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道現在前斷欲界戒取疑。
乃至無所有處世俗道。
于非想非非想處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見道現在前。
斷非想非非想處戒取疑。
若說戒取疑。
則定體。
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
則定地。
若說堅信堅法。
則定人。
若說諸忍。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此則說戒取疑是不共對治決定對治。
聖人能斷。
凡夫人不能。
用無漏道。
不用世俗道。
唯以見道。
不用修道。
以忍不用智。
此中則說如是戒取疑。
餘戒取疑。
凡夫人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
以見道斷。
餘如上說。
貪恚癡及欲漏修道在前有二種。
或修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在前是何義。
答曰。
立分義。
先答義。
是在前義。
立分義者。
先立修道所斷分。
後立不定。
先答義者。
先答修道所斷。
後答不定。
雲何修道斷。
答曰。
貪恚癡。
及欲漏學見迹。
以修道斷。
貪恚癡及欲漏有五種。
見苦斷種。
乃至修道斷種。
見道現在前斷。
苦谛所斷。
乃至道谛所斷。
貪恚癡及欲漏。
于修道所斷便生。
更無勢用。
而還起修道現在前。
斷修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
若說貪恚癡及欲漏。
則定體。
若說學見迹。
則定人。
若說修道。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此貪恚癡及欲漏。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是聖人所斷。
非凡夫人。
是修道斷。
非見道斷。
智斷非忍斷。
此中則說如是貪恚癡及欲漏。
餘者若凡夫人斷。
修道斷。
世尊弟子見道斷。
餘何者是耶。
答曰。
餘者有四種。
謂見苦所斷。
乃至見道所斷。
若凡夫人斷。
修道斷。
世尊弟子見道斷。
餘廣說如上。
以是事故。
而作是說。
若凡夫人斷。
是修道斷。
世尊弟子見道斷。
問曰。
若說學見迹以修道斷貪恚癡及欲漏。
則說聖人身中修道所斷者。
餘若說凡夫人斷以修道斷。
若聖人斷以見道斷。
是則說凡夫聖人身中見苦集滅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
此中有何餘未稱說者。
答曰。
凡夫人身中修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
問曰。
此何以不說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已說在先所說中。
所以者何。
以種故立作煩惱種。
不以在身中立煩惱種。
齊五種無第六種。
聖人以見道斷見道所斷種。
以修道斷修道所斷種。
凡夫人。
若見道所斷。
若修道所斷。
盡合集以修道斷。
所以者何。
凡夫人于五種所斷煩惱。
必以修道斷此義決定。
以是事故。
當知已說在前所說中。
有漏無明漏見道在前有三種。
或見道斷。
或修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何者是在前義。
答曰。
立分義。
先答義是在前義。
先立見道斷種。
次立修道斷種。
後立不定。
先答者先答見道所斷種。
次答修道所斷種。
後答不定。
雲何見道斷。
若有漏無明漏。
在非想非非想處系。
若堅信堅法。
以諸忍斷有漏。
從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無明漏。
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世俗道現在前斷無明漏。
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斷有漏。
從初禅乃至無所有處。
于非想非非想處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見道現在前。
斷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有漏無明漏。
見道于修道所斷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修道現在前。
斷修道所斷有漏無明漏。
若說有漏無明漏。
則定體。
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
則定地。
若說堅信堅法。
則定人。
若說諸忍。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有漏無明漏。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聖人所斷。
非凡夫人。
以無漏道斷。
非世俗道。
以見道斷。
非修道。
以忍斷非智。
此中則說如是有漏無明漏。
雲何修道斷。
答曰。
有漏無明漏學見迹。
以修道斷。
有漏無明漏有五種。
謂見苦斷。
乃至修道斷。
見道斷。
苦谛所斷。
乃至道谛所斷。
有漏無明漏見道。
于修道所斷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修道現在前。
斷修道所斷有漏無明漏。
若說有漏無明漏。
則定體。
若說學見迹。
則定人。
若說修道。
則定對治。
若說斷則定己作事。
有漏無明漏。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是聖人斷非凡夫人。
是修道斷。
非見道。
是無漏道斷。
非世俗道。
是智斷。
非忍斷。
此中則說如是有漏無明漏。
餘者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以見道斷。
問曰。
何者是餘耶。
答曰。
無明漏。
欲界有四種。
有漏無明漏。
從初禅乃至無所有處有四種。
此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若聖人斷。
以見道斷。
餘廣說如上。
在前有三種。
一不共。
二畢竟。
三最初不共在前者。
如三結。
畢竟在前者。
如貪恚癡及欲漏。
最初在前者。
如有漏無明漏。
若煩惱是三界見道所斷。
應作見道在前二種句。
如三結是也。
若是欲界五種所斷。
應作修道在前二種句。
如貪恚癡及欲漏是也。
若是三界五種所斷。
應作見道在前三種句。
如有漏無明漏是也。
此說是略。
毗婆沙五蓋中。
悔是修道斷。
疑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斷。
以見道斷。
五上分結。
是修道斷。
五愛身。
是修道斷。
嫉結悭結。
是修道斷。
九十八使。
二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餘若凡夫斷。
是修道斷。
世尊弟子斷。
是見道斷。
◎ ◎問曰。
如波伽羅那說九十八使。
八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此中何故說二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耶答曰。
此文是了義彼文是未了義。
此文無餘意彼文有餘意。
此文無所以彼文有所以。
此文是實義谛。
彼文是俗谛。
複次波伽羅那。
說順次法。
說具縛人。
非超越人。
此中不說順次法。
不說具縛人。
不說超越人。
複次彼中說凡夫聖人離欲聖道所作世俗道所作。
此中說聖人離欲。
不說凡夫。
說聖道所作。
不說世俗道。
複次彼中說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得正決定者。
先以世俗道。
斷欲界煩惱。
乃至無所有處。
彼見道斷煩惱解脫得差别作證。
所以者何。
彼解脫得。
以見道故。
而有差别。
以是事故。
彼作是說。
八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二十八使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何故波伽羅那。
作如是說。
八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彼作是答。
二十八決定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六十不定。
不定者。
于見道中。
而有差别。
波伽羅那說。
次第故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
此門是廣分别毗婆沙。
問曰。
何故名見道斷。
何故名修道斷耶。
如見不離修。
修不離見。
見道中如實修亦可得。
修道中如實見亦可得。
見名為慧。
修名不放逸。
如實是何義耶。
答曰。
數數義偏重義是如實義。
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
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
複次等量義是如實義。
如見道中慧亦有爾許不放逸。
如修道中不放逸亦有爾許慧。
是故等量義是如實義。
尊者和須蜜說曰。
見四真谛。
斷諸煩惱。
雲何分别此是見道斷此是修道斷耶。
答曰
乃至無所有處世俗道。
于非想非非想處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見道現在前。
斷非想非非想處戒取疑。
若說戒取疑。
則定體。
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
則定地。
若說堅信堅法。
則定人。
若說諸忍。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此則說戒取疑是不共對治決定對治。
聖人能斷。
凡夫人不能。
用無漏道。
不用世俗道。
唯以見道。
不用修道。
以忍不用智。
此中則說如是戒取疑。
餘戒取疑。
凡夫人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
以見道斷。
餘如上說。
貪恚癡及欲漏修道在前有二種。
或修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在前是何義。
答曰。
立分義。
先答義。
是在前義。
立分義者。
先立修道所斷分。
後立不定。
先答義者。
先答修道所斷。
後答不定。
雲何修道斷。
答曰。
貪恚癡。
及欲漏學見迹。
以修道斷。
貪恚癡及欲漏有五種。
見苦斷種。
乃至修道斷種。
見道現在前斷。
苦谛所斷。
乃至道谛所斷。
貪恚癡及欲漏。
于修道所斷便生。
更無勢用。
而還起修道現在前。
斷修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
若說貪恚癡及欲漏。
則定體。
若說學見迹。
則定人。
若說修道。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此貪恚癡及欲漏。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是聖人所斷。
非凡夫人。
是修道斷。
非見道斷。
智斷非忍斷。
此中則說如是貪恚癡及欲漏。
餘者若凡夫人斷。
修道斷。
世尊弟子見道斷。
餘何者是耶。
答曰。
餘者有四種。
謂見苦所斷。
乃至見道所斷。
若凡夫人斷。
修道斷。
世尊弟子見道斷。
餘廣說如上。
以是事故。
而作是說。
若凡夫人斷。
是修道斷。
世尊弟子見道斷。
問曰。
若說學見迹以修道斷貪恚癡及欲漏。
則說聖人身中修道所斷者。
餘若說凡夫人斷以修道斷。
若聖人斷以見道斷。
是則說凡夫聖人身中見苦集滅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
此中有何餘未稱說者。
答曰。
凡夫人身中修道所斷貪恚癡及欲漏。
問曰。
此何以不說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已說在先所說中。
所以者何。
以種故立作煩惱種。
不以在身中立煩惱種。
齊五種無第六種。
聖人以見道斷見道所斷種。
以修道斷修道所斷種。
凡夫人。
若見道所斷。
若修道所斷。
盡合集以修道斷。
所以者何。
凡夫人于五種所斷煩惱。
必以修道斷此義決定。
以是事故。
當知已說在前所說中。
有漏無明漏見道在前有三種。
或見道斷。
或修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何者是在前義。
答曰。
立分義。
先答義是在前義。
先立見道斷種。
次立修道斷種。
後立不定。
先答者先答見道所斷種。
次答修道所斷種。
後答不定。
雲何見道斷。
若有漏無明漏。
在非想非非想處系。
若堅信堅法。
以諸忍斷有漏。
從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無明漏。
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世俗道現在前斷無明漏。
從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斷有漏。
從初禅乃至無所有處。
于非想非非想處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見道現在前。
斷非想非非想處見道所斷有漏無明漏。
見道于修道所斷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修道現在前。
斷修道所斷有漏無明漏。
若說有漏無明漏。
則定體。
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
則定地。
若說堅信堅法。
則定人。
若說諸忍。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有漏無明漏。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聖人所斷。
非凡夫人。
以無漏道斷。
非世俗道。
以見道斷。
非修道。
以忍斷非智。
此中則說如是有漏無明漏。
雲何修道斷。
答曰。
有漏無明漏學見迹。
以修道斷。
有漏無明漏有五種。
謂見苦斷。
乃至修道斷。
見道斷。
苦谛所斷。
乃至道谛所斷。
有漏無明漏見道。
于修道所斷便住。
更無勢用。
而還起修道現在前。
斷修道所斷有漏無明漏。
若說有漏無明漏。
則定體。
若說學見迹。
則定人。
若說修道。
則定對治。
若說斷則定己作事。
有漏無明漏。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是聖人斷非凡夫人。
是修道斷。
非見道。
是無漏道斷。
非世俗道。
是智斷。
非忍斷。
此中則說如是有漏無明漏。
餘者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以見道斷。
問曰。
何者是餘耶。
答曰。
無明漏。
欲界有四種。
有漏無明漏。
從初禅乃至無所有處有四種。
此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若聖人斷。
以見道斷。
餘廣說如上。
在前有三種。
一不共。
二畢竟。
三最初不共在前者。
如三結。
畢竟在前者。
如貪恚癡及欲漏。
最初在前者。
如有漏無明漏。
若煩惱是三界見道所斷。
應作見道在前二種句。
如三結是也。
若是欲界五種所斷。
應作修道在前二種句。
如貪恚癡及欲漏是也。
若是三界五種所斷。
應作見道在前三種句。
如有漏無明漏是也。
此說是略。
毗婆沙五蓋中。
悔是修道斷。
疑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斷。
以見道斷。
五上分結。
是修道斷。
五愛身。
是修道斷。
嫉結悭結。
是修道斷。
九十八使。
二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餘若凡夫斷。
是修道斷。
世尊弟子斷。
是見道斷。
◎ ◎問曰。
如波伽羅那說九十八使。
八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此中何故說二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耶答曰。
此文是了義彼文是未了義。
此文無餘意彼文有餘意。
此文無所以彼文有所以。
此文是實義谛。
彼文是俗谛。
複次波伽羅那。
說順次法。
說具縛人。
非超越人。
此中不說順次法。
不說具縛人。
不說超越人。
複次彼中說凡夫聖人離欲聖道所作世俗道所作。
此中說聖人離欲。
不說凡夫。
說聖道所作。
不說世俗道。
複次彼中說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得正決定者。
先以世俗道。
斷欲界煩惱。
乃至無所有處。
彼見道斷煩惱解脫得差别作證。
所以者何。
彼解脫得。
以見道故。
而有差别。
以是事故。
彼作是說。
八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二十八使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何故波伽羅那。
作如是說。
八十八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彼作是答。
二十八決定是見道斷。
十是修道斷。
六十不定。
不定者。
于見道中。
而有差别。
波伽羅那說。
次第故說八十八是見道斷十是修道斷。
此門是廣分别毗婆沙。
問曰。
何故名見道斷。
何故名修道斷耶。
如見不離修。
修不離見。
見道中如實修亦可得。
修道中如實見亦可得。
見名為慧。
修名不放逸。
如實是何義耶。
答曰。
數數義偏重義是如實義。
見道中慧多不放逸少。
修道中不放逸多慧少。
複次等量義是如實義。
如見道中慧亦有爾許不放逸。
如修道中不放逸亦有爾許慧。
是故等量義是如實義。
尊者和須蜜說曰。
見四真谛。
斷諸煩惱。
雲何分别此是見道斷此是修道斷耶。
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