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九卷

關燈
根相應。

    問曰。

    何故欲界疑。

    不與喜根相應。

    初禅二禅。

    則與相應。

    答曰。

    欲界疑喜所行各異故。

    疑所行非喜所行。

    喜所行非疑所行。

    所以者何。

    疑行憂戚。

    喜行欣踴。

    同義是相應義。

    彼不同故。

    不與相應。

    初禅二禅。

    俱行欣踴行故相應。

    複次欲界喜粗疑細。

    粗法不與細法相應。

    所以者何。

    等義是相應義故。

    問曰。

    喜有何粗義耶。

    答曰。

    衆生不應起而起。

    于前物不應起而起。

    雲何衆生不應起而起。

    衆生性是苦故。

    雲何于前物不應起而起。

    見他人若颠若堕若謬誤。

    應起慈愍。

    而更大笑。

    在初禅二禅者。

    俱微細故相應。

    複次欲界喜輕躁疑居重。

    輕躁不與居重相應。

    所以者何。

    等義是相應義。

    初禅二禅地。

    二俱居重。

    是故相應。

    複次欲界喜從外法生疑從内法生。

    從外生法。

    不與從内生法相應。

    所以者何。

    等義是相應義。

    初禅二禅。

    俱從内生。

    是故相應。

    複次欲界喜是客疑是舊住。

    客不與舊住相應。

    所以者何。

    等義是相應義。

    初禅二禅。

    俱是舊住。

    是故相應。

    複次欲界疑。

    雖不與喜根相應。

    與餘受相應。

    初禅二禅喜。

    是地性受。

    若不與喜根相應者。

    此則名無受心聚。

    壞相依法。

    壞相應法。

    欲令無如是過故。

    欲界疑不與喜根相應。

    初禅二禅疑。

    與喜根相應。

    貪與三根相應。

    除苦根憂根。

    所以者何。

    貪行欣踴。

    憂苦行憂戚。

    恚與三根相應。

    除喜根樂根。

    所以者何。

    恚行憂戚。

    喜樂行欣踴。

    癡欲漏無明漏。

    與五根相應。

    所以者何。

    此三通六識身。

    所行欣踴。

    亦行憂戚故。

    有漏與三根相應。

    除苦根憂根。

    所以者何。

    色無色界。

    無憂苦故。

    色無色界。

    無憂苦義。

    根揵度中。

    當廣說。

    除邪見。

    餘門義如經本說。

    邪見與四根相應。

    除苦根。

    總而言之。

    邪見與四根相應。

    然邪見在三界在欲界者。

    與三根相應。

    除苦根樂根。

    在初禅二禅者。

    與二根相應。

    謂喜根舍根在第三禅者。

    與二根相應。

    謂樂根舍根。

    在第四禅及無色定。

    與一根相應。

    謂舍根。

    問曰。

    欲界邪見。

    何者與喜根相應。

    何者與憂根相應。

    答曰。

    有人本性。

    不好布施。

    不好祠祀。

    後若與邪見外道。

    共會一處。

    而聞是語無施無祠祀。

    無善惡業報。

    聞是語時。

    心生信樂。

    便生喜心。

    我所行善好。

    如是邪見。

    與喜根相應。

    有人性好行施祠祀。

    後若與邪見外道。

    共會一處。

    聞作是說。

    無施無祠祀。

    無善惡業報。

    聞是語時。

    心生信樂。

    便生憂心。

    我等所施。

    便為唐捐。

    所以者何。

    無果報故。

    如是邪見。

    與憂根相應。

    此門是廣說優波提舍毗婆沙。

    問曰。

    何故名相應。

    相應義如雜揵度相應因中廣說 此三結。

    幾欲界系。

    幾色界系。

    幾無色界系。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嫉悭在欲界梵世。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

    梵天王。

    語諸梵衆。

    我等皆共住此。

    不往詣沙門瞿昙所。

    而于此處。

    自能至老死。

    彼作是說。

    梵王以嫉悭故。

    而作是言。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嫉悭唯在欲界故。

    而作此論。

    三結。

    或欲界系。

    或色界系。

    或無色界系。

    此門義廣說如經本。

    問曰。

    何故名欲界系。

    何故名色界系無色界系。

    答曰。

    縛欲界法故。

    名欲界系。

    縛色無色界法故。

    名色無色界系。

    如牛系着柱名柱系牛。

    彼亦如是。

    複次欲界足。

    為欲界法所系故。

    名欲界系。

    色無色界足。

    為色無色界法所系故。

    名色無色界系。

    足名煩惱。

    如偈說 佛有無量行無足誰将去 如人有足。

    則得自在四方遊行。

    如是有煩惱足者。

    則能行于諸趣諸生生死中。

    複次煩惱于欲界作居處想我有想故。

    名欲界系。

    色無色界煩惱。

    于色無色界。

    作居處想我有想故。

    名色無色界系。

    居處是愛。

    我有是見。

    以欲界愛潤故。

    見計我我所。

    以色無色界愛潤故。

    見計我我所。

    複次能生欲界樂欲故。

    名欲界系。

    能生色無色界樂欲故。

    名色無色界系。

    樂是愛。

    欲是見。

    複次為欲界生死法所系故。

    名欲界系。

    為色無色界生死法所系故。

    名色無色界系。

    複次為欲界垢所污毒所害患所過故。

    名欲界系。

    為色無色界垢所污毒所害患所過故。

    名色無色界系◎ ◎諸結是欲界。

    彼結在欲界耶。

    是有六種。

    一界是。

    二趣是。

    三人是。

    四入是。

    五漏是。

    六自身是。

    界是者。

    如此中說。

    諸結是欲界。

    彼結在欲界耶。

    此中說。

    法處名是。

    欲界法。

    名欲界是。

    色無色界法。

    名色無色界是。

    趣是者。

    如說。

    法法施時。

    而作是言。

    一切是五趣衆。

    盡生死苦。

    人是者。

    如毗尼說。

    是二人。

    在僧數中。

    僧中可得。

    入是者。

    如波伽羅那說。

    雲何色陰。

    十色入。

    及法入中色是。

    漏是者。

    如說。

    雲何漏有漏法是。

    身是者如四大揵度說。

    雲何大法。

    答曰。

    自身是。

    于六是中。

    以界是。

    而作論。

    不以餘是。

    在有四種。

    一自體在。

    二器在。

    三所行在。

    四處所在。

    自體在者。

    一切諸法。

    自體自相自性。

    在自分中。

    器在者。

    如果在器中。

    如提婆達多在舍中。

    如器在。

    所行在處所在義亦爾。

    此中以四在而作論。

    随相而說。

    諸結是欲界。

    彼結在欲界耶。

    答曰。

    或結是欲界。

    彼結不在欲界。

    或結在欲界。

    彼結不是欲界。

    或結是欲界。

    彼結亦在欲界。

    或結不是欲界。

    彼結不在欲界。

    雲何結是欲界彼結不在欲界耶。

    答曰。

    為纏所纏。

    魔波旬。

    住梵天上。

    欲與如來語言。

    問曰。

    魔波旬。

    為何纏所纏。

    欲與如來語言耶。

    答曰。

    為忿纏所覆故。

    欲與如來語言。

    複有說者。

    為嫉纏所覆故。

    欲與如來語言。

    複有說者。

    為悭纏所覆故。

    欲與如來語言。

    評曰。

    應作是說。

    為十纏所覆。

    起一一纏現在前。

    欲與如來語言。

    問曰。

    何故名魔。

    答曰。

    斷慧命故名魔(魔秦言殺)。

    複次常行放逸。

    而害自身故名魔。

    何故名波旬。

    答曰。

    常有惡意。

    成就惡法。

    成就惡慧。

    故名波旬(波旬秦言惡)。

    尊者瞿沙說曰。

    應言波旬踰。

    所以者何。

    從波旬踰。

    生彼中故(波旬秦言惡踰名國)。

    住梵天上。

    欲與如來語言。

    問曰。

    魔王住梵天上。

    何所為耶。

    答曰。

    梵天諸魔經。

    是此論本緣。

    曾聞佛住舍衛國給孤獨精舍隻陀林中。

    爾時有一梵天。

    于梵天上。

    生如是惡見。

    而作是言。

    此處是常不斷棄出寂滅之法。

    更無有常不斷棄出寂滅之法勝此處者。

    爾時世尊。

    知彼梵天心之所念。

    譬如壯夫屈申臂頃。

    從隻陀林。

    忽然不現。

    至梵天上。

    去梵天不遠。

    而住其邊。

    爾時梵天。

    遙見如來。

    即便請之。

    而白佛言。

    善來大仙。

    此處是常不斷棄出寂滅。

    更無有常勝此處者。

    而汝能舍欲界煩惱亂種種苦事。

    而來此間。

    甚是快事。

    汝可于此安樂常住。

    爾時如來。

    告梵天言。

    此處非常。

    而汝說常。

    此處非是安樂寂靜棄出之處。

    而汝說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