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九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二十九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揵度不善品之五 ◎此三結。

    幾是見幾非見。

    乃至九十八使。

    幾是見幾非見。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一切煩惱皆是見性。

    問曰。

    彼何故作如是說耶。

    答曰。

    彼作是說。

    所行猛利。

    是見性。

    一切煩惱。

    名于自分。

    所行猛利。

    如身見着我我所。

    邊見着斷常。

    邪見着無所有見取着第一。

    戒取着淨所行猛利愛。

    亦如是。

    于染着愛。

    所行猛利。

    恚憎惡。

    慢自高。

    癡愚癡猶豫。

    所行亦猛利。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煩惱有是見性有非見性故。

    而作此論。

    此三結。

    幾是見性幾非見性。

    答曰二是見性。

    謂身見戒取。

    一非見性。

    謂疑。

    餘門廣說如經本。

    問曰。

    何故名見耶。

    答曰。

    此中應廣說。

    如五見見處 此三結。

    幾有覺有觀。

    幾無覺有觀。

    幾無覺無觀。

    乃至九十八使。

    幾有覺有觀。

    幾無覺有觀。

    幾無覺無觀。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覺觀從欲界乃至有頂。

    如譬喻者說。

    彼何故作是說。

    彼依佛經。

    佛經中說。

    心粗是覺。

    心細是觀。

    此粗細相。

    從欲界乃至有頂中可得。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心次第相。

    方而有粗細。

    遍三界中。

    然從欲界乃至梵世。

    有覺有觀。

    如是說者。

    則名惡說。

    汝等作如是說。

    粗心是覺。

    細心是觀。

    此粗心細心。

    乃至有頂可得。

    然說覺觀從欲界乃至梵世中有。

    是故汝等所說是惡說。

    非善說。

    惡受持。

    非善受持。

    阿毗昙人。

    作如是說。

    我等所說。

    是善說。

    善受持。

    非惡受持。

    所以者何。

    我以種種事故。

    說粗細相。

    非以一事。

    如說纏粗使細。

    是中不說覺粗觀細。

    所以者何。

    此二法。

    非覺觀相故。

    如說色陰是粗。

    四陰是細。

    如是則說覺之與觀俱是細法。

    所以者何。

    同行陰攝故。

    如說欲界是粗。

    初禅是細。

    如是亦說覺觀是粗是細。

    所以者何。

    欲界初禅。

    俱有覺觀故。

    如說。

    初禅地粗。

    二禅地細。

    如是則說覺觀是粗。

    所以者何。

    初禅地上。

    更無覺觀故。

    問曰。

    彼說初禅地上有覺觀者。

    雲何複說三地差别。

    答曰。

    彼作是說。

    欲界初禅。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有三種法。

    謂善染污不隐沒無記。

    禅中間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深染污法。

    是名有覺有觀地。

    禅中間善不隐沒無記法。

    是名無覺有觀地。

    第二禅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善法不隐沒無記法。

    是名無覺。

    無觀地。

    問曰。

    若然者。

    彼雲何通佛經。

    如經說。

    滅于覺觀。

    定生喜樂。

    入第二禅。

    彼作是答。

    滅善覺觀。

    非染污。

    問曰。

    若然者。

    為因何事。

    滅善覺觀。

    非染污耶。

    答應先滅染污。

    後離地時。

    乃滅于善。

    但譬喻者說上地有覺觀。

    當知此說是無明果闇果不勤方便果。

    然覺觀欲界初禅中有故。

    欲止他義。

    乃至廣說。

    而作此論。

    此三結。

    幾有覺有觀。

    幾無覺有觀。

    幾無覺無觀。

    答曰。

    三結有三種。

    或有覺有觀。

    或無覺有觀。

    或無覺無觀。

    雲何有覺有觀。

    答曰。

    在欲界初禅者。

    雲何無覺有觀。

    答曰。

    在禅中間者。

    雲何無覺無觀。

    答曰。

    在三禅及四無色者。

    餘門廣說如經本。

    問曰。

    何故名有覺有觀。

    何故名無覺有觀。

    何故名無覺無觀耶。

    答曰。

    與覺俱觀俱。

    與覺相應觀相應。

    與覺觀俱現在前。

    是名有覺有觀。

    若不與覺俱。

    但與觀俱。

    不與覺相應。

    與觀相應。

    已滅覺與觀俱現在前。

    是名無覺有觀。

    若不與覺觀俱。

    亦不與覺觀相應。

    已滅覺觀。

    是名無覺無觀。

    複次若種種數。

    若種種觀。

    是名有覺有觀。

    若數觀不種數。

    是名無覺有觀。

    若不種數不種觀。

    是名無覺無觀 此三結。

    幾樂根相應。

    幾苦根相應。

    幾喜根相應。

    幾憂根相應。

    幾舍根相應。

    乃至九十八使亦如是。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法生時。

    次第生。

    不一時生。

    如譬喻者尊者佛陀提婆。

    作如是說法生時。

    次第生。

    不一時生。

    猶如多伴經過俠道。

    次第而行。

    不得一時。

    若欲二人并行。

    此猶為難。

    何況多人。

    如是一切有為法。

    各各從生相生。

    何緣衆多生法共一時生。

    阿毗昙者。

    作如是說。

    有為法。

    自有一法和合而生。

    自有多法和合而生。

    一法和合生者。

    于一刹那頃生故。

    名一法和合生。

    多法和合生者。

    如一一數法。

    各有一生。

    雖多不相離。

    故名多法和合生。

    複次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

    展轉相因力義。

    是相應義。

    彼作是說。

    若法與彼法相因力生者。

    是相應義。

    如心因心力故生。

    心與心相應。

    數法因心力故生。

    數法與心相應。

    數法因數法力故生。

    數法與數法相應。

    心不因數法力生。

    故心不與數法相應。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心與數法相應。

    數法亦與數法相應。

    數法與心相應。

    心不與心相應故。

    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

    自體與自體相應。

    不與他相應。

    彼作是說。

    等相敬義。

    是相應義。

    諸法相敬。

    莫過敬自體者。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與他法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

    或有說。

    自體于自體。

    不名相應。

    不名不相應。

    不名相應者。

    一切諸法。

    不能與自體作緣。

    不名不相應者。

    等相敬義。

    是相應義。

    所以者何。

    諸法相敬。

    莫過敬自體者。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不亂相應法。

    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

    乃至廣說。

    此三結。

    幾樂根相應。

    幾苦根相應。

    幾喜根相應。

    幾憂根相應。

    幾舍根相應。

    問曰。

    何故但問與受相應。

    不問與餘數法耶。

    答曰。

    彼作經者意欲爾。

    乃至廣說。

    複次受不妨成就。

    或妨現前行。

    雲何不妨成就。

    如一人成就五受。

    雲何妨現前行。

    無有二受一時現前行。

    複次以受一體有諸根相故。

    複次以受于緣起輪中。

    猶如車毂法故。

    複次以受受入一切法故。

    複次若不問受。

    更問何耶。

    若問命等八根。

    彼一向是不相應法。

    若問三無漏根。

    信等五根。

    彼一向是善。

    若作是說。

    何不問意根者。

    以意根故。

    名相應法。

    如以心故。

    名心相應法。

    身見戒取。

    與三根相應。

    除苦根憂根。

    所以除苦根者。

    苦根在五識地。

    此是意地所以不與憂根相應者。

    憂根是憂戚行。

    此是欣踴行。

    總而言之。

    與三根相應。

    此在三界。

    在欲界初禅二禅者。

    與二根相應。

    謂喜根舍根。

    在第三禅。

    與二根相應。

    謂樂根舍根。

    在第四禅及四無色。

    與一根相應。

    謂舍根。

    是故總而言之。

    與三根相應。

    除苦根憂根。

    疑與四根相應。

    除苦根。

    不與苦根相應者。

    以苦根在五識地。

    總而言之。

    與四根相應。

    疑在三界。

    在欲界者。

    與二根相應。

    謂憂根舍根。

    若在初禅二禅者。

    與二根相應。

    謂喜根舍根。

    在第三禅者。

    與二根相應。

    謂樂根舍根。

    在第四禅及四無色。

    與一根相應。

    謂舍根。

    是故總而言之。

    與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