下煩惱。
退失時得。
複次金剛喻定。
與下下煩惱。
不妨成就。
妨現前行。
下下煩惱。
與金剛喻定。
妨成就妨現前行。
如金剛喻定。
與下下煩惱。
不妨成就。
如是住金剛喻定。
成就下下煩惱。
如下下煩惱。
與金剛喻定。
妨成就。
亦妨現前行。
如是住下下煩惱。
不成就金剛喻定。
複次金剛喻定。
是無礙道。
無有住無礙道退者。
亦無退已住無礙道者。
皆住解脫道勝進道而退。
得已還住解脫道勝進道 問曰。
于何處退。
答曰。
界者在欲界。
非色界。
非無色界。
趣者在人趣非餘趣。
問曰。
何故六欲天中無退耶。
答曰。
彼處無退具故。
問曰。
彼處非不多諸退具耶。
答曰。
佛經中所說退具。
彼中無。
然諸天得果者。
多是利根。
利根者不退。
問曰。
若鈍根者。
人中得果。
後生六欲天上。
在彼退耶。
答曰。
不退。
所以者何。
聖人易世。
不退不轉根。
不生色無色界。
所以者何。
聖道在彼身中。
舊住牢固故 問曰。
何等人退。
何等人不退耶。
答曰。
或有信他随他。
或有自信自欲。
若信他随他。
入聖道者退。
自信欲入聖道者不退。
複次或有廣因力廣方便力廣不放逸力。
或有不爾。
若廣者不退。
不爾者退。
複次或有以信入聖道者。
或有以慧入聖道者。
若以信入聖道者退。
若以慧入聖道者不退。
如以信以慧以奢摩他毗婆舍那。
可定可慧。
修定修慧。
得定得慧。
得内心定不得慧。
得慧不得内心定。
住堅信法。
住堅法法。
鈍根利根。
緣力因力。
内枝力外枝力。
内正思惟。
從他聞法。
當知亦如是。
複次或有不貪多者。
或有不愚多者。
不貪多者退。
不愚多者不退。
複次或有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或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
若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者不退。
若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者退 問曰。
退者經幾時。
答曰。
經少時不久。
乃至不自知退。
若自知退。
便修勝進方便。
複次彼煩惱現在前時。
心生慚愧故。
速修方便。
如明目人晝于平地而便颠蹶。
尋即還起。
四方顧視。
無見我者不耶。
如是行者煩惱起時。
心生慚愧。
若佛若佛弟子。
若諸善人。
無見我者不耶。
複次彼煩惱現在前時。
身心生熱。
欲令煩惱熱速滅故。
尋修方便。
猶如軟身體人小火堕上。
尋即除卻。
彼亦如是。
複次煩惱臭穢在身。
不堪忍故。
尋修方便。
猶如好淨之人。
有少不淨堕于身上。
尋即除卻。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此事不定。
或有久者。
乃至令根猛利。
信解脫為見到。
然後得阿羅漢果 問曰。
若退阿羅漢果已。
阿羅漢所不應作者。
彼人作耶。
退阿那含斯陀含果已。
阿那含斯陀含所不應作。
彼人作耶。
答曰不作。
所以者何。
得果人所作所行。
異于凡夫故 阿羅漢有六種。
一退法。
二憶法。
三護法。
四等住。
五能進。
六不動。
退法者退。
憶法者。
心生厭憶。
持刀欲自害。
護法者于已解脫。
心生愛樂。
善守護故。
等住者。
不退不進。
能進者能進至不動。
不動者住本根不動。
問曰。
退法阿羅漢。
必退耶。
憶法者。
必憶法耶。
護法者。
必護法耶。
等住者必等住耶。
能進者必能進至不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退法必退。
乃至能進者必能進至不動。
以是事故名退。
乃至名能進。
若作是說。
退法必退。
乃
以易見易施設。
謂此是須陀洹果。
乃至謂是阿羅漢果。
果中間。
不易見。
不易施設。
複次行者是時于果。
生大悅适。
譬如農夫。
于六月中。
修治田業後獲子實。
積聚場上。
心大悅适。
彼亦如是複次是時有三事故。
一得未曾得道。
二舍曾得道。
三斷煩惱。
同于一味。
複次是時有五事。
一得未曾得道二舍曾得道。
三斷煩惱同于一味。
四頓得八智。
五修十六行。
複次是時是止息處。
最勝止息處。
複次是時斷結事事成。
道方便方便成。
果中間斷結事未成。
道方便未成。
複次是時容廣修道。
果中間不容廣修道。
複次行者是時善知功德過惡。
知功德者。
是道道果。
知過惡者。
是生死法。
複次行者是時善取相貌。
如人道中行時。
不能善取四方相貌。
若坐一處。
則能善取四方相貌。
彼亦如是。
複次行者是時有随從知見者。
猶如有人。
于村落中間。
為人所劫。
無有随從知見者。
若在村落。
為人所劫。
多有随從知見者。
複次行者。
是時先廣修方便道。
立足處牢固。
須陀洹果。
廣修方便道者。
先為解脫故。
修施持戒。
聞慧思慧修慧。
煗頂忍世第一法。
見道中十五心頃是也。
斯陀含果廣修方便道者。
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欲界欲方便道六無礙道五解脫道是也。
阿那含果廣修方便道者。
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欲愛時。
方便道三無礙道二解脫道是也。
阿羅漢果。
廣修方便道者。
如上說。
諸善複更有未曾有者。
離初禅欲時。
方便道九無礙道九解脫道。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說亦如是。
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方便道九無礙道八解脫道是也。
複次行者是時斷一切生分。
止一切生分。
須陀洹除欲界七生分。
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斯陀含除欲界二生分。
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阿那含色無色界一一生處。
除一生分。
餘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阿羅漢一切生分。
得非數滅。
複次行者是時頓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須陀洹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
斯陀含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煩惱。
阿那含頓證三界見道所斷煩惱及欲界修道所斷九種煩惱。
阿羅漢頓證三界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以如是等事故。
根本沙門果。
退不命終。
果中間退者命終。
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得正決定。
若退者。
以上地煩惱退。
問曰。
何故退上地煩惱。
不退下地者耶。
答曰。
下地煩惱。
以為二種對治所害故。
不能更生。
複次彼煩惱斷已。
更有重見道法堕上。
堕上故不能更生。
如人偃卧在地。
大山堕上。
猶不能動。
何況能起。
複次彼結斷已。
生于忍智。
無有退忍智者。
複次彼結斷已。
生法智比智。
無有畢竟退法智比智者。
複次彼結斷已。
生世第一法。
無有退世第一法者。
複次彼結斷已。
生增上忍。
無有退增上忍者。
複次凡夫人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
見道修道所斷煩惱。
合集如刈草法。
作九種一時斷。
後得果時。
于對治退。
當言成就見道所斷結不耶。
若成就者。
無有聖人退見道所斷結者。
若不成就者。
雲何煩惱同一對治斷。
于彼對治退。
或有成就。
或不成就。
此事雲何可爾 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喻定時。
成就下下煩惱。
若退阿羅漢果時。
還成就非想非非想處下下煩惱。
為成就金剛喻定不。
答曰。
不成就。
問曰。
何故當得阿羅漢果住金剛喻定時。
成就下下煩惱。
若退阿羅漢果時。
成就下下煩惱。
不成就金剛喻定耶。
答曰。
金剛喻定。
多用功多用方便。
然後乃得。
下下煩惱。
不多用功。
不多用方便。
而現在前。
複次金剛喻定。
勝進時得。
下下煩惱。
退失時得。
複次金剛喻定。
與下下煩惱。
不妨成就。
妨現前行。
下下煩惱。
與金剛喻定。
妨成就妨現前行。
如金剛喻定。
與下下煩惱。
不妨成就。
如是住金剛喻定。
成就下下煩惱。
如下下煩惱。
與金剛喻定。
妨成就。
亦妨現前行。
如是住下下煩惱。
不成就金剛喻定。
複次金剛喻定。
是無礙道。
無有住無礙道退者。
亦無退已住無礙道者。
皆住解脫道勝進道而退。
得已還住解脫道勝進道 問曰。
于何處退。
答曰。
界者在欲界。
非色界。
非無色界。
趣者在人趣非餘趣。
問曰。
何故六欲天中無退耶。
答曰。
彼處無退具故。
問曰。
彼處非不多諸退具耶。
答曰。
佛經中所說退具。
彼中無。
然諸天得果者。
多是利根。
利根者不退。
問曰。
若鈍根者。
人中得果。
後生六欲天上。
在彼退耶。
答曰。
不退。
所以者何。
聖人易世。
不退不轉根。
不生色無色界。
所以者何。
聖道在彼身中。
舊住牢固故 問曰。
何等人退。
何等人不退耶。
答曰。
或有信他随他。
或有自信自欲。
若信他随他。
入聖道者退。
自信欲入聖道者不退。
複次或有廣因力廣方便力廣不放逸力。
或有不爾。
若廣者不退。
不爾者退。
複次或有以信入聖道者。
或有以慧入聖道者。
若以信入聖道者退。
若以慧入聖道者不退。
如以信以慧以奢摩他毗婆舍那。
可定可慧。
修定修慧。
得定得慧。
得内心定不得慧。
得慧不得内心定。
住堅信法。
住堅法法。
鈍根利根。
緣力因力。
内枝力外枝力。
内正思惟。
從他聞法。
當知亦如是。
複次或有不貪多者。
或有不愚多者。
不貪多者退。
不愚多者不退。
複次或有心善解脫慧善解脫。
或有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
若心善解脫慧善解脫者不退。
若心善解脫慧不善解脫者退 問曰。
退者經幾時。
答曰。
經少時不久。
乃至不自知退。
若自知退。
便修勝進方便。
複次彼煩惱現在前時。
心生慚愧故。
速修方便。
如明目人晝于平地而便颠蹶。
尋即還起。
四方顧視。
無見我者不耶。
如是行者煩惱起時。
心生慚愧。
若佛若佛弟子。
若諸善人。
無見我者不耶。
複次彼煩惱現在前時。
身心生熱。
欲令煩惱熱速滅故。
尋修方便。
猶如軟身體人小火堕上。
尋即除卻。
彼亦如是。
複次煩惱臭穢在身。
不堪忍故。
尋修方便。
猶如好淨之人。
有少不淨堕于身上。
尋即除卻。
彼亦如是。
複有說者。
此事不定。
或有久者。
乃至令根猛利。
信解脫為見到。
然後得阿羅漢果 問曰。
若退阿羅漢果已。
阿羅漢所不應作者。
彼人作耶。
退阿那含斯陀含果已。
阿那含斯陀含所不應作。
彼人作耶。
答曰不作。
所以者何。
得果人所作所行。
異于凡夫故 阿羅漢有六種。
一退法。
二憶法。
三護法。
四等住。
五能進。
六不動。
退法者退。
憶法者。
心生厭憶。
持刀欲自害。
護法者于已解脫。
心生愛樂。
善守護故。
等住者。
不退不進。
能進者能進至不動。
不動者住本根不動。
問曰。
退法阿羅漢。
必退耶。
憶法者。
必憶法耶。
護法者。
必護法耶。
等住者必等住耶。
能進者必能進至不動耶。
答曰。
或有說者。
退法必退。
乃至能進者必能進至不動。
以是事故名退。
乃至名能進。
若作是說。
退法必退。
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