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四卷
關燈
小
中
大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二十四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幹度中思品之二
◎智多耶。
所知多耶。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明善說法中三法等故。
謂智所知行所緣覺所覺。
惡說法中。
此三法不等。
為颠倒所覆故。
是以欲明善說法三法等故。
而作此論。
智多耶所知多耶。
答曰。
所知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
智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分。
複有說者。
智多非所知多。
所以者何。
如非想非非想處一受。
為欲界十種智所緣謂欲界苦集所斷五。
他界緣見使苦集所斷。
他界緣疑無明相應智善等智。
如是初禅乃至無所有處。
盡有十一。
一智有九種。
十智有九十種。
自地則有十一遍智。
謂七見苦集所斷疑無明相應。
四智善等智不隐沒無記智如一受。
一切受亦爾。
如受一切心心數法亦爾。
智增益如山。
所知不增益。
是故智多非所知多。
若如是說者。
所知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欲界十種智相應法。
是所知非智。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十三種智相應法。
是所知非智。
然智亦是所知。
設令智非所知者。
所知猶多。
所以者何。
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
智攝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陰少分。
何況智亦是所知。
是故所知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智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分。
是故所知多非智多 智多耶識多耶。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決定重明所知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一切智處盡有識。
非一切識處盡有智。
何處無智耶。
謂忍相應識。
一切識處。
不必有智。
是故識多非智多。
智盡與識相應。
識不必與智相應。
何處不相應。
謂忍也。
所以者何。
忍非智故 問曰。
何故忍非智耶。
答曰。
以不決定故忍非智。
忍唯能見。
不能知故。
忍是初觀非畢竟故。
忍是求覓非轉還故。
忍所作不舍方便故。
忍雖是疑對治。
猶與疑得俱非決定故非智。
無礙解脫道。
雖同所作。
不得俱在一刹那中故。
尊者和須密說曰。
欲可此事名忍。
不可忍時名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所見究竟是智。
忍時所見非究竟故非智。
複有說者。
若以陰界入故。
識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識攝七識界。
智攝一界少分。
識攝一入一陰。
智攝一入一陰少分。
是故識多非智多 有漏行多。
無漏行多。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并義者意。
如摩诃僧祇部說。
佛生身是無漏。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
比丘當知。
如來生世住世。
出現世間。
不為世法所染。
以是義故。
知如來生身是無漏。
為止如是說者意明如來生身是有漏故。
而作此論。
若如來生身是無漏者。
無比女人。
不應于如來身生染心。
央掘魔羅。
不應生恚憍慢。
婆羅門不應生慢。
優樓頻[彖/蟲]。
不應生愚。
以如來生身生他愛恚或生慢癡。
是故知如來生身非是無漏。
問曰。
若如來生身。
是有漏非無漏者。
摩诃僧祇部所說。
經雲何通。
答曰。
彼經說如來法身。
所以者何。
若說如來生世住世。
則說如來生身。
若說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
則說如來法身。
複次不為世法所染者。
如來不為世八法所染。
世人随順世八法。
世八法亦随順世人。
世八法随順如來。
如來不随順世八法。
已解脫世法故。
言不染世法。
問曰。
如來亦有世八法有利者。
如優伽長者。
一日中施佛三百萬兩财。
無利者。
如于婆羅婆羅門村乞食。
空缽而入。
空缽而還。
有譽者。
生時名徹他化自在天。
成道時。
名徹阿迦膩吒天。
轉法輪時。
名徹梵天。
非譽者。
旃遮女孫陀利女。
謗非譽名徹十六大國。
毀者。
如婆羅婆阇惡口婆羅門。
以五百偈現前罵佛。
稱者。
還以五百偈贊佛。
如婆隻奢優婆離。
以種種偈。
贊舍利弗。
贊歎佛無上法。
阿難贊歎佛希有法。
樂者。
謂猗樂及得一切世間最勝樂。
苦者。
如佉陀羅剌剌腳。
亦以瓦石傷于足指。
頭痛背痛。
如來亦有如是等世法。
雲何言不為世法所染。
答曰。
世尊雖遇有利等四法。
而心不高。
雖遭無利等四法。
而心不下。
雖遇有利等四法。
心不生愛。
雖遭無利等四法。
心不生恚。
如愛恚欣戚憂喜說亦如是。
譬如須彌山王安立在于金輪上。
四方猛風不能傾動。
佛亦如是。
安立戒輪之上。
世間八法不能傾動。
是故為止他義欲現己義故。
而作此論。
有漏行多。
無漏行多。
答曰。
有漏行多。
非無漏行多。
所以者何。
有漏行攝十入二入少分。
無漏行攝二入少分。
複有說者。
無漏行多。
非有漏行多。
所以者何。
如欲界系一法。
四無漏法緣。
謂苦法忍苦法智。
集法忍集法智。
如欲界一法。
餘欲界法亦如是。
如色界系一法。
四無漏法緣。
謂苦比忍苦比智。
集比忍集比智。
如一法。
餘色界法亦如是。
無色界說亦如是。
猶有餘無漏法。
是故無漏行多。
非有漏行。
複有說者。
有漏行多。
非無漏行。
所以者何。
如一無漏法為四種有漏法所緣。
謂邪見疑無明善等智。
如一無漏法。
一切無漏法亦如是。
餘有漏法猶多。
是故有漏行多。
非無漏行有為法多。
無為法多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有為法多。
非無為法。
所以者何。
有為法攝十二入一入少分。
無為法。
攝一入少分。
複有說者無為法多。
非有為法。
所以者何。
随所有有漏法。
有爾所數滅法。
随所有無漏道。
有爾所非數滅法。
餘無為法者。
有有漏法非數滅虛空。
是故無為法多。
非有為法 雲何行具足。
雲何守具足。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
我聖弟子戒具足守具足。
乃至行具足守具足。
佛經
所知多耶。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明善說法中三法等故。
謂智所知行所緣覺所覺。
惡說法中。
此三法不等。
為颠倒所覆故。
是以欲明善說法三法等故。
而作此論。
智多耶所知多耶。
答曰。
所知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
智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分。
複有說者。
智多非所知多。
所以者何。
如非想非非想處一受。
為欲界十種智所緣謂欲界苦集所斷五。
他界緣見使苦集所斷。
他界緣疑無明相應智善等智。
如是初禅乃至無所有處。
盡有十一。
一智有九種。
十智有九十種。
自地則有十一遍智。
謂七見苦集所斷疑無明相應。
四智善等智不隐沒無記智如一受。
一切受亦爾。
如受一切心心數法亦爾。
智增益如山。
所知不增益。
是故智多非所知多。
若如是說者。
所知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欲界十種智相應法。
是所知非智。
乃至非想非非想處。
十三種智相應法。
是所知非智。
然智亦是所知。
設令智非所知者。
所知猶多。
所以者何。
所知攝十七界一界少分十一入一入少分四陰一陰少分。
智攝一界少分一入少分一陰少分。
何況智亦是所知。
是故所知攝十八界十二入五陰。
智攝一界一入一陰少分。
是故所知多非智多 智多耶識多耶。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欲決定重明所知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一切智處盡有識。
非一切識處盡有智。
何處無智耶。
謂忍相應識。
一切識處。
不必有智。
是故識多非智多。
智盡與識相應。
識不必與智相應。
何處不相應。
謂忍也。
所以者何。
忍非智故 問曰。
何故忍非智耶。
答曰。
以不決定故忍非智。
忍唯能見。
不能知故。
忍是初觀非畢竟故。
忍是求覓非轉還故。
忍所作不舍方便故。
忍雖是疑對治。
猶與疑得俱非決定故非智。
無礙解脫道。
雖同所作。
不得俱在一刹那中故。
尊者和須密說曰。
欲可此事名忍。
不可忍時名智。
尊者佛陀提婆說曰。
所見究竟是智。
忍時所見非究竟故非智。
複有說者。
若以陰界入故。
識多非智多。
所以者何。
識攝七識界。
智攝一界少分。
識攝一入一陰。
智攝一入一陰少分。
是故識多非智多 有漏行多。
無漏行多。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并義者意。
如摩诃僧祇部說。
佛生身是無漏。
彼何故作如是說。
答曰。
彼依佛經。
佛經說。
比丘當知。
如來生世住世。
出現世間。
不為世法所染。
以是義故。
知如來生身是無漏。
為止如是說者意明如來生身是有漏故。
而作此論。
若如來生身是無漏者。
無比女人。
不應于如來身生染心。
央掘魔羅。
不應生恚憍慢。
婆羅門不應生慢。
優樓頻[彖/蟲]。
不應生愚。
以如來生身生他愛恚或生慢癡。
是故知如來生身非是無漏。
問曰。
若如來生身。
是有漏非無漏者。
摩诃僧祇部所說。
經雲何通。
答曰。
彼經說如來法身。
所以者何。
若說如來生世住世。
則說如來生身。
若說出現世間不為世法所染。
則說如來法身。
複次不為世法所染者。
如來不為世八法所染。
世人随順世八法。
世八法亦随順世人。
世八法随順如來。
如來不随順世八法。
已解脫世法故。
言不染世法。
問曰。
如來亦有世八法有利者。
如優伽長者。
一日中施佛三百萬兩财。
無利者。
如于婆羅婆羅門村乞食。
空缽而入。
空缽而還。
有譽者。
生時名徹他化自在天。
成道時。
名徹阿迦膩吒天。
轉法輪時。
名徹梵天。
非譽者。
旃遮女孫陀利女。
謗非譽名徹十六大國。
毀者。
如婆羅婆阇惡口婆羅門。
以五百偈現前罵佛。
稱者。
還以五百偈贊佛。
如婆隻奢優婆離。
以種種偈。
贊舍利弗。
贊歎佛無上法。
阿難贊歎佛希有法。
樂者。
謂猗樂及得一切世間最勝樂。
苦者。
如佉陀羅剌剌腳。
亦以瓦石傷于足指。
頭痛背痛。
如來亦有如是等世法。
雲何言不為世法所染。
答曰。
世尊雖遇有利等四法。
而心不高。
雖遭無利等四法。
而心不下。
雖遇有利等四法。
心不生愛。
雖遭無利等四法。
心不生恚。
如愛恚欣戚憂喜說亦如是。
譬如須彌山王安立在于金輪上。
四方猛風不能傾動。
佛亦如是。
安立戒輪之上。
世間八法不能傾動。
是故為止他義欲現己義故。
而作此論。
有漏行多。
無漏行多。
答曰。
有漏行多。
非無漏行多。
所以者何。
有漏行攝十入二入少分。
無漏行攝二入少分。
複有說者。
無漏行多。
非有漏行多。
所以者何。
如欲界系一法。
四無漏法緣。
謂苦法忍苦法智。
集法忍集法智。
如欲界一法。
餘欲界法亦如是。
如色界系一法。
四無漏法緣。
謂苦比忍苦比智。
集比忍集比智。
如一法。
餘色界法亦如是。
無色界說亦如是。
猶有餘無漏法。
是故無漏行多。
非有漏行。
複有說者。
有漏行多。
非無漏行。
所以者何。
如一無漏法為四種有漏法所緣。
謂邪見疑無明善等智。
如一無漏法。
一切無漏法亦如是。
餘有漏法猶多。
是故有漏行多。
非無漏行有為法多。
無為法多耶。
答曰。
或有說者。
有為法多。
非無為法。
所以者何。
有為法攝十二入一入少分。
無為法。
攝一入少分。
複有說者無為法多。
非有為法。
所以者何。
随所有有漏法。
有爾所數滅法。
随所有無漏道。
有爾所非數滅法。
餘無為法者。
有有漏法非數滅虛空。
是故無為法多。
非有為法 雲何行具足。
雲何守具足。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是佛經。
佛經說。
我聖弟子戒具足守具足。
乃至行具足守具足。
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