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八卷

關燈
者。

    雲何無記。

    謂不與無慚無愧相應欲流。

    如是則說睡眠掉少分與欲界身見邊見相應者。

    見流。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欲界系三見。

    謂邪見見取戒取。

    雲何無記。

    欲界系二見。

    謂身見邊見。

    色無色界系五見。

    無明流。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謂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流。

    雲何無記。

    謂不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流如流。

    扼亦如是。

    四取。

    一無記。

    謂我語取。

    所以者何。

    以是色無色界法故。

    如說色無色界煩惱是無記。

    此亦如是。

    三當分别。

    謂欲取見取戒取。

    欲取。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無漸無愧。

    及相應欲取。

    無慚無愧則說自體。

    及相應欲取則說二十八。

    一向不善者。

    及四種少分。

    謂睡眠掉無明。

    與無慚無愧相應者。

    雲何無記。

    不與無慚無愧相應欲取。

    是則說四種少分。

    謂睡眠掉無明。

    與欲界系身見邊見相應者。

    見取。

    或不善。

    或無記。

    雲何不善。

    欲界系二見。

    謂邪見。

    見取。

    雲何無記。

    欲界系二見。

    謂身見邊見。

    色無色界四見。

    戒取。

    欲界是不善。

    色無色界是無記。

    四縛二縛。

    是不善。

    謂貪身縛。

    恚身縛。

    二當分别。

    謂見取身縛。

    戒取身縛。

    欲界系者是不善。

    色無色界系者是無記。

    五蓋唯不善。

    五結。

    三不善。

    謂恚結悭結嫉結。

    二當分别。

    謂愛結慢結。

    欲界系是不善。

    色無色界系是無記。

    五下分。

    二不善。

    謂欲愛恚結。

    一無記。

    謂身見。

    二當分别。

    謂戒取疑。

    欲界系是不善。

    色無色界系是無記。

    上分結唯無記。

    五見。

    二無記。

    謂身見邊見。

    三當分别。

    謂邪見見取戒取。

    欲界系是不善。

    色無色界系是無記。

    六愛身。

    二不善。

    謂鼻觸生愛身。

    口觸生愛身。

    四當分别。

    謂眼觸生愛身。

    耳觸生愛身。

    身觸生愛身。

    欲界系是不善。

    梵世系是無記。

    意觸生愛身。

    欲界系是不善。

    色無色界系是無記。

    七使二是不善。

    謂欲愛使恚使。

    一是無記。

    謂有愛使。

    四當分别。

    謂慢使。

    無明使。

    見使。

    疑使。

    慢使。

    疑使。

    欲界系是不善。

    色無色界系是無記。

    無明使。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使雲何無記。

    不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使。

    見使。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欲界系三見雲何無記。

    欲界系二見。

    色無色界系五見。

    九結。

    三不善謂恚結悭結嫉結。

    六當分别。

    謂愛結。

    慢結。

    取結。

    疑結。

    欲界系是不善。

    色無色界系是無記。

    無明結。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

    雲何無記。

    不與無慚無愧相應無明。

    見結。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欲界系邪見。

    雲何無記。

    欲界系身見色界系三見。

    九十八使。

    三十三不善。

    六十四無記。

    一當分别。

    欲界系見苦所斷無明使。

    或不善或無記。

    雲何不善。

    與無慚無愧相應者。

    雲何無記。

    不與無慚無愧相應者。

    此門毗婆沙優波提舍。

    是應廣分别。

    問曰。

    何故名善。

    何故名不善。

    何故名無記耶。

    答曰。

    若為巧便所持生愛果。

    安隐故名善。

    巧便所持者是道谛。

    生愛果者。

    是苦集谛少分。

    安隐者是滅谛。

    若不為巧便所持。

    生不愛果。

    不安隐者是不善。

    此說苦集谛少分此相違是無記。

    複次生愛果。

    生樂受果是善。

    生不愛果。

    生苦受果是不善。

    與此相違是無記。

    複次生可愛有種子是善。

    生不可愛有種子是不善。

    與此相違是無記。

    複次生可愛趣中是善。

    生不可愛趣中是不善。

    與此相違是無記。

    複次于寂靜分中。

    體性輕舉者是善。

    于增盛分中。

    體性重沒者是不善。

    與此相違是無記。

    尊者婆多說曰。

    以四事故名善。

    一體。

    二親近。

    三能起。

    四實義。

    體者是自體。

    或有說。

    慚愧是自體。

    或有說三善根是自體。

    親近者。

    謂心心數法。

    能起者。

    能起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

    實義者是涅槃。

    以安隐故說善。

    是以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說。

    自體善者是智。

    親近善者是識。

    能起善者。

    能起身口業。

    實義善者是涅槃。

    以四事故。

    名不善。

    一體。

    二親近。

    三能起。

    四實義。

    體者是自體。

    或有說。

    無慚無愧是自體。

    或有說。

    三不善根是自體。

    親近者。

    是心心數法。

    能起者。

    能起身口業及心不相應行。

    實義者。

    是生死不安隐故說不善。

    是以毗婆阇婆提作如是說。

    自體者是愚癡。

    親近者是識。

    能起者能起身口業。

    實義者是生死。

    尊者波奢說曰。

    若法是正觀。

    與正觀相應。

    從正觀生依果解脫果。

    是名善。

    若法非正觀。

    乃至不從正觀生依果是名不善。

    與此相違是名無記。

    如正觀不正觀。

    慚愧無慚愧。

    善根不善根。

    信等五根五蓋。

    說亦如是。

    集法經說。

    何故名善。

    答曰。

    有愛果妙果适意果可意果。

    故名善。

    報果說亦如是。

    何故名不善。

    答曰。

    有不愛果不妙果不适意果不可意果。

    故名不善。

    報果說亦如是。

    與此相違是無記。

    問曰。

    世尊定記苦。

    定記集。

    定記滅。

    定記道。

    廣說十二入施設解說顯現。

    何以言無記耶。

    答曰。

    不以不解說。

    故言無記。

    但世尊善法記善。

    不善法記不善。

    此法非善法所記。

    非不善法所記。

    故言無記。

    複次世尊說。

    善法有愛果。

    不善法有不愛果。

    此法不生愛不愛果。

    故言無記。

    複次善以二事故名善。

    一以自體。

    二以有報。

    不善亦爾。

    無記雖有自體。

    不生于報。

    故說無記。

    世尊或有不解說名無記(天竺音無記是無答)。

    如經說沙門瞿昙。

    世界常耶。

    佛言此不應答。

    問曰。

    何故佛不答此問耶。

    答曰。

    外道計人是常。

    彼諸外道。

    往詣佛所。

    作如是問。

    沙門瞿昙。

    人為是常。

    為非常耶。

    佛作是念。

    無人我。

    答言無。

    彼諸外道。

    當作是說。

    我不問有無。

    若當說常無常者。

    無法雲何說有常無常。

    如問人石女兒為恭敬孝順不。

    彼作是念石女無兒。

    我若答言無彼當作是說。

    我不問有無。

    若當說恭敬孝順。

    彼當作是說。

    石女無兒。

    雲何當說恭敬孝順。

    彼亦如是。

    此論非有非實。

    以非有非實故。

    世尊不答。

    四種答如雜揵度智品廣說。

    此三結。

    幾有報幾無報。

    乃至九十八使。

    幾有報幾無報。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如譬喻者說。

    除思無報因。

    除受無報果。

    為斷如是說者意亦現五陰是報果。

    複次何故作此論。

    答曰。

    或有說。

    已受報因則無體。

    如迦葉維部。

    彼作是說。

    因義乃至報未熟。

    若報熟彼無因義。

    猶如種子。

    牙未生時。

    有種子義若牙生無種子義。

    彼亦如是。

    為斷如是意亦明報雖熟因故有體。

    複有說者。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外道故。

    外道說善惡業無有果報。

    為斷如是意亦明善惡業有果報。

    是故為止他義欲顯己義。

    亦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假使莫為止他義莫為顯己義。

    但欲說法相相應義故。

    而作此論。

    如初門文所說。

    此門文亦應如是說。

    三結若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