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三十卷
關燈
小
中
大
。
複次此人以信故。
于三結心得解脫。
是名信解脫。
何故名見到。
答曰。
此人以見到見。
以見道見。
到修道見。
以向道所攝見。
到果道所攝見。
複次此人以見故。
于三結心得解脫。
是名見到。
問曰。
如信解脫。
亦可言信到。
如見到亦可言見解脫。
何故一說信解脫。
一說見到耶。
答曰。
應說如說信解脫。
亦應說信到。
如說見到。
亦應說見解脫。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欲現種種文故。
乃至廣說。
何故名身證。
答曰。
若信解脫。
若見到得滅定。
舍信信解脫見到名。
得身證名。
為舍何等得何等。
外國法師。
作如是說。
舍名得名。
舍道得道。
舍名者。
舍信解脫見到名得名者。
得身證名。
舍道者。
舍信解脫見到道。
得道者。
得身證道。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舍名得名者。
舍信解脫見到名。
得身證名。
若不得滅定得阿羅漢果。
名慧解脫。
若得滅定。
得阿羅漢果。
名俱解脫。
問曰。
如見道中有二人堅信堅法。
修道中有二人信解脫見到。
何故無學道中。
唯說一人耶。
答曰。
或有以世俗道。
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或以無漏道。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合為一道故。
唯說一人。
複次或有偏行貪者。
或有不者。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身中無貪。
同一相故。
唯說一人。
複次或有偏行癡者。
或有不者。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身中無癡。
同一相故。
唯說一人。
偏行慢者。
說亦如是。
複次解脫等故。
如說。
如來等正覺所得解脫漏盡。
阿羅漢比丘所得解脫。
此二解脫。
等無差别複次以俱除三界煩惱螺髻故。
俱不欲未來有。
俱出最後開要故。
複有說者。
無學地亦說二種人。
一時解脫。
二不時解脫。
問曰。
若然者。
聖人則有六。
見道有二堅信堅法。
修道有二信解脫見到。
無學道有二時解脫不時解脫。
雲何施設有七人耶。
答曰。
以五事故。
施設七人。
一以方便。
二以根。
三以定。
四以解脫。
五以定以解脫。
以方便者。
是堅信堅法。
以根者。
是信解脫見到。
以定者。
是身證。
以解脫者。
是慧解脫。
以定以解脫者。
是俱解脫。
應說一堅信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應說三堅信人。
謂上中下根。
以性故應說五堅信人。
謂退法乃至必勝進。
以道故應說十五堅信人。
謂苦法忍。
乃至道比忍。
以離欲故。
應說七十三堅信人。
欲界有具縛人。
有離一種欲。
乃至離九種欲。
初禅離九種欲。
無具縛人。
所以者何。
離欲界欲。
即是初禅具縛乃至離無所有處一種欲。
乃至離九種欲。
所依身者。
閻浮提有七十三。
瞿陀尼有七十三。
弗婆提有七十三。
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
各有七十三若在一一身一一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堅信人。
此中總說一堅信人。
堅法人說亦如是。
唯除以性故者。
所以者何。
彼是不動性故。
應說一種信解脫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
應說三。
以性故應說五。
以離欲故應說八十二。
欲界具縛。
離一種欲。
乃至離九種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亦如是。
離非想非非想處一種欲。
乃至離八種欲。
及斷第九種欲時。
所依身者。
欲界有八十二。
初禅有七十三。
第二禅有六十四。
第三禅有五十五。
第四禅有四十六。
空處有三十七。
識處有二十八。
無所有處有十九非想非非想處有十具縛。
斷八種欲。
及斷第九種欲時。
若以在身。
以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信解脫。
此中總說一信解脫人。
如信解脫。
見到說亦如是。
唯除以性故者。
所以者何。
彼是不動性故。
應說一身證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應說三。
以性故應說六以離欲故應說十。
非想非非想處具縛。
離一種欲。
乃至離八種欲。
及斷第九種欲時。
所依身者。
欲界有九。
色界有九。
無色界有九。
若以在身。
以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
此中總說一身證人。
應說一慧解脫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應說三。
以性故應說六。
所依身者。
有三依欲界身。
色界身無色界身。
若以在身。
以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
此中總說一慧解脫人。
俱解脫亦如是。
堅信人。
于此三結幾成就幾不成就。
先作是說。
彼尊者以人為章。
以煩惱為門。
今欲以煩惱門明人。
堅信人。
苦比智未生。
于此三結。
一切成就若生二成就。
謂戒取疑。
一不成就。
謂身見。
餘廣說如經本。
乃至離色愛。
滅比智。
生欲色界。
一切不成就及無色界苦集滅所斷。
一切不成就。
餘者成就問曰。
何故不說道比智耶。
答曰。
道比智若生。
名信解脫。
如堅信。
堅法亦如是。
所以者何。
此二。
地等。
道等。
離欲等。
所依身等。
定等。
生處等。
唯根有差别。
若鈍根者名堅信。
利根者名堅法。
信解脫人。
于此三結。
一切不成就。
廣說如經本。
如信解脫。
見到亦如是。
所以者何。
此二。
地等。
道等。
離欲等。
所依身等。
定等。
生處等。
唯根有差别。
若鈍根者名信解脫。
若利根者名見到。
身證人。
于此三結。
一切不成就。
餘廣說如經本。
此中應作論。
頗有聖人成就九十八使耶。
答曰。
有。
具縛人。
住苦法忍時。
頗有人斷八十八結不斷十結而不得果耶 答曰。
有。
離色愛人。
得正決定。
滅比智時。
欲界三十六使斷。
色界三十一使。
無色界苦集滅谛所斷二十一使。
十不斷者。
無色界道谛所斷七使。
修道所斷三使。
彼不得果。
所以者何。
是向道故。
頗有九十八使斷而非阿羅漢耶。
答曰。
有。
離無所有處欲。
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欲界三十六使斷。
色界三十一。
無色界空處識處無所有。
處三十一使。
彼非是阿羅漢。
所以者何。
凡夫人亦斷。
阿那含亦斷。
評曰。
不應作此論。
所以者何。
以界故立煩惱。
不以地故 身見于身見有幾緣。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緣無體。
如譬喻者。
彼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
無明緣行。
無明是一相行。
是若幹相。
雲何一相法。
與若幹相作緣。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諸師所說。
緣但有名而無體。
為止如是說者。
意亦明緣有實體。
若當緣無體者。
一切諸法亦
複次此人以信故。
于三結心得解脫。
是名信解脫。
何故名見到。
答曰。
此人以見到見。
以見道見。
到修道見。
以向道所攝見。
到果道所攝見。
複次此人以見故。
于三結心得解脫。
是名見到。
問曰。
如信解脫。
亦可言信到。
如見到亦可言見解脫。
何故一說信解脫。
一說見到耶。
答曰。
應說如說信解脫。
亦應說信到。
如說見到。
亦應說見解脫。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欲現種種文故。
乃至廣說。
何故名身證。
答曰。
若信解脫。
若見到得滅定。
舍信信解脫見到名。
得身證名。
為舍何等得何等。
外國法師。
作如是說。
舍名得名。
舍道得道。
舍名者。
舍信解脫見到名得名者。
得身證名。
舍道者。
舍信解脫見到道。
得道者。
得身證道。
罽賓沙門。
作如是說。
舍名得名者。
舍信解脫見到名。
得身證名。
若不得滅定得阿羅漢果。
名慧解脫。
若得滅定。
得阿羅漢果。
名俱解脫。
問曰。
如見道中有二人堅信堅法。
修道中有二人信解脫見到。
何故無學道中。
唯說一人耶。
答曰。
或有以世俗道。
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或以無漏道。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合為一道故。
唯說一人。
複次或有偏行貪者。
或有不者。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身中無貪。
同一相故。
唯說一人。
複次或有偏行癡者。
或有不者。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身中無癡。
同一相故。
唯說一人。
偏行慢者。
說亦如是。
複次解脫等故。
如說。
如來等正覺所得解脫漏盡。
阿羅漢比丘所得解脫。
此二解脫。
等無差别複次以俱除三界煩惱螺髻故。
俱不欲未來有。
俱出最後開要故。
複有說者。
無學地亦說二種人。
一時解脫。
二不時解脫。
問曰。
若然者。
聖人則有六。
見道有二堅信堅法。
修道有二信解脫見到。
無學道有二時解脫不時解脫。
雲何施設有七人耶。
答曰。
以五事故。
施設七人。
一以方便。
二以根。
三以定。
四以解脫。
五以定以解脫。
以方便者。
是堅信堅法。
以根者。
是信解脫見到。
以定者。
是身證。
以解脫者。
是慧解脫。
以定以解脫者。
是俱解脫。
應說一堅信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應說三堅信人。
謂上中下根。
以性故應說五堅信人。
謂退法乃至必勝進。
以道故應說十五堅信人。
謂苦法忍。
乃至道比忍。
以離欲故。
應說七十三堅信人。
欲界有具縛人。
有離一種欲。
乃至離九種欲。
初禅離九種欲。
無具縛人。
所以者何。
離欲界欲。
即是初禅具縛乃至離無所有處一種欲。
乃至離九種欲。
所依身者。
閻浮提有七十三。
瞿陀尼有七十三。
弗婆提有七十三。
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
各有七十三若在一一身一一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堅信人。
此中總說一堅信人。
堅法人說亦如是。
唯除以性故者。
所以者何。
彼是不動性故。
應說一種信解脫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
應說三。
以性故應說五。
以離欲故應說八十二。
欲界具縛。
離一種欲。
乃至離九種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亦如是。
離非想非非想處一種欲。
乃至離八種欲。
及斷第九種欲時。
所依身者。
欲界有八十二。
初禅有七十三。
第二禅有六十四。
第三禅有五十五。
第四禅有四十六。
空處有三十七。
識處有二十八。
無所有處有十九非想非非想處有十具縛。
斷八種欲。
及斷第九種欲時。
若以在身。
以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信解脫。
此中總說一信解脫人。
如信解脫。
見到說亦如是。
唯除以性故者。
所以者何。
彼是不動性故。
應說一身證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應說三。
以性故應說六以離欲故應說十。
非想非非想處具縛。
離一種欲。
乃至離八種欲。
及斷第九種欲時。
所依身者。
欲界有九。
色界有九。
無色界有九。
若以在身。
以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
此中總說一身證人。
應說一慧解脫人。
如七人中。
一人以根故應說三。
以性故應說六。
所依身者。
有三依欲界身。
色界身無色界身。
若以在身。
以刹那。
則有無量無邊。
此中總說一慧解脫人。
俱解脫亦如是。
堅信人。
于此三結幾成就幾不成就。
先作是說。
彼尊者以人為章。
以煩惱為門。
今欲以煩惱門明人。
堅信人。
苦比智未生。
于此三結。
一切成就若生二成就。
謂戒取疑。
一不成就。
謂身見。
餘廣說如經本。
乃至離色愛。
滅比智。
生欲色界。
一切不成就及無色界苦集滅所斷。
一切不成就。
餘者成就問曰。
何故不說道比智耶。
答曰。
道比智若生。
名信解脫。
如堅信。
堅法亦如是。
所以者何。
此二。
地等。
道等。
離欲等。
所依身等。
定等。
生處等。
唯根有差别。
若鈍根者名堅信。
利根者名堅法。
信解脫人。
于此三結。
一切不成就。
廣說如經本。
如信解脫。
見到亦如是。
所以者何。
此二。
地等。
道等。
離欲等。
所依身等。
定等。
生處等。
唯根有差别。
若鈍根者名信解脫。
若利根者名見到。
身證人。
于此三結。
一切不成就。
餘廣說如經本。
此中應作論。
頗有聖人成就九十八使耶。
答曰。
有。
具縛人。
住苦法忍時。
頗有人斷八十八結不斷十結而不得果耶 答曰。
有。
離色愛人。
得正決定。
滅比智時。
欲界三十六使斷。
色界三十一使。
無色界苦集滅谛所斷二十一使。
十不斷者。
無色界道谛所斷七使。
修道所斷三使。
彼不得果。
所以者何。
是向道故。
頗有九十八使斷而非阿羅漢耶。
答曰。
有。
離無所有處欲。
未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欲界三十六使斷。
色界三十一。
無色界空處識處無所有。
處三十一使。
彼非是阿羅漢。
所以者何。
凡夫人亦斷。
阿那含亦斷。
評曰。
不應作此論。
所以者何。
以界故立煩惱。
不以地故 身見于身見有幾緣。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緣無體。
如譬喻者。
彼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
無明緣行。
無明是一相行。
是若幹相。
雲何一相法。
與若幹相作緣。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諸師所說。
緣但有名而無體。
為止如是說者。
意亦明緣有實體。
若當緣無體者。
一切諸法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