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五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二十五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使揵度不善品第一之一 三結乃至九十八使。

    盡是佛經。

    唯除五結九十八使。

    此非佛經。

    此章中應除此二論。

    曾聞尊者瞿沙作如是說。

    一切阿毗昙論。

    盡解佛經。

    因此經故。

    作如是論。

    諸經中不說者。

    皆悉除之。

    此二論非經所說。

    是故應除五結說五上分結。

    所以者何。

    五上分結。

    是佛經故。

    除九十八使。

    更無所說。

    非佛經故。

    複有說者。

    五結此章中不應除。

    所以者何。

    佛于增一阿含五法中說。

    以經久故。

    而亡失之。

    尊者迦旃延子以願智力。

    觀察于阿毗昙中。

    還說五結。

    曾聞增一阿含。

    從一法至百法。

    而今唯有從一法至十法者在。

    餘悉亡失。

    從一法至十法。

    亡失甚多。

    在者猶少。

    如尊者奢那婆秀阿羅漢是尊者耆婆迦和上般泥洹時。

    是日亡失七萬七千本生經一萬。

    阿毗昙論。

    從是以後更不複行。

    一論師滅猶失爾所經論。

    何況佛法中多論師滅。

    複有說者。

    此二論雖非佛經。

    不應除之。

    問曰。

    若非佛經何故不除。

    答曰作經者意欲爾。

    随其所欲。

    而造此論。

    亦不違法相。

    于此論中。

    說一切遍。

    說非一切遍。

    說一切遍非一切遍。

    一切遍者。

    三結是也。

    非一切遍者。

    五結是也。

    一切遍非一切遍者。

    九結是也。

    問曰。

    五結可爾。

    九十八使。

    亦非佛經。

    何故不除。

    答曰。

    一切阿毗昙廣解佛經義。

    若廣解佛經義者。

    是阿毗昙。

    佛經說七使。

    以界以種以行差别故。

    有九十八使。

    是故此二論俱不應除。

    問曰。

    彼尊者造論。

    何故先立章。

    答曰。

    欲顯現諸門義故。

    所以者何。

    若不先立章者。

    則門義不顯。

    如人不能釆畫虛空。

    若欲畫時。

    必有所依。

    彼亦如是。

    複次欲令此論久住世故。

    雖立章門造偈頌制揵度作品名。

    百千衆中。

    乃有一人能具足誦持阿毗昙者。

    何況不立章門乃至品名。

    而能具足誦持此煩亂文。

    欲令無如是過故。

    而先立章。

    問曰。

    彼尊者何故因佛經而立章耶。

    答曰。

    以一切阿毗昙盡廣解佛經義故。

    複次欲顯現佛經有無邊義故。

    外道書論有文無義。

    雖有義而少。

    如羅摩延書。

    其文有萬二千偈。

    唯明二事。

    一明羅摩延劫思陀去。

    二明羅摩将思陀羅。

    一切佛經皆是無量無邊。

    無量者有無量義。

    無邊者有無邊文。

    猶如大海無量無邊。

    無量者謂深無量。

    無邊者謂廣大無邊。

    複次欲顯現佛經堪忍問難轉精妙故。

    外道書論不堪問難。

    若其問難轉不牢固。

    無有義味。

    如猨猴子不耐打觸。

    若其打觸便失糞穢。

    佛經堪耐打觸。

    若打觸時則出清淨戒色及善根觸。

    亦如波羅[木*奈]衣堪耐打觸。

    若加打觸光色轉妙出生妙觸。

    彼亦如是。

    複次欲顯現佛經發則妙故。

    佛經說有三事。

    覆則妙發則不妙。

    謂愚人女人婆羅門書三事。

    發則妙覆則不妙。

    謂智人日月佛經。

    複次欲顯現佛經堪耐思求轉精妙故。

    如人觀日眼不明淨。

    外道書論思求之時。

    使慧眼不淨。

    如人觀月眼則明淨。

    佛法經論思求之時令慧眼明淨。

    複次先作是說。

    一切阿毗昙盡廣解佛經義。

    以是事故。

    如來所說。

    種種不相似義。

    立雜揵度。

    說諸結義。

    立結使揵度。

    乃至說見義。

    立見揵度。

    一一揵度中。

    分别一切法。

    問曰。

    彼尊者造論。

    何故先立章後作門。

    答曰。

    如人造舍。

    先平治地然後立舍。

    彼尊者亦複如是。

    欲造法舍如平地法。

    先立于章。

    如造舍法後立于門。

    複次如人種樹。

    先治地然後乃種。

    彼尊者亦複如是。

    欲種法樹如治地法。

    先立于章。

    如種樹法。

    後作于門。

    複次如華鬘師華鬘弟子欲造種種鬘時。

    先經其縷。

    然後以種種色華而莊飾之。

    彼尊者亦複如是。

    欲造法鬘。

    如經縷法。

    先立于章。

    如以華莊飾之。

    後作于門。

    複次如畫師畫弟子。

    欲畫之時。

    先摹其像。

    後布衆采。

    彼尊者亦複如是。

    如摹像法。

    先立于章。

    如布采法。

    後作于門。

    複次猶如工匠工匠弟子。

    先量其木。

    後刻支體。

    彼尊者亦複如是。

    如量木法。

    先立于章。

    如刻支體法。

    後作于門。

    複次如行者觀法。

    先觀四大造色。

    後觀微塵刹那。

    彼尊者亦複如是。

    如觀四大造色法。

    先立于章。

    如觀微塵刹那法。

    後作于門。

    複次世尊說法亦爾。

    先說後解。

    先說者。

    如說六界六觸十八意行四處。

    比丘當知。

    是名為人。

    後解者此名六界乃至四處。

    彼尊者亦複如是。

    先立于章。

    後作于門。

    複次欲現二種善故。

    先立于章。

    現善于文。

    後作于門。

    現善于義。

    如善于文義。

    于文義有力。

    于法無礙。

    于義無礙。

    法無礙果。

    義無礙果。

    當知亦如是。

    複次欲現己知見不錯亂故。

    若人知見錯亂所造經論。

    亦複錯亂。

    不能善立章門乃至品名。

    若人知見不錯亂者。

    所造經論亦不錯亂。

    善立于章乃至品名。

    是故欲顯己知見不錯亂故。

    先立于章後作于門◎ ◎問曰。

    以何等故。

    彼尊者作經先立三結為章。

    後乃至九十八使。

    答曰。

    彼作經者有如是欲如是意随其欲意造作此論。

    亦不違法相。

    是故先立三結為章。

    後乃至九十八使。

    尊者波奢說曰。

    雖一切處生疑。

    然不違法相。

    若先說三不善根。

    後乃至九十八使。

    亦有此疑。

    複次阿毗昙應以相求。

    不應以次第求。

    前說後說俱無有過。

    複次亦可随義說其次第。

    所以先立三結為章。

    後乃至九十八使。

    若一一阿毗昙求其次第。

    則經文煩亂。

    誰能具足受持阿毗昙煩亂文者。

    複次為增法故。

    先說三結。

    後說四五六七九。

    至九十八使。

    複次為說煩惱樹次第增長法故。

    先說三結。

    後說四五六七九。

    至九十八使。

    複次欲次第說得四沙門果故。

    若斷三結。

    得須陀洹果。

    不盡斷三不善根及欲漏。

    得斯陀含果。

    盡斷得阿那含果。

    永斷有漏無明漏。

    得阿羅漢果。

    餘流扼縛取蓋下分結上分結見身愛結使等。

    皆是有漏差别。

    廣分别漏。

    是故欲說次第得四沙門果故。

    先立三結為章。

    後乃至九十八使 三結身見戒取疑。

    問曰。

    此三結體性是何。

    答曰。

    體性有二十一種身見三界見苦所斷有三種。

    戒取三界見苦見道所斷有六種。

    疑三界見苦集滅道所斷有十二種。

    此二十一種。

    是三結體。

    我物相性分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結。

    結是何義。

    答曰。

    縛義是結義。

    合苦義是結義。

    雜毒義是結義。

    縛義是結義者。

    縛即是結。

    何以故。

    知如經說。

    尊者摩诃拘絺羅往尊者舍利弗所。

    作如是問。

    為色縛眼。

    為眼縛色。

    乃至意法亦如是問。

    舍利弗答尊者摩诃拘絺羅。

    色不縛眼。

    眼不縛色。

    其中欲愛。

    是其縛也。

    譬如白牛黑牛同一。

    扼靷而以系之。

    尊者拘絺羅。

    于意雲何。

    若有說言黑牛系白牛白牛系黑牛。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