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任獨立漏者。
使獨立漏。
若法不堪任獨立漏者。
彼合集為漏。
複次留住義是漏義。
更無有結留住衆生如無明者。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速疾偏重親近。
留住衆生莫若無明。
是故獨立無明漏。
複次以因無明。
有貪有恚有癡。
複次無明能令衆生。
于前際愚。
後際愚。
前後際愚。
于内法愚外法愚内外法愚不知業不知報。
不知業報。
不知作善行。
不知作惡行。
不知作善惡行。
不知因。
不知從因生法。
不識佛。
不知法。
不識僧。
不知苦集滅道。
不知有過。
不知無過。
不知親近處。
不知不親近處。
不知好惡白法黑法。
不知總别。
不知因緣生法。
不如實知見六觸處法。
複次以無明難離是大過患。
愛雖難離。
而非大過患。
恚雖大過患。
而非難離。
無明是大過患。
亦難可離。
複次無明說在前法。
如說。
無明在前為相故。
生諸惡不善法。
無有慚愧。
複次無明自體是重所作。
亦重自體。
重者與一切使俱。
亦有不共者。
所作重者。
與一切使俱作業。
亦有不共作業者。
複次無明說是根本。
如偈說 今世若後世所以堕惡趣 無明為根本亦因于貪欲 複次無明說名槾隻。
有蛇名槾隻。
自身盲生子亦盲。
所螫之處。
亦令他盲。
無明亦爾。
自盲亦令相應法盲。
于衆生身中。
亦能令盲。
複次無明在三界。
緣一界生愚。
謂無色界。
在九地。
緣一地生愚。
謂非想非非想處。
四陰有九種。
緣一種生愚。
謂下下種。
問曰。
如所說餘他界一切遍使所作亦爾。
如邪見在三界。
緣一界謗無色界。
謂無色界四陰。
見取在三界緣一界計最勝。
謂無色界四陰。
戒取在三界。
緣一界計能淨。
謂無色界四陰。
疑在三界。
緣一界生猶豫。
謂無色界四陰。
地種說亦如是。
無明有何異事耶。
答曰。
雖同是事。
而無明更有異義。
所以者何。
欲界他界緣一切遍。
無明使有九種。
七與他界緣遍使相應。
二是不共。
一一無明。
複有九種。
上上乃至下下。
如欲界無明。
色無色界無明亦如是。
如欲界地。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地亦如是。
以無明有如是無量門無量處所。
令衆生愚。
是故三界無明。
獨立無明漏。
複次無明在前。
普遍通一切處。
在前者為。
無明所覆。
于苦不忍不可。
不欲聞說。
于集滅道亦爾。
猶如饑餓之人食惡食飽。
彼雖得美食。
而不忍可。
如無明惡食。
先在衆生身中。
彼雖遇四谛美妙之食。
而不忍可。
以不忍可故。
于谛便生疑心。
為有是苦。
為無是苦。
乃至為有是道。
為無是道。
如是因無明生于疑心。
必當決定。
若遇正說。
得正決定。
言有苦集滅道。
若遇邪說。
得邪決定。
言無苦集滅道。
如是疑心生于邪見。
彼作是念。
若無苦集滅道。
應當有我。
如是邪見生于身見。
複作是念。
此我為斷為常。
若見我相似相續。
便謂是常。
是名常見。
若我破壞不相續。
便謂為斷。
是名斷見。
是二見名為邊見。
如是身見生于邊見。
于此三見。
一一計能淨。
此見能淨。
能得解脫。
能出要。
是名戒取。
如是邊見生于戒取。
彼作是念。
此見能淨能解脫能出要者。
此見便為第一。
是名見取。
如是戒取生于見取。
自可所見生愛。
不可他見生恚。
于諸見起高是慢。
是名無明生使使生纏。
纏者十纏。
謂忿乃至無愧。
忿纏。
愱纏依于恚。
覆纏或有說依于愛者。
所以者何。
以愛故覆藏其罪。
或有說依無明。
所以者何。
以無知覆藏其罪。
睡纏眠纏無慚纏依無明。
掉纏悭纏無愧纏依愛。
悔纏依疑。
六使垢亦依于使。
恨使垢害使垢依恚。
佷使垢依見取。
诳使垢高使垢依愛。
谄使垢依五見。
無明生如是等諸煩惱。
是故說在前。
普遍見從阿毗地獄。
上至有頂。
于中盡有。
通一切處者。
不以一刹那頃能為一切五行作因緣。
一切五行所斷使。
一切五行所斷。
以通一切處故。
一切遍中。
他地一切遍中。
緣有漏中。
緣無漏中。
緣有為中。
緣無為中。
如是等處皆有。
與一切煩惱共俱共合。
如油在麻中膩在抟中。
以無明在前。
普遍通一切處。
是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佛經說。
以不正思惟。
未生欲漏令生。
已生欲漏令增廣。
有漏無明漏亦如是。
問曰。
有爾所煩惱生即爾所煩惱滅。
所以者何。
前後不俱生故。
雲何欲漏生而得增廣。
答曰。
以下中上故。
說名增廣。
下煩惱為中作緣。
中為上作緣。
以下中上作緣。
故名增廣。
複次與次第緣故。
名為增廣。
若前煩惱未生。
則不與後煩惱作次第緣。
若生者作緣。
複次若前煩惱未生。
則不與後煩惱作相似因一切遍因。
若生者。
作相似因一切遍因。
複次若煩惱未生。
則不能與果取果。
若生則能取果與果。
尊者和須蜜說曰。
佛經說不正思惟故。
便生欲漏。
已生欲漏。
能令增廣。
有漏無明漏亦如是。
問曰。
此煩惱為多不耶。
答言。
不多。
煩惱未生而生。
已生複生。
故名增廣。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未來有煩惱生已生。
不更名未來。
故名增廣。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以數數生故。
若一煩惱生。
不正思惟。
不依對治。
則二生三生。
乃至百生千生。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但以數數生轉重故。
生下煩惱。
不正思惟。
不依對治。
便生于中。
中便生上。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但轉行境界故。
如緣色生煩惱。
不正思惟。
不依對治。
複緣聲香味觸法生。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于一生中。
多行煩惱。
說名增廣。
具縛之人。
煩惱無有增減。
一切衆生。
煩惱悉等。
等生阿毗地獄。
上至有頂。
但諸煩惱。
有多行者。
有少行者。
誰多行耶。
諸不正思惟不依對治者。
誰少行耶。
諸正思惟依對治者。
佛經說此七漏。
常為損害。
能生熱惱及諸憂苦。
或有漏是見道斷。
乃至廣說。
問曰。
實義有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何故說七漏耶。
答曰。
世尊以漏具說漏。
如處處經中說。
彼具是漏。
彼廣說如上。
此亦如是。
漏具說漏。
尊者波奢說曰。
佛說三漏竟。
更有異衆生來在會中。
佛憐愍故。
即以此義。
更以異句異文。
令彼來衆堪任受化。
故說七漏。
複次利根者已解。
為鈍根者。
作如是說。
如利根鈍根。
因力緣力。
内力外力。
依内正思惟力。
依外聞法力。
當知亦如是。
尊者富那耶奢說曰。
佛經實義說二漏。
謂見道所斷漏。
修道所斷漏。
見道所斷即漏自名說。
修道所斷漏。
以對治名說。
彼對治有二種。
一須臾斷。
二根本斷。
初五種說是須臾斷對治。
後一種說是根本斷對治 佛經說若有如是見。
于欲漏心解脫。
于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問曰。
如離欲愛時。
欲漏心得解脫。
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時。
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
佛何故于一時中。
說于三漏心得解脫。
答曰。
已解脫說今解脫。
如說。
大王從何處來。
已來說來。
廣說如上。
複次此二法。
是
佛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任獨立漏者。
使獨立漏。
若法不堪任獨立漏者。
彼合集為漏。
複次留住義是漏義。
更無有結留住衆生如無明者。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速疾偏重親近。
留住衆生莫若無明。
是故獨立無明漏。
複次以因無明。
有貪有恚有癡。
複次無明能令衆生。
于前際愚。
後際愚。
前後際愚。
于内法愚外法愚内外法愚不知業不知報。
不知業報。
不知作善行。
不知作惡行。
不知作善惡行。
不知因。
不知從因生法。
不識佛。
不知法。
不識僧。
不知苦集滅道。
不知有過。
不知無過。
不知親近處。
不知不親近處。
不知好惡白法黑法。
不知總别。
不知因緣生法。
不如實知見六觸處法。
複次以無明難離是大過患。
愛雖難離。
而非大過患。
恚雖大過患。
而非難離。
無明是大過患。
亦難可離。
複次無明說在前法。
如說。
無明在前為相故。
生諸惡不善法。
無有慚愧。
複次無明自體是重所作。
亦重自體。
重者與一切使俱。
亦有不共者。
所作重者。
與一切使俱作業。
亦有不共作業者。
複次無明說是根本。
如偈說 今世若後世所以堕惡趣 無明為根本亦因于貪欲 複次無明說名槾隻。
有蛇名槾隻。
自身盲生子亦盲。
所螫之處。
亦令他盲。
無明亦爾。
自盲亦令相應法盲。
于衆生身中。
亦能令盲。
複次無明在三界。
緣一界生愚。
謂無色界。
在九地。
緣一地生愚。
謂非想非非想處。
四陰有九種。
緣一種生愚。
謂下下種。
問曰。
如所說餘他界一切遍使所作亦爾。
如邪見在三界。
緣一界謗無色界。
謂無色界四陰。
見取在三界緣一界計最勝。
謂無色界四陰。
戒取在三界。
緣一界計能淨。
謂無色界四陰。
疑在三界。
緣一界生猶豫。
謂無色界四陰。
地種說亦如是。
無明有何異事耶。
答曰。
雖同是事。
而無明更有異義。
所以者何。
欲界他界緣一切遍。
無明使有九種。
七與他界緣遍使相應。
二是不共。
一一無明。
複有九種。
上上乃至下下。
如欲界無明。
色無色界無明亦如是。
如欲界地。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地亦如是。
以無明有如是無量門無量處所。
令衆生愚。
是故三界無明。
獨立無明漏。
複次無明在前。
普遍通一切處。
在前者為。
無明所覆。
于苦不忍不可。
不欲聞說。
于集滅道亦爾。
猶如饑餓之人食惡食飽。
彼雖得美食。
而不忍可。
如無明惡食。
先在衆生身中。
彼雖遇四谛美妙之食。
而不忍可。
以不忍可故。
于谛便生疑心。
為有是苦。
為無是苦。
乃至為有是道。
為無是道。
如是因無明生于疑心。
必當決定。
若遇正說。
得正決定。
言有苦集滅道。
若遇邪說。
得邪決定。
言無苦集滅道。
如是疑心生于邪見。
彼作是念。
若無苦集滅道。
應當有我。
如是邪見生于身見。
複作是念。
此我為斷為常。
若見我相似相續。
便謂是常。
是名常見。
若我破壞不相續。
便謂為斷。
是名斷見。
是二見名為邊見。
如是身見生于邊見。
于此三見。
一一計能淨。
此見能淨。
能得解脫。
能出要。
是名戒取。
如是邊見生于戒取。
彼作是念。
此見能淨能解脫能出要者。
此見便為第一。
是名見取。
如是戒取生于見取。
自可所見生愛。
不可他見生恚。
于諸見起高是慢。
是名無明生使使生纏。
纏者十纏。
謂忿乃至無愧。
忿纏。
愱纏依于恚。
覆纏或有說依于愛者。
所以者何。
以愛故覆藏其罪。
或有說依無明。
所以者何。
以無知覆藏其罪。
睡纏眠纏無慚纏依無明。
掉纏悭纏無愧纏依愛。
悔纏依疑。
六使垢亦依于使。
恨使垢害使垢依恚。
佷使垢依見取。
诳使垢高使垢依愛。
谄使垢依五見。
無明生如是等諸煩惱。
是故說在前。
普遍見從阿毗地獄。
上至有頂。
于中盡有。
通一切處者。
不以一刹那頃能為一切五行作因緣。
一切五行所斷使。
一切五行所斷。
以通一切處故。
一切遍中。
他地一切遍中。
緣有漏中。
緣無漏中。
緣有為中。
緣無為中。
如是等處皆有。
與一切煩惱共俱共合。
如油在麻中膩在抟中。
以無明在前。
普遍通一切處。
是故三界無明。
立無明漏 佛經說。
以不正思惟。
未生欲漏令生。
已生欲漏令增廣。
有漏無明漏亦如是。
問曰。
有爾所煩惱生即爾所煩惱滅。
所以者何。
前後不俱生故。
雲何欲漏生而得增廣。
答曰。
以下中上故。
說名增廣。
下煩惱為中作緣。
中為上作緣。
以下中上作緣。
故名增廣。
複次與次第緣故。
名為增廣。
若前煩惱未生。
則不與後煩惱作次第緣。
若生者作緣。
複次若前煩惱未生。
則不與後煩惱作相似因一切遍因。
若生者。
作相似因一切遍因。
複次若煩惱未生。
則不能與果取果。
若生則能取果與果。
尊者和須蜜說曰。
佛經說不正思惟故。
便生欲漏。
已生欲漏。
能令增廣。
有漏無明漏亦如是。
問曰。
此煩惱為多不耶。
答言。
不多。
煩惱未生而生。
已生複生。
故名增廣。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未來有煩惱生已生。
不更名未來。
故名增廣。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以數數生故。
若一煩惱生。
不正思惟。
不依對治。
則二生三生。
乃至百生千生。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但以數數生轉重故。
生下煩惱。
不正思惟。
不依對治。
便生于中。
中便生上。
複次煩惱不多。
說名增廣。
但轉行境界故。
如緣色生煩惱。
不正思惟。
不依對治。
複緣聲香味觸法生。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于一生中。
多行煩惱。
說名增廣。
具縛之人。
煩惱無有增減。
一切衆生。
煩惱悉等。
等生阿毗地獄。
上至有頂。
但諸煩惱。
有多行者。
有少行者。
誰多行耶。
諸不正思惟不依對治者。
誰少行耶。
諸正思惟依對治者。
佛經說此七漏。
常為損害。
能生熱惱及諸憂苦。
或有漏是見道斷。
乃至廣說。
問曰。
實義有三漏。
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何故說七漏耶。
答曰。
世尊以漏具說漏。
如處處經中說。
彼具是漏。
彼廣說如上。
此亦如是。
漏具說漏。
尊者波奢說曰。
佛說三漏竟。
更有異衆生來在會中。
佛憐愍故。
即以此義。
更以異句異文。
令彼來衆堪任受化。
故說七漏。
複次利根者已解。
為鈍根者。
作如是說。
如利根鈍根。
因力緣力。
内力外力。
依内正思惟力。
依外聞法力。
當知亦如是。
尊者富那耶奢說曰。
佛經實義說二漏。
謂見道所斷漏。
修道所斷漏。
見道所斷即漏自名說。
修道所斷漏。
以對治名說。
彼對治有二種。
一須臾斷。
二根本斷。
初五種說是須臾斷對治。
後一種說是根本斷對治 佛經說若有如是見。
于欲漏心解脫。
于有漏無明漏心解脫。
問曰。
如離欲愛時。
欲漏心得解脫。
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時。
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
佛何故于一時中。
說于三漏心得解脫。
答曰。
已解脫說今解脫。
如說。
大王從何處來。
已來說來。
廣說如上。
複次此二法。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