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二十六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二
三漏。
欲漏有漏無明漏。
問曰。
此三漏體性是何。
答曰。
有百八種。
欲漏有四十一種。
欲愛有五種。
恚有五種。
慢有五種。
見有十二種。
疑有四種。
纏有十種。
此四十一種。
是欲漏體。
有漏有五十二種。
愛有十種。
慢有十種。
疑有八種。
見有二十四種。
此五十二種。
是有漏體。
無明漏有十五種。
欲界無明有五。
色界無明有五。
無色界無明有五此十五種。
是無明漏體。
此百八種。
是三a漏體。
亦名百八煩惱。
波伽羅那經亦說。
雲何欲漏。
答言。
除欲界系無明。
諸餘欲界系結縛使垢纏。
是名欲漏。
雲何有漏。
除色無色界系無明。
諸餘色無色界系結縛使垢纏。
是名有漏。
雲何無明漏。
答言。
三界無知。
是名無明漏。
無明漏。
是三界無知。
如是說者好。
若作是說。
雲何無明漏。
答言。
緣三界無知。
作是說者。
則不攝無漏緣使。
所以者何。
無漏緣使。
不緣在三界法。
問曰。
身口惡行。
為是煩惱。
為非煩惱。
若是煩惱。
此中何故不說。
若非煩惱。
識身經說雲何通。
如說身口惡行。
是不善法結非使非縛是煩惱非纏。
應舍應斷應知。
能生苦報故。
或有作是答者。
是煩惱體。
若然者。
識身。
經說善通。
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
應說身口惡行在欲漏中。
欲漏有四十三種。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若法體是煩惱體亦是纏。
說在欲漏中。
身口惡行。
雖是煩惱。
而體非纏。
是故不說在欲漏中。
複有說者。
身口惡行。
體非煩惱。
是以不說在欲漏中。
問曰。
若然者。
識身經說雲何通。
答曰。
識身經文。
應如是說。
身口惡行。
是不善非結非縛非使非煩惱非纏。
應舍應斷應知。
生苦報故。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身口惡行。
雖非煩惱。
為煩惱所惱故。
說是煩惱。
問曰。
若非煩惱。
為煩惱所惱。
說是煩惱者。
非結為結所系。
何故不說是結。
非縛為縛所縛。
何故不說是縛。
非使為使所使。
何故不說是使。
非纏為纏所纏。
何故不說是纏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欲現種種說種種文。
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義則易解。
複次為現二種門二種略二種始入二種炬二種相貌二種文影二種俱通故。
如非煩惱為煩惱所惱。
說是煩惱。
非結為結所系。
說是結。
乃至非纏為纏所纏。
說是纏。
如非結為結所系。
不說是結。
乃至非纏為纏所纏。
不說是纏。
如是非煩惱為煩惱所惱。
應說非煩惱。
是故現二種門。
乃至現二種俱通。
此是漏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漏。
漏是何義。
答曰。
留住義是漏義。
浸漬義是漏義。
流出義是漏義。
持義是漏義。
在内義是漏義。
醉義是漏義。
放逸義是漏義。
留住義是漏義者。
誰令衆生留住欲色無色界耶。
答曰。
漏也。
浸漬義是漏義者。
如于糟中浸漬種子其牙便生。
如是衆生以業種子。
浸漬煩惱糟中。
便生未來有牙。
流出義是漏義者。
如泉出水乳房出乳。
如是衆生于六入門。
流出諸漏。
持義是漏義者。
如人為他人所持。
則不能随意遊行四方。
如是衆生為煩惱所持。
于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
不能自出。
在内義是漏義者。
如人鬼在身内故。
不應說而說。
不應作而作。
不應取而取。
不應觸而觸。
衆生亦爾。
煩惱鬼在内。
不應說而說。
不應作而作。
不應觸而觸。
醉義是漏義者。
如人飲根莖枝葉花菓等酒則便醉亂無所覺知。
衆生亦爾。
飲煩惱酒。
便無所知。
放逸義亦如是。
是故留住義是漏義。
乃至放逸義是漏義。
聲論者說曰。
漏名阿羅婆。
阿亦言分齊。
羅婆亦言漏。
如說。
天雨分齊。
至婆吒梨城。
布施分齊。
至旃陀羅。
如是有漏分齊。
至于有頂。
問曰。
若留住義是漏義者。
業亦令衆生留住生死。
如說二因二緣而有生死。
亦令增長。
謂業煩惱。
業與煩惱為生死種子。
是以生死難斷難壞。
而不滅沒。
若人或八歲。
或十歲。
得阿羅漢。
從是已後。
百年壽中。
煩惱永斷。
以業力故。
留住生死。
何故唯說煩惱是漏。
不說業耶。
答曰。
以煩惱是業根。
不可不斷煩惱而舍于業。
是故說煩惱為漏。
不說于業。
複次煩惱能造業。
猶能生報。
如以濕泥團打于壁上。
以濕故着。
幹猶不堕。
是濕時力。
如是衆生有煩惱故造業。
煩惱雖斷。
業猶生報。
複次業是壞法業。
或令衆生留住生死業。
或為生死。
而作對治煩惱。
非是壞法。
但為衆生。
作留住法。
複次煩惱盡故。
能得涅槃。
不必業盡。
阿羅漢業。
其猶如山。
然更不受有。
于無餘涅槃界。
而般涅槃。
以是等諸因緣故。
說煩惱是漏。
不說于業 問曰。
何故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有漏。
無明立無明漏耶。
答曰。
先作是說。
留住義是漏義。
欲界衆生。
所以留住欲界者。
以期心于欲。
憙樂于欲。
染着于欲。
專求于欲。
以是事故。
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色無色界衆生。
所以留住色無色界者。
以期心于有。
乃至專求于有。
以是事故。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有漏。
欲界衆生。
所以留住。
以無明故。
色無色界衆生。
所以留住。
以無明故。
是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複次欲界雖有。
然衆生多求于欲。
以多求欲故。
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色無色界無有欲。
然彼衆生。
多求于有。
以多求有故。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有漏。
諸求欲求有。
皆因無明。
以是事故。
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複次若界有成有壞。
是界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若界有成無壞。
是界煩惱除無明立有漏。
三禅以下。
雖有成有壞。
第四禅及無色界。
有成無壞。
若界有成有壞。
衆生留住。
亦因無明。
若界有成無壞。
衆生留住。
亦因無明。
是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複有别說。
有漏者何故名有漏。
答曰。
以衆生于此處求彼有。
不于彼處求此有。
譬喻者說二漏。
謂無明漏。
有愛漏。
所以者何。
以此二結是根本使故。
無明是過去緣起因故。
有愛是未來緣起因。
問曰。
若然者。
雲何具三漏耶。
答曰。
彼作是說。
愛有二種。
或不善或無記。
或有報或無報。
或生一果或生二果。
或無慚無愧相應。
或不相應。
諸不善有報生二果。
無慚無愧相應。
愛立欲漏。
以愛故。
諸餘煩惱。
除無明使。
亦名欲漏。
諸無記無報生一果。
不與無慚無愧相應。
愛立有漏。
以愛故。
諸餘色無色界煩惱。
除無明使。
亦名有漏。
問曰。
何故以愛故。
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使。
立欲漏。
色無色界。
以愛故。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使。
立有漏。
答曰。
以愛故。
界有差别。
地有差别。
種有差别。
生諸煩惱。
廣解如愛處說。
問曰。
何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尊者
欲漏有漏無明漏。
問曰。
此三漏體性是何。
答曰。
有百八種。
欲漏有四十一種。
欲愛有五種。
恚有五種。
慢有五種。
見有十二種。
疑有四種。
纏有十種。
此四十一種。
是欲漏體。
有漏有五十二種。
愛有十種。
慢有十種。
疑有八種。
見有二十四種。
此五十二種。
是有漏體。
無明漏有十五種。
欲界無明有五。
色界無明有五。
無色界無明有五此十五種。
是無明漏體。
此百八種。
是三a漏體。
亦名百八煩惱。
波伽羅那經亦說。
雲何欲漏。
答言。
除欲界系無明。
諸餘欲界系結縛使垢纏。
是名欲漏。
雲何有漏。
除色無色界系無明。
諸餘色無色界系結縛使垢纏。
是名有漏。
雲何無明漏。
答言。
三界無知。
是名無明漏。
無明漏。
是三界無知。
如是說者好。
若作是說。
雲何無明漏。
答言。
緣三界無知。
作是說者。
則不攝無漏緣使。
所以者何。
無漏緣使。
不緣在三界法。
問曰。
身口惡行。
為是煩惱。
為非煩惱。
若是煩惱。
此中何故不說。
若非煩惱。
識身經說雲何通。
如說身口惡行。
是不善法結非使非縛是煩惱非纏。
應舍應斷應知。
能生苦報故。
或有作是答者。
是煩惱體。
若然者。
識身。
經說善通。
此中何以不說。
答曰。
應說身口惡行在欲漏中。
欲漏有四十三種。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若法體是煩惱體亦是纏。
說在欲漏中。
身口惡行。
雖是煩惱。
而體非纏。
是故不說在欲漏中。
複有說者。
身口惡行。
體非煩惱。
是以不說在欲漏中。
問曰。
若然者。
識身經說雲何通。
答曰。
識身經文。
應如是說。
身口惡行。
是不善非結非縛非使非煩惱非纏。
應舍應斷應知。
生苦報故。
而不說者。
有何意耶。
答曰。
身口惡行。
雖非煩惱。
為煩惱所惱故。
說是煩惱。
問曰。
若非煩惱。
為煩惱所惱。
說是煩惱者。
非結為結所系。
何故不說是結。
非縛為縛所縛。
何故不說是縛。
非使為使所使。
何故不說是使。
非纏為纏所纏。
何故不說是纏耶。
答曰。
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說有餘。
複次欲現種種說種種文。
若以種種說種種文莊嚴于義。
義則易解。
複次為現二種門二種略二種始入二種炬二種相貌二種文影二種俱通故。
如非煩惱為煩惱所惱。
說是煩惱。
非結為結所系。
說是結。
乃至非纏為纏所纏。
說是纏。
如非結為結所系。
不說是結。
乃至非纏為纏所纏。
不說是纏。
如是非煩惱為煩惱所惱。
應說非煩惱。
是故現二種門。
乃至現二種俱通。
此是漏體。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漏。
漏是何義。
答曰。
留住義是漏義。
浸漬義是漏義。
流出義是漏義。
持義是漏義。
在内義是漏義。
醉義是漏義。
放逸義是漏義。
留住義是漏義者。
誰令衆生留住欲色無色界耶。
答曰。
漏也。
浸漬義是漏義者。
如于糟中浸漬種子其牙便生。
如是衆生以業種子。
浸漬煩惱糟中。
便生未來有牙。
流出義是漏義者。
如泉出水乳房出乳。
如是衆生于六入門。
流出諸漏。
持義是漏義者。
如人為他人所持。
則不能随意遊行四方。
如是衆生為煩惱所持。
于諸界諸趣諸生生死法中。
不能自出。
在内義是漏義者。
如人鬼在身内故。
不應說而說。
不應作而作。
不應取而取。
不應觸而觸。
衆生亦爾。
煩惱鬼在内。
不應說而說。
不應作而作。
不應觸而觸。
醉義是漏義者。
如人飲根莖枝葉花菓等酒則便醉亂無所覺知。
衆生亦爾。
飲煩惱酒。
便無所知。
放逸義亦如是。
是故留住義是漏義。
乃至放逸義是漏義。
聲論者說曰。
漏名阿羅婆。
阿亦言分齊。
羅婆亦言漏。
如說。
天雨分齊。
至婆吒梨城。
布施分齊。
至旃陀羅。
如是有漏分齊。
至于有頂。
問曰。
若留住義是漏義者。
業亦令衆生留住生死。
如說二因二緣而有生死。
亦令增長。
謂業煩惱。
業與煩惱為生死種子。
是以生死難斷難壞。
而不滅沒。
若人或八歲。
或十歲。
得阿羅漢。
從是已後。
百年壽中。
煩惱永斷。
以業力故。
留住生死。
何故唯說煩惱是漏。
不說業耶。
答曰。
以煩惱是業根。
不可不斷煩惱而舍于業。
是故說煩惱為漏。
不說于業。
複次煩惱能造業。
猶能生報。
如以濕泥團打于壁上。
以濕故着。
幹猶不堕。
是濕時力。
如是衆生有煩惱故造業。
煩惱雖斷。
業猶生報。
複次業是壞法業。
或令衆生留住生死業。
或為生死。
而作對治煩惱。
非是壞法。
但為衆生。
作留住法。
複次煩惱盡故。
能得涅槃。
不必業盡。
阿羅漢業。
其猶如山。
然更不受有。
于無餘涅槃界。
而般涅槃。
以是等諸因緣故。
說煩惱是漏。
不說于業 問曰。
何故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有漏。
無明立無明漏耶。
答曰。
先作是說。
留住義是漏義。
欲界衆生。
所以留住欲界者。
以期心于欲。
憙樂于欲。
染着于欲。
專求于欲。
以是事故。
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色無色界衆生。
所以留住色無色界者。
以期心于有。
乃至專求于有。
以是事故。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有漏。
欲界衆生。
所以留住。
以無明故。
色無色界衆生。
所以留住。
以無明故。
是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複次欲界雖有。
然衆生多求于欲。
以多求欲故。
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色無色界無有欲。
然彼衆生。
多求于有。
以多求有故。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立有漏。
諸求欲求有。
皆因無明。
以是事故。
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複次若界有成有壞。
是界煩惱。
除無明立欲漏。
若界有成無壞。
是界煩惱除無明立有漏。
三禅以下。
雖有成有壞。
第四禅及無色界。
有成無壞。
若界有成有壞。
衆生留住。
亦因無明。
若界有成無壞。
衆生留住。
亦因無明。
是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複有别說。
有漏者何故名有漏。
答曰。
以衆生于此處求彼有。
不于彼處求此有。
譬喻者說二漏。
謂無明漏。
有愛漏。
所以者何。
以此二結是根本使故。
無明是過去緣起因故。
有愛是未來緣起因。
問曰。
若然者。
雲何具三漏耶。
答曰。
彼作是說。
愛有二種。
或不善或無記。
或有報或無報。
或生一果或生二果。
或無慚無愧相應。
或不相應。
諸不善有報生二果。
無慚無愧相應。
愛立欲漏。
以愛故。
諸餘煩惱。
除無明使。
亦名欲漏。
諸無記無報生一果。
不與無慚無愧相應。
愛立有漏。
以愛故。
諸餘色無色界煩惱。
除無明使。
亦名有漏。
問曰。
何故以愛故。
欲界諸煩惱。
除無明使。
立欲漏。
色無色界。
以愛故。
色無色界諸煩惱。
除無明使。
立有漏。
答曰。
以愛故。
界有差别。
地有差别。
種有差别。
生諸煩惱。
廣解如愛處說。
問曰。
何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