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七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二十七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揵度不善品之三 ◎五結愛結。

    恚結。

    慢結。

    嫉結。

    悭結。

    問曰。

    此五結體性是何。

    答曰。

    有三十七種。

    愛結三界有十五種。

    慢亦如是。

    恚結有五種。

    嫉結悭結。

    欲界修道所斷有二種。

    此三十七種。

    是五結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結。

    結有何義。

    答曰。

    系義是結義。

    廣說如三結處五下分結欲愛結恚結身見戒取疑。

    問曰。

    五下分結體性是何。

    答曰。

    有三十一種。

    欲愛結有五種。

    通六識身。

    恚結有五種。

    通六識身。

    身見三界見苦所斷有三種。

    戒取三界見苦見道所斷有六種。

    疑三界見苦集滅道所斷有十二種。

    此三十一種。

    是五下分結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下分結。

    下分結有何義。

    答曰。

    下界所行故名下。

    複次下界所結。

    能令下生相續。

    能生下報果依果。

    以是事故。

    名下分結。

    下界者是欲界。

    問曰。

    若然者一切煩惱。

    盡下界所行。

    六十四使。

    是下界所斷。

    三十六是欲界系。

    二十八是非想非非想處系。

    三十六能令下界生相續。

    三十四能生下界依果報果。

    二唯生依果。

    如是等煩惱。

    皆有下分義。

    何故世尊唯說五結是下分結。

    尊者波奢說曰。

    佛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乃至廣說。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此五下分結速疾偏重親近下界所行。

    下界中斷令下界生相續。

    能生下界依果報果。

    非餘煩惱。

    是故說下分結。

    複次有二種下。

    一界下。

    二衆生下。

    界下者是欲界。

    衆生下者是凡夫分。

    衆生所以不能出下界者。

    為是何過。

    皆是欲愛結恚結過。

    衆生所以不能過下凡夫分者。

    皆是身見戒取疑過。

    如說下界下地亦如是。

    複次此五下分結。

    于欲界衆生。

    猶如獄卒伺捕之人。

    欲愛結恚結。

    猶如獄卒。

    身見戒取疑。

    猶如伺捕之人。

    譬如有人。

    閉在獄中。

    令二人守之。

    使不得出。

    令三人伺捕此人。

    若以親友。

    若以眷屬。

    若以錢财。

    若以傷害獄卒。

    而走出者。

    乃至遠去。

    汝等三人。

    必當将還閉在獄中。

    獄如欲界。

    被閉人如凡夫。

    二獄卒如欲愛結恚結。

    身見戒取疑如三伺捕人。

    或有衆生。

    以不淨觀。

    傷害欲愛結。

    慈觀傷害恚結。

    離欲界欲乃至無所有處欲。

    生非想非非想處。

    身見戒取疑。

    還複将來閉在欲界獄中。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若不斷二法。

    則不出欲界。

    不斷三法。

    則還生欲界。

    尊者婆摩勒說曰。

    以為二種結所縛故。

    不出欲界。

    不斷三結故。

    必還生欲界。

    複次此是現門現略現始入。

    此諸煩惱。

    或一種斷。

    或二種斷。

    或四種斷。

    或五種斷。

    若說身見。

    當知已說一種斷者。

    若說戒取。

    當知已說二種斷者。

    若說疑。

    當知已說四種斷者。

    若說愛恚。

    當知已說五種斷者。

    若問愛恚。

    何以立下分結中。

    應答如不善根中。

    若問何以說三結立下分結中。

    應答如三結中 佛告諸比丘。

    汝等受持我所說五下分結耶。

    爾時長老摩勒迦子。

    在會中坐。

    即從座起。

    偏袒右肩。

    合掌向佛。

    而白佛言。

    我受持世尊所說五下分結。

    佛問摩勒迦子。

    汝雲何受持我所說五下分結耶。

    彼答言世尊說欲愛是下分結。

    我受持之。

    說恚身見戒取疑是下分結我受持之。

    佛告之言。

    愚人汝若如是受持我所說者。

    外道異學。

    當呵責汝。

    如嬰孩小兒仰卧床中尚無欲心。

    況為欲蓋所覆。

    雖不為欲蓋所覆。

    亦不得言不為欲使所使。

    廣說如經。

    彼嬰孩小兒。

    于色不識欲心。

    乃至不識法。

    可言無有使耶。

    問曰。

    佛經說五下分結。

    彼亦如是受持何故呵責摩勒迦子耶。

    答曰。

    不以文故。

    以不解義故。

    責其義。

    不責其文。

    長老摩勒迦子。

    作如是說。

    煩惱若行。

    是下分結。

    煩惱若不行者。

    非下分結。

    世尊說。

    使若不斷。

    是下分結。

    不必行與不行。

    複次摩勒迦子說。

    使若現前行是五下分結。

    佛說若成就則是在于三世。

    不必現在。

    複次長老摩勒迦子說。

    使沒溺于心是結。

    佛說有諸使得是結。

    如說若不善知見。

    斷欲愛所起之處。

    不名無使恚。

    乃至疑說亦如是 五上分結。

    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

    問曰。

    五上分結體性是何。

    答曰。

    有八種。

    色愛色界修道所斷有一種。

    無色愛無色界修道所斷有一種。

    掉慢無明。

    是色無色界修道所斷有六種。

    此八種是色無色界修道所斷。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上分結。

    上分結有何義。

    答曰起上義是上分結義。

    向上義是上分結義。

    令上生相續義是上分結義。

    問曰。

    若趣上義。

    向上義。

    令上生相續義。

    是上分結義者。

    彼諸煩惱。

    不應立流。

    所以者何。

    漂義流下義是流義。

    漂諸衆生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故。

    答曰。

    流義異上分結義異。

    亦以界故。

    立上分結。

    此諸煩惱。

    令衆生趣上向上。

    令上生相續。

    以無解脫正智無漏聖道善法故立流。

    此諸煩惱衆生。

    雖生有頂。

    猶為流所漂。

    不至解脫正智無漏聖道善法中故。

    是故尊者瞿沙。

    作如是說。

    衆生雖久生在上。

    猶為流所漂。

    問曰。

    愛何故立二上分結。

    掉慢無明各立一耶。

    答曰。

    掉慢無明。

    亦應說如愛立二上分結。

    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欲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于義。

    若以種種文種種說莊嚴于義。

    義則易解。

    複次欲現二種門。

    如愛立二種。

    掉慢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