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四卷

關燈
雖說。

    而不分别。

    雲何行具足。

    雲何守具足。

    諸佛經中。

    所不說者。

    今欲說故。

    而作此論 雲何行具足。

    答曰。

    無學身戒口戒命清淨。

    問曰。

    如學人。

    非學非無學人。

    亦有此法。

    何以唯說無學人耶。

    答曰。

    以無學人勝故。

    廣說無學人勝。

    應如上第三品中。

    戒具足者。

    戒言屍羅。

    亦言行。

    亦言守信。

    亦言器。

    屍羅者。

    言冷。

    無破戒熱故。

    破戒者身心熱。

    持戒者身心冷。

    破戒者三惡道中。

    熱持戒者人天中冷。

    又屍羅言夢。

    持戒者身心不熱。

    常得善夢故。

    又屍羅言習。

    持戒者善習戒法故。

    又屍羅言定。

    住戒者心易定故。

    又屍羅言池。

    如佛說偈 法泉戒水池清淨無瑕穢 聖浴身不濕必到于彼岸 又屍羅如璎珞。

    有璎珞嚴身。

    有少時好中年老年則不好。

    有中年好少年老年則不好。

    有老時好少年中年則不好。

    戒璎珞嚴身。

    三時常好如佛說偈 戒終老安信善安止慧為人寶 福無能盜 又屍羅如鏡。

    如鏡明淨。

    像于中現。

    戒清淨者。

    無我像現。

    如說依戒立戒。

    升無上慧堂。

    又屍羅言威勢。

    如來所以于三千大千世界。

    有威勢者。

    皆是屍羅力故。

    曾聞罽賓國有龍。

    名阿利那。

    受性暴惡。

    去其住處不遠。

    有僧伽藍。

    其龍數為暴害。

    時有五百阿羅漢。

    皆共集會。

    入于禅定。

    以神足力。

    欲驅遣此龍。

    其大龍大威德。

    而不能遣。

    時有一羅漢。

    次從後至。

    時諸羅漢。

    具以是事。

    向後來者說。

    時後來者。

    不入禅定。

    直彈指語言。

    賢善遠此處去。

    是時此龍。

    聞彈指聲。

    即便遠去。

    時諸羅漢。

    語後來者言。

    汝以何禅定力。

    令此龍去耶。

    後來者而答之言。

    我不以禅定力。

    直以謹慎于戒。

    我守護輕戒。

    猶如重禁。

    我以戒力故。

    令此龍去。

    是故屍羅名有威勢。

    又屍羅言頭。

    如人有頭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知法。

    如是行人有屍羅頭者。

    能見苦谛等色。

    聞名身等義。

    嗅覺意花香。

    嘗出離無事寂靜三菩提味。

    覺禅定解脫等觸。

    如色陰等法總相别相。

    是故屍羅言頭。

    何故屍羅名守信。

    此是世俗言說法。

    若人善護屍羅者。

    言是人守信。

    不能善護屍羅。

    言是人不。

    守信。

    是故世俗言說。

    屍羅名守信。

    屍羅言行者。

    如人有足能行至餘方。

    如是行人有屍羅足者。

    能行至善道及至涅槃。

    又屍羅言器者。

    以是一切功德所依之處。

    是故屍羅言器。

    尊者瞿沙說曰。

    不破義是屍羅義。

    如人不破于足。

    能有所至。

    如是行者不破屍羅故。

    能至涅槃 雲何守具足。

    答曰。

    阿羅漢諸根戒是也。

    此諸根。

    亦言守亦言根。

    亦言生亦言泉。

    亦言白淨。

    亦言所作。

    守者守境界故言守。

    複有說者。

    以念慧等根。

    守境界故言守。

    如鐮能刈名刈具。

    彼亦如是。

    根等餘處當廣說。

    此中略故不說。

    問曰。

    根戒根非戒體性是何。

    答曰。

    是念慧。

    何以知之。

    如經說。

    天神語比丘言。

    莫生瘡疣。

    比丘答曰。

    我當覆之。

    天複問言。

    瘡疣既大。

    以何覆耶。

    比丘答言。

    以念慧覆之。

    如餘偈說 諸世所有流正念能除斷 亦因念慧力亭住而不行 是故念慧是根戒體性。

    亂念惡慧是根非戒體性。

    問曰。

    若念慧是根戒體性者。

    此經雲何通。

    如說念慧滿足故。

    能滿足根戒。

    雲何以自體。

    滿自體耶。

    答曰。

    不也。

    所以者何。

    念慧有因性。

    亦有果性。

    因性者。

    說名念慧。

    果性說名根戒。

    複有說者。

    不放逸是根戒。

    放逸是根非戒。

    複有說者。

    六常住法是根戒。

    諸煩惱依此六門而生。

    是根非戒。

    複有說者。

    五根若斷若知得成就。

    是根戒。

    若五根不斷不知不得不成就。

    是根非戒。

    若作是說。

    則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

    非根戒。

    複有說者。

    若成就緣五根煩惱。

    不成就斷緣五根煩惱對治。

    是名根非戒。

    若不成就緣五根煩惱。

    成就斷緣五根煩惱對治。

    是名根戒。

    若作是說。

    則明成就不成就是根戒是根非戒。

    複有說者。

    染污性是根非戒。

    不染污性是根戒。

    複有說者。

    若五根能生惡行煩惱。

    是非戒。

    若五根能生善根善行是戒。

    世尊亦說。

    根戒根非戒。

    若作是說。

    則明根戒根非戒是五陰性。

    複有說者。

    罽賓國有二阿羅漢。

    作如是說。

    根戒是不隐沒無記性。

    所以者何。

    不定故。

    不說在善中。

    不說在不善中。

    問曰。

    若體性不定者。

    雲何說此是根戒此是根非戒。

    答曰。

    不隐沒無記體是一行。

    或時随順善。

    或時随順不善。

    若随順善時。

    是名戒。

    若随順不善時。

    是名非戒 問曰。

    已說根戒根非戒。

    斷戒雲何。

    答曰。

    若以世俗道。

    斷欲界結。

    未至禅所攝九無礙道斷對治是也。

    若依二禅邊。

    斷初禅結。

    第二禅邊所攝九無礙道是也。

    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邊。

    斷無所有處結。

    非想非非想邊所攝九無礙道是也。

    若以無漏道。

    斷欲界結。

    未至禅所攝九無礙道是也。

    斷初禅結。

    三地所攝九無礙道是也。

    如是次第。

    第二禅是四地。

    第三禅五地。

    斷第四禅結。

    及無色界見道所斷是六地。

    空處修道所斷是七地。

    識處八地。

    無所有處。

    非想非非想處。

    修道所斷是九地。

    九地所攝無礙道是斷戒◎ ◎雲何凡夫性。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為止異義者意故。

    如犢子部說。

    欲界見苦所斷十種煩惱。

    是凡夫性。

    彼說凡夫性。

    定是欲界系是染污。

    是見道斷。

    是相應。

    為止如是說者意明凡夫性是三界系是不染污。

    是修道所斷是不相應法故而作此論。

    雲何凡夫性。

    答曰。

    若不得聖法。

    乃至廣說。

    問曰。

    為不得一切聖法是凡夫性。

    為不得苦法忍是凡夫性耶。

    若不得一切聖法。

    是凡夫性者。

    無有聖人得一切聖法者。

    則無非凡夫性人。

    佛世尊則非成就一切無漏法。

    謂聲聞辟支佛無漏法。

    及自身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