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昙毗婆沙論 第二十三卷

關燈
阿毗昙毗婆沙論第二十三卷 迦旃延子造五百羅漢釋 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雜揵度思品第八上 雲何為思。

    雲何為憶乃至廣說。

    如此章及解章義。

    此中應說憂波提舍。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所行相似。

    世人見多思者。

    言是人多憶。

    世人見多憶者。

    言是人多思。

    今欲說其體性亦說差别故。

    或有說。

    此二法是一。

    所以者何。

    聲論者說。

    思之與憶。

    應是一字。

    唯長一點(此是天竺書法)。

    為止如是意欲說差别。

    複有說者。

    此是心之異名。

    如譬喻者說。

    思之與憶。

    是心異名。

    更無别體。

    為止如是說者意。

    欲說思之與憶是心數法各有别體故。

    而作此論。

    雲何為思。

    答曰。

    思數數思。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

    盡是說意業名。

    雲何為憶。

    答曰。

    憶數數憶。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

    盡是說慧别名。

    思憶有何差别。

    問曰。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相似故。

    雖說體性。

    亦應說差别。

    思憶有何差别耶。

    答曰。

    如經本說。

    思者是業。

    憶者是慧。

    複次所作相是思。

    所知解相是憶。

    複次以思别業。

    以憶故别慧。

    總相别相。

    思之與憶。

    是謂差别 問曰。

    憶若是慧者。

    慧有三種。

    謂聞思修。

    此三體性。

    是何耶。

    答曰。

    從聞生者是聞慧。

    從思生者是思慧。

    從修生者是修慧。

    複有說者。

    若受持讀誦思惟觀察十二部經。

    是聞慧。

    依此聞慧次生思慧。

    依此思慧。

    次生修慧。

    如依金礦生金依金生金剛。

    彼亦如是。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是說者好。

    受持讀誦思惟觀察十二部經。

    是生得慧。

    依生得慧生聞慧。

    依聞慧生思慧。

    依思慧生修慧。

    如依種生牙依牙生莖葉等。

    彼亦如是。

    問曰。

    此三慧有何差别。

    答曰。

    聞慧一切時依名解義。

    所以者何。

    行者作是念。

    和上所說有何義。

    修多羅毗尼阿毗昙所說。

    有何義。

    是名聞慧。

    思慧者或時依名解義。

    或時不依名解義。

    修慧者于一切時。

    不依名解義。

    猶如三人于池水中洗浴。

    一不能浮。

    二雖能不善。

    三善能。

    不能浮者。

    于一切時。

    手攀池邊所有草木。

    然後乃浴。

    能浮而不善者。

    于一切時。

    或攀池邊草木。

    或時不攀而浴。

    善能浮者。

    于一切時。

    不攀草木。

    入中而浴。

    聞慧如第一人浴。

    思慧如第二人浴。

    修慧如第三人浴。

    複有說者。

    聞慧為三慧作因。

    思慧為思慧作因。

    不為聞慧作因。

    以下故。

    不為修慧作因。

    以界異故。

    修慧與修慧作因。

    不為聞慧作因。

    以下故。

    不為思慧作因。

    以界異故。

    複有說者。

    聞慧有三慧果。

    思慧唯有思慧果。

    修慧唯有修慧果。

    複有說者。

    聞慧現在前唯聞慧修。

    思慧現在前唯思慧修。

    此修是行修非得修。

    性劣不及未來故。

    修慧現在前時。

    三慧俱修。

    此是三慧體性。

    乃至廣說 已說體性。

    所以今當說。

    何故名聞思修耶。

    答曰。

    從聞生故說聞。

    從思生故說思。

    從修生故說修 界者聞慧在欲色界。

    思慧在欲界。

    修慧在色無色界。

    問曰。

    欲界中何故無修慧。

    答曰。

    欲界是不定界。

    非離欲地。

    非修地。

    若欲修時。

    便堕思中。

    色界何故無思慧。

    答曰。

    色界是定地。

    修地離欲地。

    欲思時便堕修中。

    複有說者。

    欲界中。

    盡有三慧。

    問曰。

    何者是修慧。

    答曰。

    見道邊等智空空三昧。

    無願無願三昧。

    無相無相三昧。

    盡智邊所有善根是也。

    以少故不說。

    色界有二種。

    謂聞修。

    無色界一種謂修。

    複有說者。

    欲界有三種。

    色界有三種。

    無色界有二種。

    謂思修。

    複有說者。

    欲界有三種。

    色界有三種。

    無色界有三種。

    評曰。

    不應作是說。

    如初說者好。

    地者聞慧在七地。

    思慧在欲界。

    修慧是有漏在十地。

    無漏九地。

    依者聞慧依欲色界身。

    思慧依欲界身。

    修慧依三界身。

    行者聞思慧。

    行十六行。

    亦行餘行。

    修慧行十六行。

    亦行餘行。

    問曰。

    若盡行十六行。

    亦行餘行。

    有何差别。

    答曰。

    聞思慧自力不能未來得修。

    因他力故。

    未來得修。

    修慧自力未來得修。

    緣者俱緣一切法。

    念處者俱是四念處。

    智者聞思慧是等智。

    修慧是十智。

    根者聞修慧與三根相應。

    思慧與喜舍根相應。

    定者聞思慧不與定相應。

    修慧與三定相應。

    亦不與定相應。

    世者是三世法。

    緣三世者。

    是緣三世。

    亦緣非世。

    善不善無記者。

    是善緣善。

    不善無記者。

    是緣三種。

    三界系者。

    聞慧是欲色界系。

    思慧是欲界系。

    修慧是色無色界系。

    亦是不系。

    緣三界系者。

    盡緣三界系。

    亦緣不系。

    是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聞思慧是非學非無學。

    修慧是三種。

    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

    盡緣三種。

    見道斷修道斷不斷者。

    聞思慧是修道斷。

    修慧是修道斷亦不斷。

    緣見道修道不斷者。

    盡緣三種。

    緣自身他身非身法者。

    盡緣三種。

    緣名緣義者。

    是緣名義。

    在意地。

    在六識身者。

    盡在意地。

    非五識身。

    為是生得。

    為方便者。

    盡是方便。

    佛有幾。

    聲聞辟支佛有幾。

    答曰。

    佛有三種。

    以修慧為名。

    所以者何。

    如來自然成道。

    有力無畏故。

    辟支佛亦有三種。

    以思慧為名。

    所以者何。

    以内自思惟。

    自然成道故。

    聲聞亦有三種。

    以聞慧為名。

    所以者何。

    從聞得生諸善功德故。

    複有說者。

    此三慧。

    盡可言是聞慧。

    所以者何。

    如說多聞能知法。

    乃至廣說。

    亦可言盡是思慧。

    所以者何。

    如經本說。

    思者是業。

    憶者是慧。

    亦可言盡是修慧。

    所以者何。

    如說雲何修法。

    答曰。

    有為善法。

    是世尊亦說三慧。

    所謂言說究竟慧。

    禅定究竟慧出要究竟慧。

    聞慧即是言說究竟慧。

    思慧即是禅定究竟慧。

    修慧即是出要究竟慧 雲何為覺。

    雲何為觀。

    乃至廣說。

    問曰。

    何故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所行相似。

    世人見多覺者。

    言是人多觀。

    見多觀者。

    言是人多覺。

    今欲說其體性亦說差别故。

    複次譬喻者。

    作如是說。

    說覺觀是心之異名。

    為止如是說者意亦明覺觀是心數法故。

    而作此論 雲何為覺。

    答曰。

    心于緣貫徹。

    種種貫徹。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語。

    盡顯說覺相。

    雲何為觀。

    答曰。

    若心行緣。

    種種行緣。

    乃至廣說。

    如是等說。

    盡顯說觀相 覺觀有何差别。

    問曰。

    何故複作此論。

    答曰。

    此二法相似。

    雖說體性。

    亦應說差别。

    覺觀有何差别耶。

    答曰。

    如經本說。

    粗心是覺。

    細心是觀。

    若作是說。

    明覺觀是心。

    複有說者。

    若心粗時是覺。

    心細時是觀。

    若作是說。

    明覺觀不在一心中。

    複有說者。

    應作是說。

    心中粗者是覺。

    細者是觀問曰。

    雲何一心中。

    有粗細相違法耶。

    答曰。

    以所作異故。

    可得粗所作是覺。

    細所作是觀雲何粗以猛利故。

    雲何細不猛利故。

    如以針刺身生受。

    覺所作亦爾。

    如以鳥翅根刺身生受。

    觀所作亦爾。

    如一兩鹽和一兩水置之口中。

    鹽生舌識則猛利。

    水生舌識則不猛利。

    覺所作當知如鹽。

    觀所作當知如水。

    一兩水。

    一兩苦酒。

    喻亦如是。

    法身經亦說。

    如天雷時。

    聲有粗細。

    覺所作當知如粗聲。

    觀所作當知如餘細聲。

    銅鈴銅器。

    出粗細聲。

    亦如是。

    亦如鳥飛虛空。

    鼓其兩翼。

    當知如覺。

    踴身得去。

    當知如觀。

    若作是說。

    明覺觀不在一心中。

    此經所說。

    明覺觀在一心中 分别有三種。

    有自體分别。

    有憶念分别。

    有現觀分别。

    自體分别者。

    謂覺是也。

    憶念分别者。

    謂念是也。

    現觀分别者。

    謂慧是也。

    欲界五識身。

    有一種分别。

    謂自體分别。

    雖有念不能憶念。

    雖有慧不能了了現觀