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二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三十二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犍度一行品中 身見攝幾使。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攝法攝他法不攝自法。

    如毗婆阇婆提。

    依佛假名所說經。

    亦依世俗言語法。

    說攝法攝他法不攝自法。

    何者是假名所說經。

    如佛說譬如[怡-台+蓋]鬥受入[怡-台+蓋]子。

    為[怡-台+蓋]子依。

    以[怡-台+蓋]鬥勝故。

    攝諸[怡-台+蓋]子。

    彼作是說。

    [怡-台+蓋]鬥異于[怡-台+蓋]子。

    而攝[怡-台+蓋]子。

    是故知攝法攝于他法不攝自法。

    餘經亦說。

    五根慧最勝。

    為慧所攝。

    慧異四根。

    能攝四根。

    是故知攝他法。

    餘經亦說。

    如佛問呵德迦居士。

    汝雲何攝眷屬。

    何以複知己攝眷屬。

    居士答言。

    世尊所說四攝法。

    布施愛語利益同事。

    以四法攝于眷屬。

    亦知己攝眷屬。

    彼作是說。

    居士眷屬。

    及與攝法。

    各各别異。

    而能相攝。

    是故知攝他法不攝自法。

    餘經複說。

    正見正方便正覺。

    是慧身所攝。

    正念正定。

    是定身所攝。

    彼作是說。

    正見是慧。

    慧身所攝。

    正定定身所攝可爾。

    正覺正方便。

    非慧性。

    正念非定性。

    正覺正方便。

    為慧身所攝。

    正念為定身所攝者。

    故知攝法攝于他法。

    世俗言語法者。

    世俗亦作是說。

    戶攝戶樞。

    縷能攝衣。

    索攝薪束。

    在家之人亦作是說。

    我能攝我家資财象馬僮仆。

    出家之人亦作是說。

    我攝衣缽。

    及攝沙門所用之物。

    彼以如是假名經所說。

    及世俗言語所攝法故。

    知攝法攝他不攝自法。

    亦明攝法攝于自體。

    若當攝法。

    但攝于他不攝自體者。

    則一法體。

    與一切法體同。

    若一法生一切法亦生。

    一法滅一切法亦滅。

    複更有過。

    見苦所斷法。

    則攝修道所斷法。

    見苦所斷法若斷。

    修道所斷法亦應斷。

    若然者則後生對治。

    而無有用。

    欲令無如是過故。

    說攝法攝于自性不攝他法。

    問曰。

    若攝法。

    但攝自法不攝他者。

    毗婆阇婆提所引經。

    及世俗言語法雲何通。

    答曰。

    彼經是未了義是假名。

    是有餘意 問曰。

    雲何彼經是未了義是假名。

    是有餘意耶。

    答曰。

    如經說。

    [怡-台+蓋]鬥受入[怡-台+蓋]子能攝[怡-台+蓋]子者。

    此中說依持是攝。

    所以者何。

    [怡-台+蓋]子依[怡-台+蓋]鬥。

    [怡-台+蓋]鬥持[怡-台+蓋]子故。

    而不散壞如說。

    五根中慧為最勝。

    為慧所攝。

    此中慧是方便說攝。

    所以者何以慧方便故。

    五根能有所行。

    而成大事如說。

    我以世尊所說四攝法。

    攝于眷屬。

    乃至廣說。

    此中說不離散是攝。

    以四攝方便。

    令眷屬不離散故。

    如說正覺正方便正念。

    是慧身定身所攝者。

    此中說随順是攝。

    正覺正方便。

    随順慧身。

    正念随順定身故。

    如說戶攝戶樞。

    縷能攝衣。

    索攝薪束。

    此中說持是攝。

    如說在家出家人。

    攝田财衣缽等。

    此中說饒益是攝。

    攝法攝他法者。

    或時攝或時不攝。

    或有所以攝。

    或有所以不攝如偈說 因事生于愛因事生于恚 世人起愛恚無不因事者 攝法攝自法者。

    一切時攝皆有所以。

    一切時攝者。

    無有不攝自相時皆有。

    所以者何。

    自體不待所以故攝法。

    若觀察自相法。

    還攝自相法時。

    有何善利耶。

    答曰。

    除去我想聚想。

    能修法想别想。

    若衆生有我想聚想。

    便生貪恚癡心。

    生貪恚癡故。

    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能得脫。

    若能除去我想聚想觀色。

    猶如散塵。

    觀無色法。

    前後不俱總觀。

    有為法離散之相。

    猶如散沙。

    便生空解脫門種子。

    若觀諸行空而不樂生死。

    便生無願解脫門種子。

    若不樂生死而求涅槃。

    便生無相解脫門種子。

    依下三昧。

    便生中三昧。

    依中三昧生上三昧。

    依上三昧能離三界欲。

    觀察自相法。

    還攝自相法時。

    有如是善利。

    身見攝三使。

    總而言之。

    身見攝三使。

    身見在三界。

    欲界身見。

    還攝欲界身見。

    乃至無色界身見。

    還攝無色界身見。

    戒取攝六使。

    疑攝十二使。

    餘攝如經本說 問曰。

    雲何名攝。

    答曰。

    自體于自體。

    是有是實。

    是可得故名攝。

    自體于自體。

    非異自體。

    于自體非外。

    自體于自體非遠。

    自體于自體不相舍。

    自體于自體非空。

    自體于自體無盈長。

    自體于自體。

    非不已有。

    非不今有。

    非不當有。

    自體還攝自體故名攝。

    非如手把食指撚衣名攝。

    以諸法還攝自體名攝。

    不攝于他 三結攝三不善根耶。

    三不善根攝三結耶。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攝法攝于他不攝自體。

    欲重止如是說者意故。

    而作此論。

    三結攝三不善根。

    三不善根攝三結耶。

    答曰。

    各不相攝。

    餘廣說如經本 身見令幾有相續。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不染污心。

    令有相續。

    如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說 問曰。

    彼何故作此說耶。

    答曰。

    依佛經。

    佛經說菩薩住正智入母胎。

    住正智住母胎。

    住正智出母胎。

    為止如是說者意。

    欲明唯以染污心令有相續故而作此論。

    問曰。

    唯以染污心令有相續者。

    佛經雲何通。

    答曰。

    此說不颠倒心名正智。

    衆生皆以颠倒心入母胎唯除菩薩。

    菩薩入母胎時。

    有如是念。

    此是我母。

    此是我父。

    于母起母親愛。

    于父起父親敬。

    以不颠倒心入母胎故名正智 複次所以作此論者 或有說唯以愛恚二結。

    令有相續。

    如譬喻者。

    彼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三事合故入母胎。

    一父母有染心共會一處。

    二其母無病值時。

    三受身者現在前。

    當于是時。

    受身者二種心。

    展轉現在前。

    若與欲俱。

    若與恚俱。

    為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一切結令有相續故。

    而作此論。

    問曰。

    若然者。

    佛經雲何通。

    答曰。

    彼說中有心。

    不說有相續心。

    或有說。

    惡道中心。

    以恚心令有相續。

    人天中心。

    以愛心令有相續。

    為止如是說者意。

    亦明欲界衆生三十六使令有相續。

    色界三十一使。

    無色界三十一使令有相續。

    為止他義乃至廣說。

    而作此論。

    有亦有多名。

    如此中說。

    衆生數受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