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六卷
關燈
小
中
大
俱一時滅故。
更不複現。
而作是說。
俱者謂欲漏無明漏。
有漏無明漏。
離欲愛時。
雖斷其俱而未永滅。
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時。
其俱永滅。
複次通證故。
作如是說。
離欲界欲時。
證欲漏斷。
離非想非非想欲時。
通證三漏斷。
複次同證一味解脫得故。
離欲時。
證欲漏一味解脫得。
離非想非非想愛時。
證三漏一味解脫得。
複次以滅作證故。
而作是說。
如說。
得阿羅漢果時。
證九十八使滅。
複次阿羅漢得法智故。
而作是說。
學人得法智。
是欲界對治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無學得法智。
是欲界對治。
複次無學人。
得無學離縛故。
而作是說。
離欲界欲時。
學人得離縛。
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無學人得離縛。
複次斷不相續。
還相續故。
而作是說。
衆生無有前際。
數數斷欲漏。
還與有漏無明漏相續。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相續法。
更不相續。
複次緣不具故。
作如是說。
衆生不說前際有漏無明漏與欲漏作三緣。
謂次第境界威勢緣。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則緣不具。
複次為過患對治故。
而作是說。
行者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于欲漏生過患想。
言其穢惡。
而捐棄之。
此漏無始已來。
常隐沒我常欺诳我。
今已脫欲漏有漏無明漏。
是故為過患對治。
而作是說。
問曰。
如何阿羅漢五陰得解脫。
世尊何以但說心得解脫。
答曰。
世尊以心為首。
說心得解脫。
五陰亦得解脫。
複次以心名勝義亦勝故。
彼聚中何者最勝。
心是最勝。
猶如王與眷屬俱走人但言王走。
彼亦如是。
複次以心故數法名心數。
以心大故。
數法名大地。
複次證他心智通時。
無礙道中唯緣于心。
不緣心數。
廣說如心處說 四流。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問曰。
四流體性是何答曰。
有百八種。
欲流有二十九種。
愛有五種。
恚有五種。
慢有五種。
疑有四種。
纏有十種。
有流有二十八種。
愛有十種。
慢有十種。
疑有八種。
見流有三十六種。
欲界有十二種。
色界有十二種。
無色界有十二種。
無明流有十五種。
欲界有五種。
色界有五種。
無色界有五種。
此百八種。
是四流體。
乃至廣說。
亦名百八煩惱。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流。
有何義。
答曰。
漂義是流義。
流下義是流義。
堕義是流義。
漂義是流義者。
漂諸衆生。
堕在諸界。
諸趣諸生生死中。
流下義是流義者。
流下諸衆生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
堕義是流義者。
堕諸衆生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
問曰。
若漂義流下義堕義是流義者。
上分結則無上分義。
所以者何。
上分結。
令諸衆生。
趣上向上使上生相續。
答曰。
上分義異。
流義異。
以界故立上分結。
所以者何。
此結令諸衆生趣上向上使上生相續。
以解脫正行聖道善法分故說流。
所以者何。
衆生雖生有頂中。
猶為流所漂。
不至解脫正行聖道善法分故。
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雖久生上地。
猶為流所漂。
為扼所扼。
尊者婆摩勒說曰。
以數數現行增上煩惱。
故名流 問曰。
何故諸見流中立見流。
扼中立見扼。
取中立見取。
漏中何故不立見漏。
尊者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能别立者。
便别立之。
若法合集堪能立者。
便合集立之。
複次諸見輕躁所行猛利。
不住一處。
留住義是漏義。
與諸愚鈍久住煩惱合故立漏。
諸見随順漂義。
立在流中。
漂諸衆生。
堕在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
是故别立見流。
猶如一車駕以二牛性俱躁疾其車必破。
若一遲一疾。
則相持禦其車不破。
彼亦如是。
複次此諸見。
其性躁動。
随順離欲法。
不随順留住法。
留住義是漏義。
與諸愚鈍久住煩惱合故立漏。
随順漂義故立流。
問曰。
若諸見性躁動。
随順離欲法。
何故立見流耶。
答曰。
為外道故。
諸外道。
伺求諸見。
于生死中。
而轉覆沒。
譬如老象堕泥。
若欲動身求出。
轉複覆沒。
彼亦如是。
毗婆阇婆提。
立諸見為見漏說有四漏。
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如我等欲流。
彼為欲漏。
乃至我等無明漏。
是彼無明漏。
彼雖作是說。
亦不須問。
亦不須答 四扼。
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
如說。
流扼亦如是。
體無有異。
而義有異。
漂義是流義。
系義是扼義。
衆生為流所漂。
為扼所系。
負生死車。
如牛以靷系扼鞅。
以杖捶之。
然後挽車。
彼亦如是。
是故諸經論中說流。
後次說扼 四取。
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問曰。
四取體性是何。
答曰。
有百八種。
欲取有三十四種。
愛有五種。
恚有五種。
慢有五種。
無明有五種。
疑有四種。
纏有十種。
見取有三十種。
欲界有十種。
色界有十種。
無色界有十種。
戒取有六種。
欲界有二種。
色界有二種。
無色界有二種。
我語取有三十八種。
愛有十種。
慢有十種。
無明有十種。
疑有八種。
此百八種。
是四取體。
乃至廣說。
亦名百八煩惱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取。
答曰。
以三事故名取。
一以屬故。
二以搊持故。
三以選擇故。
複次以二事故名取。
一能熾然業。
二體性猛利。
熾然業者。
令五趣衆生諸業常然。
體性猛利者。
以黠慧故。
取是何義。
薪義是取義。
纏裹義是取義。
刺害義是取義。
薪義是取義者。
如緣薪故火熾。
衆生亦爾。
因煩惱故業火燃。
纏裹義是取義者。
如蟲以繭自裹即于中死。
如是衆生以煩惱自裹。
惡趣中死。
刺害義是取義者。
如利刺入身而為惱害。
取荊刺于法身。
亦複如是。
故薪義纏裹義刺義。
是取義。
問曰。
何故漏中立無明漏。
流中立無明流。
扼中立無明扼。
取中何故不立無明取。
尊者波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任獨立者。
便獨立之。
若法合集堪任立者。
便合集立之。
複次先作是說。
以三事故。
一以屬故。
二以搊持故。
三以選擇故。
無明雖有屬義搊持義無選擇義。
所以者何。
猛利者能選擇。
無明不猛利。
複次先作是說。
以二事故名取。
一熾然業。
二所行猛利。
無明雖能熾然業。
所行不猛利。
以愚小不猛利不決定故 問曰。
何故五見中。
四見立見取。
一見立戒取。
尊者波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任獨立取者。
便獨立之。
若法合集堪任立者。
便合集立之。
複次先作是說。
以二事故名取。
一能熾然業。
二所行猛利。
戒取一見熾然五趣衆生業。
與餘四見等。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戒取一見速疾偏重親近熾然衆生業。
非餘四見。
是故獨立戒取 複次以戒取與道競故。
遠于解脫。
與道競者。
舍八正妙道。
行種種苦行。
以為淨想。
如不食卧灰。
向日曝身。
服氣飲水。
食果裸行卧柴棘上。
着弊衣等。
遠解脫者。
以修邪道故。
轉遠解脫。
複次以戒取能欺诳二種人故。
謂内道外道。
雲何欺诳内道。
如洗手足行十二頭陀以為淨想。
雲何欺诳外道。
如自餓
更不複現。
而作是說。
俱者謂欲漏無明漏。
有漏無明漏。
離欲愛時。
雖斷其俱而未永滅。
離非想非非想處愛時。
其俱永滅。
複次通證故。
作如是說。
離欲界欲時。
證欲漏斷。
離非想非非想欲時。
通證三漏斷。
複次同證一味解脫得故。
離欲時。
證欲漏一味解脫得。
離非想非非想愛時。
證三漏一味解脫得。
複次以滅作證故。
而作是說。
如說。
得阿羅漢果時。
證九十八使滅。
複次阿羅漢得法智故。
而作是說。
學人得法智。
是欲界對治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無學得法智。
是欲界對治。
複次無學人。
得無學離縛故。
而作是說。
離欲界欲時。
學人得離縛。
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無學人得離縛。
複次斷不相續。
還相續故。
而作是說。
衆生無有前際。
數數斷欲漏。
還與有漏無明漏相續。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相續法。
更不相續。
複次緣不具故。
作如是說。
衆生不說前際有漏無明漏與欲漏作三緣。
謂次第境界威勢緣。
若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則緣不具。
複次為過患對治故。
而作是說。
行者離非想非非想處欲時。
于欲漏生過患想。
言其穢惡。
而捐棄之。
此漏無始已來。
常隐沒我常欺诳我。
今已脫欲漏有漏無明漏。
是故為過患對治。
而作是說。
問曰。
如何阿羅漢五陰得解脫。
世尊何以但說心得解脫。
答曰。
世尊以心為首。
說心得解脫。
五陰亦得解脫。
複次以心名勝義亦勝故。
彼聚中何者最勝。
心是最勝。
猶如王與眷屬俱走人但言王走。
彼亦如是。
複次以心故數法名心數。
以心大故。
數法名大地。
複次證他心智通時。
無礙道中唯緣于心。
不緣心數。
廣說如心處說 四流。
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
問曰。
四流體性是何答曰。
有百八種。
欲流有二十九種。
愛有五種。
恚有五種。
慢有五種。
疑有四種。
纏有十種。
有流有二十八種。
愛有十種。
慢有十種。
疑有八種。
見流有三十六種。
欲界有十二種。
色界有十二種。
無色界有十二種。
無明流有十五種。
欲界有五種。
色界有五種。
無色界有五種。
此百八種。
是四流體。
乃至廣說。
亦名百八煩惱。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流。
有何義。
答曰。
漂義是流義。
流下義是流義。
堕義是流義。
漂義是流義者。
漂諸衆生。
堕在諸界。
諸趣諸生生死中。
流下義是流義者。
流下諸衆生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
堕義是流義者。
堕諸衆生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
問曰。
若漂義流下義堕義是流義者。
上分結則無上分義。
所以者何。
上分結。
令諸衆生。
趣上向上使上生相續。
答曰。
上分義異。
流義異。
以界故立上分結。
所以者何。
此結令諸衆生趣上向上使上生相續。
以解脫正行聖道善法分故說流。
所以者何。
衆生雖生有頂中。
猶為流所漂。
不至解脫正行聖道善法分故。
是故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雖久生上地。
猶為流所漂。
為扼所扼。
尊者婆摩勒說曰。
以數數現行增上煩惱。
故名流 問曰。
何故諸見流中立見流。
扼中立見扼。
取中立見取。
漏中何故不立見漏。
尊者波奢說曰。
佛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能别立者。
便别立之。
若法合集堪能立者。
便合集立之。
複次諸見輕躁所行猛利。
不住一處。
留住義是漏義。
與諸愚鈍久住煩惱合故立漏。
諸見随順漂義。
立在流中。
漂諸衆生。
堕在諸界諸趣諸生生死中。
是故别立見流。
猶如一車駕以二牛性俱躁疾其車必破。
若一遲一疾。
則相持禦其車不破。
彼亦如是。
複次此諸見。
其性躁動。
随順離欲法。
不随順留住法。
留住義是漏義。
與諸愚鈍久住煩惱合故立漏。
随順漂義故立流。
問曰。
若諸見性躁動。
随順離欲法。
何故立見流耶。
答曰。
為外道故。
諸外道。
伺求諸見。
于生死中。
而轉覆沒。
譬如老象堕泥。
若欲動身求出。
轉複覆沒。
彼亦如是。
毗婆阇婆提。
立諸見為見漏說有四漏。
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
如我等欲流。
彼為欲漏。
乃至我等無明漏。
是彼無明漏。
彼雖作是說。
亦不須問。
亦不須答 四扼。
欲扼有扼見扼無明扼。
如說。
流扼亦如是。
體無有異。
而義有異。
漂義是流義。
系義是扼義。
衆生為流所漂。
為扼所系。
負生死車。
如牛以靷系扼鞅。
以杖捶之。
然後挽車。
彼亦如是。
是故諸經論中說流。
後次說扼 四取。
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
問曰。
四取體性是何。
答曰。
有百八種。
欲取有三十四種。
愛有五種。
恚有五種。
慢有五種。
無明有五種。
疑有四種。
纏有十種。
見取有三十種。
欲界有十種。
色界有十種。
無色界有十種。
戒取有六種。
欲界有二種。
色界有二種。
無色界有二種。
我語取有三十八種。
愛有十種。
慢有十種。
無明有十種。
疑有八種。
此百八種。
是四取體。
乃至廣說。
亦名百八煩惱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取。
答曰。
以三事故名取。
一以屬故。
二以搊持故。
三以選擇故。
複次以二事故名取。
一能熾然業。
二體性猛利。
熾然業者。
令五趣衆生諸業常然。
體性猛利者。
以黠慧故。
取是何義。
薪義是取義。
纏裹義是取義。
刺害義是取義。
薪義是取義者。
如緣薪故火熾。
衆生亦爾。
因煩惱故業火燃。
纏裹義是取義者。
如蟲以繭自裹即于中死。
如是衆生以煩惱自裹。
惡趣中死。
刺害義是取義者。
如利刺入身而為惱害。
取荊刺于法身。
亦複如是。
故薪義纏裹義刺義。
是取義。
問曰。
何故漏中立無明漏。
流中立無明流。
扼中立無明扼。
取中何故不立無明取。
尊者波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任獨立者。
便獨立之。
若法合集堪任立者。
便合集立之。
複次先作是說。
以三事故。
一以屬故。
二以搊持故。
三以選擇故。
無明雖有屬義搊持義無選擇義。
所以者何。
猛利者能選擇。
無明不猛利。
複次先作是說。
以二事故名取。
一熾然業。
二所行猛利。
無明雖能熾然業。
所行不猛利。
以愚小不猛利不決定故 問曰。
何故五見中。
四見立見取。
一見立戒取。
尊者波奢說曰。
世尊決定知法相。
亦知勢用。
餘人所不知。
若法堪任獨立取者。
便獨立之。
若法合集堪任立者。
便合集立之。
複次先作是說。
以二事故名取。
一能熾然業。
二所行猛利。
戒取一見熾然五趣衆生業。
與餘四見等。
尊者瞿沙說曰。
佛知戒取一見速疾偏重親近熾然衆生業。
非餘四見。
是故獨立戒取 複次以戒取與道競故。
遠于解脫。
與道競者。
舍八正妙道。
行種種苦行。
以為淨想。
如不食卧灰。
向日曝身。
服氣飲水。
食果裸行卧柴棘上。
着弊衣等。
遠解脫者。
以修邪道故。
轉遠解脫。
複次以戒取能欺诳二種人故。
謂内道外道。
雲何欺诳内道。
如洗手足行十二頭陀以為淨想。
雲何欺诳外道。
如自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