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八卷
關燈
小
中
大
善者有報。
無記者無報。
乃至九十八使亦爾。
此門是廣說優波提舍毗婆沙。
問曰。
為以自法報俱言有報。
為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耶。
若以自法報俱言有報者。
雲何因果不并耶。
亦違偈說。
如說 作惡不即熟如薩遮投乳 不即燒愚小猶如灰底火 有草名薩遮。
若磨為散。
投之乳中。
即便成酪。
因果不爾。
雲何爾耶。
答曰。
如灰底火。
初蹈不熱。
久住乃熱。
如是不善業。
因時生喜樂。
變成果時。
生諸惡趣陰界入若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者。
無漏聖道。
亦與他法報俱。
應言有報。
答曰。
應作是說。
與自法報俱故言有報。
問曰。
若然者雲何因果不并耶。
亦違偈說。
答曰。
俱有二種。
一者有俱。
二者并俱。
有俱者有因有果有緣有報是也。
有因有果者如百億劫前造因。
雖滅為後生法作因。
此法于因雖遠而名有因。
彼法于果雖遠而名有果。
有緣者如日月。
去此四千由旬。
眼若緣者。
便生眼識。
境界雖遠而生眼識。
名之有緣。
有報者百億劫前所造業。
雖滅于今身生報。
彼業于此報雖遠而言有報。
并俱者如有覺有觀有喜有用。
有覺者覺相應法。
有觀者觀相應法。
有喜者喜根相應法。
有用者作觀相應法。
此中以有俱而作論。
不以并俱。
複次俱有二種。
一有俱二不相離俱。
有俱者如說。
有因乃至有報。
不相離俱者如說。
有覺乃至有用。
此中以有俱而作論。
不說不相離俱。
複有三種俱。
有近俱有遠俱有近遠俱。
近俱者如說。
有覺乃至有用。
遠俱者如說。
有因乃至有報。
近遠俱者如說。
有漏有使有緣有體。
有漏者有漏法。
或與漏相應。
或與漏作所緣相應。
作緣俱是有漏。
如有漏有使亦爾。
有緣者緣有近有遠。
近緣遠緣俱是有緣。
如有緣者體亦爾。
此中以遠俱而作論。
不以近俱。
不以近遠俱。
問曰。
何故名報。
答曰。
生不相似法故名報。
報有二種。
有相似。
有不相似。
相似者。
如依善法生善法。
依不善法生不善法。
依無記法生無記法。
不相似者。
如善不善法生無記報除餘報義。
如雜揵度智品廣說 此三結。
幾見道斷幾修道斷。
乃至九十八使。
幾見道斷幾修道斷。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凡夫不能離欲。
聖人不能以世俗道斷結。
如譬喻者。
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
若凡夫人。
不能斷結。
而能制纏。
如是說者。
名不覆說。
問曰。
彼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依佛經故。
佛經說。
比丘當知。
若以聖慧。
知見法者。
是名為斷。
凡夫人。
無有聖慧。
無聖慧故。
不名為斷。
問曰。
若然者此經雲何通。
如說比丘當知。
郁頭藍弗。
斷欲愛色愛。
斷空處愛。
乃至無所有處愛。
生非想非非想處。
亦說。
外道仙人。
能離欲愛。
彼作是答。
此經不斷說斷。
不離欲說離欲。
餘經亦說。
不斷是斷。
不離欲是離欲。
不斷是斷者。
如偈說 人計諸物是我有死時皆斷不持去 如是智者不應計于諸物中我有想 不離欲說離欲者。
如說如村落中童男童女造作土舍。
若于此土舍。
未離欲時。
心生渴愛。
修治擁護。
計是我有。
若離欲時。
毀壞舍去。
如此經不斷說斷。
彼經亦爾。
然凡夫人。
不能斷結。
言凡夫人離欲界欲者。
以世俗道。
制伏下界煩惱。
上緣初禅。
如阇樓蟲行法。
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非想非非想處。
更無上地而可上緣。
得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如人上樹從枝至枝。
若至樹端更無有枝。
而便還下。
如是凡夫人。
緣上地法。
能制伏下地煩惱。
而不能斷。
猶如狼狗從麻葦中過。
雖能摧卧。
而不能斷。
彼亦如是。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凡夫人能離欲世俗道能斷結故。
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或有說聖人不以世俗道斷結。
所以者何。
彼聖人何為舍無漏道而用世俗道。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聖人以世俗道能斷結故。
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
為止說頓斷沙門意故。
有沙門說頓斷法。
如金剛喻定斷一切結。
無結不斷不破不入不得其邊故。
喻如金剛無物不斷不破不入不得其邊。
謂若鐵牙貝珂玉石摩尼等。
彼亦如是。
彼說有四沙門果金剛喻定斷一切結。
問曰。
若然者何用三沙門果。
為彼作是答。
三沙門果。
已制伏煩惱。
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斷一切結。
猶如農夫左手執草右手一時以鐮斷之。
彼亦如是。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煩惱有二種。
有二種對治。
一見道斷。
二修道斷。
見道斷者。
以見道為對治。
修道斷者。
以修道為對治。
複次何故作論者。
答曰。
或有說。
一時見谛。
非次第見。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見谛有次第故。
若當一時見谛非次第者。
則違佛經。
如經說給孤獨居士。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世尊為一時見谛。
為次第見耶。
佛答言。
居士次第見谛。
如登梯法。
複次所以作論者。
欲明煩惱有二種有二種對治。
一見道斷種。
二修道斷種。
見道為見道斷種作對治。
修道為修道斷種作對治。
是故欲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假使莫止他義莫顯己義。
但欲說法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此三結。
幾見道斷。
幾修道斷。
見道在前有二種身見在前有二種。
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
問曰。
在前是何義。
答曰。
立分義。
先答義。
是在前義。
立分義者。
先立見道所斷分。
後立不定。
先答義者。
先答見道所斷。
後答不定。
雲何見道斷。
若身見是非想非非想處系。
若堅信堅法。
以苦忍斷。
身見在欲界。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以世俗道斷。
欲界身見。
乃至無所有處。
于非想非非想處世俗道便在。
更無勢用。
而還起見道現在前。
斷非想非非想處身見。
若說身見。
則定體。
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
則定地。
若說堅信堅法。
則定人。
若說苦忍。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此則說身見。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聖人能斷。
凡夫不能。
用無漏道。
不用世俗道唯用見道。
不用修道。
以忍不用智。
此中則說如是身見。
餘身見。
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
以見道斷。
何者是餘身見。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
若凡夫人。
以修道斷。
聖人以見道斷。
凡夫人以世俗道斷。
聖人以無漏道斷。
凡夫人以智斷。
聖人以忍斷。
凡夫人。
九種身見。
作九時斷。
聖人九種身見。
作一時斷。
凡夫人斷有止息。
聖人斷無止息。
凡夫人斷不見谛。
聖人斷見谛。
是故作如是答。
餘身見。
若凡夫人。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
以見道斷。
戒取疑見道在前有二種。
或見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在前義。
如上說。
雲何見道斷。
若戒取疑。
在非想非非想處系。
若堅信堅法。
以諸忍斷。
戒取疑。
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世俗
無記者無報。
乃至九十八使亦爾。
此門是廣說優波提舍毗婆沙。
問曰。
為以自法報俱言有報。
為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耶。
若以自法報俱言有報者。
雲何因果不并耶。
亦違偈說。
如說 作惡不即熟如薩遮投乳 不即燒愚小猶如灰底火 有草名薩遮。
若磨為散。
投之乳中。
即便成酪。
因果不爾。
雲何爾耶。
答曰。
如灰底火。
初蹈不熱。
久住乃熱。
如是不善業。
因時生喜樂。
變成果時。
生諸惡趣陰界入若以他法報俱言有報者。
無漏聖道。
亦與他法報俱。
應言有報。
答曰。
應作是說。
與自法報俱故言有報。
問曰。
若然者雲何因果不并耶。
亦違偈說。
答曰。
俱有二種。
一者有俱。
二者并俱。
有俱者有因有果有緣有報是也。
有因有果者如百億劫前造因。
雖滅為後生法作因。
此法于因雖遠而名有因。
彼法于果雖遠而名有果。
有緣者如日月。
去此四千由旬。
眼若緣者。
便生眼識。
境界雖遠而生眼識。
名之有緣。
有報者百億劫前所造業。
雖滅于今身生報。
彼業于此報雖遠而言有報。
并俱者如有覺有觀有喜有用。
有覺者覺相應法。
有觀者觀相應法。
有喜者喜根相應法。
有用者作觀相應法。
此中以有俱而作論。
不以并俱。
複次俱有二種。
一有俱二不相離俱。
有俱者如說。
有因乃至有報。
不相離俱者如說。
有覺乃至有用。
此中以有俱而作論。
不說不相離俱。
複有三種俱。
有近俱有遠俱有近遠俱。
近俱者如說。
有覺乃至有用。
遠俱者如說。
有因乃至有報。
近遠俱者如說。
有漏有使有緣有體。
有漏者有漏法。
或與漏相應。
或與漏作所緣相應。
作緣俱是有漏。
如有漏有使亦爾。
有緣者緣有近有遠。
近緣遠緣俱是有緣。
如有緣者體亦爾。
此中以遠俱而作論。
不以近俱。
不以近遠俱。
問曰。
何故名報。
答曰。
生不相似法故名報。
報有二種。
有相似。
有不相似。
相似者。
如依善法生善法。
依不善法生不善法。
依無記法生無記法。
不相似者。
如善不善法生無記報除餘報義。
如雜揵度智品廣說 此三結。
幾見道斷幾修道斷。
乃至九十八使。
幾見道斷幾修道斷。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凡夫不能離欲。
聖人不能以世俗道斷結。
如譬喻者。
尊者佛陀提婆作如是說。
若凡夫人。
不能斷結。
而能制纏。
如是說者。
名不覆說。
問曰。
彼何故作是說耶。
答曰。
依佛經故。
佛經說。
比丘當知。
若以聖慧。
知見法者。
是名為斷。
凡夫人。
無有聖慧。
無聖慧故。
不名為斷。
問曰。
若然者此經雲何通。
如說比丘當知。
郁頭藍弗。
斷欲愛色愛。
斷空處愛。
乃至無所有處愛。
生非想非非想處。
亦說。
外道仙人。
能離欲愛。
彼作是答。
此經不斷說斷。
不離欲說離欲。
餘經亦說。
不斷是斷。
不離欲是離欲。
不斷是斷者。
如偈說 人計諸物是我有死時皆斷不持去 如是智者不應計于諸物中我有想 不離欲說離欲者。
如說如村落中童男童女造作土舍。
若于此土舍。
未離欲時。
心生渴愛。
修治擁護。
計是我有。
若離欲時。
毀壞舍去。
如此經不斷說斷。
彼經亦爾。
然凡夫人。
不能斷結。
言凡夫人離欲界欲者。
以世俗道。
制伏下界煩惱。
上緣初禅。
如阇樓蟲行法。
離欲界欲。
乃至離無所有處欲。
非想非非想處。
更無上地而可上緣。
得離非想非非想處欲。
如人上樹從枝至枝。
若至樹端更無有枝。
而便還下。
如是凡夫人。
緣上地法。
能制伏下地煩惱。
而不能斷。
猶如狼狗從麻葦中過。
雖能摧卧。
而不能斷。
彼亦如是。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凡夫人能離欲世俗道能斷結故。
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或有說聖人不以世俗道斷結。
所以者何。
彼聖人何為舍無漏道而用世俗道。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聖人以世俗道能斷結故。
而作此論。
複次所以作論者。
為止說頓斷沙門意故。
有沙門說頓斷法。
如金剛喻定斷一切結。
無結不斷不破不入不得其邊故。
喻如金剛無物不斷不破不入不得其邊。
謂若鐵牙貝珂玉石摩尼等。
彼亦如是。
彼說有四沙門果金剛喻定斷一切結。
問曰。
若然者何用三沙門果。
為彼作是答。
三沙門果。
已制伏煩惱。
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
斷一切結。
猶如農夫左手執草右手一時以鐮斷之。
彼亦如是。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明煩惱有二種。
有二種對治。
一見道斷。
二修道斷。
見道斷者。
以見道為對治。
修道斷者。
以修道為對治。
複次何故作論者。
答曰。
或有說。
一時見谛。
非次第見。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見谛有次第故。
若當一時見谛非次第者。
則違佛經。
如經說給孤獨居士。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世尊為一時見谛。
為次第見耶。
佛答言。
居士次第見谛。
如登梯法。
複次所以作論者。
欲明煩惱有二種有二種對治。
一見道斷種。
二修道斷種。
見道為見道斷種作對治。
修道為修道斷種作對治。
是故欲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假使莫止他義莫顯己義。
但欲說法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此三結。
幾見道斷。
幾修道斷。
見道在前有二種身見在前有二種。
或見道斷或見道修道斷。
問曰。
在前是何義。
答曰。
立分義。
先答義。
是在前義。
立分義者。
先立見道所斷分。
後立不定。
先答義者。
先答見道所斷。
後答不定。
雲何見道斷。
若身見是非想非非想處系。
若堅信堅法。
以苦忍斷。
身見在欲界。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以世俗道斷。
欲界身見。
乃至無所有處。
于非想非非想處世俗道便在。
更無勢用。
而還起見道現在前。
斷非想非非想處身見。
若說身見。
則定體。
若說非想非非想處系。
則定地。
若說堅信堅法。
則定人。
若說苦忍。
則定對治。
若說斷。
則定己作事。
此則說身見。
是不共對治。
決定對治。
聖人能斷。
凡夫不能。
用無漏道。
不用世俗道唯用見道。
不用修道。
以忍不用智。
此中則說如是身見。
餘身見。
若凡夫斷。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
以見道斷。
何者是餘身見。
欲界乃至無所有處。
若凡夫人。
以修道斷。
聖人以見道斷。
凡夫人以世俗道斷。
聖人以無漏道斷。
凡夫人以智斷。
聖人以忍斷。
凡夫人。
九種身見。
作九時斷。
聖人九種身見。
作一時斷。
凡夫人斷有止息。
聖人斷無止息。
凡夫人斷不見谛。
聖人斷見谛。
是故作如是答。
餘身見。
若凡夫人。
以修道斷。
世尊弟子。
以見道斷。
戒取疑見道在前有二種。
或見道斷。
或見道修道斷。
在前義。
如上說。
雲何見道斷。
若戒取疑。
在非想非非想處系。
若堅信堅法。
以諸忍斷。
戒取疑。
從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可得世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